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民社课标版必修二_(2021.5.26)专题一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 公开课

高中历史人民社课标版必修二_(2021.5.26)专题一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 公开课

疑难探究
4.政府管理
⑴秦: 明码标价 有买(卖)及买 (也),各婴其贾(价)——《金布律》
⑵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市的中央 ⑶王莽时期: 五都设五均官
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 三辅都尉掌之。
⑷南北朝: 草市尉 ⑸唐:市署令;
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⑹宋: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管理
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
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
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
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
焉”。
——选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坊市制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突破空间的限制) 市突破时间的限制
宋代都市商业繁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形容汴京(今河南开封)商市的繁荣时, 使用“市井最盛”、“处处拥门”……一类词语,说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 来不绝。 ……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如 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商贾云集……
“草市”指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阅读P18最后两段和P19第1、2段,简述草市在南北朝、唐朝和宋朝的发展概况。
南北朝: ‘草市’形成,草市尉进行行政管理 唐代: 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代: 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⑤商业地位低下。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 使民知本业为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法点拨
商业发展的基 本要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 金融:纸币、柜坊、飞钱、票号的出现和应用
(3)新变化: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 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文化影响: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①工商业城镇兴起,市镇经济繁荣; ②农副
空前繁荣
宋元
产品大量入市(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④商帮形成(晋商、
徽商);⑤白银广泛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在古代,城、市、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坊[fāng]”是居住区。
材料二:“两京(长安和洛 阳)诸市:令一人,从六品 上,丞两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 众, 日入击钲[zhēng]三百 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西都禁城街衢, 有执金吾(保卫京城的官员) 晓暝[míng 黄昏]传呼,以 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 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 放夜。”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笔记1
阶段
朝代 商人出现和商业表兴现起和(特“点工商食官”)
兴起 初步发展
商周 春秋战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1)

3.将集体农庄的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4.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经济。
5.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
1958年2月,赫鲁晓夫等人做出决议:“最好把 这些机器直接转卖给集体农庄”,“应当根据各 区和集体农庄的特点,分期地将机器拖拉机站改 组为技术维修站”。
6.扩种玉米与畜产品产量赶超美国
(二)赫鲁晓夫工业方面的改革
苏以联上材的料败说亡明了,什败么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二:改革为了谁?
1988年,苏联资金
的90%给了重工业,食
品工业只占6.3%,消费
品工业仅占3.7%。据统
计,1990年头10个月,
苏联在1200种基本消费
品中,有1150种经常断
档缺货;在211种食品
——多个视角论成败
材料一 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 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 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 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 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
材料二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 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 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 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改行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
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2.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认企业与个人 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小试牛刀
•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 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 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 企业和劳动者收人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 认识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学习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养育勇于革新和自强 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3、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代替科学 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 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改果革方式:推出“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1991年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
2、失败原因:
❖ 第一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二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第三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凸显。

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农作物优良性状;生物农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保护周围环境。

这表明生物技术()A.已经取代其他农业技术B.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C.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2.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把粮食定位为“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商品。

之后,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这表明()A.中国人口多的特殊国情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C.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强化D.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粮食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是却出现大量粮食无库可存、露天堆放,损耗率高的状况。

为此,我国启用()A.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B.国家储备粮粮仓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D.冷链物流技术4.“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的主要贡献是()A.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B.运用高科技手段最早进行杂交水稻研究C.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农业科技的进步D.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5.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

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6.202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升至127.1点,为2011年9月来的最高水平。

FAO表示,受到供给中断与需求强劲的双重因素的推升,糖、植物油及谷物的价格在5月创下最大涨幅。

以上信息主要说明()A.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B.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C.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D.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7.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2.食物储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阐述食物储备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在食物储备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3.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讲解食品安全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法规。
4.结合实例,分析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食品安全是食物生产和储备的基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课堂讨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实践环节:设计一次食品安全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身边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总结与反思: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注和保障食品安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注重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分析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包括现代农业生产的场景、食物储备设施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照片,让学生对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食品安全有什么看法?这些图片中的场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关注食品安全,为构建和谐、安全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对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买卖有固定的场所---市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宋以前:
1、市和坊分开(商 业区、居民区)
宋:
市场与 唐长安 比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宋以前:
1、市和坊分开(商 业区、居民区)
宋:
1、市坊界限打破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 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 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食货六七》
6、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坊(住宅区)和市(贸易区)曾 严格分开。市的开设有地域限制,活动有时间限制。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 C宋代 D元代
古代商业的发展
7、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它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四川地区 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6.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原因:政府放宽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2)表现:“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
交子产生于四川,流通地区也主要是 四川。四川当时使用铁钱,分量重、价值 低;不便于流通和随身携带,特别是给大 宗贸易造成巨大困难。
问题:根据纸币的面值770陌
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么发 展变化?
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 官吏直接控制。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宋以前:
1、市和坊分开(商 业区、居民区) 2、受官府严格管理
宋:
1、坊市界限打破 2、不直接受监视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 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 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 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隋唐商业之旅
1、李猛在长安东市有几个店铺,近来掌柜为了赚钱 想延长营业时间至夜间,请问你同不同意? 不能同意,在宋以前对于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五月,李猛该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 钱=6.4斤)去买些西域药材 ,你应该首先去 哪里取钱?这么多钱应该怎么带? 柜坊 飞钱 3、你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到扬州,他路上 应该住哪里?货物可以存在哪里? 邸店
8、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 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分析上述材料,从经营的时间上看, “市” 有什么发展变化?
“市”突破时间限制,唐宋夜市繁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宋以前:
1、市和坊分开(商 业区、居民区) 2、受官府严格管理 3、按时开市、闭市
宋:
1、坊市界限打破 2、不直接受监视 3、打破时间的限制 (夜市、早市) 4、草市更加普遍
D

A 出现了农村集市 B 坊市分置 C 边境贸易繁荣
D 商业市镇兴盛
课堂练习
( 2010年福建高考)
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 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 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 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B.商品经济活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7000文,武大郎卖炊饼,每个才卖 三文钱。如果用此纸币买炊饼可行么? 那么这么大面额的纸币是用来干什么 的?
大宗商贸,方便携带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6.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原因:政府放宽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2)表现:“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
7.元:交通发达(大都) 8.明清: (1)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商帮”(徽商、晋商)
扬州市郊。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 丝绸之路 2、唐: 广州(市舶使) 3、两宋: 海外贸易税 4、元: 泉州 5、清: 逐渐萎缩(原因) 广州“十三行”
(一)发展历程: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一)发展历程:
A.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B.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城”:统治者居所,政治中心; “市”:商品交换场所 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中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宋以前: 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 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二)朝贡贸易:
课堂练习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模块测试)
1、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
去赶集。”这里的“集”在宋代最有可能是( A.城堂练习
(苏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2、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 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 典型特点是(
B
古代商业的发展
4、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 了人们的生活 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古代商业的发展
5、唐朝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其中市中“柜坊” 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 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 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
宋元商业之旅(身份:扬州张家香铺的伙计)
11 、最近香料铺销量欠佳,恰逢晚上有元宵灯会, 、最近香料铺销量欠佳,恰逢晚上有元宵灯会, 请问你能不能去摆夜摊?要不要向市令申请? 请问你能不能去摆夜摊?要不要向市令申请?
夜市,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2、你用积蓄开了个小铺,经营的很好,最近跟 成都的商人也有交易,他们提出要使用“交子”, 交子主要适用于四川、陕西等地,使用有风险。 你该不该同意? 3、听说制造香料所需要的香草去“草市”买更 加便宜,请问你应该去哪里才能找到草市?
我国古代商业的起源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 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逐渐成为一 种经常的行为,原始商业由此产生。
高中历史必修② 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商人” 2.西周: “工商食官” 3.春秋战国: 商业打破官府垄断 4.秦汉:艰难发展 (原因: 重农抑商;受时间地点限制) 5.隋唐:商业繁荣的前奏 (原因) (邸店、柜访、飞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