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
历史上那些归隐的人

历史上那些归隐的人隐士者,隐居不仕之士也。
他们岁才华横溢名震天下,但却偏爱归隐,向往山林的那种闲云野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外物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这些人也因此被誉为真正的隐士。
接下来就为大家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的隐士高人。
•鬼谷子,姓王名诩,魏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
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则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他的弟子们往往因为掌握了一些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
比如苏秦和张仪、孙膑与庞涓。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于西湖各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保存。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七人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饮酒纵情,恣意酣畅,故诗人谓其“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为七贤之首,世人更是形容他喝醉的样子如玉山倾倒一样。
后因不与马氏集团合作,被杀以警天下。
•陶渊明,陶渊明大家都很熟悉,他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不知道为多少人所向往。
因他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世人又称其“五柳先生”。
陶渊明酷爱饮酒。
有一天,陶渊明的好友颜廷之来看望他,临走之前给他留了两万钱,陶渊明不好推脱,便收下了。
谁知人家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钱交给了酒家。
他的几个孩子都不是很聪明也许也跟他酷爱饮酒有关吧•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希望有所帮助!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隐士 1竹溪六逸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严光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
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
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
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
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隐士是指隐居不出仕的文儒,以及文儒相对应的一种文化。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1.巢父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2.许由字道开,号武仲,出生于阳城槐里,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许姓始祖。
许由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史书记载:“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
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
”许由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因此,后人称他为“三代宗师”。
3.伯夷伯夷,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姓墨胎氏,名允,是殷商契的后代。
其父把国君之位继承与其弟叔齐,叔齐又让位给伯夷,而伯夷以为是忤逆了父亲的命令而逃跑了,叔齐而不想继承,也一起逃跑了。
4.叔齐叔齐,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少子,名致。
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
武王灭纣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5.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6.介子推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忠心耿耿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7.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8.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
中国五大隐士:鬼谷子第三,第一实至名归

中国五大隐士:鬼谷子第三,第一实至名归“隐士”并不是说籍籍无名之人,而是指满腹经纶、淡泊名利之人,这样的人才对国家和社稷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只是他们为人处世极为低调而隐于市野之中。
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非常出名的五大隐士,鬼谷子稳居第三,第一名实至名归,那么他是谁呢?第一名:许由许由是大约公元前2323到前2244年间的隐士,可能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由此可以说明他确实是一位实至名归的“隐士”。
许由自幼农田躬耕,做事非常讲究原则,“讲道义,守规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从他自律的品行可以看出,是胸有大才之人。
当尧帝听说他有如此高贵的品行之后,一直想禅位于他,而许由听了之后跑到河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这类的话语,之后隐居深山之中再也没有“出世”,直至死去。
《晋书》中用“昔许由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来赞美许由终身不为名利之举。
第二名:伯夷、叔齐伯夷与叔齐都是商末时期孤竹国的王子,国王死前属意叔齐继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虽是长子却没有因此而争执,直接退隐于市,而叔齐知道后认为自己即位有失仁义,也成为了隐士,最后王位留给了剩下的弟弟。
巧合的是伯夷与叔齐都选择了投奔周文王,在路上遇到了武王伐纣,便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言外之意说周武王不孝不仁。
之后兄弟二人虽得周武王厚待却不屑一顾,最后饿死于首阳山,而兄弟二人的高尚品行却让后世之人铭记于心。
第三名:鬼谷子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创始人,本名王诩,有着通天彻地、智慧卓绝的才能,无论是兵法、占卜,还是计谋、道教,等等多方面,鬼谷子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名著而流传于世。
这样有才能的鬼谷子并没有在仕途发展,他经常入山修炼,最后隐居于云梦山鬼谷之中,以鬼谷先生自居,并写下了《鬼谷子》一书,这本书至今都被现代人流传,研究其中的为人处世道理,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而享誉海内外。
闲说中国的隐士文化

闲说中国的隐士文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隐士,而流传至今并为我所知道的隐士,往往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
他们决不肯同流合污,决不肯和光同尘!因此,清高和固执(或许该用坚毅?)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为帮助今天的人了解古代隐士的高洁情怀,特录唐朝王绩的诗《野望》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
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
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釆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了。
”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伯夷、叔齐可是真上了山的。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当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
此时,文王已死,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忙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盟誓,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两人相视而笑说:“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师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叫做仁吗?”周围的将领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元帅姜尚制止了。
隐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队伍中独特的群体

中国隐士的自我人格追求隐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队伍中独特的群体,中国隐士的思想行为影响深远。
而“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隐士如唐尧时期的许由、巢父。
虞舜时期的善卷、石户之家。
商汤时期的卞随。
他们认为隐优于帝,追求独善其身,追求独立人身,追求自由。
而隐士按时间先后可分为:先隐后仕、先仕后隐、终生不仕而隐。
或者按其方式可分为归隐、游隐、朝隐。
而归隐指的是解甲归田者,游隐指的是周游天下而未正式入仕途者,朝隐是指人在朝廷而心思归隐者。
他们各有其各自的归隐方式:其一是先仕后隐的隐居而不忘世事,如陶渊明、伯夷、叔齐。
陶是著名隐士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过着自在的田园式的生活,心灵得到宁静。
其二先隐后仕的如傅说、姜尚、诸葛亮、谢安。
他们隐居以待时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其三是隐于朝。
这些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其四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其五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
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后来被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
中国古代的文人隐士方式多种多样,而其中以白居易的“中隐“理论最得到世人的接受。
作为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过渡的分水岭,中唐的转变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
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变使中唐士子社会心态、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隐士和隐士文化

隐士和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
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
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二、真假隐士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1、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柳先生陶潜这个典故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
诗词中“五柳先生”除经常借指高人逸士外,“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
2、五湖客范蠡“五湖客”指春秋时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
……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又《国语·越语》载,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亦有相似记载。
又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平吴之后,取西子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古代诗人常引用这个典故表示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高卧东山谢安《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屡违朝旨,高卧东山。
”“高卧东山”或“东山”与其他词搭配,构成典故,如“东山岁晚”、“东山风月”等。
这个典故表现游憩山水,淡泊仕进的生活情趣,常作为赞颂位尊爵显的官吏的比喻之词;有时,作者也用来披露自己的心情。
4、披裘钓泽严子陵《反汉书·逸民传》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遗使聘之,三反而后至……除为谏议大夫。
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古代诗人羡慕严光的为人,常以严光自诩,在诗词中用此典故表示自己轻视富贵,清高出世的思想。
5、梅妻鹤子林处士林处士名逋,字君复,宋时钱塘人。
卒后谥和靖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隐士的类型 根据士人隐逸的动机与目的,性格与情趣及隐居的方式 不同,中国古代的逸隐者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种是淡泊型的。这类隐士生活淡泊,甚或性格乖张,不 慕功名利禄,无意升官发财;遁迹山林,逍遥于青山绿水之 间;安若节,甘贪贱。如南朝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 布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数十 载,终于老死山林。”[3] P926 这类隐士不基于政治原因,纯属个 人的洁身自好,有意逃避喧嚣的尘世,他们以名利为轻,心如 止水,身似枯木,又襟怀高旷,笑傲万物。 第二种是抗议型隐士。一部分是由仁宦而归隐,如陶渊 明;一部分是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不肯出仕,如竹林名士;以 及王莽篡汉时,“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而 去者,盖不可胜数”[4]P2756;也有基于民族矛盾,不肯为异族所用 者,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这种隐士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 合污,而又斗争无力,由仕宦转身而隐逸,这类人往往廉洁自 律,品性高洁,关爱民生,痛恨暴政,有民族气节,正气凛然, 如有机遇还会由隐而显,奋发有为。 第三种是老庄型隐士。这些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不求 闻达,超然物外,遁名避世。他们崇尚自然,追求朴素,向往无 为,追求人性的天真纯朴,自然浑成,反对外在诱惑和压抑。 这种主张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却对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忧伤和失意都可不了了之,这正迎合了士子们无为改变现实 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随佛道教的兴起,许多人直接追随僧 道,遁入山林。
[关键词]隐士类型 传统文化 士大夫心理
隐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隐士作为 社会的一股潜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貌,尤其对整 个士阶层的人格、尊严、心理、行为影响深刻。本文就隐士的 隐逸原因、隐士的分类,隐士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不足 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隐逸的原因 隐士即指隐居不露潜藏之士。早期的隐士多处山林草野 之中,不求闻达,不入仕途。如远古的许由与剿父,二人才志 高远,但以“鄙弃天下”为高,“独全其天”,超然物外,为中国 隐士开山人物。其后又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终至饿死。士阶层出现以后,隐士则多指“士” 阶层中有条件,有能力出仕却又不愿为官作吏者,是相对于 出仕者而言。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隐士者这一社会 阶层,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从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政治背景看,隐士的产 生可以说是与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体制密切相关,是君主专 制下强权政治的产物。王家范先生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讲 到“中国传统时代的社会控制机制,政治体系是其中的坚核, 主流文化是为这样的政治体制作意识形态支撑的”[1]P271。我 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主流文化是为君主专制论证和服务 的,那么,与儒家积极出仕精神相对立的隐逸思想同样与君 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密切相关。从秦统一以后,以流官制取代 三代以来的世卿世禄制,从理论上讲布衣自身都有机缘进入 政界,汉代的察举征辟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应该说,皆为士 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并由政治上的成功进而获得经济上 的权益以及光宗耀祖的社会荣誉。问题是君主集权,在皇权 高压之下,官场政治险象环生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血雨腥 风,使得许多睿智而胆怯的士人感到恐惧忧虑,有些人无法 适应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自然而然而生退隐之心,所谓“有 人夜半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如东汉后期,由于政治极 端黑暗,儒生们从汉武帝以来通经致仕的门路受阻,一些有 志之士又羞于与外戚宦官为伍,纷纷归隐。屡征不起,终身不 仕者如严光,周党、薛东、逢萌等 43 人。其他先仕后隐及不应 征辟者为数更多。体现了士人在与皇权的斗争中无力也无法 改变命运的软弱一面。 其次,是儒道互补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所谓在朝为儒,在 野为道;仕进为儒,隐逸为道,君子达则皆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出仕时自然是辅弼君王,经纶天下,施展才华,实现抱 负;退隐则服从天性,逍遥自适,明哲保身,悠然自得。在历史 上,儒生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儒生的政治理想,人格追求促使 他们积极参与现实政治,但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为了人格的 尊严和人性的完善,只好退隐,从庙堂之高转向处江湖之远。
【黑龙江史志 2010.19(总第 236 期)】
3
第四种是清高型隐士。他们主要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 陶。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讲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孔子的“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激励 着后世的志士仁人。但儒家又非盲目入世,而是看其主张 的“道”是否可行。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5]P107 关键看其政治理想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这类隐士有待时而起,待机而发的情形。但又孤傲不屈,卓然 独行,蔑视当权者,清高是其特点。这类隐士不一定非要隐迹 山林。其隐多表现为不参与政治,修身养性,或聚徒讲学,著 书立说,多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建树。
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进而转向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第三是内因的,即隐逸者个人的思想动机。无论政治环
境多么险恶,文化氛围多么浓厚,但在历史上大多数士子们 是希望通过仕进以光宗耀祖,荣华富贵。真正的隐者还属极 少数。大多数人奔竟于官场,角逐于权门。因此说,个体隐居 者的个人思想动机是隐逸的内在原因。我以为,隐者多是智 者也是弱者,隐士们多具有敏感而脆弱的心理,选择隐居,完 全是面对外在环境,个人一种生活情趣的选择和独立人格理 想的追求,这些有多方面的原因,因人而异。如有些人有山林 之癖,花石之奇,追求安静澹泊“放情肄志,逍遥泉石,无意于 出处之间。”[2]P5115 或不甘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者。或有的性格 内向,行为怪异乖张,不愿与人交往,甚或不容于当世者。还 有的隐士“身在江湖之上,心忧魏阙之下,托薛萝以射利,假 崔壑以钓名。”[2]P5115
此外还有沽名钓誉的,以假隐的方式来博取功名的冒牌 隐士,其行为为后世人所不耻。实在不能归到隐者之列。
三、隐士的评价 对于隐士的社会评价,历来各有褒贬。儒家推崇名教,认 为隐士的行为有助于道德教化,加以肯定。老庄崇尚自然,认 为隐士的隐逸是对其主张的践行,也加以赞许。法家强化皇 权,认为隐逸是不从王命的行为,故加斥责。从今天来看,我 以为对隐士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但积极作用仍是主流。 从肯定方面考虑,首先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独立、人性 的自由、尊严,个性的张扬在隐士身上得以体现。中国古代的 士人,在春秋战国列国纷争之时,游说各国,合者留,不合则 去,响亮提出理尊于势,士贵于君的口号。但从秦汉以后,士 人的仕途单一,其人格尊严受到极度压制。士人只能以隐退 的方式,来维护其人格与尊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其次, 士人有的以隐退方式来维护正义。如三国时嵇康不为司马氏 所用,隐入竹林,其原因在于鄙视司马氏政权所提倡的虚伪 名教。第三,仕与隐,必然面临贫与富的选择,但为了心中的 正道,隐士们舍弃富贵尊荣,以贪贱寒苦之身维护了士的价 值与尊严;第四,隐士们在政治上隐的同时,许多人却在文学 艺术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如东汉末集今古文之大成的郑 宏,不喜作官,专心著述,成一代宗师。徐霞客不入仕途才有 地理学的巨者,顾炎武等明末志士不为满清所用,不入仕途, 才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宏篇巨著。主要是他们 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保证了心灵的自由和时间的充足,“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P1458,也才有思想文化上的巨大成 就。第五,有些超然物外的隐士尽管默然无闻,寂然一生,但 他们的高风亮节,与世无争的和平心态,对于社会上那些蝇 营狗苟的贪婪者而言,仍有息贪止争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他 们因此也受人推崇。如范仲淹赞严子陵所言:“先生之风,山 高水长;可使贪夫廉,懦夫立,大有益于名教。”[7]P1164
当然,隐逸终究是对专制政治的一种软弱无力的反抗, 无可奈何的回避。许多隐士精神萎靡,生活清贫,由清高至清 贫再至清苦,只好以“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精神胜利法来掩 饰。许多人本有活力与才智,最后形如稿木,心如死灰,实在 是一种悲哀与不幸。尤其是其消极的处世方式实无益于世 人,与那些在历史上为民请命,为国立功的英雄人物相比,相 形见绌。如历史上两度被贬但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相比,隐士都具有狭隘的个人主义和 自私自利的色彩,结果只能是“剿父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 无成。”[8]P412 因此对待历史的隐士,我们可以理解其处境和苦 衷,但终究缺少一种气魄和活力,令后人深感哀惋。
4、加强地方文献收集的宣传力度 应安排专人做收集工作。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贵在及时采 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开辟渠道,打开工作局面,首先,印发关 于地方文献的宣传材料,向各有关单位、各界人士发出收集 地方文献的征集信函,其次,利用电视广告媒体做宣传,对收 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登记,并设专门地方文献柜架, 以备向读者开放。 5、进行馆际协作,促进地方文献的交流 鉴于今后在自动化网络条件下文献信息相通,馆藏已经 扩大为“国藏”读者也再没有馆属的概念。从人文图书馆文献 工作的观念出发,不论关于某一名人著作或某一地域为内容 的著作都属于全民族,乃至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馆 际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形势发展的要求。 6、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大量积累数据,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尝试性建立 起综合网络要求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并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各
今天我们从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面对当今商 海浮沉,人人言利,贪污受贿,挥霍浪费,世风浮躁的不良风 气,通过发掘历史上隐士的清高风范、淡泊美德,为那些贪婪 者树立一面道德的镜子,令其反身自省。这或许有助于树立 淳正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 家 范 . 中 国 历 史 通 论 [M]. 上 海 : 华 东 师 大 出 版 社 ,2001. [2](后晋)刘煦.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梁)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宋)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乌 恩 溥 注 译 . 四 书 译 注 [M]. 吉 林 :吉 林 文 史 出 版 社 ,1990. [6]陶 敏 、陶 红 雨 校 注 . 刘 禹 锡 全 集 编 年 校 注 [M]. 湖 南 :岳 麓 书 社 ,2003. [7]古 文 鉴 赏 词 典 [M]. 上 海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1997 [8][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上)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作者简介:李美玲( 1966—)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包头师范学院历史 文化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