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汇编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1 】中医治疗各类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缺少.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不测.高血压病等疗效明显,下面从经常应用方的中药性味.功能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共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必定要辨证施治: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贫血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年轻.抗病原微生物.沉着.促进机体代谢.抗肿瘤.改良心功能.保肝等感化.上海岳阳病院神经内科张秋娟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贫血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毁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抗菌.消除自由基.改良心功能.改良血液功能.高兴子宫感化(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沉着.利尿.抗辐射功能.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毁伤.热毒疮疡.怒气目赤.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改良心功能.沉着.克制血小板集合.保肝感化.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贫血月经不调,肝脾和气之胸胁脘腹痛苦悲伤或四肢挛急痛苦悲伤,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重要药理感化有抗炎.进步免疫功能.镇痛.解痉等感化.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后果.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少症抗氧化,抗年轻,保肝等感化,是年轻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重要药理感化: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调节血脂,血压等.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贫血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毁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抗菌.消除自由基.改良血汗管功能.改良血液功能.高兴子宫(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沉着.利尿.抗辐射等感化.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肉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痛苦悲伤,中风瘫痪,斑疹紫暗.重要药理感化有:改良心功能.降压.抗凝血.抗疲惫.抗缺氧.高兴子宫.痛和沉着.抗炎.进步免疫功能等感化.桃仁:苦甘.平,归肝.大肠.肺.脾经.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之效.用于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毁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等.重要药理感化有祛瘀血.抗炎.抗过敏.镇咳.驱虫等感化.天麻:味甘.辛.平,归肝.脾.肾.胆.心.膀胱经.有息风静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等功能.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等.重要药理感化有风湿痹痛.沉着感化.抗惊厥感化.抗缺氧.抗炎.进步免疫功能等.山楂:微温,甘.酸.具有活血化瘀,健胃消食,扩大血管,增长冠脉血流量.改良心脏活气,下降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和沉着感化,是年轻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能防治血汗管疾病,具有扩大血管.强心.增长冠脉血流量.改良心脏活气.高兴中枢神经体系.下降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沉着感化;防治动脉硬化,防年轻.抗癌的感化.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脾.肝.肾经,属血分之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能;主治瘀血头.胸.胁.腹痛苦悲伤,积累,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贫血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重要药理感化有:强心.扩大冠脉及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改良微轮回,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肝.改良肝微轮回,抗菌等感化.地龙: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能.主治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肺热哮喘,小便晦气,尿闭不通等.重要药理感化有:解热.沉着.抗惊厥.舒张支气管.降压.纤溶和抗凝.加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高兴子宫及肠腻滑肌等感化.葛根: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能,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重要药理感化有:解痉.扩大冠状血管.抗心律掉常.改良心肌功能.降压扩大外周血管.克制血小板集合.降血糖.降温.改良进修记忆等感化.方中生黄芪是为君药,重在补气升阳;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共为臣药,共具活血化瘀之效,改良心脑血管轮回;天麻搜风静痉.祛风通络,白芍养血柔肝,共为佐药;地龙.葛根为使药,地龙通络祛风,令药达经络,葛根升阳,引药上行.诸药应用,共具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主治脑供血缺少.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不测.高血压病等证属气虚瘀血之症.。
中医治疗脑血管堵塞的几个方法

中医治疗脑血管堵塞的几个方法脑血管堵塞是由于血管内腔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中医在治疗脑血管堵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脑血管堵塞的方法。
1.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脑血管堵塞是中医较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结合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银杏叶、山楂、红花、通心络、秦艽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开通经络、健脑益智等功效,能够改善脑血液供应、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血管堵塞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脑血管堵塞的治疗中。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涌泉、百会等。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功能恢复。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脑血管堵塞的目的。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疗法中的一种,也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堵塞的治疗中。
中医师经过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摩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乐器的新陈代谢,以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压、推、扳、推挤、拍击等。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脑部血管扩张,增加脑血供,减轻脑血管堵塞症状。
4.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健康的基础在于“调养”,因此在脑血管堵塞的治疗中,中医也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建议患者适当食用桑葚、山楂、核桃、黑豆、大蒜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活血化瘀、降脂减压和预防动脉硬化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的户外活动,以及避免高盐、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脑血管堵塞的几个方法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个体化的过程,需要中医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脑血管堵塞也需要配合正规医院的检查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之外,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气滞、血瘀、阴虚等病机所致,中药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滋阴补气的作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鳖甲、山楂等,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缓解心脏负荷,减轻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粘稠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供血情况,促进病变组织修复,减轻心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对康复非常有益。
二、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备受关注。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中风患者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行动功能、言语能力和认知功能有显著疗效,同时还可以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减少心梗的发生。
另外,推拿按摩在降低血压、改善心律失常、预防动脉硬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三、中医康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中医康复是在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中医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18.1 通脉汤【来源】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解】主治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
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
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
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张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来,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为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附记】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18.2 加味补阳还五汤【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脑血管阻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脑血管阻塞病中医诊疗方案简介脑血管阻塞病(Cerebrovascular occlusive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或颈内动脉血管阻塞引起。
中医药在脑血管阻塞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
中医诊断中医对脑血管阻塞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
望诊时观察面色、舌质等变化,闻诊时听取患者描述的症状,问诊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切诊时按摩患者的脉搏。
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脑血管阻塞病主要通过中药汤剂的服用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
这些方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通畅,从而缓解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脑血管阻塞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将细针插入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缓解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等。
3. 中医推拿推拿是中医治疗脑血管阻塞病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等区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部供血,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在脑血管阻塞病的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发病风险。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 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 饮食要清淡健康,避免暴饮暴食。
- 接受治疗期间忌烟酒,减少不良生活惯。
以上是脑血管阻塞病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在接受治疗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是当前社会高发的严重疾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中医药治疗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
一、调理气血1. 中草药调理气血《黄帝内经》认为“通则不病,不通则百虫伤人”,强调了气血畅通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通过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淤、益气固表作用的中草药来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十分常见。
例如,川芎、红花、香附等可以舒张冠脉,增加供血量,减轻心绞痛;何首乌、当归、黄芪等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压和心率;党参、白术等则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气虚的症状。
2. 饮食调理气血中医药治疗注重“内外兼顾”,饮食调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饮食习惯需要更加注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所以为之本”的观念强调了每种食物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减少盐分和油脂摄入,并增加富含钙、镁和钾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豆类、海带等;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则应该避免过度进食油腻、刺激性或高嘌呤食物,合理控制体重,并且增加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摄入。
二、舒展经络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推拿按摩通过刺激穴位,帮助调理经络、舒展气血,从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动情况。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按摩风池穴、太渊穴等来降低血压;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按摩心俞穴、劳宫穴等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推拿按摩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病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2. 刮痧拔罐刮痧和拔罐也是中医药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刮痧利用特制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刺激,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局部血流量,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拔罐则通过在特定部位产生负压效应,促进经络气血循环。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配方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有效性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中药配方,仅供参考:1.丹参饮片丹参饮片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丹参。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丹参饮片煎煮后口服,每天1-2次,每次2-3片。
1.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等中草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一起煎煮后口服,每天2-3次,每次1-2袋。
1.脑心通胶囊脑心通胶囊是一种中成药,由丹参、三七、红花、赤芍等中草药组成。
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2-4粒。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配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都需要考虑。
在使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饮食清淡等,以辅助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增加适量的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总之,中药配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运动,以辅助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脏、脑血管及周围血管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一、高血压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特征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药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脾胃失调等有关。
根据中医药理论,可以采用以下药物治疗方案:1. 中成药治疗:如天麻钩藤片、降压片等,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以及降低血压,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药饮片治疗:可采用黄芪、当归、山楂等药物制成的中药饮片,通过药物的配伍和配制,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起到治疗和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
二、冠心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案如下:1. 中成药治疗:可以使用丹参片、三七糖、复方丹参等中成药,通过改善心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肌的供氧,以及抗氧化作用来治疗冠心病。
2. 中药饮片治疗:适宜采用黄芪、山楂、首乌藤等中药饮片,通过调节心脉血管的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氧,起到治疗和改善症状的作用。
三、脑卒中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堵塞导致的脑部神经细胞损伤的疾病。
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中使用的方案如下:1. 中成药治疗:可以采用脉络宁、夏桑菊、五七消栓等中成药,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2. 中药饮片治疗:可采用川芎、白芍、地黄等中药饮片,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供血,有助于减轻脑损伤。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血液循环等方法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栓形成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
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1 脑动脉粥样硬化2 各种动脉炎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中医病因病机】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
与脑灌注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1)主干闭塞: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额叶内侧缺血)排尿不易控制(∵旁中央小叶受累)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深穿支闭塞)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双大脑前动脉)4、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5、椎-基底动脉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面部痛温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束核)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中医辨证要点】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范围,多起病急而渐进性加重,多数为中经络。
急性期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主要致病因素,多以邪实证候为主,常表现为肝阳上亢、痰瘀阻络、痰热腑实等证,若邪热亢盛,或痰浊、瘀血日久化热,则病势加重而呈窍闭神昏之重症。
恢复期及后遗症则以气阴不足、肝肾亏虚为主,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应抓住主症,辨明病性、病位,分清轻重缓急,以指导辨证论治。
【诊断】1、发病年龄常较高;2、多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3、发病前可有TIA;4、安静、休息时起病者多,常在晨间睡醒后发现症状;5、症状逐渐加重(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6、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7、脑脊液多正常,头颅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鉴别诊断】1、脑出血:发病更急,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明显。
鉴别困难时有赖头颅CT。
2、脑栓塞:起病更急骤,常伴风心房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或其他原因容易产生栓子来源的疾病。
3、颅内占位性病变:少数的脑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或脓肿的病人,可以突然起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易与脑血栓混淆,必要时可做腰穿,CT等检查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脑血栓形成相当于中医缺血性中风范畴,一般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脏腑、中经络。
临床按以下症型进行证候分类。
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候: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1)肝阳暴亢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2、风痰阻络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风痰阻络治法:健脾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温胆汤加减。
3、痰热腑实证候: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3)痰热腑实治法:化痰熄风,通腑泻热。
方药:芩连温胆汤合三化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候: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缓。
(4)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通窍熄风。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证候: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虚风动治法:育阴熄风。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中脏腑6、风火蔽窍:证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肢体强直,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风火蔽窍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脑。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7、痰火闭窍:证候: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7)痰火闭窍治法: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继用芩连温胆汤加减。
8、痰湿蒙窍:证候: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痰湿蒙窍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加减。
9、元气衰败:证候: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肢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9)元气衰败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针或参附汤加减。
【治疗】治疗原则尽快改善脑血流,增加血、氧的供应,消除脑水肿,防止血栓继续扩延,减轻脑损伤,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致残率并预防复发。
一、急性期治疗1、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生命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鼻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调整血压(不宜过低,维持应有的稍高水平,舒张压可达100mmHg)。
一般不应使用降压药,若血压过低则应考虑给予适当的升压。
3、防治脑水肿20%甘露醇、10%复方甘油、地塞米松、人血白蛋白、速尿等。
4、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进展型卒中、证实无出血、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时:尿激酶、东菱精纯克栓酶、降纤酶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乙酰化纤溶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等对早期脑血栓治疗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5、抗凝治疗(慎用!)适用于进展卒中,常用肝素及藻酸双酯钠。
但易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6、血液稀释疗法降血粘,改善血流。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红花/葛根素注射液等。
7、血管扩张剂是否应用一直有争议8、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肠溶片)、潘生丁。
9、脑代谢活化剂三磷酸腺苷(A TP)、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活脑灵、大脑组织液、神经生长因子等。
10、钙拮抗剂选择性作用于细胞膜的钙通道,阻滞钙离子从细胞外→细胞内,有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
常用尼莫地平20~40mg,每日三次;西比灵5mg,每晚一次。
11、清除自由基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C等。
12、中医辨证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治则(1)肝阳暴亢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2)风痰阻络治法:健脾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温胆汤加减。
(3)痰热腑实治法:化痰熄风,通腑泻热。
方药:芩连温胆汤合三化汤加减。
(4)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通窍熄风。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治法:育阴熄风。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6)风火蔽窍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脑。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继用羚羊角汤加减。
(7)痰火闭窍治法: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继用芩连温胆汤加减。
(8)痰湿蒙窍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加减。
(9)元气衰败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针或参附汤加减。
13、中成药血栓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14、康复治疗目前提倡早期康复介入,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15、其它治疗可采用针灸、推拿、烫疗等以促进康复。
二、恢复期治疗>3周~1年以康复锻炼为主,配合针灸、理疗等。
脑复康、都可喜、喜得镇、华佗再造丸等。
关于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脑压高时,可手术减压、去除坏死组织。
【预后及预防】一、预后急性期病死率约5%~15%(1/3因脑病、2/3因并发症而死亡)。
存活者残废率较高,30%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二、预防针对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TIA等。
用降压药时:注意防止血压降得过快、过低。
平时注意调节情志,忌五志过极。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脑出血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要病因:高血压与脑小动脉硬化(占85%)两者往往同时存在,互相促进。
∴又称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
通常:一次出血在30分钟内停止。
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导致深穿支动脉发生微小动脉瘤其它: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不同部位表现(一)基底节区:最多见,约占70%1.表现为出血灶对侧不同程度的偏瘫(病灶对侧鼻唇沟变浅、肢瘫,伸舌歪向病灶对侧)2.偏麻3.偏盲(三偏征)(二)脑叶出血:①常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癫痫;②伴出血脑叶局灶定位征:额叶:偏瘫、运动性失语、摸索。
颞叶: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
顶叶: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像障碍。
枕叶:对侧偏盲(三)脑干出血:1.交叉瘫(病灶侧颅神经损害,病灶对侧肢瘫)2. 病情严重则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迅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