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士文化剖析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

隐士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入手,分析“庐山隐士潮”的出现原因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士虽然远离庙堂身在江湖,但却依旧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甚至是留名青史。
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大多都有关于隐士的记录,可见隐士文化影响力不俗。
历史中记载的庐山隐士数量众多,使得庐山隐士这一群体颇具研究意义。
庐山是一座千古名山,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学者曾游历庐山,在这里留下千古传唱的名片。
其中不乏陶渊明、陆修静、周敦颐这样的文学大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在庐山形成了一股隐士的热潮。
庐山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大量文人前来隐居?魏晋南北朝又有何特定历史条件,使得大批有志之士甘心去山中隐居?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何为隐士并不是身居山林之中的人都可以称为隐士,想要成为隐士需要具备许多因素。
第一,隐士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第二,隐士是具备出世为官或是治境安民能力的人,但因种种现实原因,自愿放弃仕途来到山中隐居。
第三,隐士也可以是身兼公职的人,但因心中厌恶官场之黑暗,无心追逐功名利率,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条件不得已不隐居。
由此,我们可知能被称上隐士的人并非等闲之辈。
因为隐士是一个能够对社会和历史都造成深刻影响的群体,所以,在历朝的史书中都会对当代的隐士立传。
首先,历史上有记载的隐士都是具备极高文化造诣的人,这类隐士凭借广为流传的作品为人们熟知,虽然身在山林,却能够名垂千古。
其次,隐士通常是因为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名利场的黑暗,才选择躲避于山中。
他们这种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广受人民喜爱,隐逸反而成了一种高尚情操的表达方式。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隐士出现,但魏晋南北朝却集中出现了大批的隐士,甚至形成了归隐热潮,这其中又有哪些因素?魏晋南北朝庐山隐士潮的成因魏晋南北朝是隐士文化蔚为壮观的年代,尤其以庐山隐士数量为最。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隐居于庐山的大家数量有十多人,该数量在各个朝代都可以名列前茅。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部分人选 择隐士生活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隐士现象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现代社会的隐士通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简约、内心平静的 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冥想、瑜伽、写作、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
影响
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 隐士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
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 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升。
与自然共同发展。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以表现 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为 主题,强调对自然和内心的探 索和表达。
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隐士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隐士 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隐士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其创新与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隐士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隐士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推陈出新, 为隐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隐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推广隐士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隐 士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隐士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推广内心平静和心理健康的 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此外,媒体也应该客观报道隐士现象,避免过度渲 染或贬低隐士生活。
三个历史小故事,看透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三个历史小故事,看透中国古代隐士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古代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很高的思想、知识修养,但他们藐视高官,鄙视厚禄,厌倦宦海,憎恨官场,最终不官不仕,归隐田园,呼啸山林。
这就是中国独有的隐士及隐士文化。
那么,什么是隐士、隐士文化呢?中国最早的经典《周易》中说:“天地闭,贤人隐。
”这里的“贤人隐”就是指有才能、有学问、有修养、有本领、能够做官而不愿做官的人。
他们是“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的人;他们是保持独立独行人格、追求思想人身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且发自内心不愿入仕的人。
这样的人,称之为“隐士”。
不是山野村夫、渔夫樵夫、僧人道士、和尚尼姑都可以称之为“隐士”的。
隐士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名士遁迹山林,隐居前后的一些故事;另方面就是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的文章,以及吟咏的“隐逸诗”。
此类文章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占有一席之地,最有名的当属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他的《饮酒》诗等。
隐士精神特点是心灵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回归,是宦海的解脱,是精神的超然。
隐士生活是清贫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他们有崇高的精神,更有坚硬的骨头。
当然很多东西是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样。
看看几则隐士的故事,通过故事,可以领略一些隐士的精神风貌。
其一天地之间有此身,此身岂肯惹风尘;竹篱茅舍居来稳,纸帐浦团趣更真;行已作成山水痴,到头不是利名人;使予生遇陶唐世,当与许由巢父伦。
这是宋朝诗人释文珦的一首诗,诗中提到的许由和巢父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隐士,被后世奉为隐士鼻祖。
许由和巢父都是和尧同时代很有名望的高洁之士。
尧年龄大了,想请许由代他治理天下,许由不接受。
尧又派人去请许由,请他帮助治理国家,先担任九州牧。
然而,许由认为尧和大臣的那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来到颖水河边清洗耳朵。
(图)饮犊上流正在许由洗耳朵时,碰见老朋友巢父牵牛饮水。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
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十分欣赏陶渊明、林和靖之流的隐居逍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采菊”文化,依然“枝头抱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文化,依然“香远益清”。
隐士文化真的那么美妙吗?世易时移,我们今天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隐士文化了。
隐士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虽不是主流,却常常成为某种文化精英的暗洞。
本来,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就不多,稍不如意又隐居了一大批,中华大地的文化思想格局岂不更加混乱?政治形势岂不更加昏庸?政治黑暗腐败,文人的生存就更加艰难,文化的强盛就只能成为梦呓!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
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
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
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哪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察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一、陶渊明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曾接受儒家教化、曾幻想“科举济世”,出仕做过镇军、参军之类的小官。
但当时社会动荡,统治阶级矛盾突出,政权不稳定。
当他认为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使他愤而与仕途决裂,积极地投入到所期羡以久的田园生活之中。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如同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
透过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教材P70关于陶的知识性介绍)二、陶渊明作品欣赏(一)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内容平实、意境浑融1、《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疏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本诗写出了作者归园生活的闲适愉悦,在平和自然的语言中层层传递着作者内心油然的快乐,抒发了他内心怀古之幽情。
全诗所写都是农村常见的平常之景和日常生活之景,所用也都是极朴素平淡的语言,但带给我们的是深厚的真情和无穷的回味,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又淡而有味,意蕴醇厚的特点。
此诗具有陶诗典型风格特征,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之中,蕴含幽美而和谐的意境,生动表现了一代高人的胸襟和情趣。
2、《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
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我看隐士文化

我看隐士文化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隐士文化是其一个亮点,也许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种博大的文化,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对我们先人的做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隐士”顾名思义就是隐居不仕的人,《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
隐士,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
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放眼看去,我国历史上的隐士真让人叹为观止啊!从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也许大家都会对许由产生一种尊敬和赞扬,但是我觉的许由太爱装逼了,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话也许不应该说,但是我自知学识浅陋,无法在找出其他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许由他在以前并未做过官,他也并不熟悉作官是如何如何,况且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很灵活,远古的那种共产社会,官场也许只是充当了一个好好服务他人的部门,那是的人基本上没有私欲,官场不会想后世那么黑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许由为什么?要归隐却不愿为他人服务呢?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一.许由也许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因为还有后文记载说: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牛上游饮之。
”可见许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而已。
二.许由自知无德无能,不敢胜任。
三.也许许由真是和常人不一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想法,他比其他人进化的快。
闲说中国的隐士文化

闲说中国的隐士文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隐士,而流传至今并为我所知道的隐士,往往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
他们决不肯同流合污,决不肯和光同尘!因此,清高和固执(或许该用坚毅?)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为帮助今天的人了解古代隐士的高洁情怀,特录唐朝王绩的诗《野望》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
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
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釆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了。
”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伯夷、叔齐可是真上了山的。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当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
此时,文王已死,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忙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盟誓,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两人相视而笑说:“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师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叫做仁吗?”周围的将领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元帅姜尚制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
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
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
谁似陶朱得始终。”
• 姜太公渭水垂钓
以隐求仕
•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 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 来!’” 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 发现这真是个有用之才,便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 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
你赞成哪种“隐”?
真假隐士?
• 完全归隐 (林逋)
• 仕而后隐 (陶渊明 范蠡 )
• 半仕半隐 (王维 白居易)
• 似隐实假 (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
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
飞去飞来宰相家”。)
•
名隐实官(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
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
• 《易经》:“天地闭,贤人隐。”
• 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 “士”,即“贤者”。有才能、有学问、淡泊名利、处
江湖之远、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
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 《南史·隐逸》:“皆用宇宙而成心,
借风云以为气。”• Nhomakorabea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为何而隐?
•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论语》
隐士的精神内涵及启示
• 1、觉醒的人生态度
• 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 3、栖身林泉、亲近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的 那种艺术的、智慧的活法
•
4、“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的那
种慈悲、善心
•
5、随缘度化、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
与济世情怀
•
6、心系一处、守口如瓶的成
大事的那种生存的智慧
《隐士》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中国隐士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隐士
• 王维《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贾岛《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 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 为称“楚狂接舆”。
•
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
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
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论语·微子》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
• 庄子钓于濮水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 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
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
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庄子·秋水》
楚狂接舆
• 龙从云舞,淤泥之谭怎可卧。 虎从风生,颓圮之丘又怎栖。
• 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 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 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 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 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 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 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 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 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 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藏其
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庄子》
隐士的三种境界
• 小隐隐于野。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 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 中隐隐于市。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 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 大隐隐于朝。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 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 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 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 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
《中隐》 唐代 白居易
•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江雪》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渔歌子》张志和。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何为隐士?
• “士”,即知识分子。
• 《辞海》:“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
• 《南史·隐逸》: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 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当作一 个笑柄。最显著的,则有刺陈眉公的“翩然 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诗,至今 也还有人提及。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
•
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
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
彼此“忘其所以”,不能“心
照”,而又不能“不宣”,从此
口舌也多起来了。
《隐士》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仕而后隐
•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因 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 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
雪会稽之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 。
•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 国儒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世人誉之:
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
•
为仕而隐 (姜太公、诸葛亮)
•
无奈而隐(楚狂接舆)
梅妻鹤子──林逋bū
• 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 人(今浙江杭州)。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 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
• 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性孤高 自好,喜恬淡,不趋名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 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