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热型分类

合集下载

体温热型分类

体温热型分类

体温热型分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体温热型是一个常见而有用的指标。

体温
的热型可以分为常温型、低热型、亚热型、中热型和高热型五种类型。

常温型指的是人体体温在36.5℃-37.5℃之间,这是正常体温范围,大部分人都属于常温型。

低热型指的是体温略高于正常体温范围,但不超过38℃,症状通常较轻,如轻微发热、头痛等。

低热型常见于轻微感冒或身体疲劳时。

亚热型指的是体温在38℃-39℃之间,比低热型更高,多伴随有
口干、口渴等不适症状,常见于中度感冒、急性肠道感染等疾病。

中热型指的是体温在39℃-40℃之间,症状较重,如头痛、全身
疼痛等,常见于急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必须及时就医处理。

高热型指的是体温超过40℃,可以出现昏迷、癫痫等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体温热型。

高热型常见于急性重症感染、散热功能障碍等
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总而言之,了解自己的体温热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身
体的异常情况。

若身体体温异于常人或超出正常范围,应尽快就医或
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身体健康。

发热

发热

㈡功能改变:(体温上升期,交感兴奋;体温下
降期,副交感兴奋) ⒈心血管系统:体温升高1 ℃,HR增加10~20 次/分;但伤寒病例外,出现相对缓脉 ⒉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持续高热,中枢 抑制,呼吸变浅变慢或不规则 ⒊消化系统: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肠蠕 动↓→消化不良症状 ⒋泌尿系统:尿少色深比重高,高热可引起肾 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⒌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失眠,谵语,昏迷
核巨噬系统功能↑, ⒊抗体生成↑, ⒋肝解毒机能↑ ㈡弊: ⒈过高热,可引起中枢神经细胞变性 ⒉过久发热,消耗体力,降低机体抵抗力
六、发热的处理原则
⒈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要急于退热。
⒉过高热(超过40℃),长期发热,可
适当退热。 ⒊退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⒋对不明原因发热,不要贸然退热, 以免贻误诊断,延误治疗。
㈢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N 立毛肌收缩 汗腺分泌↓ 体 温 中 枢
散 热 减 少
激 活 物
粒 细 胞
内 源 性血 致 热 原
运动N
骨骼肌活动↑
体 温 产 升 热 高
增 加
肾上腺素↑ 脑垂体 甲状腺素↑
肝 代 谢 增 强
三、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㈠分期: ⒈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⒉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 ⒊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 ㈡热型:发热病人的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称为热型 ⒈稽留热:持续高热,体温波动≤ 1 ℃ ⒉弛张热:持续高热,体温波动> 1 ℃ ⒊间歇热:骤升骤降,每日(隔日)复发 ⒋不规则热:不规则,无定型 ⒌周期热:波浪式升降故又称波浪热
少量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热的物 质称为致热源。 ㈠外源性致热原的性质和作用:

热型及临床意义详解

热型及临床意义详解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在中医理论中,热型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用于描述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

了解热型分类及其特点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热型分类及其特点,下面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

口诀:热型分五类,寓热从虚化。

太阳为寒邪,阳明脉中热。

少阳热外感,太阴气滞半。

少阴热龄前,厥热六经多。

以下是对口诀的详细解释:1.太阳为寒邪:太阳热是由寒邪入侵引起的。

寒邪主要来自外界,可以通过感受冷空气、冷饮等途径进入体内。

太阳热型病主要表现为寒冷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等。

2.阳明脉中热:阳明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阳明热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

例如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

阳明热型的病人通常有食欲不振、口渴等特点。

3.少阳热外感:少阳热型疾病主要是由外界的热邪侵入引起的。

这些热邪通常是由外界的阳热因素引起的,如烈日、热风等。

少阳热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目赤等症状。

4.太阴气滞半:太阴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太阴热主要表现为气滞的症状。

气滞通常是由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

太阴热型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呕吐等。

5.少阴热龄前:少阴热型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

这些人群的阳气较为虚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热邪侵袭。

少阴热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盗汗、烦躁等症状。

6.厥热六经多:厥热是一种特殊的热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发热不退等症状。

厥热可以同时涉及六经,这时热型的特点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部位。

以上是热型分类及其特点的记忆口诀。

通过学习和记忆这个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的热型分类及其特点。

当遇到相关疾病时,可以根据口诀来辨别其类型,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希望这个口诀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
热型分类及特点记忆口诀是如下:
一、稽(稽留热)大爷(大叶性肺炎)上(伤寒)班(斑疹伤寒)。

二、张(弛张热)飞拜(败血症)师(风湿热)结(重症肺结核)盟(化脓性炎)。

三、急(疟疾)于(肾盂肾炎)歇(间歇热)息。

四、回(回归热)家挥霍(霍奇金病)。

热型分类及特点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发热热型是指由于机体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的一种类型。

本文将从感染性发热、炎症性发热和其他病理性发热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热型别,通常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通常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产生炎症反应,引起发热。

二、炎症性发热:炎症性发热是由于机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体温升高。

常见的炎症性发热疾病包括风湿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增强,造成体温升高。

三、其他病理性发热:除了感染和炎症外,还有一些其他病理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热。

例如,某些肿瘤可以产生发热素,引起体温升高。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也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发热。

此外,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药物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发热。

在诊断发热热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发热的原因。

例如,对于感染性发热,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对于炎症性发热,医生可以通过相关炎症指标的检测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对于其他病理性发热,医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

治疗发热热型的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感染性发热,首先需要确定病原体,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炎症性发热,可以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其他病理性发热,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结起来,发热热型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

感染性发热、炎症性发热和其他病理性发热是常见的发热热型。

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及早明确发热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发热的概念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概念及一般处理

医学术语,又称发烧。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

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抗生药(如青霉素),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

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

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

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一、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常见的持续性发热病因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其中,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此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也可以导致持续性发热。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常常伴有持续性发热。

持续性发热需要及时就医,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二、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升高和降低。

最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疾病是周期性热病,也称为地中海贫血。

周期性热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高热,热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体温又会恢复正常。

此外,周期性发热也可以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间日疟、回归热等。

周期性发热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三、弛张性发热弛张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天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

通常在早晨体温较低,下午或晚上体温升高,达到发热的程度。

弛张性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此外,某些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可以引起弛张性发热。

弛张性发热的病因复杂,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间歇性发热间歇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间歇性地升高和降低。

最常见的间歇性发热疾病是间日疟,由疟原虫感染引起。

患者常常在感染后出现周期性发作的高热,热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体温又会恢复正常。

间歇性发热还可以是某些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流感、伤寒等。

间歇性发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病因诊断和相应治疗。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发热热型及其特点。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信号。

因此,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合理膳食也是预防发热的重要措施。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远离发热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
热型分类
将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连接各体温数值点形成体温前曲线,该体温曲线称为热型。

热型对发热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上函告热期。

2.驰张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别在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高峰,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但受很多因素影响,热型可以变得不典型,如由于使用抗生素,及时控制了感染,或由于解热镇痛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不典型。

此外,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图1-2 常见热型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