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

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

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

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

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

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

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藏书文化的爱物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图书的爱护上。

汉代就用竹制小箱将图书分类置放,以免损失破坏。

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藏书保护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用檗将纸染黄后再用以防蠹。

隋朝是藏书文化趋于高潮的时期,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而为史籍所称道,《旧唐书·经籍志》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

2023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可以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值得深入挖掘、认真汲取。

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一些中外学者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框架下的中国哲学史叙述。

当前,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新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

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摘编自舒大刚《加强古籍研究,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从古医书中获得提取青蒿素的思路,让人意识到古籍中蕴含着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

然而,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是如此脆弱,经不起翻阅等直接接触,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

保护,就难以利用;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才让这对矛盾迎刃而解。

古籍数字化有多重要?对搞文史研究的人来说,占有独家资料几乎意味着初步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说,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发现的新时代,数字目录和古籍全文发布后,我们可能无意中就发现重要的研究素材。

过去我们只知道大的馆藏,其实很多小馆也收藏着珍贵的古籍。

数字化浪潮改变了固有的秩序。

古籍普查在线上登记,阅览在网上免费共享,数字化替身保护了图书原件。

如果不拘泥于物质形态只考虑文化内涵,数字化甚至可以看作是流落海外珍稀古籍另一种形式的“回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一、基础知识综合。

(23分)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国潮文化备受追捧到《只此青绿》红遍大江南北,从故宫文创热销全国到汉服风靡.海外,从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自内心地chóng拜到精神深处的认同。

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中,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创新力量的jué起,还彰显着中国文化自信的觉醒。

(1)(1分)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mífēn B.mǐfēn C.mífèn D.mǐfèn(2)(2分)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chóng()拜jué()起2.(3分)为了记录九年级精彩的学习生活,班长小文提议制作一本班级纪念册。

为便于向同学们解释清楚编写流程,请你根据下图,撰写一份解释流程的文字稿。

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楚,不超过80字。

3.(2分)同学们邀请班主任王老师为班级纪念册写一篇序言,下面是王老师写的序言中的一部分,但句子顺序被打乱了,请你选出排序最合理...的一项()①从古到今,多少名人心向未来,或记史或写诗,其事迹令人鼓舞。

②司马迁隐忍苟活,心怀泰山之志,铸就史家绝唱。

③误落尘网心向未来,毅然折身归隐田园;④我们也要拥有无尽的勇气,不被风浪所阻,去闯出一个灿烂的未来。

⑤遭受宫刑心向未来,忍辱谱史巨著终成;⑥陶渊明远离世俗,独享悠然采菊,终得无悔自由。

A.⑤②③⑥①④B.①⑤②③⑥④C.①③⑥⑤②④D.③⑥⑤②①④4.(8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酷爱古诗文的小博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黄晕.(yùn)莅.临(wèi)挑拣.(jiǎn)骸.人听闻(hài)B.掺.和(cān)愚.蠢(yú)安祥.(xiáng)刨.根问底(páo)C.狭隘.(yì)搓.捻(cuō)企.盼(qì)美不盛.收(shèng)D.羞怯.(qiè)凫.水(fú)鄙薄.(bó)恍.然大悟(huǎng)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憧憬满足是人的,懂得满足才是人的。

,我们要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寒不改绿叶,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贪不起负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满足的境界!A.本能境界因此淡泊名利B.本性境界因为无欲无求C.本能境地因为淡泊名利D.本性境地因此无欲无求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生活就是不断取悦自己的过程。

②做喜欢做的事,把身体照顾好,把灵魂安顿好.,美好的光阴,是自己给予的在乎..。

③草木光阴,一书一茶,一粥一饭,都是生活..的真味,日常的欢喜..点滴细微处。

④一缕芬芳,是来自心底的气息,一份欢喜,是喜悦的散发。

..都在这些⑤粗茶淡饭也是一份安稳,不必攀比,学会在平淡中供养诗意的灵魂。

A.“生活”和“欢喜”都是名词,“好”和“在乎”都是形容词。

B.句③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是“草木光阴”。

C.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一份欢喜”和“一缕芬芳”互换位置。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①③④⑤②。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

(13分)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

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材料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

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

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

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材料三: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

2022-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选择简答

2022-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选择简答

2022-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选择简答一、选择简答1.(2024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故宫博物院,预约火爆,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预约平台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日均观展人数过万……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②博物馆热,【甲】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乙】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③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一段段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勾通过去、连接..当下、延至未来的文化桥梁。

④在这里,讲解员述说历史典故,厚植文化情怀;在这里,孩子们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

⑤“到博物馆去”,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由衷认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省略号后面应加“这”。

B.③句中“连接”不能写作“联结”。

C.④句中的“;”不能改为“。

”。

D.⑤句中的“追捧”应改为“追求”。

(2)请在②句中甲乙两处填写关联词语,使句意通顺合理。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兴则文明兴。

②实践一再证明,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

③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④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⑤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

⑥坚持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画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共24分)一、(5小题,16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磅.礴/依傍.骨.碌/形销骨.立B.应.变/应.酬取缔./根深蒂.固C.桑梓./姊.妹干.涩/埋头苦干.D.格调./调.停田垄./震耳欲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硕果人迹罕致镌刻苛捐杂税B.响午喜出望外燎原藏污纳诟C.狩猎彬彬有礼飘逸画龙点睛D.赞誉由然而生统筹语无伦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车间一线的青年工人勤学苦练,对技术精益求精....,争当“青年岗位能手”。

B.志愿者在冬奥会闭幕式上向各国健儿挥手,言外之意....是:欢迎再来中国!C.果农们冒着炎热的天气奋战了好几个昼夜,轻而易举....地把水果销售一空。

D.市民陈先生参与毽子操、游泳、跳绳等多项全民云健身运动,各得其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获得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机遇。

B.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制定,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

C.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先后经过两次调整,更新的幅度超过了70%左右。

D.当前,科普工作不仅要提升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

5.(8分)你跟同学到湿地公园开展研究性学习,恰逢工作人员布置关于湿地保护的宣传栏,你们想参与其中。

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向工作人员表达你们参与活动的意愿及理由。

(2)你们在研究性学习资料上找到了下面两段文字,想放在宣传栏上,请你根据对应的文字内容分别设计栏目名称。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在古人眼里,湿地充满了诗意之美。

②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它同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边巴次仁说,目前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就有15000余函,其中可先行数字化的善本达3000余函,因此未来“云共享”空间依然很大。“这一平台的开放,将对我国目前藏文古籍标准数字化在线共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他说。
(摘编自《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带你“云”看西藏的前世今生》,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
6. 如何加强古籍保护利用,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D
6. 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古籍普查工作,摸清古籍现状;②创新古籍传播形式,促进古籍大众化传播,挖掘古籍时代价值;③推动古籍保护利用数字化,解决“重藏轻用”矛盾,拉近古籍与读者间距离;④举办各类古籍培训班,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培养古籍普查骨干;⑤多途径宣传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呼吁民间藏家参与普查。
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由此可见,精品名作多才是成为影响力大的诗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显示文学史的发展面貌和进程,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意义,但数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效度有限,只能说明文学史的部分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信度受限,无论是人工挖掘还是机器自动提取,受人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数据的信度会有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指标种类少,目前衡量名篇名家的数据还不充分完备,尤其缺少内质型数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充实。挖掘数据的难度,不仅在于到哪里找数据,更在于要找哪些数据。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存量,什么样的数据对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繁荣程度、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有用有效,这既是实践操作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附答案
韦力递来的咭片,有点儿像古代***的名帖,也是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上面印着他的雅号:芷兰斋主。

有一次,一名去他家做客的商人看到一屋子古书,诧异之余,脱口而出:“你哪儿找来这么多烂纸?”韦力心有所感,将“烂纸”二字倒过来,把他的善本书室称作“芷兰斋”。

“多有意思啊,我眼中的芳草,他人眼中的烂纸。

”韦力说罢,淡定一笑。

在收藏界,韦力被公认为“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

今年6月,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近400件展品中唯一一部来自民间,即韦力所藏的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

1994年,这件绝无唯一的“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

就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还在研讨“要不要追加预算”时,韦力举起了竞价牌。

如今,这件珍品被小心翼翼地寄存在天津郊外“西苑书楼”里。

据一名有幸参观过书楼的学者描写,这位“藏书爱好者”所藏“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辽、金之所藏皆有可称道者,另有明刊本千余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数架……皆按经、史、子、集排序,再结合年代、版本分类收藏。


就韦力而言,雅好收藏是一种秉性。

自儿时起,他就热衷于收集“烟标”“粮票”。

十多岁的时候,他偶然在一张旧报上读到郑振铎1950年去香港收购旧书的报导,由此引起了对古书的兴致。

但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古书收藏只是个别“高档官员”的专属,少年韦力没有接触古本的机会。

直到1981年,还在上中学的韦力攒了80元买了一套古书,那是一部以五色印刷的武英殿版的《古文渊鉴》。

“我一下子就被那种美震动了,才发现原来古书其实不都是泛黄卷边。

”后来,在天津一名老先生的引诱下,韦力开始系统研读经史子集和藏书史,渐渐从中体悟到古书“回味无穷”的妙处。

1988年,中文系毕业的韦力在一家三资企业中担负中外双方代表,月薪3800美元。

凭仗这个在当时“天文数字般的收入”,韦力找到许多文革后被退还旧物的家庭,成批地收集古书。

由于“千金散尽为收书”,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

唐朝的柳宗元在《蝜蝂传》里提到蝜蝂这类奇怪的小虫,在路上看见任何东西,都想要背在身上,弄得自己愈来愈累。

韦力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后来渐渐发现自己爱书也只是贪多务得之欲,跟他人爱钱没有甚么分别。

”韦力摆摆手说道。

时至今日,他每一年依然要花费数百万元收购善本。

但在收藏圈,人人都晓得“韦力只进不出”。

“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节制。

”在这个胜利的商人看来,人生在世,“为衣食计”而做的事太多,因而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为了追寻古代藏书家们的余痕,韦力曾用5年的时间,走遍了五湖四海所有古书中曾有记载的书楼,结果却让他失落——大约一半的书楼已荡然无存。

剩下的也境况堪忧,乾嘉时代最大藏书家黄丕烈的书楼被划在姑苏丝绸厂内,曾被列为吴兴四大图书馆之一的密韵楼旧址上开了一家推拿院,还有许多书楼成了政府机关办公之所……
在后来的著作《书楼寻踪》里,韦力感慨道:“藏书多年,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心里有数。

每当夜深人静时,偶翻旧籍,卷首
所钤累累藏印,皆无言地叙述着本书的传承命运,讲述着一名位藏书家辛勤收藏、有聚亦有散的悲欢故事……”
韦力也曾因而“想到百年之后,自己终生所藏古书的归宿”,并一度“觉得悲凉”。

但终究他仍是解脱了古代藏书家们“世守沉编”的情结。

他钟爱一枚刻有“韦力暂得”的印章,却始终不愿往藏书上印。

由于“书藏得越多,愈加觉得自己‘不够格’。


“古书已历千年,人生不满百岁,珍籍终会离我而去。

”韦力镇静地说,“说到底,我只是历史流转中的一环。


1.“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节制”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甚么?(5分)
2.文章中那些情节能够体现韦力“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请分条陈说。

(6分)
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韦力的?分别凸起了韦力的甚么特色?(6分)
4.以下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1994年,一件“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韦力与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精心钻研,将其买入国内。

B.文章开头介绍韦力的咭片如同古人的名帖,“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暗示与折射出其对古籍的酷爱。

C.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同时他以“好负物”的小虫自喻,认为因“为衣食计”的原因,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D.雅好收藏是一种秉性,十几岁时,韦力就效仿郑振铎上世纪50年代去香港收购旧书,勇敢投入到古书收藏行列,并崭露头角。

E.文章收束段描写韦力对收藏的感悟,既浑圆首尾,升华主题,又表现其豁达、达观和富有思想的特色。

【答案】
1.(1)结构上,承上起下,起过渡作用。

(2)内容上,进一步深化凸起韦力作为收藏家的与众不同,表现韦力对藏书的独特思考。

(答对一个得2分,两个得5分)
2.(1)1994年韦力抢先一步收藏“辽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2)他所藏“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辽、金之所藏皆有可称道者,另有明刊本千余部;(3)韦力找寻文革后被退还旧物的家庭,成批地收集古书;(4)每一年话费数百万元收购善本,但”只进不出“。

(答对3个便可给6分)
3.(1)从“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角度,主要凸起韦力独具慧眼,收藏量大且多珍本,善本。

(2)从作为收藏家有思想的角度,表现韦力的豁达及坦荡,对古书的谦卑与畏敬。

(每一个得分点3分)
4.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