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唐代的玉胡人

合集下载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出自唐代李白的《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霜风凌厉、大漠草凋之际,胡人又背着精坚的弓箭,骑着骄悍的战马入侵了。

这时,朝廷派出威猛如霍嫖姚一样的将军,率领三十万战士出征迎敌。

将士们腰插着速如流星一样的白羽箭,手持闪耀着秋莲寒光的利剑。

向着战场进发。

朝廷大军在玉门关与胡兵雪中交战,敌人的箭簇像沙石一样的射在我军战士的衣甲上。

双万龙争虎斗,经过多次回合的激战,战士们奋勇杀敌,又有太白入月,胡虏必灭的吉兆,大家都坚信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敌虏可摧,胡星将灭,要将胡虏彻底消灭。

将胡虏之首悬挂在空中,将羽虏之尸埋在边塞上,看他们可敢再来兴兵浸犯?
胡无兵将可侵,中国自然和平昌盛。

陛下圣寿三干岁,稳坐庙堂之上,但须高歌汉高祖的大风歌:“安用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胡无人: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题为”胡无人行“。

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黄河文明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地与周边地区文明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北朝至隋唐所处的中古时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剧,大量胡人的进入,使得黄河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胡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胡人,主要是指西北地区诸民族,包括塔里木河流域于阗、龟兹、疏勒、鄯善等国,也包括中亚昭武九姓粟特人以及来自西亚的波斯人等。

他们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进入黄河流域,其所带来的异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碰撞,丰富了黄河文明的内容,给黄河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域胡人进入黄河流域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之所以从北朝到隋唐时期,大量的西域胡人再次进入黄河流域,这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自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来,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

尤其是自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国力日趋强盛,使得许多西北游牧部落归附。

黄河流域的诸多城市,如长安、洛阳等都非常繁荣,是这一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

更由于北魏一直到隋唐,历朝皇室都与鲜卑等少数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对于外来民族、外来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使得这一时期有大量的西域胡人进入黄河流域。

根据历史文献与石刻史料的记载,这一时期西域胡人大量地进入和分布在黄河流域诸多地区,一些地区甚至形成了区域文化聚落,而在以下几个地方最为集中:河西地区,以凉州为中心。

凉州是北朝至隋唐间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也是胡人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由之路。

玄奘曾经指出:“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根据墓志资料,许多东迁的粟特人如安延、康留买、何摩诃等,其先世在北朝时期都曾居住在这里,可以说,这里是西域胡人东迁的中转站。

隋唐时期,这里仍旧居住着大量的西域胡人。

描写抗击胡人诗句

描写抗击胡人诗句

描写抗击胡人诗句1. 有没有描写胡人的诗句太多了。

随便选几首: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代出自蓟北门行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胡无人李白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塞上曲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上曲戴叔伦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2. 抗击胡人的诗词有什么胡无人李白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唐诗赏析-李白《猛虎行》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猛虎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猛虎行》原文|译文|赏析'《猛虎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避安史之乱途中赠给书法家张旭的诗作。

并且此诗完全不受古乐府的传统束缚,句式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歌行体,结构也颇具匠心,堪称唐诗精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李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译文早上吟《猛虎行》,晚上也吟《猛虎行》。

我之所以潸然泪下与听《陇头歌》的别离之辞无关,也并非是因为听了雍门子周悲切的琴声。

河南河北战旗如云,咚咚的战鼓声震得山动地摇。

秦地的百姓半为燕地的胡人所虏,东都沦陷,胡人的战马已在洛阳吃草。

抗敌的官兵败退守至渔关之下,将帅被诛,实是大大的失策。

幽蓟之地的城池朝降夕叛。

安禄山这只翻江倒海的巨鳌未除,朝野上下君臣百姓奔走不暇,不得安静。

这就好像楚汉相争时的情况一样,双方翻来覆去,胜负不见分晓。

我到过博浪沙和淮阴市,想起了张良和韩信这两位决定楚汉命运的人物。

那时张良未遇,韩信穷苦潦倒。

张良在下邳受了黄石公的兵书,韩信还在淮南依靠漂母的接济为生。

自古以来贤哲之士都栖栖惶惶,不得其所。

而如今也是如此,将青云之士却弃而不用。

我胸有灭胡之策,但不敢触怒皇帝,只好逃奔南国以避战乱。

唐代歌咏凉州诗歌中的粟特人形象

唐代歌咏凉州诗歌中的粟特人形象

2020.10唐代的凉州,是中国西北部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经济繁荣,交通畅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来往较多,其人才之众多、作品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特别是王维、岑参、高适、王翰、杜牧、王之涣、王昌龄、元稹、白居易等留下的许多歌咏凉州诗歌,传颂至今。

其中,白居易、元稹和李端的一些诗作,则为研究粟特及其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一、唐代诗歌中的凉州粟特人唐时的凉州,亦称武威、姑臧,是汉唐时期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军政机构所在地,其统辖河西走廊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即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故有“多诣凉土贩货”的粟特人在这里聚居,形成了较大的聚落。

(一)白居易与《西凉伎》白居易(772—846)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白氏长庆集》收录有一首描写粟特艺人的《西凉伎》,原诗如下。

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道是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落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

娱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

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含惭羞。

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由于西北边防军事力量削弱,吐蕃趁机入侵,河陇国土沦丧,大批唐人沦为俘虏,广大农民沦为奴隶或农奴,且被迫改换服装,激起了唐人怀念故国的情思。

追溯唐朝历史上的胖美人_武则天

追溯唐朝历史上的胖美人_武则天

追溯唐朝历史上的胖美人_武则天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唐朝有着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深远,甚至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某些方面望尘莫及,徒生感慨。

盛唐时期女人以胖为美,这一点毫无疑义,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穿越千年去追忆盛唐丽人的风采。

1.有迹可寻的唐代丽人1.1仕女图中的唐代丽人1.1.1《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妹盛装出游。

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

1.1.2《捣练图》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人物造型丰腴。

1.1.3《簪花仕女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贵妇身披透明轻纱,内着长裙,体态丰腴端庄,雍容华贵。

1.1.4《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的是后宫嫔妃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她们圆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洒脱、自然。

1.2栩栩如生的唐代陶俑这是一件唐彩绘贵妇俑,此陶俑乍看之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赏之,便可发现其虽经历史的洗礼,陶俑身上描绘的纹饰所剩无几,脸部的彩绘也将消失殆尽,却难掩其雍容气度。

其稍显慵懒的造型,丰肥的脸颊,宽大的长裙下丰满的身形以及嘴角微微显露出的满足的微笑,突显出其养尊处优、雍容华贵的气质。

1.3古玉美女这是一件唐代玉圆雕女俑,从她丰腴的脸颊和稍显宽大的长袍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

1.4.1武则天唐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最成功的女人,就属武则天了。

据《旧唐书外戚传》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资治通鉴》亦载: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

胡风国俗——彰显唐朝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胡风国俗——彰显唐朝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胡风国俗胡风文化在唐朝自成一派,不仅没有被唐朝的官民排挤,还将追求这种新奇的文化当作是一种潮流风尚。

唐朝人胸襟开阔,对于新的产品大胆尝试,从平时的吃穿住行到歌舞绘画,他们都极为推崇。

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在待客之时提供新颖的胡人美食,并且有穿着奇装异服的胡姬前来献舞一曲,是最上等的待客方式。

因为贵族对胡风文化的追捧,市民阶层对此也十分热衷。

比如,在当时长安的西市,单单是外商经营的店铺就有两百多家,胡人经营的酒肆在当时特别有名气,酒肆之中经常有异域风情的舞女起舞助兴,正如我们在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之中所看到的一样,当时的胡人酒肆可以说是长安城最为热闹的地方。

胡风文化并非一日形成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胡人的生活习惯也渐渐地影响了汉族人的生活方式。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也被称为“交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把交椅”。

在胡床传入之前,我们的先辈们都是习惯于就地跪坐的。

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坐具传入之后,人们普遍觉得它坐起来十分舒适,胡床就迅速在中原传播开来。

有学者说,李白《静夜思》之中的“床前明月光”,“床”指的就是胡床。

史料之中记载,当年唐穆宗就是在紫宸便殿御大绳床面面见百官,并且商议立太子之事。

胡床的传入对中原人的坐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人们从跪姿到坐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胡风文化在唐朝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酒文化了,从酒器上来看,少数民族的诸多奇异的酒器传入,人们开始接受别族豪放粗狂的饮酒之风。

在唐朝诗人的诗作之中,我们时常看到“葡萄美酒”“胡姬”的身影。

在服饰上,胡服进入华夏,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松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便于骑射活动。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在进行这次服制改革前,也有一些顾虑,他知道要改变周公、孔子传下来的衣冠礼仪之制势必会受到谴累,于是便和先王贵臣肥义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支持武灵王说:"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作者:王誉颖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古代七事是一种佩于腰间有七个挂件的佩饰,最早发端于胡人随行携带的实用型工具,是西北部游牧民族的一种私人装备,后被唐朝文化接纳吸收,不仅作为统一的军中装束,还成为特定官员的服饰装束规范以及身份的标志。

这不仅展现出唐朝在佩饰制度和文化交流方面对胡人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也反映出大唐政府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包容。

关键词:七事;佩饰;唐朝;胡人;民族文化1 七事的独特性1.1 何为七事七事,即蹀躞七事,也称“䩞鞢七事”,是唐朝武官腰间悬挂佩戴的七种武器饰件。

文献中有与蹀躞七事相关的详细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道:“事,职也。

”①由此可见,事有“职业、职务”之意,因而它与职业及工作的职务相关。

《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官五品以上佩䩞鞢七事。

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至开元初复罢之。

”②这七件均是唐朝五品以上武官在腰间带上佩戴的武器,其中不仅有日常自卫之器,也有行军打仗必备的武器,但在开元初年后便不再使用。

《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③唐朝女子不能担任武职,太平公主佩戴七事于腰间,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这段记载更加确定七事只有职事为武的官员方能佩戴。

1.2 七事的来源隋唐汉地的蹀躞七事舆服制度源自突厥人的行军装备风俗。

④隋唐时期,突厥汗国势力日益强大,强大的武器装备是其军队精锐力量必不可少的。

突厥军队中战斗力极强的柘羯精骑,是一支由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粟特精锐骑兵。

⑤初唐时期,突厥势力渗入中原,粟特骑兵便以被唐军借兵等方式加入唐朝军队。

这些粟特骑兵的行军装备中就有突厥优良的武器,其中就包括蹀躞七事。

这些优良武器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蹀躞七事更是由军队进入宫廷,成为初唐武官的主要腰间佩饰,并对初唐的佩饰制度和佩饰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走在唐代的玉胡人
唐代玉器雕刻盛行,以和田玉的雕刻为主,在唐代的众多玉器雕刻品中,有一种叫做玉胡人的雕刻品,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粟特人。

据说当时的大商队都以武力自保,所以粟特人也尚武。

然而与十六国时期以武装入侵的方式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不同,叩关的粟特人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现。

尽管贞观年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充任蒲昌海(今罗布泊)石城镇之镇使时”。

其后,在石城镇外又筑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萨毗城,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据点;但唐政府以宽容的态度处之。

这时入华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类聚落中。

唐玉胡人骑象饰尺寸:宽2.4cm 高5.5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色,圆雕一胡人骑象。

象为卧式,四肢伏地,象头较小,小耳,小眼,长鼻,与通常见到的清代玉象在造型上有很大区别。

人的比例稍大,圆目高鼻,骑于象背。

其人窄衣,长袖,右臂舞于肩,左臂置胸前,双眼斜视。

象早在远古时期已被驯化役用,商周时期玉器中出现了以象为题材的作品,战国至汉代由于玉器纹饰的细琐化及玉佩造型的型体化,以象为题材的作品反而罕见。

唐代玉器中复见玉象,这与唐代大量使用驯象是分不开的,
也反映出唐代玉器题材的普遍化、生活化。

唐玉戏狮胡人尺寸:宽2.2cm 高5.7cm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圆雕一头戴橄榄式帽胡人与一侧卧的小狮。

胡人起舞,与狮戏耍。

戏狮题材作品在元、明玉器中有很多,一般狮子的体积较大,样貌凶猛,动态感很强,以此衬托戏狮人的英武。

唐代的玉雕戏狮人作品非常少。

这件作品是仅见的作品,兽为幼狮,较小,动态不明显,戏狮之人则显得很高达,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代玉器中的人物装束各异,玉雕飞天以袒露上身为特征,展现人体;玉带板上的胡人以窄衣瘦裤为主要装束;还有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为博衣广袖,从多方面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生活。

这件戏狮胡人所穿为长袖宽衣,左臂举起,右臂横于胸前,造型中略有汉代玉舞人遗风。

唐玉耍舞胡人尺寸:高5.5cm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受沁成深褐色,体呈扁平不规则的长条形。

圆雕一胡人,作双腿交叉,头带帽,呈舞蹈姿态。

玉舞人早在战国就出现,汉代继续大量制作,早期舞人大都是大褂垂地,手上长袖挥舞,均为女性形象。

而唐朝时造型大体是以男性胡人为主,身着窄袖束腰短衣裤,足穿长靴,与战国或汉代舞人截然不同。

唐玉执壶胡人纹带板尺寸:长6.6cm 宽6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长方形,正面浮雕一执壶胡人,胡人深目高鼻,身着窄袖紧身衣,足着长靴,一足跪地,手扶执壶作献物状。

背面光素无纹,仅四角各有一对隧孔,以供与革鞓结缀用。

唐代时,中原同西域各国的官方往来及民间交流都很频繁,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玉带板上的图案生动地表现出了这种情况。

唐玉献宝胡人纹带板尺寸:长6.5cm 宽6.2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白色,扁方形,正面浮雕献宝胡人图案,胡人单膝跪地,卷发,高鼻深目,肩披云带,双手托盘,盘中有火焰宝珠,作献宝状。

中国先民非常重视宝珠,如古史中就有关于汉江珠和隋侯珠的记载,世人皆认为它们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稀世珍品。

又考古发掘中亦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彩色玻璃珠,这些珠多数无穿孔,因此不是佩饰,而是被当作珍宝收藏的。

这种彩色料珠或宝石珠在西亚地区也有发现,说明以珠为宝是一种在广大地区交往密切,西域物产大量流入中原,这件玉带板所雕献宝胡人为西域人,表现了唐代西域珠宝进入中原的情况。

唐玉饮酒胡人纹带板尺寸:长4.5cm 宽4.1cm 厚0.8cm 说明:白玉。

器呈扁长方形,正面用减地浮雕的手法雕琢出一举杯饮酒的西域胡人;背面平素无纹,四角各有一对穿隧孔,以供结系用,并阴刻“十一六”三字。

本件玉带板背面刻的汉字“十一六”字样,据推测可能是表示带板的块数为十一,而玉带板所处的位置当为六。

唐玉击鼓胡人纹带板尺寸:宽4.05cm 高4cm 厚0.6cm
说明:玉料沁成黄褐色。

器作方形片状。

正面减地浮雕一击鼓胡人。

形作长发,两侧卷曲,双手张开,身饰细阴线,做击鼓状。

背面略向内凹,四角有对穿孔,正中阴刻“十、一”二字。

唐代的玉带板,饰人物纹者居多,人物大多着胡服,席地坐于毡毯之上,高鼻深目,长发卷曲,紧衣窄袖,手中大多持有器物,或歌舞,或作乐,具有明显的西域色彩,时称其为“胡人”。

唐玉拍板伎乐胡人纹带板尺寸:宽3.6cm 高3.45cm 厚0.65cm说明:白玉,光泽莹润,微有瑕斑。

带板呈片状,近于方形。

浮雕一拍板伎乐胡人。

胡人长发曲卷,深目大鼻,身着窄袖小衣,衣袖紧箍于臂,其上饰以密集的阴刻细线。

腿穿靴,高筒至膝。

身旁有飘带。

呈席地而坐态。

背面四角各有一对穿孔,以供与革带结扎用。

玉带板因形式和结缀部位不同,其名也不同,嵌饰于玉带端部的较大饰件,称为“铊尾”,其余则称为“銙”。

唐玉胡人吹箫纹带板尺寸:宽4cm 高3.8cm 厚0.6cm说明:玉料灰白色,有深褐沁斑。

器呈方形片状。

表面与底面四边略成坡状。

正面减地浮雕胡人吹箫图。

胡人作大眼,卷发,长髯,着窄袖衣,双手执箫,坐于毡毯之上,身旁有飘带。

带板饰纹中的胡人发、须、服饰及毡毯之边沿均琢有排列整齐的极细的阴刻线。

底面四角有对穿隧孔各一。

唐玉胡人纹带板尺寸:长3.2cm 宽4cm 厚0.8cm
说明:玉料青白色,体呈扁平椭圆形,正面减地浮雕一胡人,手持排箫吹奏,双目紧闭,身披细长飘带,发斜梳,盘腿而坐。

带板的外沿嵌有铜镀金框和一个铜镀金小环,似系后人改作。

背面平磨,两边各有一对小孔。

唐代玉带板一般都较厚,正面大多用浅浮雕的方法,琢出人物、花鸟、动物等纹饰。

雕琢方法也极有特点,即图案中有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饰纹处自边沿向内缓缓凹下呈坡面,人物或动物在中部凸起,与边沿同高,此种饰纹今称剔地阳纹。

唐玉耍鼓胡人纹带板尺寸:宽4.5cm 高4.5cm 厚7cm
说明:玉料青白色。

器扁方形,两侧边由正面向底面斜下呈坡状。

正面于隐起的人形上再施阴线纹饰一胡人击鼓纹。

胡人披发,方脸,身着窄袖紧身衣,肩披云带,足穿尖嘴长靴,右手持鼓锤,盘腿而坐,呈抛耍三鼓而击状。

背面四角各有一对穿隧孔以供与革鞓结缀用。

带板是指嵌缀在腰带上饰物的总称。

制作时所用的地有玉、金、银、犀牛角、铁和石等,其中嵌缀有玉带板者,等级最高,一般二品文武官员方许用。

据载,玉带之用始于南北朝,唐至明一直沿用。

(今日头条)
每天学点文物知识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