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一、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 海洋概况。
-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海洋平均深度约3800米。
-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
- 海岸带。
- 定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包括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区域。
- 类型: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如我国辽东半岛南端、山东半岛等)、砂质海岸(海滩宽阔平坦,多沙堤、沙坝,如北戴河海滨)、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海岸带宽阔,如江苏北部沿海)、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基岩海岸边缘)。
2. 海洋开发。
- 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 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反渗透法等。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反渗透法是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作用下使海水中的淡水通过半透膜而盐分被截留。
-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 盐类资源: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通过盐田法晒制。
我国盐场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如长芦盐场(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 其他化学资源:溴(从海水中提取,主要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镁(从海水中提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等。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渔业资源:分布受大陆架(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等因素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的上升流)。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传统的捕捞业和现代的海水增养殖业。
-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高一地理选修二知识点

高一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一地理选修二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点,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高一地理选修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包括了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壳演化、气候、水文等。
地球的地壳是由不同的板块构成,它们的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同时,气候和水文也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自然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灾害,并利用资源。
2.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人类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资源有限,不可再生,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高一地理选修二中,我们将学习到各种资源的分类与特点,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工业化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化对土地的利用、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等。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我们的城市、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不同地区的差异与联系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地理差异与联系。
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有别,这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
在高一地理选修二中,我们将学习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联系,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
5.地球可持续发展地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我们的地球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高一地理选修二中,我们将学习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深入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一、地图学
1.地图:是用来反映地球表面空间结构的图幅,其中几何与视野完美结合,形成规律、有序的地理空间反映。
2. 地图制图原则:1>比例|按实际比例缩小放大;2>一致性|保持图上表示形状在变
形和缩放几何上的一致性;3>精细度|根据表达的地理内容,制图注记、细节的清晰程度
来完成精度的规范;4>标注内容|保证内容的完整清楚,简洁易读。
3. 分块法:一种影像分析法,它可以将影像分割成多个单元,将较大的图像化为若
干小块,可用于大地分析。
二、资源
1.资源:是可以由自然和社会把握转化成供人有益的物质、信息、能量的总称,它作
为人类发展的基础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2. 资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矿物、渔业、农业、森林;2>社会资源|教育、科技、
文化、历史等;3>人力资源|技能、劳动力、智力、经验等。
3. 资源合理利用:指统一规划、分配、开发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和长远保障,根据
当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资源。
三、流域
1. 流域:是指以河流为核心,河流体系与其上下游间互相连通、共同受影响、形成
一个整体和行为单位的自然地理区域。
2. 流域分类:以产水河口最重要的排水格局来分类,包括南倾流域、东倾流域以及
多倾流域等。
3. 流域特征:1>水量特征|流域内的水量相对稳定,水文循环在流域内周期性的发生;
2>自然条件特征|流域内的气候、植被、地形及地质都有内在的关联性;3>生态特征|流域
变化与保护都会作用在流域的生物过程中。
地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是综合科学,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要综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地理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纬度和经度是地球表面坐标系。
2.地理分区:地球表面根据不同的特点分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比如气候分区、交通分区等。
3.地球地理:地球自身的构造、形态、物质、能量、化学等地理要素。
4.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第二部分:世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球自身构造、自然资源、气候、植被、动物等地理要素的研究。
1.地球构造和物质组成地球由地幔、地壳和地核组成。
地幔和地壳的主要成分是氧元素,地幔是固态,地壳是固态加流态。
地核由外层和内层组成,外核是流态的铁镍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地表形态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由于大陆板块和地壳运动的作用,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地貌: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等。
3.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有金属矿、非金属矿等;水资源有淡水、海水等;生物资源有植物和动物等。
4.气候和气候类型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平均状况的一种天气变化。
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可以划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5.植被和动物分布地球的植被和动物分布与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地理要素有关。
第三部分:世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居住环境、农业、工业、城市等。
2.人口与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不均匀分布,人口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欧洲人口相对较少。
3.国家分布与国界世界上的国家分布不均匀,一些国家面积较大比如俄罗斯和加拿大,一些国家面积很小比如摩纳哥和圣马力诺。
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

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1.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一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2.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3.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4.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四一、焦耳定律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时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三、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教学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认识。
- 教学内容:社会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地理。
-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地理。
-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环境保护。
-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教学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第五章:宇宙的探索- 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对宇宙的认识。
- 教学内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的组成和特征、宇宙的未来。
-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特征。
- 教学难点:宇宙的未来。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 单元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意识。
-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
-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城市地理- 单元目标: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
- 教学内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城市问题。
-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
- 教学难点:城市问题。
第八章:全球化与地方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实例。
地理高中选修2知识点汇总

地理高中选修2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选修2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地球的表层形态和地理过程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球运动和地质变化。
这包括构造活动、风化、侵蚀、沉积和变质等过程。
地壳构造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
风化是指岩石、土壤和矿石等在空气、水、气候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侵蚀是指风、水和冰等外界因素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
沉积是指由于地表重力作用和水的搬运作用,将岩屑、泥沙和化学物质沉积在地表的过程。
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环境下的变化。
2.地貌类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它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和海洋地貌等类型。
高原是指海拔较高、相对平坦的地面,通常由堆积岩和侵蚀岩构成。
山地是指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方,通常由构造活动和侵蚀作用形成。
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面,通常由沉积作用形成。
盆地是指地势低洼、四周有山脉环绕的地方,通常由构造活动形成。
海洋地貌是指海洋底部地表的形态特征,包括海沟、海脊和海岸等。
3.气候与生态环境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它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地势、纬度、海洋和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分带是指根据纬度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
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与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生物圈、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上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它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保护用地等。
农业用地是指用于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农村居民生活的土地。
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工厂、仓库和交通设施等工业建设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1、四大洋概况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方法:图表比较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1(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2)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谈话法、自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2、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3、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4、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2.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主要有哪些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
2、掌握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全面严谨的科学分析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问:海水的温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承转)根据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海水温度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转承)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对大气温度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阅读24页内容,思考并问答。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完成P25思考题)课堂练习:[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 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
(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
【答案】(1)AD (2)BD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水的温度,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海水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海水的盐度。
先来了解一下海水盐度的概念:(学生回答)(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承转)那么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规律方法总结: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