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玉器概述
玉器巅峰时代——清朝乾隆年间引进和仿制的痕都斯坦玉

玉器巅峰时代——清朝乾隆年间引进和仿制的痕都斯坦玉
中国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进步,至清朝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期间,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玉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
在通常情况下,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是从玉料、造型和纹饰上来评价。
从玉料上说,所使用的暗灰色的玉料和近似中国碧玉的玉料,是其自己独有的玉种。
碧玉的特点是均匀,花纹也要浅一些。
而所使用的白玉,为新疆上好的白玉玉料。
从造型上看,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是以橄榄式碗和杯子为主要造型。
而这在中国制玉传统中,这种造型是很少见的。
再从它的纹饰上来讲,痕都斯坦玉器多采用植物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因为受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还有风俗习惯的影响,所体现在器物上纹饰多为西番莲图案和绍良花图案。
乾隆玉扳指

乾隆玉扳指乾隆时期,玉扳指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成为了皇室和贵族们喜爱的首饰饰品。
乾隆玉扳指以纯净无瑕的和田玉制作,追求极致的细节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当时玉器艺术的巅峰。
和田玉源自新疆和田地区,是中国传统玉器的代表之一。
乾隆玉扳指一般以一块完整的和田玉制成,其形状多样,包括圆形、扇形、椭圆形等。
玉质晶莹剔透,呈现出温润的质感,通过加工和打磨,使得乾隆玉扳指更加光滑细腻。
乾隆玉扳指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乾隆时期,扳指的设计通常采用“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元素,寓意着吉祥、和平和幸福。
例如,一些扳指上雕刻了龙、凤、麒麟等祥瑞图案,象征着皇权和吉祥如意。
与此同时,乾隆玉扳指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雕刻技巧。
雕刻师们使用精湛的技术,将扳指上的图案塑造得栩栩如生,刻画出细腻的纹饰和立体感。
同时,乾隆玉扳指还注重手感的舒适度,采用适合手指的曲线和适当的厚度,使佩戴者感到舒适自如。
乾隆玉扳指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
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审美追求和玉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乾隆玉扳指的制作需要经历复杂的工序,包括选材、雕刻、抛光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细致精湛的手艺。
时至今日,乾隆玉扳指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收藏家和玉器爱好者将其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投资品。
而对于一些手工艺人来说,制作乾隆玉扳指是一项挑战和荣耀,他们努力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而尊贵的工艺。
综上所述,乾隆玉扳指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成为了乾隆时期的代表性玉器。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
通过雕刻和加工,乾隆玉扳指展现出和田玉的绝美魅力和乾隆时期玉器艺术的精湛水平。
它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和勤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故宫藏 玉石器 清乾隆(三)

故宫藏玉石器清乾隆(三)玉石器清乾隆(三)1. 桐荫仕女玉山桐荫仕女玉山,清乾隆,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
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
器底阴刻乾隆御制诗、文各一。
诗云: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
剩水残山境,桐簷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
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
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
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
御识。
”末有“太璞”印。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
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
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2.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
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
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
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
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
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
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
黑龙江博物馆的乾隆朝玉器

黑龙江博物馆的乾隆朝玉器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的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高峰。
清中期玉料的充足,又因乾隆皇帝特别喜爱玉器。
在宫廷及苏州、扬州等到地设有御制玉作坊,带动了全国玉业和发展。
清代玉器工艺集以前历代玉器工艺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阶段。
清代玉器的繁荣时期主要在清中期,这一时期生产的玉器数量多,品质佳,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1959年,上海市文管会调拨给黑龙江省博物馆一批清代玉器,其中不乏乾隆朝精品,现介绍几件供大家鉴赏与研究。
雕刻人物贺新春白玉山玉山正面宽13厘米,高22厘米。
为灰青带黄色,底呈椭圆形,阴刻三道枝叶状花纹。
玉山上雕刻众多童子舞龙、持灯、吹嗽叭、打锣鼓等庆祝新年舞龙灯的欢快场面,以及松、柏、云彩等浅浮雕纹饰。
清代特别是从乾隆朝开始,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叛乱,使内地的新疆玉料来源充足。
乾隆皇帝大力提倡制作绘画题材的玉器,玉图画逐渐成为清代玉器的主流之一,多以浅浮雕技法施于山子、插屏、如意等玉器上。
有的玉山子体积较大,甚至用上万斤的玉石琢成,如堪称玉石之王的《大禹治水图》。
大多数玉山子属于小型作品,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图解历史典故、松下鹤鹿、山水楼阁等,大多情节生动,构图完美,画意盎然,且雕刻精致。
陈设于客厅或卧房之中,读书小憩或休息时可娱目赏心。
对纹佛像青玉?D为乾隆年制。
口径11.5厘米,底径5.4厘米,高5.5厘米,厚0.2厘米。
?D壁四周雕四佛像,佛像两两相向,结跏趺坐于莲花上,背光为火焰。
?D口向外伸展,边有一圈树枝纹,纹饰内外凸起。
该?D为平雕,雕刻精细,里外花纹相对一致,胎子极薄,花纹透明,为玉?D中珍品。
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的同时,造像艺术也随之传入,由模仿犍陀罗的石造像和金铜造像进而雕造玉像。
最早的玉造像为北魏宣武帝时造成的洛滨报德寺的珉玉丈六佛,而珉玉而非真玉。
最早的真玉佛教造像是唐代的玉飞天像,多为供养像,元代时多以和阗玉雕琢佛像。
乾隆帝的四大无价之宝是什么?宝物的下落

乾隆帝的四大无价之宝是什么?宝物的下落一、玉玺“八徴耄念之宝”“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
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
乾隆的一方方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徴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元年(1736年)的正月初四,雍正皇帝已经去世4个多月,居丧的哀伤气氛被改年号的喜庆所取代。
25岁的年轻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拿着一方铜制的玺印材料去内务府传旨,命令在上面刻“乾隆御览之宝”6个字。
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战战兢兢接了旨,6天后,请太监将两份篆文草稿呈送乾隆,一份是阴文(字呈白色),一份是阳文(字呈红色)。
皇帝仔细看过后给出回复:用阴文。
再过40天,精心制作的铜玺完工交差。
作为富有四海的君王,乾隆一生拥有“乾隆御览之宝”共有8方,其玺印材料极为丰富,仅玉就有碧玉、白玉、青玉、墨玉等等。
此外,田黄、玛瑙、水晶、象牙、蜜蜡和澄泥都可作为印材。
不同印材制出的玺印,盖出来印痕深浅浓淡有所区别,值得细细玩赏。
多年战乱中,乾隆玉玺有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
下图是曾经在台北拍卖的一件“乾隆御览之宝”,它是台湾富豪蔡辰男1984年从纽约买回来的,当时出价3.3万美元。
当时,现存最有价值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八徴耄念之宝”(见下图)。
它是乾隆在位55年,为庆祝其80寿辰制作的,在乾隆玉玺中算是比较大的一枚。
玉碗盘托格的白话详解

玉碗盘托格的白话详解
乾隆时期的玉器以它精湛的工艺博得世人的喝彩,在雕琢技法上堪称一流。
“乾隆玉器”之所以在各大拍场上屡创高价,有其独特历史环境的因素。
乾隆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国力昌盛,财富的空前积累为奢侈享受提供了充足条件,精美艺术品受到皇室贵族的垂爱。
此藏品为“汉白玉托盘及碗”,口径:10.2-10.8cm,高:
3.5cm。
碗呈圆口,略外撇,深弧腹,平底,矮圈足。
托盘为撇口,腹部渐收,大圈足,其托盘的造型虽然非常小巧,却不失精致和完整,玉托盘的内部,还精绘一个纹饰在其中,形成一种具有唯美意境的韵味之美。
整器选用上等汉白玉,以浅浮雕手法精细雕琢而成。
碗底及托盘底都以印章的形式刻出了几个篆体小字——“乾隆年制”。
由于现代人多接触的是楷书,因而许多藏客把其误读为“乾隆孝粉”,此碗碟也便有了“乾隆孝粉”的款识之称。
此汉白玉托盘及碗风格古朴不失典雅,刻板而不失生动,是不可多得的汉白玉艺术品。
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雕刻的艺术品极其稀罕。
因为能称得上艺术品的,都必须用顶级的汉白玉,因为只有用顶级汉白玉才可以上数千万年不风化。
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整体保存完整,品相良好,熠熠泛光,经藏品界的专家鉴定,为市面上罕见的臻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玉史与造玉史。
清代琢玉的规模、产量、种类,在中国古代玉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其工艺水平集历代工艺之大成,掀起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造玉高潮,它艺术成就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乾隆时期。
乾隆御题三节玉琮

乾隆御题三节玉琮
作者:
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1年第04期
此玉琮(cóng)分为三节,每节雕琢有人面纹,人眼刻有双重眼圈,嘴部刻有长方形的螺旋纹,头上有冠帽装饰。
该玉琮原为清宫旧藏,内壁刻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写的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
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
鼌采全隐外发色,葆光祗穆内蕴精。
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
”乾隆不仅命人在内孔上刻琢诗文,还制作了铜胎珐琅胆放在玉琮内孔,将其改制为香炉使用,且珐琅胆上装饰有同一首御制诗。
/文化视点/
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现发现最早的玉琮距今约5100年。
玉琮在商周时期常见,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被儒家纳入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
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由此,玉琮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一起合称为“六器”,用于祭地。
但随着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大量出土,考古界对玉琮的最早用途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玉琮最早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強烈的巫术色彩。
乾隆宫廷玉器精品鉴赏

乾隆宫廷玉器精品鉴赏乾隆嗜玉成癖,他在位60年,古玩玉器充斥宫廷,其陈设、衣着、用具、供器及玩物无不用玉、宝石和金银来制作或装饰。
乾隆元年,宫中建如意馆,它是以制作玉器为主的宫廷各行手工业作坊,乾隆亲自监制。
宫廷玉器在玉山子,薄胎,嵌丝,仿古玉和金玉结合等类别上很有成就,其他诸如人物、动物、插牌、烟壶、首饰等造型工艺都在历史上达到最高水平。
所制作的玉器,只要乾隆赏识的看中的,不是题款就是赋诗。
开辟了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
清乾隆碧玉雕饕餮纹凤衔活环耳盖炉清代宫廷,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有大量的仿照古代青铜器所制作的器物,尤其是玉炉、玉瓶、玉壶等室内陈设用品,更是大量采用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
有的是在形状上完全仿古,也就是大小尺寸比例及纹饰特点都仿照古器而做。
本件玉炉以碧玉为之,翠色鲜妍夺目,黑褐斑点散布。
整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
器型结合商周时期青铜鬲、罍之造型,圆盖,圆鼓腹,下承三足。
炉由炉盖和炉身两部分组成,通体满饰仿古饕餮纹饰,盖钮硕大,满雕龙纹,盖面浅浮雕出戟纹,出戟之间浮雕变形兽面纹。
炉身满雕饕餮纹,藉以玉石之自然纹理,如云烟蒸腾,霞气氤氲,美不胜收。
炉体两侧肩部浮雕两凤首,双目圆润,凤尖喙下弯,下颌垂羽,尾羽回环颈侧,上以阴线勾勒如意头,双凤匍匐于两耳之上,耳中承活环,耳部曲线柔美自然,毫无做作之姿。
整体造型凝练沉稳,图案布局合理,纹饰繁缛细密,雕工精细,打磨精良,既具宫廷造办之庄严奢华,又不失乾隆仿古玉器之雅致脱俗,仿古却不同于古,于富丽中增添古雅之姿,卓然不群,气韵非凡。
清乾隆青玉留皮御题诗青峰红树图山子本品似取材于清朝宫廷画师张宗苍的《青峰红树图》。
清朝的宫廷绘画,在乾隆时期,以娄东派和虞山派为代表的南宗山水的“正统”文人画风为主导,满足了乾隆皇帝追求绘画作品的意境和气韵的审美思想。
张宗苍的绘画强调气韵,他说绘画要“以气韵为要”。
山子以青玉为材,质地坚实细腻,温润含蓄,色泽莹亮纯净,留有皮色,色作朱黄,典雅娟秀,呈现凝静华美之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制玉工具的进步,琢玉工艺也发展到成熟阶段。
此时期玉器线条平直圆滑、角度方正、刻划准确,无论凸线或凹线,其线条的宽度均匀、边沿平整、无细小碎弯、直线平直无波、弧线弧度匀称,无论是器物的平面还是凸起的弧面、各种浮雕的地子,都非常平滑。
乾隆时代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能工巧匠得以继承和运用历代琢玉工艺的宝贵经验,借鉴绘画和外来雕刻工艺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琢玉艺术。
它传统的阴、阳线纹、平凸、隐起、浮雕、镂空、俏色、烧古等工艺,加以变通综合应用,其题材纹饰受到清宫院画影响,近似工笔画,往往将传统题材纹饰与西方或阿拉伯图案结合在一起,组成折中性的新型图案。
从图案的装饰技法上看,均较为繁缛精细,丰富饱满。
乾隆时期玉器分为两大主流:仿古玉和时作玉。
此外,还有仿痕都斯坦玉。
仿古玉器有两种:一种是仿古彝玉;另一种是仿汉玉。
时作玉是清玉的又一主流,形制丰富多样,图案、做工均很丰富。
痕都斯坦玉也称印度玉,西方称之为莫卧玉,具有阿拉伯风格的造型和花纹,其特点是抛光强烈,器薄如纸。
虽说清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比战国、两汉时期玉器显得柔弱无骨,但其琢玉技法却集中了历代之长,达到颠峰。
清乾隆玉器除镂空花纹不磨棱角,其他玉器则抛光讲究,磨后呈蜡状光泽。
地子不但平滑,且直线挺拔,弧线圆润,此时期圆雕作品的多层镂空,更是出神入化。
利用俏色技法掩盖玉料瑕疵,将其融入玉件的构图中,更是巧夺天工的精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