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时期的隐士文化

合集下载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士虽然远离庙堂身在江湖,但却依旧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甚至是留名青史。

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大多都有关于隐士的记录,可见隐士文化影响力不俗。

历史中记载的庐山隐士数量众多,使得庐山隐士这一群体颇具研究意义。

庐山是一座千古名山,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学者曾游历庐山,在这里留下千古传唱的名片。

其中不乏陶渊明、陆修静、周敦颐这样的文学大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在庐山形成了一股隐士的热潮。

庐山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大量文人前来隐居?魏晋南北朝又有何特定历史条件,使得大批有志之士甘心去山中隐居?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何为隐士并不是身居山林之中的人都可以称为隐士,想要成为隐士需要具备许多因素。

第一,隐士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第二,隐士是具备出世为官或是治境安民能力的人,但因种种现实原因,自愿放弃仕途来到山中隐居。

第三,隐士也可以是身兼公职的人,但因心中厌恶官场之黑暗,无心追逐功名利率,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条件不得已不隐居。

由此,我们可知能被称上隐士的人并非等闲之辈。

因为隐士是一个能够对社会和历史都造成深刻影响的群体,所以,在历朝的史书中都会对当代的隐士立传。

首先,历史上有记载的隐士都是具备极高文化造诣的人,这类隐士凭借广为流传的作品为人们熟知,虽然身在山林,却能够名垂千古。

其次,隐士通常是因为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名利场的黑暗,才选择躲避于山中。

他们这种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广受人民喜爱,隐逸反而成了一种高尚情操的表达方式。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隐士出现,但魏晋南北朝却集中出现了大批的隐士,甚至形成了归隐热潮,这其中又有哪些因素?魏晋南北朝庐山隐士潮的成因魏晋南北朝是隐士文化蔚为壮观的年代,尤其以庐山隐士数量为最。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隐居于庐山的大家数量有十多人,该数量在各个朝代都可以名列前茅。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历史趣闻三国隐士文化 三国时期隐士们是怎么走红的?

历史趣闻三国隐士文化 三国时期隐士们是怎么走红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隐士文化三国时期隐士们是怎么走红的?
导语:我们看《三国志》经常会出现某某年轻时匿名隐居,不与俗人来往的记载,于是便有人产生了疑问,这些隐居的人究竟是如何了解到天下的局势,又
我们看《三国志》经常会出现某某年轻时匿名隐居,不与俗人来往的记载,于是便有人产生了疑问,这些隐居的人究竟是如何了解到天下的局势,又是如何让别人知道他们有卓越的才能的呢?
随便翻翻《三国志》会发觉这种隐居的名士其实还真不少,碍于篇幅咱们就挑两个比较牛的人说说。

一是曹总最信任的谋士,拥有天纵奇才却英年早逝的郭嘉。

郭嘉传中记载郭嘉: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另一位是蜀汉大管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

诸葛亮传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看出点名堂没?人家虽然是隐居,但是又不是完全不和人来往,事实上他们完全是有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小团体的,郭嘉的小圈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颍川集团,至于葛公则是当时的所谓荆襄集团。

所以说所谓的“匿名迹”、“不与俗接”绝对是名士要成为名士的必经之路好么→_→有了这种逼格,要的就是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让人家主公想见又没那么容易见到,隐隐听到些牛逼的传闻,人才能把你当个宝啊╮(╯▽╰)╭
下面我们就分别扯扯二人的身份背景。

生活常识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的分类:待时之隐与避世之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的分类:待时之隐与避世之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的分类:待时之隐与避世之隐隐士属于士阶层,也是在野的不臣之士。

余英时先生认为,“结合《孟子》及《王纪》所记来看,我们可以确知‘士’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集团”。

他们品德高尚,清介自守,这样高洁的品德使他们认为尘世中、朝堂中的尔虞我诈、争名逐利是可耻、可鄙的。

因此宁可遁隐山林,与草木鸟兽为伴,也不愿强求分外的财富与名利,把临财廉、取予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操守。

但是隐士也应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依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频发战争,因此隐士的数量急剧增多。

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待时之隐2、避世之隐一、待时之隐这类的隐士很多,在隐士集团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其中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因此这类型的隐士为了寻求“终南捷径”,丧失了隐士的基本品格。

他们在社会动荡中以退为进,以隐待仕,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得到明主的赏识出仕,以施展自身的政治抱负。

(1)韩暨“隐居避乱鲁阳山中”袁术与刘表相继征召都不就,徙居遁逃。

曹操平定荆州后,“辟为丞相士曹属,在官八年,以疾逊位”。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四)(2)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晋书》卷七十九)(3)吴郡钱塘人褚陶“州郡辟,不就,吴平,召补尚书郎”(《晋书》卷九十二)谢安以上三个人都是为时事所迫而不得不隐逸,在古代,士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对政治有一种依附关系,有了政治,他们才能安身立命、得尝抱负、光耀门楣,才能拥有名誉、地位、财富。

所以当他们可以入仕的时候,还是很乐意建立功业的。

由于隐士一贯的高尚品德,所以他们出仕做官,常常会成为清廉、正直的官员,为百姓谋福利,对社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二、避世之隐避世型的隐士很多,他们隐逸的原因跟待时之隐一样,或因时局板荡,或因不愿被世事所累,宁肯纵情山水、终老乡里,也始终不愿意出仕。

这样的隐士因其特点可以分为四类:以德正形型、教书育人型、避世立言型、伴山乐水型。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
车孟杰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05
【摘要】《三国演义》在描述壮阔恢宏的战争场景之余,塑造出了一群清高洒脱、任情适性、追求本色、崇尚自然的隐士人物形象.虽然这些隐士在小说中着墨不多,
而且他们作为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又都是为描写政治和战争服务,但是他们的言
谈举止、容貌服饰和居所环境都蕴含着形成于魏晋时代的特有文化现象——魏晋
风度,不仅为小说文本注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张力,也成为后世了解魏晋文化的一扇
窗口,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车孟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J], 杨舒雯
2.《三国演义》与“魏晋风度”的关系探析 [J], 徐彦峰
3.从《世说新语》中王徽之的形象看魏晋风度 [J], 左攀峰
4.《三国演义》与“魏晋风度”的关系探析 [J], 徐彦峰;
5.从王徽之的形象看魏晋风度 [J], 左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明戴进溪边隐士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飘逸、淡泊、尚道、清高,中国古代的隐士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隐士即士之隐居不仕者,也就是不走仕途而隐居起来的读书人。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隐士文化主要表现为不求名利,不屈品节,不污清操,不移心志等等,体现出一种人格独立自守的精神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之“隐士”,有的被称为“神仙”,有的被称为“高士”,隐居求高、求道,追求崇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他们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实道德,修身、齐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等,遵循道统的信念和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

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

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如汉代时的谋臣张良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基业,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不居,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辞丞相之职而追随古仙人赤松子归隐修道。

后人颂扬其如相国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应等。

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避居静地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已预知三分天下,写下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辅佐刘备后创立蜀国,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俭。

他写的《马前课》更预测了世事和后来历代朝代的变迁,人们无不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如东汉的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

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

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

光武帝派人找到严光,将他请到洛阳,严光旧友大司徒侯霸等纷纷遣使奉书问候,严光回口信劝勉他们说,臣子辅助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悦服,切莫搞阿谀奉承。

光武帝授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耕钓于桐庐富春山。

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

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是士人隐逸的外部环 境,是外因;而生活情趣及个性心理追求是士人隐逸的内因, 二者相辅而成,交相感应。
二、隐士的类型 根据士人隐逸的动机与目的,性格与情趣及隐居的方式 不同,中国古代的逸隐者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种是淡泊型的。这类隐士生活淡泊,甚或性格乖张,不 慕功名利禄,无意升官发财;遁迹山林,逍遥于青山绿水之 间;安若节,甘贪贱。如南朝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 布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数十 载,终于老死山林。”[3] P926 这类隐士不基于政治原因,纯属个 人的洁身自好,有意逃避喧嚣的尘世,他们以名利为轻,心如 止水,身似枯木,又襟怀高旷,笑傲万物。 第二种是抗议型隐士。一部分是由仁宦而归隐,如陶渊 明;一部分是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不肯出仕,如竹林名士;以 及王莽篡汉时,“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而 去者,盖不可胜数”[4]P2756;也有基于民族矛盾,不肯为异族所用 者,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这种隐士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 合污,而又斗争无力,由仕宦转身而隐逸,这类人往往廉洁自 律,品性高洁,关爱民生,痛恨暴政,有民族气节,正气凛然, 如有机遇还会由隐而显,奋发有为。 第三种是老庄型隐士。这些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不求 闻达,超然物外,遁名避世。他们崇尚自然,追求朴素,向往无 为,追求人性的天真纯朴,自然浑成,反对外在诱惑和压抑。 这种主张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却对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忧伤和失意都可不了了之,这正迎合了士子们无为改变现实 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随佛道教的兴起,许多人直接追随僧 道,遁入山林。
[关键词]隐士类型 传统文化 士大夫心理
隐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隐士作为 社会的一股潜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貌,尤其对整 个士阶层的人格、尊严、心理、行为影响深刻。本文就隐士的 隐逸原因、隐士的分类,隐士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不足 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隐士,通常指不求名利,独处山林,追求自我修身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始于汉代,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元明清。

隐士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就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展开探讨。

一、隐士文化的源起隐士文化的源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汉代时期,由于太学教育的抑制和权贵阶层的掌权,许多有志之士无法在政治、学术和文化领域得到发展和施展。

隐士就是一些人因为不被承认或被剥夺了权力而选择独立的生活和传统的学术实践。

他们通常选择隐居深山老林,离开纷扰的尘世,在崇高孤独的环境中修身养性,探索自然法则,宣扬崇高的道德思想,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隐士文化的特点隐士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追求。

隐士在山林中自给自足,远离尘嚣,把个人的理想、信仰、思想和精神投注在自然环境中。

他们重视自然观察和个人经验,通过内省和反省,逐渐领悟道理和智慧。

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物质的精神充实。

在学者眼中,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三、隐士文化的意义隐士文化的意义在于他们维护了道德理想和精神的本真,以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繁荣。

第一,隐士文化重视道德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修身来表现道德人格,正是中国文化里发扬人类精神的一种方式。

隐士们非常强调人类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古代中文文化中被认为是莫大的财富和智慧,所以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隐士文化强化了地位的重视,隐士们不接受众人声望和名利观念的扰乱,及其纷乱的人类关系。

他们与社会大群体的沟通方式不同,在传统文化中,隐士的存在被看做是一种商业社会化侵略的抵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士文化对于公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现在的社会背景下。

最后,隐士文化也强调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在山林隐居的隐士是学者传承的重要角色之一。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中国隐士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隐士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隐士文化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动荡使得一些人开始怀疑传统价值观的有效性,并寻求一种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潮促使了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隐士文化主要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行为和作品中。

许多文人都对官场生涯不感兴趣,选择了隐居山水之间,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以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

第二个阶段是宋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隐士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宋代文人韩愈、苏轼等人提倡“归隐田园”,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由发展。

明代文人杨慎、唐伯虎等人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品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到了清代,隐士文化更加兴旺,清代文人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以自己的著作和行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隐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隐士文化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礼教和权威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其次,隐士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隐士不仅是文人,还是艺术家和学者,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隐士文化也对后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田园”和“闲适自在”的精神,都与隐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总之,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时期的隐士文化姓名:张家宝班级:地理科学1111学号:2011113148指导教师:赵虎摘要:隐士文化流传至今,大部分人都把隐士归于山川茂林之中。

殊不知,不论是乱世的三国,还是当今的社会,都有多种多样不仅归心草木的大隐之士。

他们或背弃理想成就霸业,或首户心中乐土为国为民,或为心中执念出师未捷身先死,或忍辱负重后发制人。

隐,字面解释就是藏匿,不显露。

然而汉语言的妙处在于,一字可多用,且引用比喻之处也十分常见。

所以简简单单的把隐士归心山中是偏面的看法。

归心环宇,隐匿自身,才是当世之大隐。

隐士文化又与儒道文化息息相关,是一种传承。

儒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精神信仰,是隐士文化之源,也是中华文明之源。

读史可以明智,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古人之所作为,历经了风霜,后人不应计较孰对孰错。

而是通过古之事明今之事。

为今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三国、隐士文化、儒道文化、引言:隐士:隐者,居也,归心也。

士者,学也。

所谓隐士,为隐居不仕之士。

隐居山林,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隐居繁市,龙藏市井,虎卧店肆。

然隐于内心,居于朝野,淡然处事。

士者以才治世,归心环宇,是为大隐。

世人皆以为,唯晋人靖节先生陶渊明为大隐。

其采菊东篱以独行、悠然饮酒对南山的风骨已广为流传。

然笔者卓见,大隐之士岂区区草庐便可容之。

龙从云舞,淤泥之谭怎可卧。

虎从风生,颓圮之丘又怎栖。

隐者,收其本心也。

靖节先生是为隐士,不为大隐之士。

其饱学诗书却只独善其身。

后人只看其才华傲骨。

殊不知身为士人,不能抒治世之才,观残菊,饮涩酒之苦何人知晓。

大隐之士,达者兼济天下。

变通处事,为国为民。

笔者才疏学浅,求学于襄阳。

荆襄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樵夫渔者皆通诗赋。

学者士人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自古三千年以来,传承至今。

而若以成文,必与东汉之末乱世三国密不可分。

隐士文化渊源久远,博大精深。

又区区数字怎可说通。

此文为吾辈愚见,一家之言。

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儒道文化,隐士之源】道家文化尊崇“道法自然”。

道家的思想体系虽然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两字。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人生观、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可以说,道家都是一些热爱自然之美的自然主义者。

隐士文化便是道家文化的传承。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

内心的归属与治世相结合。

并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士人之所学也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

其“儒家五常”亦对隐士文化影响深远。

仁,仁者爱人。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以为仁。

义,分为很多种,比如信义情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礼,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尊敬相处。

智,是对事物的了解和智慧。

信,“言必行,行必果”为信也。

隐士之中,主要传承道家文化,隐于山林者,其归心自然,是为小隐。

隐于闹市,观世俗百态,其主要奉行儒家文化。

金殿之下,朝野之中者,大隐。

其儒道文化并行。

聚环宇之气,容百家之言。

成大事,便不拘小节。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隐士,必须是学识素养兼备的人。

不然便和山中樵夫没有什么区别了。

此中隐士,幽居山林,但是居于山林的人,不止有隐士,所以需含贞养素、文以艺业,才可称之为隐士。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天地不合,乱世纷争,当朝无政,贤人则隐。

然而逃避了就没有忧伤了么?不去为王候事事,就真的能高尚的自守其事了么?《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大贤之人处乱世而不哀。

把宇宙万物汇聚在心中。

借助用气自然风云的力量。

不畏世俗的枷锁。

《荀子》有言,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

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

明并日月,化行若神。

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此谓圣人也。

”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

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

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

此中圣人,便为大隐隐于朝之士。

其有随和世人之貌,又心有“隐”。

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大隐,独领风骚】1.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

可以观其真情矣。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

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

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

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宋人陈亮所著《诸葛孔明》,喻其为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

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

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隆中山居的孔明,其隐居山野,并非饮酒自乐,其为隐居而求明主。

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可见孔明志存高远。

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可谓隆中山中之大隐。

不以成败论英雄,文中虽贬仲达而褒孔明,仲达之诈,众所周知,而乱世纷争,二者皆英雄。

孔明之士,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通达朝野。

其仁其义皆为后世所传唱,仲达、孔明皆受先帝托孤。

一于白帝城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后忠信出祁山进取中原。

另一则杀曹爽挟持曹芳篡魏国。

自玄德夷陵战败,蜀汉国力日益减退,将少兵稀。

为何孔明不屯田养兵以待时机,而却屡出祁山伐魏。

孔明虽有谋略,但中原之地城高池深,易守难攻,他怎么又会不知道呢?孔明先生当然知道。

然而蜀国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伐魏。

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他别无选择。

收起内心修整的想法。

拿起羽扇,便向北进军去了。

司马懿,晋宣帝,字仲达,河内温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张锦池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心结解》中把司马懿定型为“大智若怯”的战略家。

“大智”说明他拥有很大的谋略与智慧;“若怯”则说明的是他善于防守,示弱于人,但这不是表现出他的胆小,而更是显示出他深谋远虑,像狐狸一样狡猾善于隐藏自己。

司马懿为了打消曹氏对自己的猜忌,表现的十分内敛,装出一副谦虚顺从的样子,忠于职务的形象。

而且还示弱让其他人认为他胆小怕事,另曹魏失去对他的戒备之心。

若孔明是如包揽宇宙的隐逸,司马仲达之隐可谓隐忍。

他忍辱负重,被千夫所指,最后也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

隐就是所谓的归心,忍即大隐也。

而且忍也隐匿的可怕。

言行不一,让人看不透的寒冷。

2.荀文若与曹孟德。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曹操字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沛国谯人也,本姓夏侯氏。

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曰“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年二十,除洛阳北部尉。

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一日,司徒王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

”当晚公卿皆至。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想高皇诛秦灭楚,乃丧于董卓之手。

此吾所以哭也。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次日,曹操佩着宝刀,径入相府。

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

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

”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擎宝刀在手,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