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朝玉器

合集下载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 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 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 ,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清代玉龙环的简介

清代玉龙环的简介

清代玉龙环的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代玉龙环是一种精美的玉器,是清代官方赏赐和封赠的贵重礼品。

玉龙环的制作工艺独特细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清代玉龙环是在清朝时期制作的玉器中非常珍贵的一种,它代表了皇帝赐予的荣誉和尊重。

玉龙环一般是由上等玉石制作而成,形状呈环状,中间镶嵌着一条蜿蜒盘旋的龙。

玉龙环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琢磨和雕琢,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清代玉龙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其制作工艺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清代宫廷对玉器的制作非常重视,因此制作玉龙环的工匠也经常受到皇帝的重用和保护。

玉龙环的款式和图案多样,有些玉龙环上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文字,展现了清代玉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清代玉龙环在文化传统和象征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因此玉龙环作为赏赐和封赠的礼品,代表了皇帝对受赠者的尊重和青睐。

受赠者收到玉龙环后,不仅可以享受到皇帝的荣誉和信任,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提升。

作为清代玉器中的珍品,玉龙环现今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和收藏家们收藏的对象。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人对其进行研究和欣赏。

清代玉龙环不仅是玉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它的存在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第二篇示例:清代玉龙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古代玉器,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清代玉龙环进行详细的介绍。

清代玉龙环是指清朝时期所制作的一种玉质龙形器物,通常为一种带环的龙形玉饰品。

它的形制一般为一只张牙舞爪的蛟龙,龙头与尾部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

清代玉龙环在造型上非常生动逼真,龙身上雕刻有细致的鳞片纹路,表现了工匠们高超的玉雕技艺。

清代玉龙环的材质大多为上等的和田玉或其他名贵的玉石,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清代玉龙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数十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乾隆御用玉器及拍卖述略

乾隆御用玉器及拍卖述略

乾隆御用玉器及拍卖述略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

乾隆皇帝被称为“玉痴”,在历代皇帝中,爱玉者莫过于乾隆。

他不仅爱玉,还识玉、懂玉,并由此推动了清代玉器的发展,使中国几千年玉器的工艺达到了巅峰。

乾隆帝爱玉成瘾。

他在1711年登基当年就在养心殿造办处玉作之外又设立了内廷如意馆,专事玉器加工、改制。

他经常为玉题诗吟咏,并镌刻其上。

他一生咏玉之诗多达800余首,不乏佳作。

目前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数万余件玉器也大多是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中制作和收集而成。

乾隆时期的玉器以乾隆二十四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乾隆早期的仿古器大多因料而制,造型和纹饰皆以法古为主,融入部分清代风格。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新疆地区准噶尔部和回部后,和田美玉开始大量进入宫廷,尤其是适合琢制器皿的玉料,充足的玉料使宫廷开始大规模生产玉器。

从乾隆三十年至五十年,先后制作了千斤以上的玉器近10件,如“大禹治水图玉山”等。

这一时期的玉器主要包括“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类。

清中期治玉技术虽已达巅峰,但却始终无法创新,乾隆帝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便开始革古更新,从玉器的造型和工艺上寻求突破,并从他最爱的汉代古玉中寻求灵感,创造出敦厚朴拙的玉器风格,极具中国远古文化神韵,形成了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乾隆玉”。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频频夺魁的大部分也都是这一时期制造的仿古陈设玉和玉山子等。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时还对其赋予了情感与理念,把自己玩玉说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国之德,他说:不使良材屈伏沉沦,将其剪拂出幽,以扬王庭而佐治理.如此把收藏与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帝王唯有乾隆。

龙护珠白玉壶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稀世珍品——乾隆骊龙护珠白玉壶,壶高34.4厘米;口小径5.2厘米,口大径6.8厘米;腹小径6.8厘米,腹大径18厘米重3.69公斤。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浅谈我国古代各时期玉器雕刻题材的发展及特征

浅谈我国古代各时期玉器雕刻题材的发展及特征

浅谈我国古代各时期玉器雕刻题材的发展及特征1. 引言1.1 古代玉器雕刻的重要性古代玉器雕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古代玉器雕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玉器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在古代社会,玉器被视为吉祥之物,代表着权力、尊贵和财富。

玉器雕刻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玉器雕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古代玉器雕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实用功能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上。

古代玉器雕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2 玉器雕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玉器雕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玉器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祥瑞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人们情感、愿望和信仰的重要载体。

玉器雕刻不仅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礼仪、礼物、装饰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被誉为“石之美者”,被视为最高贵的材料之一,具有神圣、纯洁、坚贞不渝的象征意义。

玉器雕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玉器雕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雕刻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玉器雕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原始玉器时期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雕刻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原始玉器时期的开端。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较难,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难仿其玉质;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质影响,产生侵蚀变质和变色,而人工难仿其质和色;其三是随着各代玉器业的兴衰,从业者技术优劣不等,工艺风格变迁,其工艺造型技术特点难于再现。

因此,在讨论仿制古玉器的工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前人资料的学习以及笔者对古玉器的认识与实践,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四点:(1)形制与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朴风格;(2)琢工明显地繁缛和费劲;(3)磨制痕迹或残缺痕迹表现得古老陈旧;(4)表面沁色及其分布符合受自然侵蚀的特点。

1.1 形制与风格无论是在鉴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制作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都是致关重要的。

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琢工、玉质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

以下就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与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玉器进行简要分述。

1.1.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1.1.2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兼论“君子比德于玉”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兼论“君子比德于玉”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玉器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致。

玉的本质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玉具有比石更多的优良品质,因此,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玉与石的差别。

距今1万多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细石器时代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及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玉制的原始工具,被学术界公认为揭开玉器史序幕的先驱。

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捕鱼等原始生产方式,这是先民们创造的得以定居生活的物质条件。

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玉器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被人们所崇尚与崇拜,其产生也成为必然。

玉器的成熟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象征着王权、神权、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体现了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

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和江、浙、沪一带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像满天星斗一样在华夏大地上闪现着耀眼的文明之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中,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玉器是礼神的礼器,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先民们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史前时代玉器种类单调,主要为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制作技艺比较简陋、粗糙。

到了商周时代,玉器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工艺技术精致。

春秋时期之前用玉者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料质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它的特性赋予人格化的推崇。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战国玉器较之春秋时期玉器品种更加丰富,突破了春秋时期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璜、玉璧、龙形佩、带钩等器型,工艺更加精细,玲珑剔透并多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构思巧妙,造型独特,装饰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旋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品种,达到了高峰。

关键字:玉器的发展玉器的制作玉器的纹饰玉器的文化含义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清代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工艺美术空前繁荣,其中玉器艺术更为突出。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

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

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时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

清代初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在民间,宫廷制玉较少。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原料的丰富以及工艺的进步,宫廷制玉发展较快,不仅出现了大批礼器,还制成一批体积庞大、雕琢复杂的玉山,一些乾隆御书的题记、诗文,还被琢刻于玉册之上,置于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收藏。

乾隆之后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晚清民间市场仍十分活跃,不断推动清代制玉的发展。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

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所以清代玉产地主要有除了苏州、扬州还有宫廷,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

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

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

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

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

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

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

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

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

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

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

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仿古玉器。

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

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

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更上一层楼。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

清代玉器用料主要是温润细腻的新疆和田玉和晶莹剔透的缅甸翡翠。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年间西域的分裂割据和叛乱得到平定,又打通了新疆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这两点都有效地解决了清代玉器制作的玉料来源问题。

清代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 猴背上又一猴为“辈辈封侯”,雕一只鱼意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为“三羊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

清代仿古玉的品种多种多样,其用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除上述剑饰、鸡心饰佩等仿汉代器外,还有璧、璜、蝉、块、佩饰等,上面的纹饰似古代纹样,却带有本朝特征,有的纹样全是本朝的。

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不仅是为了满足玉器品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合人们崇古的心理。

清代宫廷提倡复古器,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这时的民间同样流行,从礼器到各种装饰品, 均有玉仿制品,从而促进仿古玉器的发展。

但是民间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将伪品做得与真品相似。

《玉纪补》记载民间玉器乍伪法很多,有火烧,沁、煮沁、卤提、里入地下等,上述介绍的就是清仿汉代五剑饰与鸡心佩。

若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与汉代的差别,首先没有汉代古拙感, 带有近代雕刻玉的特征,例如螭纹不是较大幅度的“S”形弯曲状,四肢力感不足,没有前伏后蹬的神采飞扬气势。

细部也有差异,五官不同,总之汉代的螭纹是一种健壮、饱满、豪放的气质,流畅自如,潇洒。

汉代雕刻的特征正如明代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勾,碾法婉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 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这种游丝毛雕阴刻线是汉代玉器显著的特征。

清代仿品,从造型、纹饰与刀法均不同,带有明显隽秀、温和的清代特征。

如玉文带背面的方孔能明显看到铊痕迹,不是汉代先用钻打小孔,再用线锯锯成长方形穿孔,并留有线锯直道痕迹。

剑首饰上的三孔,也不似汉代中间孔大,两侧斜直孔与中间大孔相通,用于在剑首端起固定作用,而清代器上面三孔中两侧与中间孔不通,仅仅是“样子”。

总之,这时出现的仿古玉器已世俗化,成为人们的使用品或装饰品。

清代玉器吉祥图案有仙人种佛像动物、植物、器物有的还点缀着禄、寿福、吉祥、双喜等文字。

清代玉器中吉祥类图案的大量出现、流行,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象的鲜明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于玉器来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向往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态。

传世的清代玉器,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清代早期玉器较少,这与当时的国情有关,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玉器生产得到恢复,其特征表现在玉表面的光泽比明代的光亮,但不同于清乾隆以后的蜡质光泽。

雕刻纹饰工细圆润,没有明代古拙、奔放,也没有清乾隆以后险峻露峰的特征。

乾隆及嘉庆时期,玉器生产数量大,雕刻受当时工艺的影响。

以青玉、碧玉为主,白玉次之,玉表面有蜡质感。

纹饰分阴刻、浅浮雕、高浮雕等。

高浮雕层次多,立体感强,雕刻的山水可分远景、中景与近景, 形成不同的画面,纹饰见棱见角,突出明显。

清代晚期,玉雕纹饰繁缛,显得零乱。

仿古器的纹饰呈现拼凑,带有本朝特征,没有古拙感,缺乏浑厚的气势,线条柔软纤细。

总之清代的玉器在全面继承历代雕刻技艺基础上,同时吸收当时绘画、瓷器、漆雕、竹刻等工艺,又有发展,玉器上的图案与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构思布局、气韵一样。

动物立体雕取材广泛,雕刻精细,对于一个飞鸟来说,根根羽毛清清可数,玉的表面处理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随着社会的衰落,玉雕工艺也走下坡路了。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

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

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

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

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玉器的精与美。

以乾隆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制歪风格,皆可用“精、“美”来代表。

“精”相玉器材质、雕琢、抛光的工艺之精;”美”相玉器质色、造型、纹饰的艺术之美。

格与美代表了清代崇玉文化的最高成果及其审美的最高标准。

造成玉器形式主义用美意趣主要原因是,清代上层统治者缺乏信仰观念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心理、故而促使玉器的文儿内涵不足,贫乏苍白。

在封建特仪制度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单纯为了满足帝玉贵族的审美要求,因此作品的品位特殊且不面更以繁宫为贵,琐华为美,致使艺术品越发趋向矫柔造做,内力活力不足,反而得以时髦。

虽观之易理解,也能乐在其中但也易忘却,得不到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这种文化艺术观念的制约下,创作者们的热情,也会受追去屈从于技艺与技巧的极尽发挥,并以此来使得统治阶级的肯定。

总的来说,清代玉器艺术形式特点是,单凭直观的感觉,就可欣赏到作品的全部,而未能隐含层层的这的文化内涵。

清代玉器能宗法前人,而又极富人情世俗、小农趣味,尤注重文玩格党、要求艺米形式纤细繁琐,富丽精玉,这正是清代玉器的形式主义又夹杂浪漫风韵对正统古典主义的一种叛离。

文化的可继承性,决定了清代玉器是数千年传统玉文化的集大成者。

因此,它能在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

“综合”指它注重遵循与吸取传统(主要是宋、元、明)玉文化的创作法则和精髓,把玉器制作推向最后的高潮;“创新”指着意于精品价值取向,使精美的玉器获得超值宝物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尽管清代玉器不可璜兔地要受到时代文化大背景的制约,在审美意义上,偏重形式的追求而较少深层的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表现。

妩而,清代玉器以高度华美的技巧与形式美,为传统玉器的艺术体系,作了最后的总结;它在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发展、高不可及的巅峰,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