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首饰史

合集下载

乐清首饰龙发展史

乐清首饰龙发展史

乐清首饰龙是一种源于400多年前的传统工艺美术灯彩,起源于明朝末年的乐清市。

它以龙船的结构为基础,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由至少4层楼阁组成,上面装饰有各种金属饰品和彩绘图案。

首饰龙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木工、钳工、油彩、竹编、纸扎、灯彩、刻纸、服装设计、人物雕塑以及仿古建筑等。

乐清首饰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姜淮所著《岐海琐谈》的记载,当时乐清就有盛传“村落糊楮,像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

” 这一记载表明,乐清首饰龙在明朝时期已经是一种民间习俗。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乐清首饰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乐清首饰龙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乐清的工艺美术厂曾经是首饰龙制作的主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这些厂逐渐消失。

尽管面临困境,乐清首饰龙的制作技艺并没有失传。

近年来,一些热爱传统工艺的艺人一直在努力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

他们通过创新设计和制作工艺,让乐清首饰龙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9年,乐清首饰龙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总的来说,乐清首饰龙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历史的积淀和艺人们的努力与奉献。

在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和
传承中来,让乐清首饰龙这一璀璨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清代满族头饰

清代满族头饰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

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

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

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

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

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结珠铺翠 点羽成仙 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首饰

结珠铺翠 点羽成仙 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首饰

结珠铺翠点羽成仙图/王雅玲Antiquity and Man4445唐代诗人李贺《瑶华乐》中“施红点翠照虞泉,曳云拖玉下昆山”和李峤的“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都是在吟咏“点翠”之美。

唐代点翠饰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且颇为流行的女性装饰,制作方法是在金钿上粘贴一层鸟羽,由于鸟羽多选择翠绿之色,故称之为“翠钿”。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有一条名为百鸟羽毛的裙子,顾名思义,裙子用各种鸟类的羽毛制作而成。

这条裙子不管从哪一面看,颜色都不尽相同,“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

北宋初年,点翠开始变为以首饰装饰为主的“奢侈品”。

在宋代史籍里,点翠一般记载为“翡翠”“铺翠”“翠毛”等。

有史书记载北宋初期的长公主,身着铺翠工艺的衣裳进宫,宋太祖责备道:“王家服此,宫闱戚里相效,翠羽价高,小民逐利伤生,实汝之由。

”宋太祖于开宝五年(972年)下诏“禁铺翠”,之后宋徽宗接受郭天信的意见也提倡减少翠羽的使用,但是成效微乎其微。

南宋初年,随着商业繁荣和经大同市博物馆藏清代点翠和金首饰46Antiquity and Man古物与人济发展,出现了众多点翠工坊,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迷恋于翠羽和黄金首饰。

《宋会要辑稿》中说:“京城内外有专以打造金箔及铺翠、销金为业者不下数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箧盝,通贩往来者往往至数千人”,可见当时对翠鸟的肆意捕杀现象较为普遍,点翠饰品价格高昂。

于是宋高宗于绍兴五年(1135)颁布铺翠禁令,绍兴二十七年(1157)再次下旨将交趾所贡翠羽五百“焚之通衢,立法以禁”,重申“自今后,宫中首饰衣服,并不许铺翠、销金”,并严禁广州、福建采捕翠鸟,现有的销金、翠羽服饰限三日内销毁,明知故犯或知情不报者受罚,举报则受赏。

《宋史全文》记载御药院上奏:“永祐、昭慈等攒宫帝后生辰酌献,所用铺翠镂金花。

乞以药玉叶漆金纸代充。

”药玉就是琉璃,宋代以琉璃仿制点翠制品的做法,可以说是现代以烧蓝、点绸等技术手段代替点翠的实践先驱。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

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

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宋,长5cm,宽3.5cm,厚0.5cm。

坠佩呈片状,正面略鼓,背面稍平。

双面雕工,镂雕凤凰衔草纹,刀法简洁。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坠佩。

其中鸟形玉佩极多。

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玉质的莹润与坚实。

撰稿人:赵桂玲金镂空嵌珠石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

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撰稿人:赵桂玲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

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撰稿人:赵桂玲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

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

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清代的朝珠文化

清代的朝珠文化

清代的朝珠文化朝珠的由来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

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

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

朝珠是古代官服中特有的饰物,由佛珠衍化而来,亦108颗。

按照清代的制度,在佛珠上增加一些配件,并与官服中的顶带花翎(即帽顶、翎管、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精美典雅,琢磨精细,镇配亦讲究。

清代朝珠多以翡翠、蜜蜡、珊瑚、琥珀、绿松石、桃核(雕刻)等世间珍物顶制。

朝珠除1O8颗珠之外,还须加上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用丝线编织的长带贯穿之,用以佩带。

清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性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

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朝珠的编制规范朝珠的色泽必须匀净,彼此间色差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每颗珠的直径均在12毫米左右。

不可有大的误差。

联缀时,每27颗珠间嵌入一颗优质的由其它色泽的宝石制成的朝珠“佛头”为间隔,佛头共4颗,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即25毫米。

4颗佛头色泽和大小一致,圆浑敦实,洁净纯正,其色泽与朝珠对比强烈,鲜丽明艳,彼此衬托相映成趣,犹如画龙点睛,神采飞扬。

朝珠上还加有多种装饰,朝珠顶端的一个佛头,其穿孔的方式与所有的朝珠、佛头不一样,作倒置的“T”字形穿孔,即把朝珠串的二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而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接着再紧贴一颗长约2、4至2.5厘米,宽约1.2一1.6厘米的葫芦状佛头塔,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大坠子,在佛头塔与大坠子中间还垂有一块大小约4—6厘米长,5—7厘米宽的厚薄不一的椭圆形宝石,谓之“背云”。

有珍贵的背云仅是一块大尺寸的红批霞;有的则是在银丝珐琅(烧蓝)的底盘上再镶嵌1至5块多种色彩的小宝石。

芳华绝代——清宫后妃首饰鉴赏01

芳华绝代——清宫后妃首饰鉴赏01

芳华绝代——清宫后妃首饰鉴赏01首饰原指插戴于发髻之上的头饰,后泛指女性穿衣戴帽时用于装扮的饰品,包括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及佩饰。

清宫后妃首饰即清朝皇宫内后妃佩戴的首饰。

清宫后妃首饰的佩戴如同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制度一样,等级分明,上下有别,特别是在大典、大祀及一般典礼活动中,后妃穿衣戴饰均有严格的规定。

清代后妃对各式各样的饰品和发簪很重视,入关前以金、银、珍珠为主;入关后加了珊瑚、玉珠、翡翠、点翠、宝石等,工艺的镂刻、累丝、镶嵌技法的运用,使其首饰式样繁多而精细。

比如这样↓清镶珠宝石青绒凤冠高30厘米清代皇后、皇太后穿礼服时所戴的夏朝冠清金累丝嵌珠宝凤钿高14厘米宽23厘米此钿应是清代皇后穿龙袍时所戴凤钿清金镶珠宝帽顶径18厘米重184.5克金质,八瓣圆花形,主要采用镂空、镶嵌等工艺加工成器。

用小珍珠镶在花蕊和八个花瓣的边沿,形成内外两层纹饰。

内层用翡翠嵌四只蝙蝠,用碧玺嵌两只蝙蝠。

花蕊和八个花瓣内均嵌桃、叶,两层中间嵌八个卍字,整个纹饰寓意“福寿万年”。

清银镀金点翠嵌珠石凤钿花(一套)有凤两对,单凤一只。

主要采用镶嵌、花丝、点翠等工艺成器,主要材质有碧玺、珍珠。

清银镀金点翠嵌宝石双喜蝠磐纹簪(一组)横 9.5厘米纵9.5厘米头簪三块为一组,银镀金点翠双喜居于头簪中央,喜字中心嵌珠。

喜字上方累丝磐一个,镶嵌红宝石一颗。

双喜字下方累丝蝙蝠一只,镶嵌红宝石,假珠石。

清银镀金荷叶纹簪(一对)横8厘米纵8厘米面簪为银镀金质地,造型为一朵正在盛开的荷花,花蕾之上嵌假珠、碧玺等,荷花在清新自然之余又显出艳丽娇美。

荷花之下衬以点翠荷叶。

清点翠凤吹牡丹纹头面横30厘米纵15厘米点翠头面近似半圆形。

头面正中牡丹花一朵。

牡丹花两侧围绕振翅飞翔的凤凰各一只。

头面使用两种翠羽颜色装饰,金黄色点缀花蕊与部分凤尾,色彩层次分明,牡丹花与凤凰留有镀金边勾勒边沿,显得华丽富贵。

凤吹牡丹寓意“荣华富贵”,是清代以来象征吉庆寓意的常用体裁。

清代妇女发饰介绍

清代妇女发饰介绍

清代妇女发饰介绍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

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代妇女发饰介绍,希望你喜欢。

清代妇女发饰大概演变流程:清入关前辫长盘髻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清晚期一字头入关前辫长盘髻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最开始仍然还保留着原民族的特点,除发式十分有特点外,服饰也突出了满族特有的韵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慈安“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这种发型主要从实用出发,是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梳的发型。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

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

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头):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

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

文五武四,从《大清会典》,看清代所独有,最特别的文化元素——朝珠

文五武四,从《大清会典》,看清代所独有,最特别的文化元素——朝珠

文五武四,从《大清会典》,看清代所独有,最特别的文化元素——朝珠有一个最独特的朝代叫清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蒙古族以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立的统一政权,史称满清,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代,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有文化,随着清朝的建立而存在,见证了268年大清王朝荣辱兴衰的历史之后,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退出官场文化的历史舞台。

这就是清朝最具特色的官场文化元素——朝珠文化。

01、追根溯本,清代朝珠文化的起源充满神奇的佛教色彩和浓烈的政治色彩朝珠,也叫“数珠”,是清代所独有的文化标志,也是清代所独有的官场文化元素,只有上朝时才佩戴。

纵观反映各个历史朝代的电视剧,就可以看出,只有清代的官员胸前挂着长长的朝珠,其他朝代的官员都没有。

可见,朝珠文化是清代所独有的无法复制的唯一。

朝珠文化的起源,与藏传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是由佛教中的佛珠发展而来的,从佛珠到朝珠演变的过程,充满神奇的色彩。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国佛教中。

清朝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佛教徒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即文殊菩萨。

早在清廷没有入关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

顺治帝入关后,正式确定上朝时着官服,戴朝珠。

朝珠的样式与藏传佛珠中的挂珠大体相同。

佛珠也叫念珠和数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分为持珠、佩珠和挂珠三类。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一般为18至5 4颗;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称手串,一般有18颗;挂珠,即挂在脖子上佛珠,有108颗。

清朝的朝珠,就是佛教中有108颗的挂珠的变化而来。

朝珠在清朝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光大,还被写进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清朝的行政法规大全《大清会典》中,其佩戴在《大清会典》之中有文五、武四的严格规定:皇帝、后妃,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首饰史
目录
1.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2.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3.清代工艺和首饰的材质及吉祥图案
4.清朝的首饰特点(包括一些饰品工艺上特点)。

从首饰的各个饰品中来讲述,材质和图案的结合。

手镯、头饰、耳饰、项饰、手饰、佩饰、服饰等等。

5.最后总结整体特征以及对现代首饰的影响。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

饕餮:好饮食,立于鼎。

睚眦:性好杀,立于刀环。

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今门铺首。

金猊:也称金吾,形似狮,性好烟火,立于香炉。

蚣蝮:性好水,立于桥柱。

主体内容
一: 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诸申)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该女真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等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是为清太宗。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到18世纪后期,人口增值3亿左右,是当时亚洲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的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部分领土被外国侵占。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资本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黄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

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地重大变化。

女真族原是尚武地游牧民族,有他们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的文化。

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地服饰风格来同化汉人,用满族统治汉人地意识推行服饰改革,随之一些装饰品也会随着服装地改变而改变。

可以看出这时的首饰之类的都是以满族的意识来改变的,也就是说清朝的饰品就是满族的饰品的特点。

可以这么说他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族饰品。

二: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

其金银首饰之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一曲恬淡的风格,而越来越多地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也越来越浓厚。

如果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浏览而过,至此便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其行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眼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
不可企及的高贵和诠释。

这一切都和明清两代整个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和谐一致,但却和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器制品迥然不同。

然而,明清两代金银制品的发展轨迹明晰可见,其分野之界限也十分鲜明。

大体上说,明代金银器上委托锦生动古朴的风格,而清代则极为工整华丽。

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金银制品的那种细腻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清代金银制品保留下来的较多,大部分为传世之作。

皇室乃是集中保存大量金银制品的精华之地。

从风格看,清代的金银制品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他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的金银工艺品才获得了空前发展,从而发展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

当时的皇亲重臣、富商世贾、地方豪绅无不以使用大量金银制品来显富争胜。

而皇室使用金银量之庞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金银制品的器形和纹饰也有很大变化,以全无古朴之意,一味追求富丽华贵。

其造型随制品的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个制品更是色彩缤纷、金碧辉煌。

清代金银制品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

在制品的造型、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如清朝的铜镀金架香水瓶(彩图2-1)
彩图2-1 铜镀金架香水瓶
铜镀金三角形立式支架上每面各有一扇蓝玻璃蛋形小门,上设半圆形铜镀金手柄用以开关。

打开小门,即可见带盖蓝玻璃小瓶。

瓶架底为三弯式支腿,上附圆提环。

蓝玻璃小门和玻璃瓶的局部均饰彩色贴花及彩绘花,并有铜镀金边饰。

此香水瓶构思巧妙,装饰华丽,精美的包装烘托出香水的高档次,是清宫用化妆品中的极品。

还如清朝的金嵌珠錾花杯盘,杯壁上满錾游龙、运铎、缠枝莲花等纹饰,并均匀对称地点缀洁白高雅的珍珠,杯耳的设计既为别致,以镂空篆书的“万寿”二字构成,其顶端以莲花为托,托上个镶嵌一颗珍珠。

此杯盘造型新颖典雅,花纹丰富圆润,咱文细腻精美,是皇
帝寿辰时的御用酒杯。

(图2-16)
彩图1-2是金镶玉龙戏珠纹项圈。

全器以金为皮,以玉为骨,以金裹玉,形成黄白相间的效果。

玉骨8条,或以金嵌宝(嵌物脱落)相隔,或以龙首相隔。

主体纹饰龙的刻画最为生动,戏珠龙张口拱珠,双目圆睁,角、发向后;边饰层次多,构图多样、繁复。

全器运用了范铸、錾花、累丝、掐丝、炸珠、焊接、镶嵌等诸多工艺,复杂而细腻。

彩图1。

高2厘米,直径18厘米。

彩图2-2的细节
彩图2-2金镶玉龙戏珠纹项圈
清代花丝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更为精致,其制品出首饰外,还有瓶盒等容器,其形制多样,细腻华美。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银累丝花瓶,既为这类制品的代表作之一。

花瓶通体做成菊花形,先以银丝分瓣累制,在焊合成型,瓶口外撇,颈细,颈部有一累丝精环,鼓腹下垂,底部有圈足,每个菊瓣内有均匀细腻的凤状花叶纹。

(图2-17)
继宋、元、明之后,清代的复合工艺也很发达。

金银制品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生辉,更增添了宫廷物品的高贵华里。

清代还出现了在金银制品商点烧透明珐琅,或一进掐丝添烧珐琅以及金胎画法郎等新工艺,这类作品在清宫和广州地区非常流行,造型别致,色条浓郁或有雅丽,更增添了宫廷物品的富贵气息。

珐琅瓜形胭脂盒,(彩图2-3)清晚期,通高3.5cm,直径4.5cm。

盒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并锤錾出等距的凹线条纹,使盒体呈现出丰满的瓜瓣形。

盖顶部饰瓜蒂、瓜叶形盖钮,与盒之造型相呼应。

盒体为银镀金质,局部施以透明珐琅彩,主要颜色为水粉、水绿,又以蓝、藕荷、红等色加以点缀,绘制竹、兰等图案。

粉盒造型别致,花纹布局疏朗,色彩淡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不失原貌,反映出清晚期手工艺品精湛的制作水平。

蓝透明珐琅描金喜字把镜,(彩图2-4)清晚期,通长27.9cm,宽12.5cm。

清宫旧藏。

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

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用以照面;镜背以珐琅彩“卍”字纹为地,中间嵌“囍”字,四周环绕八宝纹。

沿镜边嵌透明蓝珐琅描金花卉镜圈,用以固定镜面、镜背。

镜柄为棍状直柄。

镜身、镜柄由卷草纹孔雀绿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衔接。

柄底端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

此镜是清代晚期广东进呈朝廷的贡物。

制作中选用玻璃、铜、金、象牙及珊瑚等多种材质,并施以画珐琅、透明珐琅、描金、画彩、象牙雕刻及染色、铜镀金錾刻、镶嵌等工艺,将把镜制作的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纹样生动,寓意吉祥,反映了清晚期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

彩图2-3 珐琅瓜形胭脂盒,清晚期,通高3.5cm,直径4.5cm。

彩图2-4 蓝透明珐琅描金喜字把镜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作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的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列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

翠雕双獾佩(彩图2-5)。

此配件,翡翠绿色浓郁,玻璃地,镂雕两只獾首尾相衔。

双獾是双欢的谐音,隐喻夫妻和美,是清代玉雕中常见的题材。

彩图2-5,翠雕双獾佩
清长4.8厘米宽3.4厘米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荣禄墓出土
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

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十箱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

此外建有使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叫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才几代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石器,如,(彩图2-6)。

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型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工艺加工方面,涿工精巧,光工细腻。

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

棱角多成劲挺锋锐状。

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特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

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希光初看不见琢镟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模越益粗糙。

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

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的琢出枝叶的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

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

许多该做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彩图2-6 清白玉雕螭龙贡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