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理及精神科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精神病临床药理及常用药物PPT教案

精神病临床药理及常用药物PPT教案
奥氮平: 嗜睡、便秘、体重增加明显、口干、视力模糊。 奎硫平: 嗜睡、头痛、视力模糊。 佐坦平: 镇静作用,体位性低血压,肝诱导酶激活作用。 阿咪舒必利: 失眠、焦虑、激越、便秘、恶心、口干。 齐哌西酮:体重轻微增加,大剂量时可致Q-T间期延长。 色亭哚尔:头痛、关节痛、视力模糊、Q-T间期延长。
氯氮平(Clozapine)
药物?
利培酮(Risperidone)
⑴有很强的抗5-羟色胺能、抗多巴胺能和抗肾 上腺素能作用(Leysen等1988),对5-HT2受 体的阻滞作用大于对D2受体的阻滞作用,无抗 胆碱能作用;
⑵口服吸收快,分布迅速,Tmax为2h。代谢分 快、慢两型,快速型生物利用度100%(原药 66%),蛋白结合率88%,慢速型生物利用度 约77%(原药82%),蛋白结合率77%,5-6 天达稳态血浓度,主要活性代谢产物9-羟利培 酮;
SSRIs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疼、失眠、 皮疹和性功能障碍,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心血 管不良反应比TCAs轻
神经系统:头疼,头晕,焦虑,紧张,失眠, 乏力,困倦,口干,多汗,震颤,痉挛发作, 兴奋,转为狂躁发作
胃肠道:常见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 过敏反应:皮疹 性功能障碍:阳痿,射精延缓,性感缺失 其它:罕见的有低钠血症,白细胞减少,自杀
适应症:为抑郁症、焦虑症及难治性抑郁症。
禁忌症: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患者应 慎用。禁与MAOIs和其他5-HT激活药联用,避 免出现中枢5-羟色胺综合征
度洛西汀(duloxetine)2002年FDA批准用于治 疗重型抑郁症。
米萘普仑(milnacipran):重症患者,副作用少。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
(由氟哌啶醇衍生而来)

药物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精神疾病是指由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但不仅限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药物治疗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抗抑郁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常常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疲劳无力等症状。

抗抑郁药可以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二、抗焦虑药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

抗焦虑药可以通过促进脑内γ-氨基丁酸的神经递质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

常用的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并密切注意药物的副作用,避免滥用和依赖。

三、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表现为思维紊乱、幻觉妄想等症状。

抗精神病药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包括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依医嘱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四、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达到镇静和催眠的效果。

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佛波酮)。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和依赖。

总结:药物治疗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然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务必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频次,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精神科药物治疗

精神科药物治疗

禁忌症
对药物过敏
如果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疾病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肝脏或肾脏造成损害,因此应避免使用。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某些药物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因此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01
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受体
受体是神经元表面或内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
精神科药物的作用靶点
靶点
精神科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元或受体,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
作用部位
精神科药物可以作用于多个部位,包括大脑的边缘系统、中脑-下丘脑-垂体轴等。
精神科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它们通过增加大脑中 的血清素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 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多巴胺 和/或血清素的活动。
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是用于缓解焦虑和恐慌障碍的药物,它们通过抑 制大脑中的苯二氮卓类受体来发挥作用。
分类
精神科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 虑药物和情绪稳定剂等。
精神科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01
02
03
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改善精 神障碍患者的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
预防复发
持续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 精神障碍复发的风险。
促进康复
合理的药物治疗结合心理 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有 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

精神科药物治疗PPT课件

精神科药物治疗PPT课件

绪,对慢性SCH的孤僻,退缩,行为不主动, 情感淡漠及木僵等效果较好。
• (四)硫杂蒽类 • 1.泰尔登 抗精神病作用较弱,具有抗焦
虑和抗抑郁的作用。 • 2.三氟塞吨 作用与氟奋乃静类似;能抗 焦虑,抑郁。 • 3.氯塞吨 作用与奋乃静相似
• (五)长效制剂 • 1.口服 五氟利多,每周一次 • 2.注射剂 • 氟奋乃静庚酸酯 • 氟来自乃静癸酸酯 • 氟哌啶醇癸酸酯
•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
通过阻断DA受体产生;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通 过阻断DA,5-HT,5-HT2A受体产生。
•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D2受体而发
挥抗精神病作用,在临床上能有效的改善 SCH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兴奋,冲 动等。 • 缺点:1.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 是EPS; • 2.疗效存在局限性,约30%的病 人仅有部分疗效或几乎无效; • 3.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疗
㈠ 治疗作用包括: ①消除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②激活或振奋作用(改善阴性症状)舒必利 ③非特异性镇静(控制兴奋、激越、躁动或攻击行为) ④巩固疗效 预防复发 ㈡ 适应症: ①分裂情感障碍 ②躁狂发作 ③偏执性精神障碍 ④其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㈢禁忌症: ①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性肝炎 ②严重肾病、肾功能不全 ③严重感染、血液病、造血功能不良 ④昏迷、抗精神药物过敏等 ⑤老人、孕妇、儿童慎用
精神药物治疗发展史
精神疾病的现代药物治疗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
1.1952年 第一个抗精神药物氯丙嗪
2.1957年 第一个抗焦虑药物利眠宁制成 3 1958年 发现了丙米嗪的抗抑郁作用 4 60年代 证实了碳酸锂抗躁狂的作用
精神药物的分类

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技能

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技能

SSRIs的优点 (与TCAs比较) 几乎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抗组胺作用若,镇静作用少,不增加食欲 无拮抗alpha1肾上腺受体的不良反应:很少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 ECG异常、房 室传导阻滞 极少有药物过量的危险性 每天服药1次,很少需要调整剂量,使用方 便 适用人群广泛
常用药物与适应症




定义1:任何通过语言或其它符号形式达到 帮助他人改善症状的方法,都可称作为心理 治疗。会话(晤谈)、催眠、角色扮演、投 射技术均可称为心理治疗。 认为: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都可以看成是 一个学习过程。 目的:改变当事人——要么使他们改变思维 方式(认知),要么使他们改变对事物的反 应形式(情感),要么使他们改变对事物的 反应形式(行为)。
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不理想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疗效与传统药相似,对阴性症
状优于传统药 EPS 和高泌乳素血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 使用方便 价格较昂贵
抗抑郁药
定义:治疗抑郁障碍、缓解抑郁心境的 药物,但不提高正常人的情绪,不是精 神兴奋剂 药物种类: 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s)


定义2(医学领域):通过专门训练,为社会 所承认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通过言语和行为并结合其它特殊手段来 改变病人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 的一种治疗方法,以达到促进病人的康复或 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的一类治疗。 心理治疗包含四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1)实施者: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2)对象:病人(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3)治疗手段:心理学方法(符号) (4)目的:促进病人康复或增进心身健康

消化道5-HT兴奋症状: 恶心, 呕吐, 腹泻、口 干 CNS: 神经质, 激动, 失眠, 震颤, 头痛 性功能障碍: 抑制性兴奋 高5-HT综合征( SSRIs与MAOI或高剂量的 TCAs合用时发生): 激越, 不安, 肌阵挛,反 射亢进,大量出汗,手抖,震颤,腹泻,腹 痛,共济失调, 惊厥, 昏迷,甚至死亡

精神科药品的主要分类

精神科药品的主要分类

精神科药品的主要分类精神科药品是治疗精神障碍和情绪障碍的一类药品。

它们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思维、行为及生理反应。

精神科药品按照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适应症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分类。

一、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又叫神经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主要药物。

它们可以减轻幻觉、妄想、情绪紊乱等症状,有些还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抗精神病药主要有三类:传统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

传统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氯丙嗪、二氢氯吡啶、奋乃静等,具有较强的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奥氮平、利拉韦丁和喹硫平等,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较少的锥体外系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躁狂症等情况,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二、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一类可以提高情绪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情况。

抗抑郁药主要分为三类: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类抗抑郁药和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等,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

SSRI类抗抑郁药主要包括舍曲林、氟西汀等,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有特异性选择性作用。

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螺内酯等。

三、安眠药安眠药是一类可以帮助人入睡或者延长睡眠时间的药物。

不同的安眠药有着不同的作用时间和药理学效果。

目前常用的安眠药主要分为三类: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其他类型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包括安眠类、地西泮等。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其他类型药物包括非处方药的睡眠辅助剂、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四、镇痛药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但是它们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精神效应。

目前常用的镇痛药主要分为三类: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类型药物。

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吗啡、可待因、芬太尼等,可以镇痛和产生欣快感。

精神病中精神药物的治疗及观察护理

精神病中精神药物的治疗及观察护理

在精神病的临床治疗中,精神药物的应⽤⽇益⼴泛,⽬前被认为是既简单经济、⼜安全、效果⽐较可靠的治疗⽅法。

精神药物是指对精神疾病有治疗作⽤或能改善精神症状的药物。

1、精神药物分类 (1)抗精神病药:主要⽤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重性精神病的药物称抗精神病药。

临床上常⽤的有以下⼏类: ①吩噻嗪类:其中⼆甲胺类以最常⽤的氯丙嗪为代表;哌嗪类包括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哌啶类包括甲硫达嗪等。

②硫杂蒽类:泰尔登等。

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三氟哌丁苯、哌迷清、五氟利多等。

④⼆苯氧氮平类:氯氮平等。

⑤苯甲酰胺类:舒必利。

⑥萝芙⽊碱类:利⾎平。

(2)抗抑郁药:主要⽤于提⾼情绪、治疗抑郁状态的药物考,试⼤收集整理称抗抑郁药。

根据药理作⽤和化学结构分为以下⼏类: ①三环类抗抑郁剂: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多虑平等。

②四环类抗抑郁剂:以麦普替林为代表。

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常⽤的有苯⼄肼、异羧肼等。

(3)抗躁狂药:⽤于躁狂态治疗的药物称抗躁狂药。

临床上常⽤的是碳酸锂。

(4)抗焦虑药:主要⽤于治疗紧张焦虑的药和称抗焦虑药。

常⽤药物分为以下⼏类; ①苯⼆氮罩类;利眠宁、安定、硝基安定等。

②丙⼆醇类:眠⽽通。

③⼆苯甲胺类:安它乐、苯海拉明、芬那露等。

临床上在选择⽤药是该熟悉各种精神药物的性能、药理作⽤及常见的毒副反应,同时注意病⼈个体差异、躯体状况及病程长短、既往⽤药情况来选择适当药物。

2、常⽤的精神药物的治疗特点 (1)氯丙嗪:本药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病作⽤,镇静作⽤强,⽬前仍是精神科最常⽤的药物之⼀,主要⽤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各型、躁狂症及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的其综精神疾病。

⼝服给药宜从⼩剂量开始,初次剂量25-50mg,每⽇3次,逐渐加量,常⽤治疗剂量为300-600mg/天,⽇量可达800mg,⼀般2-3个⽉为⼀疗程。

常见的副反应有⼝⼲、⼼动过速、嗜睡、体位性低⾎压、⽪疹及锥体外系反应,偶尔可发⽣药物性肝炎及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副反应,长期⼤量应⽤可以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精神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精神药物的应用及护理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讨论精神药物的应用及其护理工作。

首先,精神药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抗抑郁药物通常具有提高患者情绪、改善睡眠、减轻疼痛等作用。

2. 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和情绪症状。

3. 镇静催眠药物: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等疾病。

镇静催眠药物能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

4. 抗焦虑药物:用于治疗焦虑症等疾病。

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患者体内过度的应激反应,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在精神药物的应用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 管理用药:护士需要配合医生准确无误地按时给患者服药,确保用药的准确与规律性。

同时,护士还要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疗效,及时调整用药计划。

2. 观察和评估: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及时发现和记录任何异常情况。

护士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了解用药效果和患者的状况。

3. 不良反应的处理:精神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便秘等。

护士需要及时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如提供舒适的环境、推荐适当的饮食和饮水、调整剂量等。

4. 宣教与支持:护士应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关于精神药物的宣教工作,解释药物的作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同时,护士也需要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困难和疑虑。

总结起来,精神药物的应用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护士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管理用药、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状况、处理不良反应,并提供宣教和支持。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9
5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上世纪1951年氯丙嗪的合成。 2 抗抑郁药的发现 第一个是异丙烟肼(原是抗结核病药,因有
失眠、兴奋而用于抑郁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以后又陆续 MAIO类。继续寻找化学结构与氯丙嗪、异丙嗪类似的抗组胺药, 结果发现了丙咪嗪,1957年kuhn 首先报导了该药的抗抑郁效应。 3 抗焦虑药的发现 最早的有乙醇 美芬辛----第一个抗焦虑药,1946年合成,作用时间短。 利眠宁----1957年合成。 1954年NE 、E、5-HT的发现,1957年DA的发现,1962年证实DA、 5-HT、NE存在于CNS神经元中,推动了精神药理学的发展和药 物作用部位及机理的深入研究,70年代又发现苯二氮卓受体, 这对焦虑的产生和病因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10/9
7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1药物的转运(被动、主动) 1.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结合、分布、
转化或代谢、排泄)
1.3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时-量曲线、 药物转运速率、药物自血浆的清除及清除 率、半衰期、稳态血浓度等)
1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高亲和力,并 能直接影响机体知觉、记忆、思维、行为 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药物称为精神药物 (psychotropics) 。
主要分为两部分: 1 拟精神药物,也称致幻药。 2 抗精神异常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
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
物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2 药物作用的机制 3 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 4 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
2020/10/9
9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4 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 4.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贮存、释放和灭活,乙酰胆碱受体,中枢乙酰 胆碱功能)
4.2去甲肾上腺及肾上腺受体 4.3多巴胺及其受体 其受体
目前常用分类法: a 拟精神病药。 b 治疗用精神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
2020/10/9
4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兴起和发展史
精神药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50年代。
50年代前精神病的躯体疗法,包括1917年 疟疾疗法30年代胰岛素休克疗法,电休克 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moniz)。50年代以 后出现精神药物疗法
2020/10/9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的任务 1 探讨精神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规律,以指导
临床合理用药,并对精神病人进行有效防 治。 2 通过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探讨精神病的 病理生理和可能的发病原理,为新药研制 和精神病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2020/10/9
3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2020/10/9
6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实验精神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1一般药理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
究,毒理学研究,特殊毒理研究) 1.2亲精神作用的药理研究 2 实验精神药物治疗学方法 3 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方法 3.1研究计划的制定 3.2资料的收集 3.3统计学处理 4 新精神药物的临床试用 5 体液内药物浓度与临床反应间关系的研究
2 临床用药原则:
选药、选剂量、选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与 疗程
2020/10/9
11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临床药效评价 1病例选择 2研究计划制定 3药效评价工具 4疗效标准 5资料分析
2020/10/9
12
105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抗焦虑药 益智药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psychopharmacology)或称神 经精神药理学(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及其高级部位相互作用的科学。
是药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它来 源于临床实践,又直接为临床服务。
2020/10/9
2020/10/9
15
105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非典型)
利培酮:半衰期3小时,2D6代谢 齐拉西酮:半衰期6-7小时,1/3通过3A4代谢 氯氮平:半衰期6-33小时,平均12小时,1A2、
2D6、3A4代谢 奥氮平:半衰期33小时,1A2、2D6代谢 喹硫平:半衰期6小时,3A4代谢 氨磺必利:半衰期17小时,代谢少,直接肾脏
更新 (苯海索):诱导肝脏酶,降低抗精神病药物
血浓度
2020/10/9
14
105
精神科药物治疗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5HT、DA平衡拮抗:利培酮、齐拉西酮 多受体拮抗: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 D2、D3拮抗:(舒必利)、氨磺必利、瑞
莫比利 DA部分激动5HT2A拮抗5HT1A激动剂:阿立
哌唑
其他(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抗震颤麻痹药、 精神兴奋药)
儿童精神药理学(用药特点) 老年精神药理学(用药特点)
2020/10/9
13
105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传统、非典型)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半衰期8-35小时,肝脏代谢,诱导肝 脏酶
氟哌啶醇:半衰期15-25小时,肝脏代谢, 哌迷嗪:(用在抽动症患者)6-20mg每日 舒必利:半衰期8小时,D2、D3拮抗,D增加
4.5GABA及其受体 4.6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作用与中枢神经介质及
受体的关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 药)
2020/10/9
10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临床用药原则
1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精神因素、病 理状态、生物节律、环境、药物的相互作 用
2 血/尿液中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测定
2020/10/9
8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物药效学
1 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的基本规律 1.1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作用) 1.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3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 1.4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5量-效关系(量-效曲线、药物的剂量与效能、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