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重要知识点(第1-7章)
大学毛概知识点总结前三章

大学毛概知识点总结前三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是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
2.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所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要分为两个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和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等。
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制度,还是一个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制度。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国家控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两个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由国家控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组成,非国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存在的非国家组织的经济。
4.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具有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优势。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1.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专题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结合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精髓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时代化(条件)、大众化(基础)的辩证关系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深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
3.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题二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缘由和焦点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的思想根源2.、中国托派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分析,鼓吹错误观点是出现争论的直接原因3适应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是出现争论的历史条件。
毛概1-7章复习资料

毛概1-7章复习资料毛概1-7章复习资料毛概,即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毛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对毛概1-7章进行复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阶级斗争、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个人的经历。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人民民主专政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由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所决定的。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这些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
这些实践经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毛概各章重点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毛概各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1 / 3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毛概知识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⒈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⒉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⒊主要内容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⒋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⑴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⑵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⑶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⒌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⑶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⒈形成和发展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⑵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⑶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⑷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⑸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⒉主要内容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⑶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⑷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⑸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⒋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⒈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基本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及它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科学理论的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科学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和解答。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原则。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和解答。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和原则。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对当代世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和解答。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和解答。
毛概考试内容1——7章总结

1.马克思中国化的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马克思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
————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概书每章内容概括

毛概书每章内容概括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首先,作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时代条件。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重视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首先,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作者回顾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和指导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管理方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首先,作者解释了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实践的重要性。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为科学研究提供思维工具和指导原则。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
首先,作者分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重点(2013年修订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单选1、P1: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P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P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4、P2:在党的七大报告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P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6、P9: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的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P18: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二、多选1、P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P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P18: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4、P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三、简答1、P3: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P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4、P9: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5、P1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6、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7、P2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四、辨析1、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区(P15的倒数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五、其他重点内容1、P1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把握各个代表大会上的变化)2、P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3、P19: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P27: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选1、P38: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P5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客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二、多选1、P38: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简答1、P41: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2、P4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3、P4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4、P4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5、P49:为什么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6、P5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四、辨析1、P42: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五、其他重要内容1、P3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两个根本性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最主要矛盾;近代社会的根本任务2、P36: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3、P36最后一段: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性4、P3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一第二段)5、P39~4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各阶级的地位)6、新民主主义的几个问题: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核心问题是领导权;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7、P46: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8、P47: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立、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P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10、P50:党领导统一战线经历的几个时期11、P51: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两段的内容)12、P51: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加强的三方面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简答1、P62:农业改造措施2、P63:手工业改造措施3、P64: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4、P6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步骤5、P6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6、P69: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7、P7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二、其他重点内容1、P5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第一段;第二段第一句)2、P57:“两个转变”同时并举3、P58: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化三改4、P65: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单选1、P75:《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P76:《论十大关系》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3、P82: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四个现代化)4、P83:“两步走”的发展战略5、P83:党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6、P83:“两参一改三结合”二、多选1、P8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三、简答1、P80: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P8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意义3、P8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4、P8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四、论述题1、P77~P78: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
五、其他重点内容1、P79~P81: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2、P82: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3、P82~P84:其他理论成果的核心观点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单选1、P9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2、P93: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3、P94: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4、P95: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5、P10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6、P104: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二、简答1、P98~P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2、P100~101: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P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4、P106~107: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5、P108~10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其他重点内容1、P96: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P96~9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及初级阶段的含义3、P9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的区别4、P9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P10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6、P1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特定的历史内容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重点内容1、P11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单选)2、P113: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科学内涵3、P1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P115~116: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简答)5、P117~118: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两段话)6、P118: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7、P11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为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P121:“三步走”和“三个阶段性目标”9、P1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0、P122~1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考)(考点包括:a、P122: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历来最伟大的梦想......”b、P12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c、P123:中国梦的思想内涵d、P124: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单选1、P12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P133: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