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隐居文化
中国隐文化

中国隐文化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那日初闻此诗,即觉此诗所描绘景致的淡雅,更为诗中所展现的意境感到叹服。
不禁想起那句:难得糊涂了。
张养浩诚然是太过聪慧了,识透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即便欲语又有何人听?宛若当年始皇母,庄襄王后淫乱后宫,被始皇打入冷宫,倒有不少识大体之士劝阻始皇莫要如此,失了孝道。
哪知始皇帝不听,且又杀死了二十七位力谏之臣,倒白白浪费了二十七条人命。
故蔡东藩有言:太后不谓无罪,谏官真自取亡。
想来张养浩明白这些道理,倒也乐得逍遥,称父母年迈辞官归故里了。
后又被召几次不赴,倒也真情实意写下来《山波羊》这样的淡雅、深境的诗作来,让我等瞻仰。
从此诗中,倒是窥出一些隐士、隐居的味道,不如从此处下笔,寻觅一些道理出来罢。
隐士隐居,在中国算得上历史悠久,被人仰慕,也被人斥责,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之中曾得孟获之兄的帮助,孟获之兄即是一位隐士,诸葛亮不禁想起自己躬耕于南阳的那段岁月,当时便坦言:羡慕先生的生活。
被人斥责的也算是些有识之士,不想让中国贤能之人因个人仕途失落而抛弃了国家,独善其身,厌世出世,安逸于山林之论。
故在我看来,中国隐居也算的上是一种文化了。
就我所知道的隐士隐居者,上及尧舜禹时代的许由等,下及魏晋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再到元朝张养浩等都算得上是中国隐居的代表隐士了。
【一、隐文化之小隐】关于隐文化,古代诸多诗人、文人都有所谈及,有分之为大隐、小隐的,也有分之为大隐、中隐、小隐的,总之隐文化倒也成了文人们津津乐道的素材了。
不妨我们先谈谈小隐,古人云:小隐,隐于野。
这个野,我认为应当是山林间,与山水为乐,与自然相亲。
当然也有解释说是隐于朝堂,关于这点我不太了解,暂且不提。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中国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哲学思想的演进以及文人士人的追求密切相关。
一、隐士文化的成立隐士文化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道,提倡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通过隐居修炼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隐士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乱,这些动荡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此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同时,隐士文化的发展也与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有关,当社会相对稳定时,人们更容易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催生了隐士文化的发展。
二、隐士文化的发展隐士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隐士文化和现代隐士文化。
1. 古代隐士文化古代隐士文化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文化中。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提倡超脱尘世,因此道家学派中的一些学者选择隐居山林,修炼心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文化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儒者也选择隐居山林,通过隐居修炼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古代隐士文化中,隐士们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通过修炼道德、研习经典、与自然相处等方式,追求个体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同时,他们也注重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写诗作文、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现代隐士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隐士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隐士文化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内心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上。
现代隐士文化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摒弃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现代隐士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现代隐士文化的代表。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
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十分欣赏陶渊明、林和靖之流的隐居逍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采菊”文化,依然“枝头抱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文化,依然“香远益清”。
隐士文化真的那么美妙吗?世易时移,我们今天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隐士文化了。
隐士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虽不是主流,却常常成为某种文化精英的暗洞。
本来,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就不多,稍不如意又隐居了一大批,中华大地的文化思想格局岂不更加混乱?政治形势岂不更加昏庸?政治黑暗腐败,文人的生存就更加艰难,文化的强盛就只能成为梦呓!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
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
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
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哪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察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在《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我看隐士文化

我看隐士文化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隐士文化是其一个亮点,也许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种博大的文化,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对我们先人的做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隐士”顾名思义就是隐居不仕的人,《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
隐士,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
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放眼看去,我国历史上的隐士真让人叹为观止啊!从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也许大家都会对许由产生一种尊敬和赞扬,但是我觉的许由太爱装逼了,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话也许不应该说,但是我自知学识浅陋,无法在找出其他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许由他在以前并未做过官,他也并不熟悉作官是如何如何,况且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很灵活,远古的那种共产社会,官场也许只是充当了一个好好服务他人的部门,那是的人基本上没有私欲,官场不会想后世那么黑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许由为什么?要归隐却不愿为他人服务呢?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一.许由也许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因为还有后文记载说: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牛上游饮之。
”可见许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而已。
二.许由自知无德无能,不敢胜任。
三.也许许由真是和常人不一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想法,他比其他人进化的快。
古代人隐居山林的独白

古代人隐居山林的独白引言古代人隐居山林,是一种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
这种隐居生活不仅代表了对尘世烦琐的逃避,更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人隐居山林的原因、生活方式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一、隐居的原因1.1 逃避动荡社会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往往是人们选择隐居山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战乱、政治纷争等社会动荡时期,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来到深山老林中隐居避难,以避免战乱对自己生命造成的威胁。
1.2 追求心灵自由在古代社会,人们由于家族、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常无法追求内心的真正渴望。
隐居山林成为了他们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
在山林中,远离尘嚣喧嚣,人们可以追求内心真正的欢愉,找回自我。
1.3 追求修身养性古代人隐居山林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修身养性。
山林环境清幽,道家、佛家等修身养性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实践。
人们可以追求身心的和谐,通过修炼身心,提升自己的修养。
二、隐居生活的方式2.1 修行隐居山林的人们通常会进行修行。
无论是道家修身养性、佛家修禅修行,还是儒家注重品德修养,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实践。
修行可以帮助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使内心得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2.2 种植与养殖隐居山林的人们往往会种植一些蔬菜水果,以供自己食用。
同时,也会养殖一些家禽家畜,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过上简朴而自由的生活。
2.3 牧渔猎山林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隐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补充。
人们可以以牧渔猎为生,获取足够的食物和资源。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能满足生活需求,更能带给人们身心的平静与满足。
2.4 读书与写作山林环境清幽,适合人们静心阅读和写作。
隐居山林的人们常常会带上一些书籍,沉浸于文学艺术的世界中。
他们可以尽情阅读和写作,开拓自己的思维,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隐居生活的意义与影响3.1 对个人的影响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隐居生活可以让人们追求内心真正的欢愉和满足,使内心得到平静和安宁。
中国的隐士文化: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中国的隐士文化: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
”这些人就不一一介绍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所标榜的高人,隐士,是被列入《隐士传》《高士传》里的人。
说到隐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要特别注意,中国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还不是孔孟,还不是老庄,是隐士。
好像我看近百年来的著作,都对这一点没有讲清楚。
有一个同学拿我这个观念作博士论文,写了六年还没有写完,因为资料找不全,很痛苦!何以证明隐士思想对中国文化那么重要?我们正史上从三代以下,所谓唐尧让位许由,从这些历史故事一路找下去,都可以找到。
相传历史上的隐士,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物,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所谓:敝履功名,薄视帝王而不为的角色,同时,又说他们的学问、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
正因为他们浮云富贵,敝履功名,所谓“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们历史上所推崇的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等人,都为之礼敬景仰有加;换言之,凡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无论为政为人,最顾忌的,便是隐士们的清议和轻视。
尤其在野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的心理,对于隐士们态度的向背,非常重视。
到了秦汉以后,司马迁作《史记》,特别点处隐士一环的重要,把他和谦让的高风合在一起,指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
因此他写世家,便以《吴太伯世家》作点题;他写列传,便以《伯夷列传》作点题,尤其他在《伯夷列传》中,借题发挥,大发其历史哲学与人生、世事哲学的议论,比他的自序,还要进一层,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学的观点,强调隐士思想的背景,与其崇高的价值。
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如汉高祖时代的商山四皓。
所谓皓是头发都白了的老头子。
从秦始皇时候就当隐士不出来的四个老头子,学问很好,名气很大,道德很高,可是不出来。
到了汉高祖的时候,年纪很大,须发都白了,被尊为四老。
汉高祖当了皇帝,礼请他们出来,他们不答应,后来刘邦要立太子传位时,宫中发生了一个大问题,汉高祖想把吕后所生的孝惠帝——当时的太子废掉,改立他所喜欢的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几乎成了事实,结果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就告诉吕后,除非孝惠帝——当时的太子把商山四皓请来,汉高祖就不敢废太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隐居文化
作者:↓1123↑
关键词:隐居;隐士;
摘要: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这就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学性格,那就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皇帝效忠。
而《论语》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便是文人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而一旦这种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在官场上失意了,也不能随波逐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隐居。
一、隐居文化
(1)隐居、隐士的历史,应该和官僚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官僚也就有了隐士。
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是在唐代和宋代。
也正因为唐、宋时代的皇帝们特别尊礼隐士,搜易在唐代也就特备兴起了一股“隐居”的风气。
(2)隐士,由于其隐居原因的不同,因而心境也不同。
隐士中有被免职赋闲的,有主动辞官不做的,有平生浪迹江湖,不愿为官的,有为博取美名,待价而沽的,有避仇或被通缉而逃亡的......他们的心境有的哀凄,有的绝望,有的超脱,有的提心吊胆,有的万念俱灰,有的悠闲自在。
在江湖之上,当然可以偃仰啸歌,把酒临风,浇开心中块垒,磨合点点伤疤,一洗心中的郁闷与耻辱。
身在山野,心在庙堂的,可以图恢复,祈望东山再起;决意隐居的,亦可以寄情山水,吟诗作画,提高自身品位,悠然自得的过着隐居的生活。
(2)隐居,似乎成了一种心态的象征,让人向往。
如果不是隐士,我们怎能领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韵,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美呢?“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那分悠闲,那种心境,不是隐士,谁能有呢?
(3)关于隐文化,古代诸多诗人、文人都有所谈及,有分之为大隐、小隐的,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居之成其为文化,全由隐士的思想与创作来支撑和构建,这些作品反映了隐士们的苦痛与郁闷,焦灼与无奈,豁达与优雅,潇洒与风流......隐士之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体现在他们笔下是那样的灵动、雍容,似潺潺小溪,闲闲地流淌。
真正的隐士,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卑躬屈膝的媚眼,境由心生,来去无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甚而无所谓生,甚而无所谓死,只追求学者生命的真正纯粹,只渴慕文士胸襟的永恒唯美!
(4)是一种无奈于社会,而选择释放自己的一种方式,其实这便是对于士大夫们而言,
就是回归平民百姓却又略高于平民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能够真正这样做,倒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即便是无法为社稷分忧,也不会让自己堕落迷茫,更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祸害社会,倒也安然。
(5)隐居须要有酒,有酒就多了些出尘的味道。
在中国历史上,以饮酒闻名的人不在少数,隐居者愈甚。
文人大都是喜好酒隐的,今日怅然中便在酒中暂时忘却家国忧愁,来日再为国家计!酒对于文人的熏陶,当然宋朝的酒隐就更为显著了,念来文人还是爱国深切,只叹无奈,也就能饮酒醉忘愁了。
饮酒的最初可能不是隐居,但那种酒后酣醉的最纯洁的文化真正起原于隐居。
原因很简单,隐居者无名利之心,恬静沉着沉静安然安祥的过着隐居的生活。
二、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于野外(例如荒郊野岭、崇山峻岭等远离红尘、远离凡尘俗世的地方)是小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知最多的那种隐士,例如远居深山的道士、僧人之类。
隐于市井(即我们平常所生活的环境)是中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藏身于我们身边深藏不漏的那些“高人”。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说的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士就是指前两种“隐于野”和“隐于市”的人。
不管是“隐士”还是“高人”,都是我们生活中听说过的,而且这两类人一般性情恬淡,志向高远。
三、隐居文化中的代表人物
大隐莫过于晋陶渊明了,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便算是真正道出了隐文化的价值,上述的小隐、大隐不过都为这大隐作了陪衬了。
隐文化从闹市搬入山林如何?从仕途渐入民间又如何?都逃脱不了一个烦字,即便是在山林与山水为乐,也不如心中坦然,无私无欲来的实在。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表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不修边幅、悠闲自适、率真豪迈的品质与个性。
四、隐居文化的延伸
真正的隐居文化所教给我们的,便是让自己学会明白人生百态,如若不能改变社会,那便试着改变自己如此方能活得洒脱、幸福。
可这个改变自己又怎会容易?小隐,忘却世事,非真忘,是图忘。
大隐,不论是非,非真不论,是无力论辩。
都只能是一种被动状态,真正灵活、主动的状态便是大隐,那种能够明白世事,却又懂得该在什么时候将自己的观念
展现于世,内心又可以豁达、开朗,不被世事所拘泥,做到真正的“心静自然凉”。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反映,是他们审美境界的人生追求,同时,隐逸文化也保证了士大夫相对独立的人格价值、社会理想、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等。
正是有了这种隐逸文化,中华民族有了一种“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自慰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们都能将其淡化、抹平,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外界再凶险,而个体的心情总是宁静的;处境极困难,总认为人生是美好的。
隐居文化似乎始终在封建皇权的正统中躲躲闪闪,与正统文化若即若离,但它却真正剥蚀了浮华的文字外衣,挖掘出内心最深处的清冽甘泉,汩汩有声!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的生命力或它的吸引力,已经通过无数文人学士的吟唱,传承了千年,而且,还必将绵延万代,流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