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

合集下载

1《鲧禹治水》剖析

1《鲧禹治水》剖析

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禹治理洪水过程
治洪前 治洪开始 治洪过程 治洪后
治洪前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 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 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 灾。
பைடு நூலகம்
治水开始 大禹亲自 拿着镐头, 率领成千上 万的人挖渠 开山,疏通 河道。
治水过程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 哪些困难?找到相关的句子 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默读课文,用“‖”为课文划分段。 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1 ) 交代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 2—4 ) 写鲧偷息壤驱赶洪水,被杀死。 第三部分( 5—10 ) 写大禹带领人们疏通河道,治服
了洪水。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思考:鲧治水的原因? 1、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 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 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2、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洪水,可是 天帝毫不理会。 天帝冷酷、无
《鲧禹治水》选自《山海经》
关于《山海经》 你对《山海经》有什 么了解,说说看。
关于《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 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 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 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 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 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 《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 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 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 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 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 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 的是什么内容?
读一读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大禹的异母兄弟,也是一个非常勇猛的战士。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共工的故事被描述为他怒触不周山,导致洪水泛滥的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大禹的同母兄弟,原本是一个非常勇猛的战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共工对大禹怀有怨恨心理,他曾几次企图谋害大禹,却都未能得逞。

后来,共工因为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与大禹发生争执,最终导致了他怒触不周山的悲剧。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不周山是一座神山,它是由众多神灵共同守护的圣地。

据说,这座山是通天之地,可以直通上苍,因此普通人类是无法接近的。

当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时候,不周山被共工怨恨的力量击裂,许多人因此蒙受了严重的灾难。

当时,共工因为自己的怒火所致,而不周山的崩塌引发了洪水泛滥,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洪水泛滥之后,大禹便率领众人去御水救灾,最终成功平定了洪水。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的事迹却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冲动行为,更是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人们用共工的不顺从和冲动来告诫后人,不要轻易激怒神明和自然,否则将会招致灾难和不幸。

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神灵的崇敬,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深刻的警示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这个神话故事中吸取教训,尊重自然,顺应天命,遵守规律,不可一味地挑战自然和神灵的底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和谐共处,避免灾难的降临。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告诫和警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更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守护生态,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以《大荒北经》为例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以《大荒北经》为例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以《大荒北经》为例导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收录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

本文以《大荒北经》为例,介绍其中的一些精彩故事和神话人物。

神话人物1. 帝江帝江是《大荒北经》中的主要神话人物之一,被尊奉为水官之神。

他掌管着天河,并负责管理水道和降雨。

帝江常被描绘为身披龙袍、手持龙头杖的巨龙形象,在民间信仰中备受崇拜。

2. 高辛高辛是中国最早的一位传说中的君王,也是华夏族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在《大荒北经》,高辛是无儿无女的君主,在他死后,由众多贵族争夺王位,引发了动乱与战争。

3. 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创世纪元的始祖之一。

传说盘古以身化万物,他破开了混沌的原始世界,天地分离,形成了天、地、阳、阴等元素。

盘古也是山海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视为神话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4. 夸父夸父是《大荒北经》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狩猎者,追逐太阳,企图永远不让它落下。

然而,在追赶太阳时不慎过度劳累而丧命,成为一段感人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1. 帝江治水帝江治理水患的故事在《大荒北经》中广为流传。

据说当时洪水泛滥,民众生活困苦,帝江受命承担起治理水患的责任。

通过巧妙调控水流和建设堤坝,帝江成功驱散了洪水,并恢复了人们安宁幸福的生活。

2. 高辛之战在高辛死后,众多贵族争夺王位引发了一场血腥残酷的战争。

各方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残杀,最终导致了华夏族部落联盟的解体。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斗争的黑暗面,并对古代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

3.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创造了天、地和人类世界的神话故事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个神话中,盘古用巨斧破开混沌,将天地分离,同时也为所有后来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个故事象征着宇宙的起源和秩序形成。

4. 夸父追日夸父追逐太阳的壮举是一段寓意深远的神话故事。

夸父孜孜不倦地追赶太阳,但最终因为过度疲劳而丧命,并被封为后世勇者楷模。

这个故事启发着人们要珍惜所拥有的,并明确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

本文将从山海经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传说进行介绍。

以下是其中一些精彩的故事:1.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山海经》中也记录了他的故事。

根据记载,大禹先后治理了九州之内的洪水问题,平定了天下水患,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他用智慧和毅力征服了众多怪兽,并建立起强大而稳定的政权。

创造出这样一个英雄形象,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抵御自然灾害、保卫家园的勇气和智慧赞美,在历史上也对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2.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主神,《山海经》收录了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据传说,盘古诞生之初,天地一片混沌,他用巨大的斧头将天地分开。

在他挥舞斧头的过程中,血液化成了江河、湖泊和海洋;声音变成了雷鸣和风雨;眼泪化作了井泉和天上的星辰。

盘古的身体最后也变成了山川和土地。

这个传说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影响力,它象征着万物生成的开始,对于创世思想和宇宙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3. 神兽与妖怪《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兽和妖怪的故事,如麒麟、凤凰、蚩尤等等。

神兽往往具有神奇的能力,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而妖怪则是那些形态各异、能力超凡、善恶皆有的存在。

这些神兽与妖怪通过故事中的冒险与战斗展现出其强大力量和无穷智慧。

山海经中描绘出来的神兽与妖怪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奇幻生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种种未知之物的探索与赞美。

4. 衍生作品与影响《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不仅仅在古代受到重视,如今也是艺术、文学以及游戏等领域的灵感源泉。

许多文人学士从中汲取创作能量,将其中的神话故事改编成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并且在各种传统和现代媒介中呈现出来。

此外,在当代娱乐圈中,《山海经》也影响了一些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者。

他们通过再次诠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洪水的中国神话故事

关于洪水的中国神话故事

关于洪水的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关洪水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揭示了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和对生存的不断追求。

洪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洗涤罪孽、重塑世界的象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洪水的中国神话故事。

1. 盘古开天辟地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中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据传,盘古生而为巨人,身高达九万里,他睁开眼睛时,天地初开;合上眼睛时,大地沉入寂静。

盘古生活在一片混沌的大海中,天空一片昏暗,没有阳光。

为了纠正这一局面,盘古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将天上的炎热热气吸引走,大地上涌出了洪水,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支撑住天地,让阳光照耀大地。

他耗尽了自己的力量,最终倒下去变成了大大小小的万物。

2.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治水英雄,也是远古时代的五帝之一。

相传,在古代,天有九河深深地横贯大地,百川纵横交错。

每当洪水来袭,大地犹如一个泥潭,万物不得安宁。

大禹年轻时,积极参与治水工作,他带领天下各族人民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引导水流,鼓励人们合作抵御洪水的威胁。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使天下平静,百姓生活安定。

3. 妲己与洪水《山海经》中还有一个有关洪水的故事是关于妲己的。

相传,妲己是商朝的一位美丽而妖艳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商朝的君王。

然而,妲己性格阴险狡诈,擅长用美色勾引男人,因此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混乱和人民的痛苦。

为了制止她的邪恶行径,天神发动了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妲己所在的地方。

妲己最终淹死在洪水中,人们因此得到了教训,学会了正道和忠诚。

4. 鬼斧神工之破灭巨石鬼斧神工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它与洪水有一定的关联。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座巨大的山峦挡在了黄河的前进路上,黄河因此无法流入海洋,使得水位急剧上涨,形成了洪水。

无数英雄和智者都尝试着破坏巨石,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鬼斧神工打造出一把神斧,用它破开了巨石,洪水得以散去,黄河重新恢复了正常。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洪水的理解和对洪水所带来的灾难的恐惧。

山海经故事大全

山海经故事大全

山海经故事大全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文献记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著作,它记录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地理、历史的认识,也融合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精彩的山海经故事。

故事一,《大禹治水》。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大禹的君主,当时天下大水,洪水肆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禹历经九年,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为民除害。

他划分九州,治水开渠,使得天下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古代治水的楷模。

故事二,《女娲补天》。

相传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她用五色石补天,创造了人类,教人们种植粮食,制作衣服。

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述了女娲看到天空有裂缝,为了不让天塌下来砸伤人类,她不惜一切代价用五色石补天,最终保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千古。

故事三,《精卫填海》。

传说中,有一只名叫精卫的鸟,它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为溺水而化为一只鸟。

精卫鸟每天都会飞到大海边,捡起一块石头,飞到高空,然后将石头扔进海里。

它的行为引起了大禹的好奇,大禹问它为什么这样做,精卫鸟告诉他说,它是为了填平当年洪水的大海,让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

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四,《夸父追日》。

夸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有着惊人的奔跑速度,他曾经追赶太阳,结果因为过度疲劳而死。

夸父追日的故事讲述了夸父为了追逐太阳,不顾一切地奔跑,最终因为体力透支而死去。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被后人传颂千古。

以上就是关于山海经故事大全的介绍,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地理、历史的认识,也融合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不衰。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讲的“大禹治水”,这里不妨侧重看一下神话里的治水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神话里治水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选自《山海经·海内经》【作品原文】洪水滔天。

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③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④杀鲧于羽郊⑤。

鲧复⑥生禹。

帝乃命禹卒⑦布土⑧以定九州。

鸱龟⑨曳衔⑩,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何以营?禹何所成?【注释】①鲧——一位神话中的天神。

历史传说中则说他是尧时的诸侯。

②息壤——神话中讲的一种土壤。

据说可以自己迅速增长,所以适合用来堵塞洪水。

有的记载里和息壤并提的还有“息石”,是一种具有同样性能的石头。

③堙——填塞。

④祝融——神话中的火神,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号“赤帝”。

⑤羽郊——羽山的郊野。

羽山是神话传说中一个偏僻的地方。

⑥复——这里借用代替“腹”字。

⑦卒——最终,最后。

⑧布土——散置泥土。

土,这里指息壤。

⑨鸱龟——鸱和龟。

鸱,猫头鹰的一种。

⑩曳衔——曳,拉,拖。

衔,用嘴叼。

曳衔,指猫头鹰和龟拖拉、叼咬鲧的躯体。

——同鲧。

听——听任,任凭。

顺欲——顺应(人民的)愿望。

遏——阻止。

这里是囚禁的意思。

施——解除,免除。

伯禹——就是禹。

传说禹曾受封为“夏伯”,所以称他:“伯禹”。

腹——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

变化——指禹在鲧腹内孕育的过程。

因为鲧是男人,所以有这一问。

纂就——继续。

纂,继承。

前绪——先前的开端。

绪,本义是丝头儿。

考——已死的父亲。

厥谋——他的谋略、办法。

洪泉——洪水的源泉。

窴——同“填”字。

九则——九州土地的等级。

这里指九州大地。

坟之——使它(九州大地)高起来。

应龙——神话里一种长着翅膀的龙。

何画——怎样用尾巴画地。

传说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龙在前边用尾巴在地上画出路线,指明向什么方向引导洪水。

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

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

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一、前言神话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远古的神话,都是原始社会初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在文字发明之前,已经广泛地已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神话流传日久,使得故事的内容复杂化、系统化、美丽化、合理化,而成为初民在日常活动过程当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奋斗和愿望,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反应。

水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控制水的设备尚未发达之时,水对人类,有时赐福,有时降祸。

这种水的双重作用,随时提醒初民对水的注意。

因此在各个民族的神话里,几乎都可发现有关水的解释神话。

关于洪水的传说,不仅出现在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中,在世界各国也屡见不鲜,可见洪水应该是上古时代普遍的自然灾害。

因此,神话故事若能配合考古数据,再加上逻辑分析,便可将上古地理环境重新呈现出来。

二、中国古籍中的洪水神话大洪水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颇为常见,兹举例如下:《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孟子藤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时,四极废,九州岛裂,水浩洋而不息。

上述三则故事中,描述了洪水肆虐的情形,然而,洪水的产生,上古初民是如何解释的呢?圣经旧约创世纪曾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

」中国古代有上天为了惩罚人类,于是降洪水以为儆戒的说法。

《尚书大禹谟》洚水儆予然而,最常见的传说,还是共工和他的臣子相繇(柳),造成洪水泛滥的。

《淮南子天文篇》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地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本经篇》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

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作者:颜佳李菲侯斯烜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5期摘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

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

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

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

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

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

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 [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

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 [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

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 [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

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 [4]p536大禹除了继承了其父的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

还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相柳使地可以播种谷物。

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

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 [4]p489除鲧禹治水外,还有治水英雄河伯,《山海经·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

一曰忠极之渊。

” [4]p349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有一个河伯帮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约‘吾河精也’。

授于河图,而还于渊中。

” [2]河伯献河图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间接来说,河伯也是功不可没。

(三)应龙相助发洪水。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 [4]p491应龙在蚩尤之战的关键时候蓄积洪水,使黄帝化被动为主动,应龙除了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并且还杀了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 [4]p480-491综上所述可推断南方的洪水灾害或许与应龙有关。

二、洪水神话后延分析把《山海经》中这些洪水神话故事与某些历史文献性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时间、地点、人物、内容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重叠。

如关于大洪水的起因,《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3]而《史记·司马祯补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

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 [4]从这些史料都认为洪水神话的成因是共工争权怒撞不周山的。

这与《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而鲧禹治水神话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5]对大禹治水的方法。

《荀子·成相篇》中有此记载:“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 [6]《庄子·天下》中也提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 [7]其次,很多文献也对大禹的功绩称赞不已。

从这些史料对大禹治水方法和功绩的记载,可见《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神话是有迹可循的。

除此之外,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真实性探讨也提出了各种观点。

综合来看都倾向于透过这些洪水传说,隐约察觉到其中的一些洪水事实。

鲁刚在《大洪水神话中的虚与实》中指出“遍布世界的洪水神话是以各地区的洪水灾害为历史依据的世界性的洪水传说则是初民由此推彼而想象出来的”。

[8]杨知勇也认为“洪水神话是人们在对曾发生过的洪水灾害的记忆的基础上所幻想出来的”。

[9]洪水神话故事依据远古时代所发生的一场大水,通过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不少民族与地区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很容易将事实夸大。

洪水神话是对洪水事实直接的概括和总结。

除此之外,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能从中看到洪水神话的蛛丝马迹。

《尔雅·释文》中载:“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曰‘徒骇’。

”意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时,用工极多,施工难度极高,众人害怕完不成任务,所以得名“徒骇”,这便是徒骇河名由来。

后人们不忘大禹治水的功德,便在山上筑一草亭命名禹王亭。

唐天宝元年,此地设县邑。

为纪念大禹的功绩则将县邑定名为禹城县,一直沿袭至1993年后撤县改市,更名为禹城市。

“禹会诸侯”是大禹治水的关键时期。

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4公里淮河东岸,遗址之上,早年还存在着与大禹相关的遗迹。

除此之外当代学者王红旗他认为四、五千年的大禹时代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测绘工程,绘出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考察报告。

以上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故事所包含的历史真实。

三、《山海经》洪水神话的当代价值历史学价值方面《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不仅仅只是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历史。

例如大禹治水在历史上就是真实存在的。

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上有提及到大禹治水。

如《史记·夏本纪》中:“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10]司马迁的《史记》一向求真务实,依据可靠的口传或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此外,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 [11]除上述文献可证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外,现今发现的大禹治水的遗迹也能证明。

位于安徽蚌埠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现其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取名禹会村遗址。

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

为我们研究史料提供了重要依据。

[12]其中具有的文化价值袁珂先生曾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 [13]我国现在很多的民间文化的造型和图案都取材于这些神话,如河南禹州有均台和禹王庙,嵩山下有汉代古建筑遗迹启母阙,启是大禹之子。

阙中有汉代画像石,上面还有一幅大禹化熊的图像。

学者黄文英在她的《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中还说:“大禹以氏族领袖兼巫师的身份经常主持祭祀和典礼。

由于大禹长期治水,落下腿疾,步伐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禹步’。

现在我国民间的巫师做法时,包括道教传统的巫术仪式中还存留着‘禹步’。

这是来自神话的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

” [14]袁珂先生曾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 [15]我国现在很多的民间文化的造型和图案都取材于这些神话,如河南禹州有均台和禹王庙,嵩山下有汉代古建筑遗迹启母阙,启是大禹之子。

阙中有汉代画像石,上面还有一幅大禹化熊的图像。

学者黄文英在她的《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中还说:“大禹以氏族领袖兼巫师的身份经常主持祭祀和典礼。

由于大禹长期治水,落下腿疾,步伐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禹步’。

现在我国民间的巫师做法时,包括道教传统的巫术仪式中还存留着‘禹步’。

这是来自神话的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

” [16]可以这样说,“禹步”的流传也是大禹治水神话的另一种延伸。

在现代旅游产业中,有很多旅游景点用洪水神话故事来进行命名。

如武汉大禹神话园,它的每个景点都是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情节命名,有“应龙画河海”、“剖鲧禹生”、“三过家门不入”等,其次园中还陈列了许多大禹治水的雕塑建筑物。

旅游的人在放松欣赏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体会大禹治水的精神。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正是反应了古代传统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重实际轻玄武的务实精神。

从鲧禹治水等治水主题的洪水神话中,《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4]p536鲧系天下苍生与己任,于危难之中勇敢的同权位做斗争,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仁爱精神。

其次,在鲧治水失败后古代人民没有呼唤神灵的庇佑、祈求天帝的宽恕,而是发挥人力来克服自然灾害,于是“鲧腹生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历经千辛万苦接着治水,并把洪水作为自然灾害,并与之不断抗争的精神,并且在治水过程中,始终坚强乐观。

这种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和现实性的生存斗争精神不会随历史洪波消失,而只会越来越激励新一代的人类。

就其本质而言,禹依然是鲧那种为了天下生灵而将生死置之度外、坚强不屈地与洪水抗争的精神的延续。

鲁迅说:“中华民族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自然界的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

”结合治水神话和治水英雄来看,中国古代人民习惯从一种积极务实的思考角度来看待洪水,他们这种“重实际轻玄想”的文化性格,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文化传统。

《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

尤其是大禹治水的科技贡献。

如地形测量。

《史记》说大禹“左准绳,右规矩”,《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

[17]再如交通工具。

在治水活动中,大禹因地制宜,创造了四种交通工具,《尚书》上称为“四载”,《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

”大禹治水成功后又命后稷发展农业。

如《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