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与隐士文化

合集下载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催生隐士与隐士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中央 专制主义 集 权 制 度,这 也 是 整 个 古 代 社 会 产 生 隐 士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集权制度的实质就是人 治,凭由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大政、他人的政治前 途、甚至他 人 的 生 命。 这 一 政 治 模 式 确 实 有 过 历 史的积极意义,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但 是它的前提是: 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所作所为必须
在中 华 文 明 的 历 史 长 河 中,由 不 同 地 域 不 同 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 中华文明 的 多 元 化 特 征。 同 时,在 多 元 文 化 并 存 的过程中,逐 渐 形 成 了 以 儒 家 文 化 为 核 心 的 主 流 文化形态。学界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 研究颇深,成 果 丰 硕。 伴 随 着 对 文 化 研 究 的 日 益 深入,研究 的 视 角 也 逐 渐 关 注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造 者 的主体士人的生活。他们不仅以弘扬主流文化为 己任,而且 主 要 生 活 在 主 流 文 化 之 中。 同 时 我 们 也观察到在他们中有一群士人与那些积极入世的 士人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特殊”的士人,称为“隐 士”。隐士们的主 要 关 注 点 从 形 式 上 来 看 不 在 入 世而在于 出 世,于 是 对 这 种 士 人 及 其 文 化 现 象 的 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本文试以魏晋隐士 为主体,从隐逸文化的内涵出发,探究这一非主流 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8·
李红艳: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2012 年第 1 期
是符合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趋 势 的、符 合 人 民 根 本 利 益 的、个人的 综 合 实 力 必 须 是 强 有 力 的。 比 如 秦 皇 统 一,汉 武 北 伐 匈 奴,唐 太 宗 贞 观 之 治 等。 同 时, 该制度的 负 面 作 用 也 是 显 而 易 见 的,专 制 的 直 接 表现就是 没 有 民 主 政 治,君 主 的 个 人 意 志 高 于 一 切,君让臣 死 臣 不 得 不 死。 这 样 的 政 治 迫 使 人 不 得解放、不得自由,在行政的过程中造成人性的扭 曲、违背人 性 的 发 展,使 多 数 士 人 产 生 隐 退 的 念 头,迫使部 分 士 人 选 择 隐 逸 生 活。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在政治 清 明 的 时 期 也 会 存 在 隐 士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魏晋时期君主专制政治处在一个变型时期, 说它变型是因为魏晋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并走向鼎 盛 的 时 期,门 阀 士 族 成 为 两 晋 政 治 舞 台 上最显赫 的 政 治 力 量,尽 管 东 晋 时 期 门 阀 制 度 发 展到它的 鼎 盛 时 期,但 是 依 然 不 能 脱 离 君 主 专 制 政治自立门户。门阀大族之间的权力之争更加助 长了政治 风 云 的 变 幻 莫 测,使 入 仕 者 在 各 种 政 治 力量之间 寻 求 生 存,这 样 增 加 了 士 人 生 存 的 危 险 性。门阀与庶族、门阀与门阀、皇权与门阀之间的 斗争在东 晋 是 十 分 明 显 的。 政 治 环 境 的 恶 化,更 加促使士 人 选 择 隐 士 生 活,东 晋 时 期 产 生 了 像 葛 洪、鲁褒、戴逵、陶渊明这样的著名隐士,就不是偶 然了。

什么叫士文化

什么叫士文化

什么叫士文化?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封建时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按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

新中国的国旗上,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五星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后两者就是传统的“士”、“商”阶层。

知识分子由此被划入小资产阶级。

在汉语里,“士林”之茂,多达数十。

如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士、壮士、志士、说士、名士、寒士、隐士、烈士,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他们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亦喻义而不言利;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他们能以身许国,“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文人无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士。

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无一不与经邦治国之道有关。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部分人选 择隐士生活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隐士现象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现代社会的隐士通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简约、内心平静的 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冥想、瑜伽、写作、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
影响
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 隐士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
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 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升。
与自然共同发展。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以表现 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为 主题,强调对自然和内心的探 索和表达。
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隐士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隐士 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隐士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其创新与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隐士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隐士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推陈出新, 为隐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隐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推广隐士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隐 士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隐士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推广内心平静和心理健康的 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此外,媒体也应该客观报道隐士现象,避免过度渲 染或贬低隐士生活。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钟湘鸿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

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

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钟湘鸿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董朝刚
2.从典故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J], 王琪
3.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窗口 [J], 黎洪国
4.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5.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士文化(采用)

隐士文化(采用)
所 谓 “ 姜 太 公 钓 鱼 ,意在 文 王
也!”也 许 是 生 不逢 时,偏 偏 这 个
时候却没了刘玄德的大兴汉室
的 梦 想 以 及“周 公 吐 腑,天 下 归
心”的 时 代 背 景。
隐士很伟大吗?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许多隐士,俗话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隐于林的像姜子牙、陶 渊明、竹林七贤等等,大隐像王维、严子陵?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 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 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 皆不可称为隐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 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 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 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 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 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 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 渊 明 原 本 是 有“ 大 济” 之 志 的, 也 就 是 说,陶 渊 明 的 人 生 志 向, 原 本 是 要 做 诸 葛 亮 的 ,如 他 一 般 实 现 自 己 的 抱 负 ,即 “ 一 举 成 名 天 下 知 ”,“运筹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的, 不得 其 时, 故 而 归 隐。 大 仕 方 有 大 隐, 有 此 大 志,因 此 才 会 有 陶 渊 明 极 为 崇 高 的 隐 逸 地 位。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 贤等。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隐士情节 回归自然
从 历 史 的 长 河 中,不 乏 响 彻 数 千 年 的 文 人 墨 客 曾 隐 居 山 林,与 童 子 村姑 为 临。但 真 正 提 及 隐 居 这 个让许多人都眼睛一亮的词儿,大楷最先进入 我们眼帘的得是那没有归路,不知有魏汉的桃 花 源 了。 一 度 三 仕 的 陶 源 明 在 归 隐 之 后 ,笔 下 所 描 绘 的 种 种 关 于 桃 花 源 的 景 象 无 不 是人 间 天 堂 的 写 照 。 一 个 在 现 实 中 不 曾 有 过 ,甚 至 决 然 相 反 的 世外之地,却在文人的心灵中美妙的搭建了起 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莫不是诗人在对现实的 不 满 中 , 用 自 己 的 思 维 去 弥 补 那 些 不 甚 理 想的 , 尚有许多缺憾的焦点,把理想化的世界用另一 种颜色即幻化的笔法勾画了出来,是诗人对现 实世界强烈不满的写照和宣泄。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 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王蒙的画……………………………………………………….. 董其昌……...……………………………………………………………..…….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 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二
山阳十方书院 南华生 qq群:48818588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 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 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 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缘择木,恐伤弓远之 曲木。不如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作 者 : 卢 藏 用
夜 宴 安 乐 公 主 宅
以 用 语隐 送马高的 之承士终 隐求 ,祯被南 逸高 指亦聘山 》官 着被,隐 记, 终征授居 ,如 南召官, 卢唐 山而左等 藏代 云坚拾待 用的 这: 持 遗 朝 考 卢 就“ 不 。 廷 中 藏 是此 仕 后 征 进 用 “中 , 来 召 士 。 终大 欲 , , , 刘 南有 归 另 后 先 肃 捷嘉 山 一 来 去 《 径处 , 隐 果 长 大 ”。 卢 士 然 安 唐 。” 藏 司 以 南 新 ·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 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隐士和隐士文化

隐士和隐士文化

隐士和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

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

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二、真假隐士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隐士】
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 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 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 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 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1.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 。 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 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李白说:“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 笑有此赠》
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 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可惜》, 白居易说:“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题浔阳楼》,
苏轼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 又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 诗。” 《与苏辙书》
【二、隐士分类】
宗炳
吴镇
2.先官后隐, 如陶渊明。他 当过官,因对 官场不满才隐 居。
3.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 但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 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 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 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也还有‘精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 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 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 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 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六》 5、通过想像,创造出一种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 的社会理想 。
4、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诅可待。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 卿。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 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缆。饮钱易水上,四座 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 ,淡 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人秦庭。凌厉越万 里,遥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 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8.以隐求高官。 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 隐逸》记,卢藏用考 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 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 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 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 朱熹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 然。”(《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元好问评:“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 真赝殊相悬。”(《继愚轩和党承旨雪 诗》) 有境界、有情趣、有性格、有思想
四、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 花源记》《闲情赋并序》 五、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
董其昌
王蒙的画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 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 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6.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 飞来宰相家”。
陈继儒的草书
7.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 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饮 酒》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 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 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 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 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五、小知识】
【六、隐士代表——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29岁 以前在家乡农村度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9—41 仕与隐的选择 江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入桓玄军幕 刘裕参军 建威参军 出仕即抱着矛盾心情 彭泽县令 八十余日 辞官归41—63 归隐 死谥靖节 2、思想 任真自然 躬耕田园
2、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 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3、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 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 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 同草莽 。 《归园田居》其二
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 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 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 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 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 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 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三、为何归隐】
1、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 2、隐逸的主因在于政治浑浊和强权统 治。 3、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4、中国古代士人多重气节淡名利,孤 傲难驯。 5、传统儒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 四 、 隐 士 的 品 格 】
高德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 室铭》 清雅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孤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飘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 明《饮酒(其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