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西汉隐士和隐逸文化最新

合集下载

张养浩仕进中的隐逸情怀

张养浩仕进中的隐逸情怀

张养浩仕进中的隐逸情怀王凤杰【摘要】张养浩最终选择归隐云庄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以仕进为外在形态的张养浩实际已显露出隐逸情怀.自张养浩踏上仕途至其辞官归隐前,分四个阶段对其隐逸情怀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逐一梳理,并进而探讨了张养浩慕隐而未隐的个中原因.【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0)003【总页数】4页(P205-208)【关键词】张养浩;仕进;隐逸【作者】王凤杰【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

他是元代名臣,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和明宗诸朝,累官至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

自其二十余岁至京师被辟为礼部曹掾,至五十二岁辞官归里,其间约三十年,是张养浩最重要的仕宦生涯。

他一方面奔走仕途,高扬儒家仕进精神;另一方面又向往田园,期终老丰草,流露了较为明显的隐逸情怀。

可以说,在张养浩身上,中国古代文人隐与仕的双重人格、双重心态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张养浩近三十年仕宦生涯中,据其经历及心态轨迹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在每一时期,张养浩仕进路上流露的隐逸情怀又各有不同的表现。

现逐一论述之。

1 为吏京师时期:功业难成因之思归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大德九年(1305),张养浩在京师度过了漫漫十余年的为吏生涯。

此期间,他有幸得到了名满京城、备受儒士尊重的平章政事不忽木(125521300)的竭力推荐,先后在礼部、御史台和中书省出任令史之职。

显然,在当时科举不行的社会条件下,张养浩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由吏入仕的进身途径。

而对当时大多数元代士子来讲,除了由吏入仕之外,其他仕进之路微乎其微。

时人姚燧曾指出:“大凡今仕为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

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赦而已,十之一。

由儒者,则校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而下,出行省、宣尉,十分之一半。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中隐”是不起眼却又不可少的一支文化,它的不可少有几个原因,一是它是佛道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产物;二是它的发展增添了隐逸文化的色彩;三是隐逸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需要的。

当今社会是个物质观念飙升的社会,隐逸文化的发展正好可以弥补很多思想文化方面的缺失,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隐逸文化自魏晋以来就迅速的发展,衍生了不同类别的隐逸方式,这些隐逸方式也逐渐的被人们熟悉与接收。

关键字:中隐隐逸文化精神发展一、“中隐”的发展“中隐”文化的产生也决不是偶然,自魏晋以来隐逸文化就有所发展,而初唐以后,中国的隐逸文化就发生了蜕变,不仅是“中隐”的产生,禄隐、半隐等隐逸说法也相继产生。

白居易先生的“中隐”在中国历史中对文人的影响极大,生活赋予了他们太多的不幸,而当你以一人之力不能去改变的时候,你只能选择自我安逸。

所以,在我看来隐逸相对于很多文人而言本身就谈不上是欣然的选择,而是一种迫不得已,是生活的无奈。

他虽选择了“中隐”,不再过问政事,但就其本质而言早已超出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仅是解决生计和求得生活的安逸,这也是初、盛唐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初、盛唐时期集权制度与士大夫阶层的相互通融,如胶似漆的关系并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不允许封建统治者再有那样庸俗的气度。

现实的无奈中他选择“中隐”是自我的一种解脱,并亲身实践,也给处于一片衰惫中的中唐士人找到一条精神出路。

“中隐”教人平心静气不与世争,追求自我的安逸,也算是一种消极的解脱吧!也可说是混世主义与精神胜利法的一种融合结晶,他符合当时士人的需求,所以“中隐”之风在唐一时盛行。

“中隐”也随着白居易先生仕官生涯萧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

何为“吏隐”?指的是靠国家的工资来养活自己,却不为国家办事的“隐居”,但这样的结果并非是主人公所希望,只因生活的无奈图个安逸。

语文中的文化教育:正确认识小学古诗文中的“隐逸文化”

语文中的文化教育:正确认识小学古诗文中的“隐逸文化”

语文中的文化教育:正确认识小学古诗文中的“隐逸文化”一百多篇古诗文入选统编教材,这说明了小学语文课程在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力度。

然而由于历史的阻隔,当代儿童在解读古诗文方面,会有不少难以理解的问题。

如汪伦送李白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要在“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来,而且要唱着歌来?伯牙为知己的死而伤悲,可为什么要摔破那把名贵的古琴,而且以后不再弹琴了?那个“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冷的天气里还去钓鱼,是因为生活太苦?师父出去采药,总有个方向,应该会给童子(徒弟)有交代,为什么童子一概不知呢?……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与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的“隐逸文化”有关。

虽然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我们会以诵读为主,不提倡去做详尽地讲解,但孩子把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还是应该做相应引导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何况在一年级下册就已经出现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何谓“隐者”?隐者的生活状态,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因此,教师应当对古诗文中的“隐逸文化”有所涉猎。

这样的认知储备该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之一。

当然,所谓“隐逸文化”,是本于“隐士”的一种群体文化。

“隐士”所指就是“隐居不仕的人”(《辞海》)。

这一称谓,最早可见《荀子·正论》:“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为什么“隐士”也可称“遗善”?这里的所谓“遗善”,也就是人君在挑选才士时所遗漏的贤达。

在《周易》中,“隐士”也被称作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人,也就是指有学问有能力,能做官而不肯做官者。

“不事王侯”显然是“隐士”的重要特征,也是他们常常被人称道的一种精神品质。

这正如孔子所认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当然,“隐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隐”的主观心境和客观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有“小隐”“中隐”和“大隐”的说法,也就有了关于“隐”的诸多解读。

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就是说,因为隐者的知名度不一样,就有了大、小之分。

终南文化初探

终南文化初探

终南文化初探作者:史飞翔,陶蹦蹦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4期史飞翔,陶蹦蹦(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摘要:本文从终南文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终南文化的内涵、外延,终南文化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终南山;终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6-02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山”。

据考证,“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

《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

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故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

《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雍录》卷五《南山》记载了终南山的地理范围:“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歧、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终南山,是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具体讲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

终南山位于西安城南,近傍十三朝都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一、终南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终南文化目前尚缺乏清晰的界定,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界定:终南文化是以终南山为载体的文化。

它是数千年来活跃在终南山地带的人们创造的以自然地理景观为表征,以政治经济为背景,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以宗教文化为特色,以文化交融为特征,以民俗心态为内核的对陕西、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终南文化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它是对终南山地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总揽。

就内涵而言,可谓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宗教资源、哲学资源、民俗资源等,足以构建起一个专门学科“终南学”来对其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 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待时关键在权变,蓄养而待,审时而动。
(四)自由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 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 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 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 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 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 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宋 史 ·隐逸传》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 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归杭州,结庐西湖 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终生不娶不 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 子”。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 等住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 唱 和。仁宗朝名臣余靖年轻时曾自粤赴杭,从其学, 并改名“靖”。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 二而卒, 赐谥和靖先生。
——白居易《中隐》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苏轼《六月二十七望湖 楼醉书五绝》
三、大隐
所谓大隐,即身仕心隐的朝隐。 代表人物:东方朔、王维
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 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 所谓避世于朝廷闲者也,古之人, 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 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 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 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六五四三二一 、、、、、、 思隐隐隐隐隐 考逸逸逸逸逸

隐士和隐士文化

隐士和隐士文化

隐士和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

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

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二、真假隐士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

浅谈隐逸文化的意义

浅谈隐逸文化的意义

浅谈隐逸文化的意义不可否认,隐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无论是哪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一些隐逸诗文。

隐逸诗文就是隐逸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呈现方式。

比如苏轼的《方山子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篇目。

中国文化一直以儒家入世为主导。

与此相比,隐逸文化是非主流的,甚至显得有点被动。

但从一些隐逸诗被选入各套教材来看,隐逸文化被推崇至今,自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隐逸文化分析接下来我们就以几首选自高中课本的隐逸诗为例,来分析一下隐逸文化。

(一)《归园田居(其一)》:隐士形象:陶渊明——厌倦官场,喜爱田园的自由。

隐居原因:爱自由的性情使然。

开篇就点明“性本爱丘山”。

这里的“丘山”,当然不只是指田园自然风光,更主要的是指自由随性的生活状态。

隐居的意义:对自己来说,摆脱羁绊,回归自我,让生活舒适自由。

对于他人和后人来说,陶渊明的隐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生命自由、和谐、自我坚持的思想内涵。

(二)《赤壁赋》:隐士形象:苏轼——畅游美景的游人、感悟生命的哲学家。

隐居原因:被贬谪,排遣苦闷。

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从人生的巅峰坠入低谷,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最后被贬谪到了写这篇散文时的地方——黄州。

隐居的意义:发现大自然的伟大之美,明白人生的得失,明白人生的意义。

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从多个角度——风、月、水——生动地描绘出赤壁下月夜的清幽与静谧,突出了江面的苍茫与辽阔。

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思考生命意义上。

他巧妙地利用“客”与“苏子”的对话,进行了一番深入地思考。

其实,散文中的“客”也是苏轼自己,那么两人的对话就是苏轼两个自我的争论。

出世与入世、功名与自由、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等这样的两难话题,都被抛到了这个失意的文人面前。

而苏轼也没有辜负那个夜晚大自然的馈赠,他从明月与江水中参透了人生得失,领悟了生命意义。

(三)《方山子传》:隐士形象:方山子——看破世俗,回归简朴。

隐居原因:个人意志受阻。

浅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以竹林七贤为例

浅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隐逸文化——以竹林七贤为例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4期总第791期No.4,2020Total of 7911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历史上的体现与意义笔者最初对竹的印象大抵便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植物之一。

小区里有,公园里有,学校教学楼下假山后一隅也有。

或一杆杆疏散支棱着,或一簇簇交错挤挨着,太过的司空见惯便显得无甚新意,甚至还有那么些许呆板。

同样迷上历史,尤其中国古代史,也是看那一个个文臣武将粉墨登场,看群雄逐鹿的壮景,看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

历史故事跌宕起伏,仿佛全都鲜活于脑中,却又一遍遍地重演。

但有一种人笔者鲜少了解到——隐士。

纪伯伦在《我的心只悲伤七次》中如此解释:“隐士是遗弃了一部分世界,使他可以无惊无扰地享受着整个世界[1]。

”这一类人不似文士那般“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亦不似武将那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们虽不经视治国,却又满腹经纶洞悉时局,虽不能征善战,却对天下大势侃侃而谈,针贬时弊毫不含糊。

2 由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到“竹林七贤”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竹林七贤”。

偶然间看到一本书中记有他们的几则轶事:刘伶驾车携酒对随从仆役吩咐“死便埋我”;嵇康以文人身份赤身打铁;阮籍嗜酒能啸,每至得意处即放浪形骸忘乎所以。

笔者不由地好奇于这群豁达不羁的人。

他们好似是不为世俗礼教所约束的,换言之,他们对于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从来就没有在意过。

例如嵇康并非“行为艺术者”,一则家贫,二为明示自己“不与肉食者谋”的孤高之心。

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钟会想要拉拢这位“七贤”之首特意亲自登门拜访,孰料被一个挥汗落锤赤身打铁的“莽汉”碰了一鼻子灰,还遭到了极具挑衅意味的一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而另一位人物阮籍,《晋书》中记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又有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王戎“幼而颖悟,神彩透彻。

”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摘要:隐士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由其产生的隐逸文学也以一种独特和神秘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的文学、思想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隐逸文学是表达了隐逸者隐逸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中所包含的隐逸思想同样折射出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本质。

同时,西汉作为我国大一统之初的发展时期,其上承春秋,下启魏晋的特殊历史地位,也为解开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的神秘面纱赋予了重大价值及意义。

西汉时期的隐逸文学,继承了春秋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其隐逸文化同时也对后世的隐逸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西汉隐士隐逸思想隐逸文学目录1.引言 (4)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4)隐士的定义 (4)隐士的名称 (4)隐士的分类 (5)3.西汉时期隐逸的原因 (6)4.西汉隐逸文学 (8)隐逸思想 (8)隐逸文学的特征 (9)隐逸文学的主题 (10)隐逸文学的表现形式 (11)5.总结 (11)6.参考文献 (12)1.引言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隐逸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进而蔓延影响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西汉作为中国五千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在西汉之前,秦朝改变了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年之久的诸侯割据的复杂分裂局面成为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但是,秦王朝的暴政使其仅传二世而亡。

相对于秦朝的短暂而言,西汉才真正意义上基本奠定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发展的基础。

西汉结束秦朝暴乱,确定此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点。

因此,西汉隐士隐逸的原因及衍生的隐逸文学都具有更为特别的特点。

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隐士的定义关于隐士定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缮性》中“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

在《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隐居不仕之人”,这里只强调了“隐”而没有解释“士”的确有失偏颇。

简单地来说,隐,隐藏,隐蔽,有隐居不仕之意;士,知识分子,否则隐居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终身务农的农民,贩卖生意的商人,他们不做官就不能称之为“隐士”。

《南史·隐逸》道,“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就是说能称之为隐士的必须有名且有才华的贤者,否则的话跟樵夫也没什么差别。

综合来说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的贤者可以做官却没有也不为此而努力的人,看来“隐士”并不是一般的人。

因此可以认定被称作隐士要符合的条件有三。

一是,他必须是士才,也就是说要有文化有才华,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二是,他有自己的正确的对待仕途的思想,他有条件但他可以拒绝,他有能力但可以不去争取;三是,他的心理对自己的作法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自己强烈的认可把自己归于隐士的行列,而并不是后人强加之名。

隐士的名称隐士是用来形容有才华的士人,因此士人们就有更多的名号来形容自己的这一角色及身份。

对于其名称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其直接的描述,比如,隐士、隐民、隐者、山人、居士、处人、退士、处士等,读者可以通过名字直观地看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次是就道德上对其尊敬的称呼,高士、高人、逸士、隐君子等,赋予了他们美好的品性;最后是富有诗意的雅号,云客、幽人等等,更加添得一抹云淡风轻的诗情与淡然。

其实,这些名称种类繁多,有的同时可以化为两个部分之中,所以苛刻的划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能够从这些名称中看出人们赋予了这些隐士高尚、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等等美好的品德,这一点历来都比较认可。

这些名称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一类人物,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

在这么多的名称当中,当属“隐士”一词最为常见,流传最广。

《荀子·正论》有云,“天下无隐士,无遗善”;《文子·精诚》,“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旧唐书·隐逸列传》中有“坚回隐士之车”一语。

由此更加确定了“隐士”一词高频的地位。

隐士的分类在隐士的定义的问题上还有不少人有不同的见解,那么,给隐士做分类更是古今学者津津乐道之事。

圣人孔子就对此做过阐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①孔子不仅做了分类更是就此层次来说分了等级。

又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就可以看出对于“隐”,有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种类。

当代学界并没有能把分类做到人人认可,反而有愈加凌乱之势。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精神等人文领域来划分,同样可以从先官后隐、忽官忽隐等时间层面来划分;同样有人从思想层面把隐士分为了儒家隐士和道家隐士。

譬如,有真隐和假隐之分。

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他们从不做官,也不和官方打交道,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此谓真隐;而明代的陈继儒,虽不做官,却好与官家来往,因此被讥笑“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②。

半官半隐与忽官忽隐:我们所熟悉的王维,官居丞相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

我们不能把他算①语出《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注译》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②蒋士铨所作传奇《临川梦·隐奸》出场诗末两句做隐士,但他却大有隐逸思想;又如元末明初的王蒙,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又再度为官,过一阵又回去过起了隐居生活。

中国士人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也呈现出隐士之差别。

比如庄子、陶渊明等人,他们更加倾向于恬淡闲适随性的生活,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而伯夷、皇甫谧等,他们就更注重道义,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都必定受到了两种思想的双重影响,但想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却绝非易事。

3.西汉时期隐逸的原因由上文所知能称之为隐士的人都是有文化有才华之人,而他们往往对仕途的渴望超出常人,他们更加渴望能够用自身的才华来为国家分担,为人民解难,连孔圣人也为此周游列国。

然而为何他们放弃仕途形成隐逸之风呢?可以说隐逸之风真正兴起是伴随于“士”的产生,应当是在春秋战国之时,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期和喷发期。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各家互不相让,其中儒道两家对隐逸思想注入颇多,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

庄子爱“独与天地精神来往”①的隐逸风,他更偏爱与自然相融合,随兴而来,随兴而去,他所强调的是自然与生命与志向的结合,是自我价值在自然中的实现。

而儒家的隐逸思想多半还有积极入世的想法在内,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虽有隐逸想法却仍旧是“隐居以求其志”②。

隐士们受两家思想的渲染从而产生的隐逸思想也大多朴实而自然。

先秦诸子的时代过去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两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西汉加之东汉所形成的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期,也是我国大一统之初的发展时期,它与之前分裂战乱的朝代相比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制度有分封制过渡到郡国制,而百家争鸣的格局也被“先崇黄老,后尊儒学”所代替,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

所以说,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文化倾向,由于士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那么我们就不能单单地把这一时期的归隐理解为避祸了。

当然士人积极入世毕竟承担着同样的风险,因此这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本身的特殊情怀同样是隐士成因的一部分。

不为物役、不为势①出自《庄子·天下》见《庄子译注》,王世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②出自《论语·季氏》见《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屈这是大多中国古代文人所普遍具有的高尚情怀。

然而西汉大一统的局面,使得中央集权也不断的专制,在这一过程之中,君主制制度不断完善,朝廷对百姓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这也造成了知识分子在追求本身价值的时候更大的压力,他们所能汲取到的自由的思想越来越少。

士人们陷入了不断妥协与适应的矛盾之中,并且成为政治机器中的一分子,但他们的满腹才华却又不肯为世俗所拖累,这也就形成了他们远离政场选择隐逸生活的内在动因。

在西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隐士,乐臣公、安丘望之、向子平、田何、王生等等,再细致地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黄老之学。

道家的主张即无为,崇尚自然,避世遁居,这与隐逸思想不谋而合。

除了政治留给士人们自由呼吸的空隙越来越小之外,中央集权政治产生的人性之中的各种弊端,以及复杂交织的人际关系,也成为隐士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士人们的情操和品性,他们在和世人的交往中很难不被世俗缠身,进而只能是愈加痛苦的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折磨,而选择隐逸,可以让他们避免凡尘俗世的干扰,更能寄情山水,身心自由清净,何乐而不为?因此隐士所规避的不仅仅是这个纷乱的“世”,同样也是复杂的“人”。

当然,单凭这一点无法证明同样是这个社会上的一员,依旧有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他们汲汲于富贵,与这些隐士们根本不在一个轨道之上。

这就是除了客观环境之外的主观价值取向的关系。

至于历史上其他的原因,譬如科举失利而隐居,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后话,科举自隋唐才开始执行,但同样使得多少无法功成名就的科举失意者选择退隐山林;南北朝之后佛教才大为盛行,受佛教濡染之后多少士人遁入空门讲究佛法,更为洒脱。

这同样是历史上隐士产生的重要原因,只是就西汉时期的历史事实来说并不相符。

总体上来看,汉初士人和学者们对于这个新兴的强大王朝怀有极其高涨的政治热情。

从陆贾、贾谊、晁错分别代表着从高祖到孝文、孝景时期的三代士人之中,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份政治热情。

但由于布衣将相的朝臣格局以及重黄老、轻儒学的学术环境等原因,士人中也就出现了主动远离政场选择隐逸生活的现象。

可以看出来隐士的产生的原因之中既有客观的作用,又必须包含有主观的导向,当主观的精神追求与客观的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及冲突之后,士人们所做的一种理性的、更为自我所接受的一种选择。

因此隐士们所表现出来的品性和作为大多是蔑视功名利禄,安贫乐道,孤傲高洁却彼此之间能够谈诗品酒、寄情山水之间。

他们洒脱的风格以及特立独行的气质作为,往往是世人们钦慕之所在。

西汉的隐士们并不能算是隐逸的主流,但是却是隐逸及隐逸文化的开端。

4.西汉隐逸文学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上文也已有过简单阐述,大致分为儒道两家,其主体内容在先秦已经基本定型。

可以大说,先秦两汉的隐逸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基甸,它更加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隐逸思想之中。

道家的隐逸思想的本质在适性,它是道家隐士的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适性”强调的是自然之天性,其指导思想在“法自然”,它反对一切与自然逻辑相悖逆的人为观念。

适性的基本原则是“不屈己适人,亦不屈人适己”。

道家认为,人类渐渐进入较之前相对文明的社会后,理想的万物适性的“至德之世”①遂不复存在,他们唯有以隐逸的方式去追求个人适性。

道家的隐逸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无为、为我、适欲、不役于物、绝仁弃义、尚简等六个方面,它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在于探讨如何才能达到适性这一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