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17 晋唐玉器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红山文化
•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 玉龙
红山文化
• 龙形玉璜
红山文化
• 龙形玉佩
红山文化
• 龙形佩
红山文化玉璧
• 这件红山文化玉璧方形而圆角, 器缘略有残缺,长15.9厘米、宽 14.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8厚 度。璧内外缘磨薄,一边有双孔, 孔间距3.2厘米。孔系对钻而成, 有移动痕迹。器身正而微凸并打 磨光滑,背面较为平整,通体素 面无纹饰,因此可称素面玉璧。 其色黄绿中泛白,且有白色絮状 物和稀疏的黑点.透明度虽不高, 其温润的玉质却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玉璧的玉料系岫岩透闪石玉, 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同类形状 中最大的玉璧。其年代距今约 5000年,造型是典型的红山文化 玉璧。
中国出产玉石的地方
• 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其中两宗全国出名;一是代表我国岫岩玉鼻祖 的岫岩县玉石,简称岫玉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 色、黑灰色、花色、黄色,透明度较好。一是阜薪的玛瑙玉石。
• 新疆玉石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 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仔玉为贵。羊脂白仔玉呈 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 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温润可人,有 强烈的蜡质感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斧
玉串饰
• 良渚文化类型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文 化
• 北方代表:红山文化
• 南方代表:良渚文化
• 中原代表: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
• 中华第一玉龙
迄今最早的玉龙,造型 奇特
黄玉猪龙
• 红山文化玉器
猪龙同体是吉祥神, 以祈雨求丰年,浑 厚粗壮而神秘。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玉器一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童年时期新石器时代;少年时期夏商周;青年时期秦汉到唐;壮年时期宋元明清。
二A北方的红山玉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位于我国内蒙古赤峰,距今约五六千年左右,1908年由日本人乌居龙藏发现。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以鸟兽形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型玉龙。
红山文化的另一典型器是玉猪龙。
B南方的良渚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与浙江良渚,玉器以礼器为主,首推璧和琮。
璧的特点是;1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2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3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4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5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三神徽纹猜想:1人兽合一的神像。
2巫师乘坐在神兽上。
3整体是一个大面具。
夏商周的玉文化玉的功能:祭祀,礼仪,配饰,陈设,生产,殉葬。
圆雕,浮雕,透雕。
春秋战国玉文化孔子玉有十一德;管子玉有九德;荀子玉有七德;汉代总结: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重玉轻珉”的精神力量典型器物:谷纹璧(良渚文化);玉(古代的解绳器);随候珠;曾侯乙玉晗;曾侯乙十六节龙凤挂饰;玉剑饰。
玉文化的演变原始社会-神玉文化;奴隶社会-礼玉文化;春秋战国-德玉文化。
汉代玉器在玉器文化里,秦代由于时间短暂,时代标准器较少,较少谈及。
汉玉器主要有玉,出廓璧,敛葬玉器(玉晗,金缕玉衣)。
汉玉中的实用器有汉玉摆件玉马;玉杯。
汉玉小结:汉代追求的是古典现实主义,神秘的浪漫主义的一种玉文化。
汉以后的国家就陷入了一种纷乱,玉文化就开始减弱,直到隋唐,我们的玉文化再一度兴起。
唐代玉器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的,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即到了结婚年龄。
玉带板玉带是镶玉片的革。
唐代以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数量有一定的规定。
唐代玉器的变化1唐代以青白玉为主,其他玉料甚少见,并配用了大量的玛瑙,透明水晶等。
摆脱了礼仪玉器,使玉器做到装饰鉴赏化。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唐传庆:古玉器上的沁色是盘不掉的

唐传庆:古⽟器上的沁⾊是盘不掉的古⽟器上的沁⾊是盘不掉的⽂/唐传庆记得在20多年前,有⼀位上海古⽟器收藏鉴赏前辈,指着⼀件古⽟器的沁⾊说道:“像这种沁⾊是盘不掉的,盘到下辈⼦也盘不掉。
”当时,对于尚处在懵懂阶段的我来说,对前辈的话还有点不甚理解。
现在,再回想起前辈的这番话,认为是经验之谈。
因此,让我理解了,也让我信了。
所谓古⽟器上的沁⾊,简单通俗地说,就是指埋在地下长达数百年、上千年、数千年、甚⾄上万年的古⽟器,长期经受着地下复杂⾃然环境的影响,如⽔的浸泡、酸碱地质的浸蚀、地热的熏蒸等;长期经受着周围随同埋在⼀起的各种物品物质腐变的侵蚀,如铜器、铁器、漆器、⽔银、朱砂、⽊炭、⽯灰等。
由于这些外来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叠加影响,久⽽久⽽之,造成了⽟器不同程度的受沁和氧化,形成了古⽟器的沁⾊,在古⽟器上留下了时代和历史年轮的沧桑痕迹。
所以,在这些古⽟器当中,蕴含着深厚的⽂化底蕴,时代历史信息,⼈⽂信息,地理、物理、化学等诸多信息。
古⽟器上的五彩斑斓的沁⾊,与其说是⼤⾃然的⿁斧神⼯给⽟器增添了瑕疵,不如说给古⽟器附加了更加神秘、更加美轮美奂、更加有穿越感、更加珍贵的⾊彩和价值。
常见的古⽟器沁⾊主要有朱砂沁、⼟沁、⽔沁、⾦属沁、⽔银沁等等。
呈现的颜⾊主要有红⾊、黄⾊、⿊⾊、⽩⾊、绿⾊、紫⾊、蓝⾊等等。
⽐较常见的古⽟器沁⾊名称有⿊漆古、鸡⾻⽩、秋葵黄等。
这些沁⾊的重要特征,就是深⼊到了古⽟器的肌理,内深外浅,⽽不是浮在⽟器的表⾯。
对于这样的沁⾊,靠盘是盘不掉的。
也就是说,要想把⿊漆古、鸡⾻⽩、秋葵黄等沁⾊盘掉,使受沁部位恢复到⽟器原来的本⾊,简直就是天⽅夜谭。
假如能够盘掉,那就称不上是⼤⾃然⿁斧神⼯的杰作了;就称不上是时代和历史年轮的沧桑痕迹了;就称不上是真正开门古⽟器的重要特征之⼀了。
不过,通过上⼿盘玩,久⽽久之,确实会发⽣⼀些神奇的变化。
⽐如变得越来越有⼲净感了;越来越有光泽感了,俗称宝光;越来越温润细腻滑爽了等等。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器的种类和风格
1. 玉器的品种和数量 与汉代相比,礼仪用玉和殉葬用玉大大减少,精 品极少见到。官服上的组佩质量远不如汉代,出现使 用显示品级高低的玉带,有明确的用玉制度。 主流是玉雕向装饰品、生活用品及陈设和玩赏品 方向变化。 饰玉:新增玉带、玉飞天。 陈设及实用玉器:新增玉佛像、玉观音、玉人、 子母狮、玉笔山等,玉鱼、玉龟、玉器皿、玉梳背等 也骤然增多且造型、纹饰新颖。
李静训是一早夭的贵族子 女
玉兔 隋
西安何家村唐代窑藏宝石玉器
1、包金兽首白玉镯
外径8.1cm,内径7cm。玉镯由等长的白玉连接而成, 外侧雕琢成圆润的凸棱状,每段白玉两端都包黄金兽 头,金针铆接,两兽头间铰链相连,贯以金针,活动 自如,其中一金针为插销式,可拉开,便于佩带。
2、镶金牛首玛瑙杯
红色,晶莹透明,器呈牛首形,牛嘴镶金,高 6.5cm,长15.6cm,口径5.6cm,造型优美,色 彩艳丽,制作及为精致,弥足珍贵, 1970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7、刻花玉杯
白色,高3.5cm, 口径10.5cm,半透明,质坚细, 椭圆,口和腹部呈八瓣花形,俯视犹如一朵盛开 的莲花,底附椭圆形圈足,腹外壁满刻花草纹。 胎薄质润,造型美观,琢工精细。 1970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铊尾长5.4cm, 胯长3.5cm,青 色,由十六块玉 板组成,其中铊 尾两块,正方形 胯四块,一边弧 圆、一边直形胯 十块。 1970年陕西西安 窖藏出土,现藏 陕西省博物馆。
文化上,从东汉末年起,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魏晋新的哲学思想“玄学”的出现,动摇了 儒教的统治地位;北方民族的南下统治、天竺传入 的佛教等,也冲击了原有的文化;汉代儒家礼教理 解而制定的用玉传统,遭到了全面否定。 物质上,统治阶级聚敛财富、显示富豪的标志已 不是玉器了,而是金银器等。另外,瓷器业大发展 、绘画和书法的兴起,使得人们的观赏、收藏品增 多了,都大大冲淡了人们对玉的独爱。
二、隋唐五代玉器
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称帝开始至公元960年宋太 祖代北周称帝为止,前后经历380年,隋唐时期是中 国封建社 会的昌盛 时期,政 治、经济、 文化空前 繁荣,称 为“大唐 盛世”。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商周以来形成的理念化、神秘化的用玉制度和 完整的礼制用玉体系开始被打破,玉器的种类和风 格呈现出向世俗化、生活化方面发展的趋势。 从玉器看,隋朝和五代分别是前奏和余波。唐代 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且与印度、古波斯等国 有交往,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汲取了外来营养, 多种文学艺术共同发展。 玉雕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玉雕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风格新颖。出现大量花 鸟、人物纹饰,带有鲜明的写实风格。
总之,唐代玉雕艺术活泼、开朗、饱满、奔放。 出现的玉器形制和纹饰图案,是宋、元、明、清各 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础。 唐代玉器虽不多,但专家认为唐代玉雕在中国玉 文化史上是重要的一页。
金口玉杯 隋
长2.7cm,高2cm,玉 质白色,呈昂首伏卧状, 尖嘴长耳,短尾拖地, 腹部一圆穿,可供系佩。 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 安李静训墓,现藏中国 历史博物馆。
水晶杯
水晶八瓣花形杯
口径14.1cm、高9.8cm。 淡黄色,透明度较好,直 筒形、深腹、平底,器腹 外侧为一周凸圈纹,为波 斯萨珊朝器物。
6、石类
方玉是何家村窑藏中惟一 一件非软玉制品,它是唐 代用岫玉的证明。
岫玉
玉杵
白玉质,温润光滑,上有黄褐 色斑块,长条扁体。11.6cm 长、宽7.6cm、4cm厚。隋唐 皇室贵族盛行服食“五石散”, 以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等 为主要原料,此物为研磨棒。
2. 纹饰及图案:脱胎换骨,出现全新纹饰、图案。 ① 由卷云纹构成的水波纹、莲花纹、卷草纹; ② 人物图案:汉人、胡人、西亚人、文武侍、乐伎 人、骑士等; ③ 动物图案:鹿、鹭鸶、雁、孔雀、鹤等; ④ 植物图案:莲花、牡丹花等,趋于写实。
花鸟纹钗 唐
鸟衔花佩 唐
3. 造型及工艺: 造型及图案多写实,题材广泛; 器表用大量阴刻线表现细部特征; 有强烈的雕塑感。
③ 出现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中心的“玄 学”,崇尚虚无玄远的“清淡”动摇了居于支配地位 的儒家思想,使与儒家思想戚戚相关的玉礼器受到很 大的消弱; ④ 石刻风行: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而忽视玉器制作; ⑤ 炼丹之术:“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 玉”。 清末时,魏晋南北朝的墓葬被发现了很多,当时 河南洛阳一带的魏晋、北朝陵墓和江苏南京、丹阳 等地的六朝陵墓均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盗掘,大量珍 贵器物流失国外。鉴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这 一时期玉器出土的种类与数量很少。
第六节 晋-唐时期
青玉飞天 唐 隋 唐 金 银 器
大明宫 唐
一、魏晋南北朝玉器
自魏汉始至隋统一南北,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西晋 265— 316年 东晋 316— 420年 南朝 420— 589年 北朝 386— 577年 隋朝 581— 618年 唐朝 618— 907年 这一时期处于西汉玉器大发展和唐宋玉器大繁荣之间 的低谷时期,其原因主要是: ① 连年混战,社会动 荡; ② 魏文帝曹丕提倡薄葬,废除玉衣使用制度;
8、人物纹玉带板
凤首龙尾带钩
发冠
佩饰
复习思考题
唐代玉器的特征及其影响意义?
结合课堂内容,欣赏
《中国玉器文化》
END
3、玛瑙羽觞
酱红色,高4cm,口径11.2-6.8cm,有多种不规 则的瑕,椭圆形,似耳杯而无双耳,小平底。 1970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蓝宝石
4、宝石类
绿玉髓
托帕石
红宝石
5、水晶制品
长9.6cm、宽6cm、2.5cm高, 通体光素无文,晶莹透亮,八 曲椭圆形杯体,以弧形凹面构 成花形器身,底部是宽沿椭圆 形圈足。唐玄宗“开元六年, (康国)遣使献水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