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西方美学史》第二章 古罗马美学

三、艺术与心灵 普罗提诺继承了古希腊艺术在于模仿的思想,进而高扬心 灵。事实上,古希腊截然对立的两种模仿论,即柏拉图注 重精神和亚里士多德认可模仿的两个不同传统,一并长入 了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就模仿本身而言,《九章集》第 五集第八章指出,我们不应当因艺术模仿自然世界的物体, 就看轻艺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就是更高精神的 模仿。
第一节
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 205 - 269 )是罗马 帝国的著名哲学家。他生于罗 马治下的埃及, 27 岁时赴亚历 山大,见识过很多名家,最后 投在安漠尼乌斯门下,潜心攻 研哲学。安漠尼乌斯是新柏拉 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今 天我们只知道他是普罗提诺的 老师。 40 岁时普罗提诺移居罗 马, 50 岁后方始著述。逝世后, 他的学生波菲利把他的著作编 辑出版,共 54 篇,分成六卷, 每卷九章,合称《九章集》 (Enneads),至今保存完好。 有关普罗提诺的生平材料,大 都出自波菲利给《九章集》写 的序言部分。
一、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一词是 19 世纪学者发明的,指的 主要是普罗提诺和他的哲 学。也就是说,对中世纪 影响深远的柏拉图哲学 , 主要不是通过柏拉图本人 的对话,而是通过普罗提 诺等人的介绍和阐释,进 入基督教思想传统的。
“流溢说”
普洛提诺的哲学是一种“流溢说”,即万物从最高原则“太 一”流溢而下,而万物又唯“太一”是归。万事万物都有起 因,都是起因流溢下来的结果。所以从价值等级上看,果也 必然要逊色于因。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崇高?朗吉弩斯的回答是, 真正崇高的作品,应该是魅力经久不衰的作品。至于此种真 正崇高的诗文如何求得,《论崇高》从五个方面具体谈了崇 高风格的成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 能力。其次是强烈的灵感激情。第三是辞格的适当形构,它 涉及两种辞格,一种是思想的辞格,一种是表达的辞格。第 四是高雅的言词,它又包括遣词造句、比喻的运用和语言的 雕凿。崇高的最后成因是高贵的优雅的结构,上面所有四者 终归于斯。作者认为,崇高的前两个成分大多数情况下是与 生俱来、可遇不可求的,换言之,它们来自天才。其余三者 属于技能。
2.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 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 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黑格尔: 黑格尔: 方柱变成细瘦苗条,高到 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 上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 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倾斜 的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 灵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 宁,然后超脱有限世界的纷坛 拢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 才得到安息。
——《美学》第3卷,第92-93页。
黑格尔: 黑格尔: 窗扇是嵌着半透明的彩画 玻璃,玻璃上面的是宗教故事, 有时只是涂上各种色彩,用意 是使从外面射来的光线变得暗 淡些,让里面的烛光显的更明 亮些,因为教堂里照明的不应 该是外在自然界的光而应该是 另一种光。
——《达芬奇论绘画》
Mona Lisa
油画 (画板) 尺寸77X53cm 现藏法国卢浮宫 《蒙娜丽莎》塑造了文艺复兴升时期一位城 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 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 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 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 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 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 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 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第二章什么是美ppt

美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表现为自然的人化
节 “美”在美学中
试着做“教学性”的回答
1、指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美是主 观意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 2、指审美性质(审美属性):美是对 象的客观自然属性。 3、指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是自然的人化,是客观性与社会 性的统一。
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学原理
梧州学院中文系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美是难的” 美在“美”中 “美”在生活 “美”在美学
“美是什么”的严肃提问
《大希庇阿斯》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一般人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 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 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 有涉及到“美本身”。“美本身”是 使这无数的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 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 来的—定义
什么是美
换个角度看看
美
第二节 美在“美”中
羊人为美:美与 羊大为美:美与感性存在, 社会群体、社会 与 人的感性需要、享受、 活动,与理性相 感官有直接关系。 连,有社会的意 义和内容。
2 ) 羊 人 为
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第三节 “美”在生活中
1、感官愉快的强形式表示。 2、伦理判断的弱形式表示。 3、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
美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的美学“观照” 1、感官愉快的强形式表示。 2、伦理判断的弱形式表示。 3、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
《西方美学史》课件

西方美学史1. 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开始,穿越时空,探索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2.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西方美学的起源,其对美学理论的贡献是无可忽视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的美学观点。
2.1 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的理念美。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通过对理念世界的追求,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2.2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艺术的模仿性质。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通过模仿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他将艺术分为戏剧、音乐和诗歌等不同形式,并详细讨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潮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和文化复兴的时期,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和哲学思想,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浪潮。
3.1 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强调心灵的纯净和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他们认为艺术是灵魂的表达,通过审美经验可以达到超越肉体的境界。
3.2 尼采的美学观点尼采的美学观点颠覆了传统的美学思想。
他批判了现代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提出了“艺术即是生命”的观点,主张将美学从纯粹的理论分析转变为直接的生命体验。
4.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思潮。
在这个时期,艺术革命不断涌现,对于传统美学的挑战也愈发明显。
4.1 现代主义的特点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创新,追求对形式和材料的表达自由。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限制,不拘一格地创作新颖的艺术品。
4.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所提出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多样性。
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固化和规范,鼓励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5. 结语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概览,我们可以看到美学思想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不同的时期和学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着不同的视角和重点。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精神上探索
• 美的根源
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社会生活上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努力探索 美的本体以及美的事物的一般规律。
著名的有: • 柏拉图‚美是理式‛说 • 康德‚美是主观‛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克罗齐‚美在心灵‛说
柏拉图 美是理式
天人合一
• 基础:科学 数学
• 特点:注重写实
真实的眼睛 • 例子:
气韵生动 心灵的眼睛
透视法:
小道在画面 中间延伸,观众 的视线随之伸展 到天地的尽头 小道两旁是高而 细的树,直耸入 云霄对称而又变 化,让观众的视 线顺着树木的推 移,消失在想象 辽阔的天空中。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霍 贝 玛 《 树 间 小 道 》
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 庭院悠悠到宇宙回旋往复
陶渊明的《饮酒》诗
采 菊 东 南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由 近 及 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明陶渊明从庭院悠悠窥见宇宙回旋往复的节奏 而达到忘言的境界
由 远 及 近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夕阳中有归鸦
•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对柏拉图的批判:否认理式的存在,承认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诗学》中的美的论点: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 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 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 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 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 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 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 个一千里长的东西,也不能美,因 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 性。因此,情节必须有长度,正如 身体亦即活的东西,须有长度一 样。‛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导论美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页1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
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
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
简单说来:就是划界。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
“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页19页)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
“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
”(页23)克罗齐:直觉说。
“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
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页24)“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
”(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
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蛇形线最美。
美学概论PPT课件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现实美
自然美 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 花草虫鱼
社会美 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
15
❖ 研究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 关系的最高形式。
❖ 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 想象等等 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
12
❖ 德国的古典美学
康德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研究了人 的情感和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问题。
黑格尔美学 第一,内容丰富,体系庞大; 第二,着眼于宏观研究; 第三,善于结合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 第四,运用辩证法对美学进行研究。
13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 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 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
❖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1
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
❖ 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
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 第一次使用 “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正式出版美学专 著,初步确立了美学 的对象和任务。
16
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1.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17
❖ 2.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③ 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例:“对应同构说”即客观对象的形式与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高结合起来探讨的美学家。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作家,美学家
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 提出“美是生活”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
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
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使唯心论哲学体
系化的人,理念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苏格拉底的弟子,崇尚精神之恋。代表著作:《理想国》。
柏拉图在对话全集《宴饮篇》中表达了自己对同性恋情的赞美。
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美学-西方美学的开端
18世纪,鲍姆嘉通出版《美学》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西方美学史的黄金时期 19世纪后期,生命美学
亚理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 美在事物本身之中
希腊哲学的转折点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人类智慧的象征. 绘画作品:
《最后的晚餐》-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画 《蒙娜丽莎》--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 《自画像》---素描艺术的典范 《岩间圣母》---鼎盛时期创作的标志作品
《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人》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墙上真迹
《蒙娜丽莎》
《岩间圣母》
荷迦兹 (William Hogartu)
英国画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 著有《美的分析》 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
4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同的 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 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9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爱的最强 光!”
梵高《向日葵》
10
梵高《星夜》
11
12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3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 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 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 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 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 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
6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 离”。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 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 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 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
克罗齐
7
1874年以后,马奈开始探索“外光作业”。这幅《威尼斯大运河》就是采用印象
派画法的代表作。作品描绘威尼斯的运河景色,一艘贡多拉小船行 驶在运河中。画家
着重表现阳光下河水颤动闪烁的波光,和远处建筑物及近景水上座标的耀眼光彩。尤
其作者运用船与周边环境的强烈色彩对比,以及那断断续续生 动而率意的笔触,既表
现出大自然的本色结构,又表达出一种轻快的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8
莫奈《日出·印象》(1873)
这是莫奈 描绘 法国勒阿弗尔港口 一个多雾早晨的景 象:海水被晨曦染 成淡紫色,天空被 各种色块晕染成微 红,水的波浪由厚 薄、长短不一的笔 触绘就,三只摇曳 的小船在薄涂 的色 点中显得朦胧模糊, 船上人影依稀可辨, 远处的工厂烟囱, 大船上的吊车等若 隐若现。画家把从 一个窗口上看到的 这一印象收入画布 上,如此大胆地用 零乱的笔 触来展示 雾气交融的景象, 是史无前例的,这 幅作品震撼了画坛。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是美的事物的本原,是美本身,“这 种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 不灭、不增不减的。”
普洛丁:美根源于神或“太一” 。
柏拉图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命题包含三个要点:
1、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 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 理。
2、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 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 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 形式。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使之完 善),而这人们就称作美;与此相反的则是感 性认识的不完善,人们称之为丑。”
审美意义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思想内容、 秩序和表现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这三 个条件,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 的。
休谟
5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 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 本质 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 性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四、美的本质的消解
1
柏拉图之问
第 一 节
问 题 的 提 出
2
第二节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一、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柏拉图 :美是理式。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理念),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 源于美的理式,是对美的理式的“模 仿”或“分有”。
第三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方面 探讨美的本质
亚里斯多德:美在于事物形式的
“秩
序、匀称与明
确”。
亚里斯多德
达·芬奇:美在于比例和谐。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维纳斯14源自达·芬奇蒙娜丽莎 15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6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