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代数综合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
2. 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函数问题。
2. 解题方法:列方程、列不等式、列函数关系式。
3. 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步骤:(1)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找出关键信息。
(2)设未知数,找出已知数。
(3)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代数模型。
(4)解代数方程(不等式、函数)。
(5)检验解的合理性,解释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步骤,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思考。
2. 讲解:介绍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关系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代数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4. 练习:布置一些代数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总结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步骤。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一些实际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考数学冲刺复习专题训练8代数综合问题

代数综合问题初中代数综合题,主要以方程、函数这两部分为重点,因此牢固地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及函数性质等重要基础知识是解好代数综合题的关键.在许多问题中,代数和几何问题交织在一起,就要沟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类问题的常见解法: 1、整体的想法;2、关于整数根的问题;3、需要数形结合的问题.例1. 已知关于x 的方程 03)13(2=+++x m mx . (1)求证: 不论m 为任何实数, 此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抛物线()2313y mx m x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点P ),(11y x 与Q ),(21y n x +在(2)中抛物线上 (点P 、Q 不重合), 且y 1=y 2, 求代数式81651242121++++n n n x x 的值.例2. 已知:如图,平行于x 轴的直线y =a(a ≠0)与函数y =x 和函数xy 1=的图象分别交于点A 和点B ,又有定点P(2,0).(1)若a >0,且91tan =∠POB ,求线段AB 的长; (2)在过A ,B 两点且顶点在直线y =x 上的抛物线中,已知线段38=AB ,且在它的对称轴左边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求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已知经过A ,B ,P 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得到259x y =的图象,求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例3.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40x mx m -+-=. (1)求证: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抛物线2224y x mx m =-+-与x 轴的交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将(2)中的抛物线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图形C 1,将图形C 1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图形C 2,当直线y=x b +(b<0)与图形C 2恰有两个公共点时,写出b 的取值范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点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1,2)B.(﹣1,2)C.(﹣1,﹣2)D.(﹣2,1)【答案】C【解析】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由此可得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1,﹣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正确地记住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关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2.郑州某中学在备考2018河南中考体育的过程中抽取该校九年级20名男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以便知道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成绩如下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5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2.25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是0.0725【答案】B【解析】根据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由表格中数据可得: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2.35,错误;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正确;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2.30,错误;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不是0.0725,错误;故选B.【点睛】考查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定义和计算公式是本题的关键,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3.甲队修路120 m 与乙队修路100 m 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 m ,设甲队每天修路xm.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120100x x 10=- B .120100x x 10=+ C .120100x 10x =- D .120100x 10x=+ 【答案】A【解析】分析:甲队每天修路xm ,则乙队每天修(x -10)m ,因为甲、乙两队所用的天数相同,所以,120100x x 10=-。
专题40 代数综合压轴题-2023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核心考点拓展训练(解析版)

解得:x=0 或 x=﹣1,
当 x=0 时,y=1,定点为(0,1);
当 x=﹣1 时,y=0,定点为(﹣1,0),
则无论 m 取何值,抛物线 y=(m﹣1)x2+(m﹣2)x﹣1 总过 x 轴上的一个固定点.
总结提升:此题考查了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以及根的判别式,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时,利用根的判
(2)法 1:用十字相乘法来转换 y=(m﹣1)x2+(m﹣2)x﹣1,即 y=[(m﹣1)x﹣1](x+1),令 y=0
即可确定出抛物线过 x 轴上的固定点坐标;
法 2:函数解析式变形后,根据题意确定出 x 的值进而得出定点即可.
(1)解:根据题意,得Δ=(m﹣2)2﹣4×(m﹣1)×(﹣1)>0,即 m2>0,
(3)由直线与抛物线都经过 y 轴上的定点(0,1),可知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到 x 轴的距离都为 1,
由另一个交点的纵坐标为﹣1,求出这个点的坐标并且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即可求出此时 a 的值;
(4)抛物线 G 与抛物线 G′围成的封闭区域是以 x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只考虑 x 轴下方(或
1),
∴另一个交点的纵坐标为﹣1,
当 y=﹣1 时,由﹣1=﹣x+1,得 x=2,
∴另一交点坐标为(2,﹣1),
1
把(2,﹣1)代入 y=ax2﹣4ax+1 得 4a﹣8a+1=﹣1,解得 = .
2
(4)由题意可知,抛物线 G 与抛物线 G′围成的封闭区域是以 x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该区域内 x 轴上有三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x 轴的下方和上方各有四个这样的点,且两两关于 x
【初三物理试题精选】中考数学复习代数几何综合问题专项练习(人教版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代数几何综合问题专项练习(人教版含答案) K
j 代数几何综合问题(1)专项练习
1 如图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经过点B(0,4)。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过点D、B作直线交x轴于点A,点C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C点的纵坐标为,连接BC、AC。
求证△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在⑵的条下,将直线DB沿y轴向下平移,平移后的直线记为l,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是否存在直线l,使△A′B′C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
已知它的顶点M在第二象限,且经过点A(1,0)和点B(0,1)。
(1)试求,所满足的关系式;
(2)设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当△AMC的面积为△ABC面积的倍时,求a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ABC为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请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4,0)、B(-1,0),与y轴交于点C,点D在线段OC上,OD=t,点E在第二象限,∠ADE=90°,,EF⊥OD,垂足为F。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线段EF、OF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ECA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代数几何综合问题(1)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1 (1)解由题意知16a+6=4。
【复习专题】中考数学复习:代几综合题—以代数为主的综合

代几综合题(以代数为主的综合)知识梳理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情况典题探究例1 已知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交于点A (0,3),与x 轴分别交于B (1,0)、C (5,0)两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D 为线段OA 的一个三等分点, 求直线DC 的解析式;(3)若一个动点P 自OA 的中点M 出发,先到达x 轴上的某点(设为点E ),再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某点(设为点F ),最后运动到点A ,求使点P 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点E 、点F 的坐标,并求出这个最短总路径的长.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mx n =++经过(02)P A ,两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B ,将直线AB 沿y 轴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直线,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C 点,求直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求到直线OB OC BC ,,距离相等的点的坐标.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x 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点B 的坐标为(3,0),将直线y kx =沿y 轴向上平移 3个单位长度后恰好经过B 、C 两点.(1) 求直线BC 及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 ,点P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APD =∠ACB ,求点P的坐标;(3)连结CD ,求∠OCA 与∠OCD 两角和的度数.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3454122+-++--=m m x m x m y 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 和点A ,点B(2,n)在这条抛物线上.(1) 求点B 的坐标;(2) 点P 在线段OA 上,从O 点出发向点运动,过P 点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OB 交于点E 。
延长PE 到点D 。
使得ED=PE. 以PD 为斜边在PD 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当P 点运动时,C 点、D 点也随之运动)当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的顶点C 落在此抛物线上时,求OP 的长;若P 点从O 点出发向A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同时线段OA 上另一点Q 从A 点出发向O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Q 点到达O 点时停止运动,P 点也同时停止运动)。
新课标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强效提升分数精华版中考数学复习专题 代数、三角、几何综合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 代数、三角、几何综合问题概述:代数、三角与几何综合题是较复杂与难度较大的问题,其中包括方程、函数、三角与几何等,内容基本上包含所有的初中数学知识,必须把以前的函数观念、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进行综合来解题.典型例题精析 例1.有一根直尺的短边长2cm ,长边长10cm ,还有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形纸板,它的斜边长12cm ,如图1,将直尺的矩边DE 放置与直角三角形纸板的斜边AB 重合,且点D 与点A 重合,将直尺沿AB 方向平移如图2,设平移的长度为xcm (•0≤x ≤10),直尺和三角形纸板的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cm 2.(1)当x=0时(如图),S=________;当x=10时,S=___________; (2)当0<x ≤4时(如图2),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3)当4<x<10时,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同学可在图3、•图4中画草图)解析:(1)2;2.(2)在Rt △ADG 中,∠A=45°, ∴DG=AD=x .同理EF=AE=x+2,∴S 梯形DEGF =12(x+x+2)×2=2x+2, ∴S=2x+2.(3)①当4<x<6时,(如图5) GD=AD=x ,EF=EB=12-(x+2)=10-x , 则S △ADG =12x -2,S △BEF =12(10-x )2, 而S △ABC =12×12×6=36,∴S=36-12x 2-12(10-x )2=-x 2+10x-14,S=-x 2+10x-14=-(x-5)2+11,∴当x=5(4<5<6)时,S 最大值=11.②当6≤x<10时(如图6), BD=BG=12-x ,BE=EF=10-x ,S=12(12-x+10-x )×2=22-2x , S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S ≤10.由①、②可得,当4<x<10时,S 最大值=11.例2.如图所示,点O 2是⊙O 1上一点,⊙O 2与⊙O 1相交于A 、D 两点,BC⊥AD,垂足为D ,分别交⊙O 1、⊙O 2于B 、C 两点,延长DO 2交⊙O 2于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BO 2交AD 于G ,连结AG .•(1)求证:∠BGD=∠C ;(2)若∠DO 2C=45°,求证:AD=AF ;(3)若BF=6CD ,且线段BD 、BF 的长是关于x 的方程x 2-(4m+2)x+4m 2+8=0•的两个实数根,求BD 、BF 的长.解析:(1)∵BC ⊥AD 于D , ∴∠BDA=∠CDA=90°,∴AB 、AC 分别为⊙O 1、⊙O 2的直径.∵∠2=∠3,∠BGD+∠2=90°,∠C+∠3=90°, ∴∠BGD=∠C .(2)∵∠DO 2C=45°,∴∠ABD=45°,∵O 2D=O 2C ,∴∠C=∠O 2DC=12(180°-∠DO 2C )=67.5°, ∴∠4=22.5°, ∵∠O 2DC=∠ABD+∠F , ∴∠F=∠4=22.5°,∴AD=AF .(3)∵BF=6CD ,∴设CD=k ,则BF=6k . 连结AE ,则AE ⊥AD ,∴AE ∥BC ,∴AE AFBD BF∴AE ·BF=BD ·AF . 又∵在△AO 2E 和△DO 2C 中,AO 2=DO 2 ∠AO 2E=∠DO 2C , O 2E=O 2C ,∴△AO 2E≌△DO 2C ,∴AE=CD=k,∴6k2=BD·AF=(BC-CD)(BF-AB).∵∠BO2A=90°,O2A=O2C,∴BC=AB.∴6k2=(BC-k)(6k-BC).∴BC2-7kBC+12k2=0,解得:BC=3k或BC=4k.当BC=3k,BD=2k.∵BD、BF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4m+2)x+4m2+8=0的两个实数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BD+BF=2k+6k=8k=4m+2.整理,得:4m2-12m+29=0.∵△=(-12)2-4×4×29=-320<0,此方程无实数根.∴BC=3k(舍).当BC=4k时,BD=3k.∴3k+6k=4m+2,18k2=4m2+8,整理,得:m2-8m+16=0,解得:m1=m2=4,∴原方程可化为x2-18x+72=0,解得:x1=6,x2=12,∴BD=6,BF=12.中考样题训练1.已知抛物线y=-x2+(k+1)x+3,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 随x的增大而减小.(1)求k的值及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左边),抛物线的顶点为P,试求出A、•B、P三点的坐标,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条抛物线;(3)求经过P、A、B三点的圆的圆心O′的坐标;(4)设点G(0,m)是y轴上的动点.①当点G运动到何处时,直线BG是⊙O′的切线?并求出此时直线BG的解析式.②若直线BG与⊙O相交,且另一个交点为D,当m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在x轴的下方?2.如图,已知圆心A(0,3),⊙A与x轴相切,⊙B的圆心在x轴的正半轴上,且⊙B与⊙A外切于点P,两圆的公切线MP交y轴于点M,交x轴于点N.(1)若sin ∠OAB=45,求直线MP 的解析式及经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A 的位置大小不变,⊙B 的圆心在x 轴的正半轴上移动,并使⊙B 与⊙A 始终外切,过M 作⊙B 的切线MC ,切点为C ,在此变化过程中探究: ①四边形OMCB 是什么四边形,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②经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内是否存在以BN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表示出来;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直线L 与⊙O 相交于点A ,直径AB=6,点P 在L•上移动,连结OP 交⊙O 于点C ,连结BC 并延长BC 交直线L 于点D .(1)若AP=4,求线段PC 的长;(2)若△PAO 与△BAD 相似,求∠APO 的度数和四边形OADC 的面积.(•答案要求保留根号)LyM CBA xPO N考前热身训练1.如图,已知A 为∠POQ 的边OQ 上一点,以A 为顶点的∠MAN 的两边分别交射线OP 于M 、N 两点,且∠MAN=∠POQ=α(α为锐角),当∠MAN 为以点A 为旋转中心,AM 边从与AO•重合的位置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MAN 保持不变)时,M 、N 两点在射线OP•上同时以不同的速度向右平行移动.设OM=x ,ON=y (y>x ≥0),△AOM 的面积为S ,若cos α、OA•是方程2z 2-5z+2=0的两个根.(1)当∠MAN 旋转30°(即∠OAM=30°)时,求点N 移动的距离;(2)求证:AN 2=ON ·MN ;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量x 的取值范围;(4)试写出S 随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S 的取值范围.2.如图,已知P 、A 、B 是x 轴上的三点,点A 的坐标为(-1,0),点B 的坐标为(3,0),•且PA :AB=1:2,以AB 为直径画⊙M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证:PC 是⊙M 的切线;(2)在x 轴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 ,使得直线QC 与过A 、C 、B•三点的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若存在,求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画⊙N ,使得圆心N 在x 轴的负半轴上,⊙N 与⊙M 外切,且与直线PC 相切于D ,•问将过A 、C 、B 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否同时经过P 、D 、A 三点?为什么?M A Q P O N答案:中考样题看台1.(1)k=1,抛物线解析式y=-x2+2x+3(2)A(-1,0),B(3,0),C(1,4)(3)∵⊙O′过A、B两点,∴O′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M,交⊙O′于N,则有MP×MN=MA×MB,4MN=2×2,∴MN=1,•PN=5,O′P=52<PM,∴O′点在x轴上方,∴O′M=32,∴O′(1,32).(4)①过B点作⊙O′的切线交y轴于点G,直线BO′交y轴于点E,可求出直线BO•′的解析式为,y=-34x+94,∴E(0,94),∵BG是⊙O′的切线,BO⊥EG,∴BO=OE×OG,∴OG=4,•∴G(0,-4),求出直线BG的解析式为y=43x-4.②-4<m<0.2.(1)在Rt△AOB中,∵OA=3,sin∠OAB=45,cos∠OAB=35,∴AB=5,OB=4,BP=5-3=2.•在Rt△APM中,APAM=cos∠OAB=35,∴AM=5,OM=2,∴点M(0,-2),又△NPB∽△AOB,∴BN AB BP OB,∴BN=52,•∴ON=32,∴点B(32,0),设MP的解析式为y=kx+b,∵MP经过M、N两点,∴MP的解析式为y=43x-2,设过M、N、B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a(x-32)(x-4)且点M(0,-2)在其上,可得a=-13,即y=-13x2+116x-2.(2)①四边形OMCB是矩形.证明:在⊙A不动,⊙B运动变化过程中,恒有∠BAO=∠MAP,OA=AP,∠AOB=∠APM=90°,∴△AOB≌△APM,∴OB=PM,AB=AM,∴PB=OM ,而PB=BC ,∴OM=BC ,由切线长定理知MC=MP ,∴MC=OB , ∴四边形MOBC 是平行四边形, 又∵∠MOB=90°,∴四边形MOBC 是矩形.②存在,由上证明可知,Rt △MON ≌Rt △BPN , ∴BN=MN .因此在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内有以BN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MNB 存在,• 由抛物线的轴对称性可知,在抛物线上必有一点M ′与M 关于其对称轴对称, ∴BN=BM ′,这样得到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MNB 和△M ′NB . 3.(1)∵L 与⊙O 相切于点A ,∴∠4=90°,∴OP 2=OA 2+AP 2, ∵OB=OC=12AB=3,AP=4, ∴OP 2=32+42,∴OP=5, ∴PC=5-3=2.(2)∵△PAO ∽△BAD ,且∠1>∠2,∠4=90°, ∴∠2=∠APO ,∴OB=OC ,∴∠2=∠3 ∵∠1=∠2+∠3,∴∠2=2∠2=2∠APO ∴∠4=90°,∴∠1+∠APO=90° ∴3∠APO=90°,∴∠APO=30°. 在Rt △BAD 中,∠2=∠APO=30°.∴AD=6sin30°=6×3. 过点O 作OE ⊥BC 于点E ∵∠2=30°,BO=3,∴OE=32,BE=3×cos30°=2,∴∴S 四边形OADC =S △BAD -S △BOC =12AB ·AD=12BC ·OE=12×6×12×3294154.考前热身训练1.(1)易知OA=2,cos α=12,∠POQ=∠MAN=60°, ∴初始状态时,△AON 为等边三角形,•∴ON=OA=2,当AM 旋转到AM ′时,点N 移动到N ′, ∵∠OAM ′=30°,∠POQ=∠M ′AN•′=60°,∴∠M ′N ′A=30°,在Rt △OAN 中,ON ′=2AO=4, ∴NN ′=ON ′-ON=2,∴点N 移动的距离为2.(2)易知△OAN ∽△AMN ,∴AN 2=ON ·MN .(3)∵MN=y-x ,∴AN 2=y 2-xy ,过A 点作AD ⊥OP ,垂足为D ,可得OD=1, ∴DN=ON-OD=y-1,在Rt △AND 中,AN 2=AD 2+DN 2=y 2-2y+4, ∴y 2-xy=y 2-2y+4,即y=42x-. ∴y>0,∴2-x>0,即x<2,又∵x ≥0,∴x 的取值范围是:0≤x<2.(4)S=12·OM ·x ,∵S 是x 的正比例函数,且比例系数2>0,∴0≤S<2·2.即0≤ 2.(1)易知⊙M 半径为2,设PA=x ,则x :4=1:2⇒x=2,由相交弦定理推论得OC=OA .OB=1×3,2=PO 2+OC 2=32+2=12,PM 2=42=16,MC 2=22=4,∴PM 2=PC 2+MC 2,∴∠PCM=90°.(2)易知过A 、C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x+1)(x-3),•假设满足条件的Q 点存在,坐标为(m ,0),直线QC 的解析式为y=-m, ∵直线QC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方程(x+1)(x-3)∴(2+3m)2=0,∴m=-32,即满足条件的Q 点存在,•坐标为(-32,0);(3)连结DN ,作DH ⊥PN ,垂足为H ,设⊙N 的半径为r ,则∵ND ⊥PC , ∴ND ∥MC ,∴DN PN MC PM =,∴224r r -=, ∴r=23,∵DN 2=NH ·NP ,∴(23)2=NH·(2-23),∴NH=13,∴,∴D(-2).∵抛物线y=-3(x+1)(x-3)平移,使其经过P、A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x+•1)(x+3)又经验证D是该抛物线上的点,∴将过A、C、B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同时经过P、D、A三点.。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第一章:代数应用性问题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解决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 教学内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代数应用性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1.3 教学过程引入代数应用性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如实际背景、数学模型等。
讲解代数应用性问题解决的步骤,如理解问题、建立方程等。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2.3 教学过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如加减法、代入法等。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第三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3.3 教学过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性质和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
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4.3 教学过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如大小比较、解集表示等。
第五章:整式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整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培养学生应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整式的定义和性质。
整式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5.3 教学过程引入整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算式专项练习题代数方程的解法与解析

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算式专项练习题代数方程的解法与解析在九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代数方程。
解代数方程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应用数学的基础。
本文将分享一些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算式专项练习题代数方程的解法与解析。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如下:(1) 移项:将方程中的含有未知数的项全部移到等号的另一侧,得到标准形式ax = -b;(2) 消元:通过除以a的方式将方程化简为x = -b/a,这样就求得了方程的解x。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中较为复杂的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ax² + bx + c = 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因式分解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时,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求解方程;(2) 公式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 [-b ± √(b² - 4ac)] / 2a,计算出方程的两个解。
3. 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是九年级数学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解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代入法:将已知的某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表示成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再代入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2) 消元法:通过加减消元或倍加消元的方式,化简方程组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解未知数。
4. 不等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中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解不等式方程涉及到分析方程的解集的范围。
常见的不等式方程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一元一次不等式:如ax + b < 0, ax > b等;(2) 一元二次不等式:如ax² + bx + c > 0,ax² + bx + c ≤ 0等;(3) 两个未知数的线性不等式组:如{2x + 3y < 5, x + 2y > 3}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冲刺:代数综合问题
【中考展望】
初中代数综合题,主要以方程、函数这两部分为重点,因此牢固地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及函数性质等重要基础知识,是解好代数综合题的关键.在许多问题中,代数和几何问题交织在一起,就要沟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解综合题有利于透彻和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点拨】
(1)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解综合题的基础;
(2)认识综合题的结构是解综合题的前提;
(3)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综合题的关键;
(4)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程序是解综合题的核心.
* 审题(读题、断句、找关键);
* 先宏观(题型、知识块、方法);
后微观(具体条件,具体定理、公式)
* 由已知,想可知(联想知识);
由未知,想须知(应具备的条件),注意知识的结合;
* 观察——挖掘题目结构特征;
联想——联系相关知识网络;
突破——抓往关键实现突破;
寻求——学会寻求解题思路.
(5)准确计算,严密推理是解综合题的保证.
【典型例题】
类型一、函数综合
例1.已知函数
2
y
x
和y=kx+1(k≠0).
(1)若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1,a),求a和k的值;
(2)当k取何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总有公共点?
【变式】如图,一元二次方程0322
=-+x x 的两根1x ,2x (1x <2x )是抛物线)
0(2
≠++=a c bx ax y 与x 轴的两个交点B ,C 的横坐标,且此抛物线过点A (3,6).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 ,对称轴与线段AC 相交于点Q ,求点P 和点Q 的坐标; (3)在x 轴上有一动点M ,当MQ+MA 取得最小值时,求M 点的坐标.
类型二、函数与方程综合
例2.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22
12
m y x mx +=-+与22
22m y x mx +=--,这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中
的一条与x 轴交于A ,B 两个不同的点.
(1)试判断哪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 ,B 两点;
(2)若A 点坐标为(-1,0),试求B 点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对于经过A ,B 两点的二次函数,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x
y
O
【变式】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3m +1)x +3=0. (1)求证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如果抛物线y =mx 2+(3m +1)x +3与x 轴交于A 、B 两个整数点(点A 在点B 左侧),且m 为正整
数,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3)在(2)的条件下,抛物线y =mx 2+(3m +1)x +3与y 轴交于点C ,点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D ,设
此抛物线在-3≤x ≤1
2
之间的部分为图象G ,如果图象G 向右平移n (n >0)个单位长度后
与直线CD 有公共点,求n 的取值范围.
类型三、以代数为主的综合题
例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
10y ax
bx a =++≠过点()1,0A -,()1,1B ,与y 轴交于点
C .
(1)求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函数表达式;
(2)若点D 在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对称轴上,当ACD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D 的坐标;
(3)在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CP △成为以AC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抛物线2
3y ax bx =++与y 轴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1tan 3
OCA ∠=
,6ABC S =△.
(1)求点B 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坐标;
(3)若E 点在x 轴上,F 点在抛物线上,如果A ,C ,E ,F 构成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
例5.已知函数y 1=x ,y 2=x 2
+bx+c ,α,β为方程120y y -=的两个根,点M(t ,T)在函数y 2的图象上.
(1)若13α=
,1
2
β=,求函数y 2的解析式; (2)在(1)的条件下,若函数y 1与y 2的图象的两个交点为A ,B ,当△ABM 的面积为
31
12
时,求t 的值; (3)若0<α<β<1,当0<t <l 时,试确定T ,α,β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OBC 中,AC∥OB,CB⊥OB,OB=18,BC=12,AC=9,对角线OC 、AB 交于点D ,
点E 、F 、G 分别是CD 、BD 、BC 的中点,以O 为原点,直线OB 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G 、E 、D 、F 四个点中与点A 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是 ( )
A .点G
B .点E
C .点
D D .点F
2.已知函数y=()⎪⎩⎪⎨⎧>--≤--)
3(1
)5(31
)1(2
2x x x x ,若使y=k 成立的x 值恰好有三个,则k 的值为 ( )
A .0
B .1
C .2
D .3
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2的图象如图所示,顶点为(﹣1,0),下列结论:①abc <0;②4ac ﹣b 2
=0;③a >2;④4a ﹣2b+c >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
4.若a+b-21a --42b -=33c --
1
2
c-5,则a+b+c 的值为 .
5.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
+(k-5)x+9=0在1<x <2内有一实数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6.关于x 的方程,2kx 2
-2x-3k=0的两根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则实数k 的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7.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2k+1)x+k 2
+1=0有两个不等实根x 1、x 2. (1)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两实根x 1、x 2满足x 1+x 2=﹣x 1•x 2,求k 的值.
8.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312
=-+--m x m x .
(1)求证:不论m 取何值时,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直线()31+-=x m y 与函数m x y +=2
的图象1C 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2,求关于x 的一
元二次方程()0312
=-+--m x m x 的解.
(3)在(2)的条件下,将抛物线()312
-+--=m x m x y 绕原点旋转︒180,得到图象2C ,点P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分别与图象1C 、2C 交于N M 、两点,当线段MN 的长度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
9. 抛物线2y ax bx c =++,a >0,c <0,2360a b c ++=.
(1)求证:
1
023
b a +>; (2)抛物线经过点1
(,)2
P m ,Q (1,)n .
① 判断mn 的符号;
② 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点A 1(,0)x ,点B 2(,0)x (点A 在点B 左侧), 请说明116x <
,21
12
x <<.
10. 已知:二次函数y=22
(2)x n m x m mn +-+-. (1)求证:此二次函数与x 轴有交点;
(2)若m-1=0,求证方程22
(2)0x n m x m mn +-+-=有一个实数根为1;
(3)在(2)的条件下,设方程22
(2)0x n m x m mn +-+-=的另一根为a,当x=2时,关于n 的函
数1y nx am =+与22
2(2)y x n m ax m mn =+-+-的图象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平行于y 轴的直线L 与1y nx am =+、22
2(2)y x n m ax m mn =+-+-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 、D ,若
CD=6,求点C 、D 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