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
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

白玉卧虎,明,长5.6cm,宽2.2cm,高 1.1cm。清宫旧藏。
青玉执壶,明,高23.2cm,口径5cm ,足径 6.4 X 8.4cm
玛瑙单螭耳杯,明,高6.8cm,口径9cm。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明,高11.4,口径4.2cm, 底径3.8cm。清宫旧藏。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
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
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 多为后人所仿冒。高8.3cm,口径5.8cm。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 0.9cm。清宫旧藏。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 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2)明代中期玉器(成化—嘉靖中,公元1465— 1544年),包括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 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中,及 成化、弘治、正德及嘉靖前半段。
装饰类有玉带、螭纹带板、鸳鸯、佩、首饰、
刚卯和严卯、幻方;礼仪类有圭、蒲纹圭;日用 类有花卉纹灵芝耳杯、螭耳杯、乳钉纹耳杯、竹 节式执壶;陈设类有兽面纹耳炉、龙纹兽耳簋、 兽面纹中耳炉、三足环把有盖樽、云纹螭耳匜、 觚、狗、卧马、骆驼、紫沁狗、甪端香熏、蟹。
浮雕、镂雕和圆雕,并与阴线纹相结合玉器图片
二 明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1 明代玉器的种类: (1) 明代早期玉器(洪武—天顺,公元1368— 1464年),包括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 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 (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 七帝96年。 装饰类有玉带、铊尾和带銙、组佩、凤鸟形 佩、镂雕蟠龙带环、龙首觹、飞雁穿花椭圆牌、 雁坠;礼仪类有璧、圭;日用类有砚、葵花杯、 碧玉笔架、水晶雕鹿、插花白玉杯;陈设类有持 荷童子。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
元代玉器:元代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顶峰,技法高超,工艺精湛。
元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玉杯、玉碗、玉盘等实用品,以及玉佩、玉璧等装饰品。
元代玉器刻工精细,常以浮雕的形式表现纹饰,纹饰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花卉鸟兽、人物故事等题材。
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的特点是注重形态美和装饰效果。
明代玉器通常采用软玉制作,质地细腻,色泽温润。
明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琮、玉瓶等装饰品,也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明代玉器的纹饰变化多样,常以剥皮龙、干支纹、云龙纹等装饰,意境深远。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主要以清宫玉器为代表,具有华丽、精细的特点。
清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通体均衡,线条流畅。
清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镯、玉项链等装饰品,还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清代玉器注重雕刻细腻,纹饰精美,往往以神话传说、山水人物等题材为主题。
清代玉器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白玉、青玉、紫玉等不同品种。
总体来说,元明清玉器制作精湛,纹饰丰富,造型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高峰。
元明清玉器特征识别

元明清玉器特征识别1.荷叶梗碟盖鹭颈,是元末明初典型纹饰。
俗称“春水”玉中多出现。
颈下有海水纹的多到元代。
2.通常器物上见长方形穿孔的,一般均可视为元代以前之作。
3.以叶为主,花朵调一半,是元末纹饰特征。
4.青白玉留皮,是辽金元玉器特征之一。
5.玉中夹有煤心黑点,为元代玉雕常见特征----玉种原因。
6.长方插榫是明代以前玉器制品上常见特征。
7.整体雕鸟---圆雕,双翅分叉向后,呈八字形,鸟后身肥大,双脚似兽前腿向内勾,此类形制的鸟,可视为元初之作。
8.整体雕鸟,一翅合身,另一翅向前张开,此为元代鸟形特征之一。
9.元代狗形特征。
器形细长,嘴尖向上,四肢向前爬,尾巴内卷,眼睛细长,柳叶形。
10.元代卧龙带钩特征。
骨瘦,仰头,龙背上有骆驼峰。
11.明清卧龙带钩特征。
龙身平行,头俯视前方。
12.元代玉环特征。
正面有倒圆弧角,背面平。
13.明代典型龙纹,龙身:斜割鳞纹或阴刻对称菱角形。
龙首:向左,开口,带齿。
龙眼:上下眼。
14.二龙戏珠“珠”以“寿”字刻纹,系明代特有工艺。
15.连珠纹螭龙饰片多出现在明代带饰上。
16.背面成凹圆毛底,通常属明代之作。
17.荔枝纹(叶多,果少)是明代瓜果中的典型纹饰之一。
18.一半留白,画面幽静雅致,为明代艺术特有风格。
19.玉牌边阴刻围框线,属典型的明代早期玉牌。
20.笔画见圆弧、凹弧,增添立体感,是明代常见艺术特征。
21.菊花纹通常多见于明代玉器上。
22.明代玉狮子。
单面工,器物表面有凹凸状,背上琢有一排小圆点,增添立体感。
23.明代玉人。
脸型圆,五官开阔,和善,系长袍,嘴短弧线,鼻象头蒜(成人楔子状,八字形),此为明代典型人物特征。
24.明代双龙钩特征。
龙身较宽,呈扁平形,卧虎状,钩尾较平,背面三分之一处雕椭圆扭。
25.西周、明朝盛行黄玉,当时就价值不菲。
26.云纹象“电话”是明代的特征。
27.玉有倭角是元代的特征。
元代玉器精美赏析

元代玉器精美赏析元朝蒙古统治者起于朔漠,他们建立的元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疆域广大,陆路和海陆交通顺畅,对外贸易发达。
元帝国对手工艺者实行'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工业工匠的创造性。
但当时的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取消科举,一方面断绝了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入仕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使这些知识分子走进民间参与文化艺术创作,使元代玉器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成就。
当然,元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对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有所关注。
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礼制师法宋金,在冠服、车舆制度上大量使用玉器。
官府在大都、和林、杭州等地先后设有官办制玉作坊,并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碾玉手工业。
同时,宋代兴起的金石学在元代继续发展,对好玉,藏玉之风大有裨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玉业的发展。
带板由白玉制成,一套共20 件,包括2 件长方形铊尾,6 件桃形銙、6 件长方形銙、2 件方形銙、4 件长方条形銙。
整组带板以留边剔地浮雕正面主体纹饰胡人戏狮,其背景以镂雕工艺雕刻回纹锦地。
主体纹饰表现了人物与狮子相互嬉闹、呼应的场面,人物身着异域服装,窄袖、短袍、高靴,与狮子共舞,狮子或奔、或跃、或卧、或行,憨态传神,其间点缀古树、祥云,丰富画面,人物与狮子均神态各异,充满盎然情趣。
此套白玉带板,玉质上乘,设计精巧,以多层镂雕手法,取形造像生动,艺术手法古拙,板数较多,为元代同类题材玉带板中之珍品。
元朝礼制中规定,凡二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系玉带,其中狮纹是一品官员佩戴的标记与专用,在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藏有相同题材之传世作品,可见此题材带板饰玉题材、艺术风格与雕刻手法在元代的流行。
炉顶又称盖顶,是以置于炉盖顶端便于提携而得名。
炉顶为白玉质,其色柔和,晶莹剔透粉光凝练,玉质坚密油润,沁色美观自然,雕刻为立体圆雕镂透,龙昂首回望,头上有角兀然高耸,细颈长身,龙体卷曲盘旋,矫健有力,螭龙尾分叉成花型,龙身线条简洁粗犷,流畅自然,盘踞在云海之上,底部一圈如意云纹。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解读“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古玉特征,你都了解吗?

解读“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古玉特征,你都了解吗?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白玉带红沁斧玉乃,石之美者。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美玉得到我们东方人的万般垂爱,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
儒家也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
【唐代玉器】灵性派:活泼天机、繁花似锦唐玉魚说到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盛唐。
在唐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使得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运到中原,玉器的制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继秦汉之后出现新的高峰。
唐代玉雕骆驼骑兽随着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外国使臣、僧侣、工匠集聚于长安,因此,唐朝玉器的世俗题材大大增加,比如:双喜牡丹、飞天侍女等等,都有浓烈的世俗味。
唐代花卉纹玉梳背国家博物馆那个时期,贵族阶层都随身佩玉,华丽耀眼,多以人物、动物、花卉等作为审美对象和雕刻的图饰,彰显自己的气质和风范。
唐代鸟衔花玉佩故宫博物院唐朝玉器中,汉代的古拙遗风在唐朝已不复存在,趋向蓬勃、饱满。
在纹饰上,有卷云纹、卷草纹等,动物纹有龙、凤、牛等,植物纹有石榴、莲花等;在品种方面,更具实用性的玉器增多:长杯、牛头杯、碗等;在雕刻技艺上,吸取当时的雕塑和绘画手法,运用传统的雕刻技艺,大量使用阴刻细线。
唐代执碗胡人玉带板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唐代云龙纹玉璧上海博物馆唐代胡人伎乐纹玉带板首都博物馆唐代玄宗禅地衹玉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代龙纹玉带板天津博物馆唐代龙形玉佩武汉博物馆唐代刻铭玉勒子安徽省文物局唐代玉辟邪国家博物馆唐代狮纹玉带板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唐代葵口玉盘洛阳博物馆唐代兔形玉饰天津博物馆唐代鸟形玉佩晋祠博物馆【宋代玉器】怀旧派:清新雅致、形神兼备宋代建国之初,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
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
宋白玉飞天式莲花童子佩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 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 多为后人所仿冒。高8.3cm,口径5.8cm。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 0.9cm。清宫旧藏。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 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翠玉盘,清,高3.3cm,口径7.5cm。
翠竹节式佩,清,长6cm,宽3cm。
水晶球,清,径7.8cm。 球为圆形,水晶制成,通 体透明,无任何杂质瑕斑。球 下有呈镂空雕花红木座。 在天然水晶中很难有完全 透明、一点杂质都没有的晶体。 水晶晶体内通常含有大量的细 小固体或气液包体,像棉絮一 样分布在晶体内。无色水晶以 晶滢美丽、洁净透明而著称。 这件作品毫无裂纹和包裹体等 瑕疵,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世界上最大而又透明无瑕的水 晶球直径达21cm,重约十几公 斤,晶滢剔透,纯净如水,价 值连城,现收藏于美国史密斯 博物馆。
青玉竹节小镇纸,清,长6.9cm,宽3.9cm。 清宫旧藏。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高2cm,水丞口径 1.4cm。清宫旧藏。
孔雀石盘,清,高1.8cm,长20.7cm,宽 15.4cm。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4cm,长26.5cm,厚 0.7cm。
黄玉佛手花插,清,高16.3cm,口径 8.2×4.5cm,足径5.2×5cm。
白玉卧虎,明,长5.6cm,宽2.2cm,高 1.1cm。清宫旧藏。
青玉执壶,明,高23.2cm,口径5cm ,足径 6.4 X 8.4cm
玛瑙单螭耳杯,明,高6.8cm,口径9cm。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明,高11.4,口径4.2cm, 底径3.8cm。清宫旧藏。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 绿晶、茶晶、墨晶、蓝晶、 发晶、鬃晶、黄晶等。出 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 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 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 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 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 得的俏色之作。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 高11.5cm。清宫
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明,通 耳高117cm。
青玉带皮异兽,明,长8.2cm,高4.1cm。
青玉乳丁纹圭,明,长20.2cm,宽6.2cm。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明,口径 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
2 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1)器形特征 渎山大玉海,形同玉池,体积硕大,比 作玉海,是元代最大的玉器巨作,为明清 大型圆雕玉器提供了典范。元代的春水和 秋山玉的造型由平面向立体方面发展。纹 饰造型有龙纹、虎纹、鹿纹、螭纹、凤纹、 鱼纹、花朵纹、鸟纹、人物纹、雁纹、天 鹅纹、海东青纹等。
(2)制作特点 圆雕为主,片形为次。雕刻方法包括浅 浮雕、镂雕和圆雕,并与阴线纹相结合。 (3)玉质 青玉、白玉为主。
田黄为寿山石之一种,产 自水田,色黄,故名。以 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 杷黄、桂花黄次之。田黄 与芙蓉石、鸡血石号称中 国“三大印石”。杨玉璇 是明末清初著名工匠,他 善雕寿山石,刀工精湛, 清代康熙年间曾供职清宫 造办处。
珊瑚狮子,清,高14.3cm,长23cm。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树 枝状。在古代,珊瑚与黄金同价,极受人们的珍视。珊瑚虫分雌雄, 可活十几年。珊瑚干径一寸、高一尺者即为好品种,径二寸、高三尺 者便很名贵。珊瑚细腻柔韧,可做非常纤细的饰品。在清代,珊瑚是 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珊瑚还可以入药。
(2)明代中期玉器(成化—嘉靖中,公元1465— 1544年),包括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 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中,及 成化、弘治、正德及嘉靖前半段。 装饰类有玉带、螭纹带板、鸳鸯、佩、首饰、 刚卯和严卯、幻方;礼仪类有圭、蒲纹圭;日用 类有花卉纹灵芝耳杯、螭耳杯、乳钉纹耳杯、竹 节式执壶;陈设类有兽面纹耳炉、龙纹兽耳簋、 兽面纹中耳炉、三足环把有盖樽、云纹螭耳匜、 觚、狗、卧马、骆驼、紫沁狗、甪端香熏、蟹。
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和鉴别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 强大帝国;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是朱 姓农民起义建立的王国;清代(公元16441911年)是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 朝。
一 元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1 玉器种类 装饰类有带钩、带扣、飞天佩、鱼形佩、 羊形佩、熊虎纹佩、魑纹佩、花朵形饰、 笄、项链、双童坠、春水玉、秋山玉等; 观赏陈设类有渎山大玉海、鱼、瓶、壶、 杯、洗、炉顶、雁兽等礼仪类有玉册等。
三 清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1 玉器种类 清代玉器可分为陈设、器皿、佩饰、册宝、 祭器、神像、文化、用具、镶嵌等九类。
2 清代玉器图片
白玉藏文碗,清,通高 25.5cm,口径16cm。 这是一件藏传佛教中 常见的供碗,碗以白玉雕 成,盖、座以金成造,合 而为一,更显名贵。盖上 有藏文咒为饰,其余部分 均嵌饰松石,表现出浓厚 的藏族文化的风味。
明初 青玉双螭盏托、杯 杯:长14厘米 高6.2厘米 重337克 盏托:直径14.5厘米 重329克 青白玉。螭,传说为龙子之一。其形象是周、汉艺术中最常见的,然后就是 宋代以后又出现了螭的形象,这完全是金石考古学兴起后,好古仿古之风的 结果。虽然都是螭的形象,但不同时代的却有着极细小的差别,经过我们的 比较,这件盏托上的雕螭,仍带有一些宋元时的特点,即头似老鼠,而刀法 又有明代的.8cm,足距4.3cm。
桃红碧玺瓜式佩,清,长3.5cm,宽4.5cm, 厚1.1cm。
青玉双猴,清,长12. 9cm,宽11cm,高 10.2cm。
青金石御制诗山子,清,高14.7cm,长 30.3cm。
祖母绿宝石,清,高1.26cm,长1.9cm,宽 1.4cm。重26.48克拉。
(3)明代晚期玉器(嘉靖中—崇祯,公元1545— 1644年),包括嘉靖中、隆庆、万历、天启、崇 祯。 装饰类有琥珀带板、大碌带、青白玉带头、带板、 镂雕龙纹带板、镶宝金带饰、佩、组佩、镶猫眼 石金簪、镶宝金簪、镶宝银簪、镶宝耳坠、牌饰; 礼仪类有圭;日用类有金托盘玉爵、金托玉执壶、 琥珀杯;陈设类有子刚款茶晶梅花花插、兽面纹 八出戟方觚、童子卧马。
3 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1)器形特征 玉带形制不统一;造型和纹饰中寿意吉祥的内 容很多,而唐、宋、元时期的花卉禽鱼的形象内 容减少;出现了大批的仿古玉器;出现了象陆子 刚这样的琢玉大家。陆子刚作品有六大特点:一 是选材全是新疆和田优质玉;二是造型规整,器 型多变,古雅精致;三是技法有圆雕、镂雕、浮 雕、阴刻、剔地阳纹、技艺精湛;四是设计巧妙, 刻画生动,仿古逼真,创意独到;五是器物上常 有铭文诗句;六是器形有落款,位置不固定。
明 青玉镂雕□牌饰 长5.2厘米 宽2.8厘米 重10克
青白玉,挂件。其镂空雕法与常见的带板 一样为明代晚期典型风格。顶部钱纹,主 纹为□字纹,似有钱财万贯之意
明 白玉透雕花鸟纹带饰一套(十六件) 总重716克 青白玉。此套带板镂雕两层花纹,此种工艺为晚明风格,《明史· 舆服志》载: 武官常服,洪武详定。凡常朝视事,以鸟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 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故此套带板为晚明一品大员所用。
清,高5.2cm,长12.8cm。清宫旧藏。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清,高4cm,长 10.5cm,宽5.5cm。清宫旧藏。
清,长13.1cm,最宽4.6cm,厚1.3cm。清宫 旧藏。
清,高9.3cm,长16.5cm。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 3.2cm。清宫旧藏。
4 元代玉器图片
二 明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1 明代玉器的种类: (1) 明代早期玉器(洪武—天顺,公元1368— 1464年),包括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 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 (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 七帝96年。 装饰类有玉带、铊尾和带銙、组佩、凤鸟形 佩、镂雕蟠龙带环、龙首觹、飞雁穿花椭圆牌、 雁坠;礼仪类有璧、圭;日用类有砚、葵花杯、 碧玉笔架、水晶雕鹿、插花白玉杯;陈设类有持 荷童子。
水晶兕觥,清,通 高22.6cm,腹宽8.5cm, 口径6.5×12cm。
白玉卧羊,清,高5.8cm,长10.2cm。 此羊白玉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 润如凝脂。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 13.5cm。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 10.5cm
(2)制作特点 螭纹不见于明初,中晚期虽有出现,但 不及元代螭虎生动;中晚期常用的琢玉技 法是,在平地镂空纹,施阴浅剔线隐起或 凹减,使其略有起伏感;带板制作一般比 较粗糙;明代晚期,形成了北京、苏州两 地琢玉中心。 明代初期的玉器趋向于精致严谨,晚期 玉器纤丽繁华,商品化、工艺美、装饰美 的格调完全形成。中期是工整、细巧的风 格,也出现了很多简括潦草的作品。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 明,长5.5cm,宽3.5cm,厚 1.4cm。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 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 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 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 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 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 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 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 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 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 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蓝宝石,清,高1.37cm,长2.63cm,宽 2.08cm。重13.68克拉。
猫睛石,清,高0.69cm,长1.44cm,宽 1.06cm。重11.77克拉。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