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它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感受古人情感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杜甫如何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小组的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加强引导,让学生们在讨论前对主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生显得比较拘谨。为了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诗歌语言的转化运用:学生如何将所学的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
-深层含义挖掘:诗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需要理解这种情感产生的时代背景。
-写作手法认识:例如,诗中的“秋风”象征着社会的动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简要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可能还不足以让学生们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其次,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容易陷入字面意思的理解,难以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首诗分别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和社会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唐诗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唐诗的美学观点去欣赏和创作。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让学生了解杜甫、白居易两位诗人的创作背景,感受唐诗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读文学作品,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中关心国家民生、关注劳动人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增强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文化自信:了解杜甫及其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
5.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人情感。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唐代社会背景及杜甫生平了解不足,从而影响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
举例解释:
-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在破败的茅屋中感慨国家兴衰?”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中的某一句、某一观点进行探讨,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否合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完成《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反应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个方法还是挺有效的,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力量带来的影响。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唐诗的背景、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我讲得过于理论化,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唐诗的意境美,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
2.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朗读、背诵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歌的韵律、意境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朗读体验。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掌握重要词汇:萧瑟、不堪、悠然、弊帚等。
4.学习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比、夸张.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7.结合课文,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认识不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学会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唐诗的当代意义和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中家国情怀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灾害而感到无助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的忧虑和家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意境和主题思想,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举例:分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等诗句,理解诗人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杜甫,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感受其中涌动的家国情怀。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学的杜诗入手,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节奏。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字一句,“二三”节奏。
2. 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
3. 了解写作背景设计说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体裁、诗人与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情1.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预设:时间:暮——夜——夜——天明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老翁、作者(旁观者)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前致词结果: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本诗有四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
第二到三段老妇的致词。
第四段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感受。
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群文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受思想(此环节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
)1.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关于杜甫的诗歌,回顾杜甫的生活经历,结合《望岳》《春望》思考杜甫的思想情感为何发生变化。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战争的因素使诗人由豪情壮志变为愁绪万千的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此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理解古体诗的特点,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体诗歌的形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古体诗,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有基础的认识。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与杜甫《春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比较诗歌的节奏、句式、用韵特点,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学生首先发现《春望》《钱塘湖春行》押韵较为严格,趁机给学生复习律诗绝句的特点;所学的古体诗用韵较为灵活,可以换韵。
比较下来,古体诗更通俗易懂。
(三)诵读品析(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已有的知识补充表格,老师课上加以指导。
)1.学生齐读三首诗歌,交流讨论,找出三首诗存在的共同点。
(根据阅读预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找到三首诗歌存在的共同点,简单点拨即可。
老师应注意点拨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讨论并重的思维能力,帮助更好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诗人、诗歌体裁、诗歌内容、诗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明确: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古体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叙述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唐代的黑暗现实。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古代诗歌语言,感受“歌行体”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与想象,把握诗歌意象,并根据阅读经验,体会诗歌意境。
3.创设情境,理解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理解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新课导入图片展示诗人杜甫。
他在35岁前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安史之乱爆发,山河破碎,抒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
面对战乱,面对百姓,他在草堂之中用热血为天下寒士搭建了万千广厦。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文学常识素养积累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茅草被卷走,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
仕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唐诗三首石壕吏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三首》,先学习第一首《石壕吏》,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夯实词句1.学生借助工具书,分小组讨论自行翻译诗文。
2.逐句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进行订正。
预设:重点字词:暮:傍晚。
投:投宿。
逾:越过。
走:跑。
呼:大声吆喝。
一何:多么。
怒:生气。
啼:啼哭。
苦:痛苦。
听: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男:三个儿子。
邺城:地名。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且:暂且。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更:再也。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出入:出来进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衰:衰弱,衰微。
备:准备绝:停止,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哭得多么悲伤!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翁告别。
六、诗文精讲,细查细悟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预设: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捉人”二字为诗眼。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预设: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3.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预设:老妇有三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年丧子之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潦倒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被迫服役之苦4.与“妇啼一何苦”对应的是“吏呼一何怒”。
根据老妪的回答,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加以体会。
吏: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预设:汝家有男丁否?——还有他人否?——其真无人耶?——汝家必征一人?这里运用了“藏问与答”,使行文极其简练。
5.“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预设: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6. “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预设:“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
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7.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预设: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8.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预设:不是。
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师小结: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3.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3.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上一节我们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体会了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3.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五、疏通文意,夯实词句1.学生借助工具书,分小组讨论自行翻译诗文。
2.逐句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进行订正。
预设:重点字词:秋高:秋深。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
忍:狠心。
入竹去:跑进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