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导读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共分为120回,全书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通过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中心,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象征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2.《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作者老舍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写实风格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祥子这个青年男子为主人公,揭示了封建社会和旧时代价值观对个体命运的束缚和压迫。
通过祥子的奋斗和坚持,小说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思索和反思。
3.《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婚姻和阶级观念的冲突。
小说通过伊丽莎白的自尊、智慧和坚持,探讨了自由婚姻、个性解放和对他人评价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
4.《1984》《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出版于1949年。
小说以世界上四个超级国家之一的“英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严密的集权社会,以集体主义之名摧毁了个体自由和人权。
这部小说对政府的控制、信息操控以及对个人思想和言论的打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1984》不仅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更是对权力的警示,对个人的自由意识和人权的强调。
5.《时间简史》《时间简史》是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畅销科普作品,以通俗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介绍了宇宙、时间和物质的起源及其发展。
作者将复杂的物理学知识抽丝剥茧,为读者呈现了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未知领域。
这部作品不仅对物理学和宇宙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普通读者开启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
6.《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名著导读经典

名著导读经典(正文开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女子的婚姻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以及人性的善恶弱势。
《红楼梦》中虽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但林黛玉却是这部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林黛玉聪慧、敏感、才情出众,但命运多舛,最终以无法嫁给贾宝玉而心碎离世。
她代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剧。
此外,小说中描绘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精彩的命运,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和戏剧性。
《西游记》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兼具神话、寓言和冒险元素的小说。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孙悟空等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展开。
孙悟空是这个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他机智勇敢,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达到了取经的目的。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等一众闯荡西天路上的奇遇和战斗,表达了人性的善恶、善良的力量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小说中的神仙、妖怪、神话故事等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想象力。
此外,小说中也描绘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场景和人物,使整个故事具有深度和思考的价值。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水泊梁山为背景,描述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故事中,梁山好汉们奋起反抗统治阶级的不公和压迫,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受人敬仰的英雄。
小说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战斗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宋江、林冲、鲁智深等等。
《水浒传》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精彩刺激的战斗场面和深入的社会思考,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中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以及他们对抗统治者的勇气和智慧。
小说中反映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令人深受鼓舞。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一众豪杰的英勇事迹与智谋较量。
七年级语文古代名著导读

七年级语文古代名著导读《七年级语文古代名著导读》古代名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对于初中生来说,适当导读古代名著,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将为七年级学生介绍几部经典的古代名著,并提供了一些导读方法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研读这些文学巨著。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而闻名世界。
通过讲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恨纠葛,以及贾府的兴衰荣辱,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腐败和旧制度的弊端。
学习《红楼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洞察。
导读方法:1. 先阅读小说的简介,了解背景和基本情节。
2. 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或章节阅读,如林黛玉的自残、贾宝玉与黛玉的对话等,体味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3. 辅助阅读相关的文化解读和研究成果,如《红楼梦著名人物评析》等。
学习资源:1. 电子书或纸质书籍:通过阅读整本小说来全面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2. 影视作品: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或电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魅力。
3. 解读资料:读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文章或书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西游记》《西游记》是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奇幻的文学世界吸引了无数读者。
故事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西行取经的经历,展现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友情和忠诚。
学习《西游记》可以开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导读方法:1. 阅读故事的简介,了解主要角色和基本情节。
2. 关注主要人物的遭遇和成长经历,如孙悟空的封神之路、唐僧的人间考验等,思考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3. 分享读书心得,与同学们交流观点和体会。
学习资源:1. 动画影视作品:如《西游记动画片》等,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2. 漫画和图书:阅读改编的漫画和画册,让孩子在视觉上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高中必修一语文名著导读

高中必修一语文名著导读随着中国语文课程的改革,高中必修一语文名著已成为许多考生努力掌握的重点课题。
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文明的发展,是让普通人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中国几大古典名著的导读:《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唐朝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佛教思想、抗金英雄风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三个俗家好汉,环游西天、取经,除魔夺宝的故事。
《西游记》把唐朝文化融入文学中,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读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描写了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家族贵族生活,采用了宋词、古诗两种语言风格,加上略带古风的故事情节。
通过它,我们也可以了解贵族生活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的状态,它对中国文学史上影响重大,也是考生必读的经典名著。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民间传说中最受欢迎的传统故事,它描绘的是农民起义领袖宋江的传奇故事以及他的伙伴们,以及他们英勇抗争的故事。
它弥漫着激情、勇气和正义的精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无法实现的梦想,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启发和感染。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史诗小说,它以草剑特节点的叙事方式把三国魏蜀吴时期的战争纷争记录下来,并结合了神话元素,让我们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这段历史发生的背景。
《三国演义》也强调了“人谁都有英雄气概”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三国时期更多的英雄形象,对针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史学家司马迁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史记》以司马迁的思想为主线,把他对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记录都展现出来,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历史,见识到古代思想文化,感受到古代的文明。
以上就是高中必修一语文名著的导读,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不仅沉淀着历史的文明积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古代汉语言文学名著导读

古代汉语言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汉语言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部重要的汉语言文学名著,带您一窥其中的精华与魅力。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它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官僚贾宝玉与他的表妹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于世。
它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腐朽,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二、《水浒传》《水浒传》是古代小说史上一部璀璨辉煌的代表作品。
它描述了宋朝末年天下群雄起义的故事,勾勒出一幅英雄豪杰的群像画面。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普通百姓,他们为了正义和自由而燃烧生命的壮丽画卷,展现出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风貌。
三、《西游记》《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系列精彩的神话传说和斗智斗勇的故事。
作品中的形象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既有悲剧的苦难,也有幽默的笑料,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四、《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及其后魏、蜀、吴三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以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的兴衰为主线,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场面。
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较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五、《老子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称为道家学派的宝典。
作品内容简洁且深奥,系统地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提出了以无为而治、以柔弱而胜、返璞归真等原则,影响了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以上介绍的古代汉语言文学名著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诗经》、《论语》、《资治通鉴》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PPT文档资料

薛宝钗
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 娴雅。热衷于“仕途经 济” 。她恪守封建妇德, 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 到贾府上下的夸赞。贾宝玉 被迫娶她为妻,婚后不久即 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 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 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 格风骚。精明强干,贾府 的实际大管家。口才与威 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 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 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 残忍阴毒之能事,她的所 作所为,无疑加速贾家的 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 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 性命”的下场。
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精神 生活荒淫无耻。揭示其必 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哀挽意蕴表现在王熙风和探 春的“补天”,可补者又 是毁者。在更深层次上揭 示出家族悲剧的意蕴。
女儿悲剧的批判意蕴: 女儿悲剧构成一个无可 逃遁的命运之网,都陷 没其中,显示丑恶现实 对美、青春、爱和一切 有价值的生命的毁灭, 表明这个社会的腐朽和 不合理已经到了应当被 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妙玉
自幼多病,只得入了空门 带发修行。极通文墨,极 熟经典,模样又极好。但 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 必空”,后贾府败落,她 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 劫持而去。
抄检大观园是小说中又一个大波澜。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这个威武堂皇的贵族之家衰落的 征兆,是全书整个故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结束了大观园中的欢乐生活。作品中的悲剧气氛越发 浓厚了。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简洁纯静而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削痕 迹,文采斐然而不堆砌辞藻。人物语言高度 个性化。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 的语言。
贾惜春
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 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 嘴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 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 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 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初中语文十二篇名著导读

初中语文十二篇名著导读初中语文十二篇名著导读名著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导读名著,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十二篇名著,以及它们的简要导读。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
通过红楼梦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制度以及女性的地位等问题。
2.《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描写梁山好汉的英雄史诗,通过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对抗腐败官员的斗争。
通过读《水浒传》,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3.《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通过《西游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佛教文化以及人与妖魔的斗争。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的故事。
通过《三国演义》,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5.《红岩》《红岩》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时期的小说,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通过《红岩》,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革命精神以及人民对抗侵略的勇气。
6.《围城》《围城》是一部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通过《围城》,读者可以了解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追求、挣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7.《茶馆》《茶馆》是一部反映晚清时期社会现实的话剧,通过茶馆的故事展现了官僚主义、封建制度以及人民生活的困境。
通过《茶馆》,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人民对抗苦难的斗争。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反映苏联工人阶级斗争历程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精神。
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者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与伟大。
语文课教案中华经典名著导读

语文课教案中华经典名著导读主题:语文课教案中华经典名著导读导读一:《西游记》1. 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通过讲述孙悟空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修炼修行的经历,展现了正义与善良的力量。
2. 分析:通过导读《西游记》,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性的弱点和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导读二:《红楼梦》1.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家族的兴衰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
2. 分析:通过导读《红楼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繁琐礼仪和封建伦理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与贾宝玉等人物的情感交流,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
导读三:《水浒传》1. 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抗击统治阶级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些英雄们的过去和历险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反抗力量。
2. 分析:通过导读《水浒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权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与宋江等英雄的情感交流,学生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情感和沟通能力。
导读四:《三国演义》1. 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崛起和沉沦。
通过讲述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展现了机智和智慧的力量。
2. 分析:通过导读《三国演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
学生通过与诸葛亮等英雄的交流,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导读五:《红岩》1. 简介:《红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
通过讲述这些革命者的故事,展现了热血和英勇的力量。
2. 分析:通过导读《红岩》,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与这些革命者的情感交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以四大名著为例(一)概说1.小说小说首先是一种叙事文体,“叙事”是它最基本的属性。
小说叙事又与史传等叙事文体不同,它还具有虚构性与形象性。
小说叙事的媒介以散体语言为主。
定义:小说就是用散体语言,叙述带有一定虚构.........................或想象成分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的书面叙事文学.....。
2.小说类型小说可以分为情节小说、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
3.章回小说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这种章回体式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4.章回小说的四大类型: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演义:以史实为依据,同时吸收民间历史传说故事,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运用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讲说历代的兴废争战之事,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主要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目的在于展示英雄好汉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
开山之作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是以神(包括佛道以及民间神祇)、魔(包括所有鬼怪精灵)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以驰骋想象、神奇变幻见长,“幻中有真”、“幻中有趣”、“幻中有理”,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
代表作是《西游记》。
世情小说:主要写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开山之作是《金瓶梅》、巅峰之作是《红楼梦》。
(二)《三国演义》:兴废争战的雄伟史诗1.罗贯中的历史观与悲剧意识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有志图王者,只有加强内在的德性修养,实施仁政,以民为本,才能据有天下,所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人无敌于天下”等等,都意在说明“仁义”乃是夺取天下,保住君位的必备条件;反之,若行“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虽得之,必失之”。
罗贯中反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在小说中,他明确主张尊刘抑曹,歌颂以刘备为典范的仁君仁政,鞭挞以曹操为代表的暴君暴政,虔诚地渴望以仁义为本的刘备集团能平定奸邪纵横的浊世乱道,解民于倒悬,重建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社会秩序。
可是,历少却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心目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曹魏集团夺取了政权,统一了天下,而他倾注了一腔痴情的刘蜀集团,竟然悲惨地败亡了。
残酷的历史事实对他奉为圭臬的道德理想的无情嘲弄,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和困惑中。
天命史观:朝代的兴衰,历史的循环,历史人物的命运等,都摆脱不了天命的主宰。
司马徽却笑道:“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与刘备辞行时更是说了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第37回,写诸葛亮的好友崔平州对刘备说:“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第38回,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第49回,赤壁之战后,孔明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
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第57回,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至晓,告于玄德。
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
小说结尾: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唯物史观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2.《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研究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已出现过“为蜀汉争正统”说、“拥刘反曹”说、“反分裂,求统一”说、“忠义”说等几种主要观点。
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又陆续提出十几种新观点,诸如:“天下归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歌颂乱世英雄”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忠义变异”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人才学教科书”说、“三本思想”说、“悲剧”说、“定命”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宣扬用兵之道”说、“赞美智慧”说、“保国安民”说等等。
《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推究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演义》本身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以至于上述各说均能从中找到赖以立论的依据,触及其思想意蕴的某些侧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研究者对于“主题”有着不尽一致的理解和界定。
“主题”一词本来是翻译引进的艺术术语,专指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后来才引申为一般文章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主题是一个开放、流动、不确定的概念。
在古人那里,它可以叫“主旨”或“主脑”,侧重指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立主脑》所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它也可以指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客观思想意义,其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相一致,或有距离,甚至截然相反。
它还可以指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体系和故事情节所领悟到的中心意旨、情感趋向或意绪氛围等。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对《演义》的主题有着不尽一致的认识和把握,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研究者在研究“主题”时,要首先交代一下是在哪种意义层面上界定“主题”内涵的,即自己所说的主题究竟指的是什么,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论;而事实上这关键的一点恰恰为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当然,即使研究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主题”这一概念,可由于其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相异,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故而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认识,也仍然会见仁见智。
《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的诸种说法,毋庸置疑,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领略《三国演义》丰富的思想意蕴,但这并不意味着《演义》主题的说法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对《演义》主题的诠释可以随心所欲。
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认识,如同对其他科学规律的认识一样,是以某个特定的对象为基础的,必须要受作品本身的制约,这里需要强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种脱离作品实际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管如何标新立异,都是不可取的;而瞎子摸象,各执一词的做法,也同样不足为训,因为作品本身的思想蕴涵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只看到其某一个方面的意蕴就匆忙下结论,如同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柱子一样,尽管大象确实有一部分像柱子,但是大象整体是否像柱子,恐怕还得全面地研究、分析完毕,才能下结论。
所以,即便是根据作品的实际描写,经过认真思索得出的主题结论,它们也有着高下优劣之分,或探讨的比较全面,或只着眼于作品的局部,或分析比较深入透彻,或还在作品的表面兜圈子,或更接近作品的实际情况,或只是个人的主观臆见。
总之,对于主题研究,我们提倡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将局部与整体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着眼于事物的主导方面,进行全面总结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庶几可以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3.关于为曹操翻案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曾就如何评价曹操展开过热烈争鸣。
争鸣是由郭沫若借新编历史剧《蔡文姬》等为曹操翻案引起的。
1959年1月25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称曹操是民族英雄,但是“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1959年2月19日,翦伯赞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
《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
……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
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作三国的历史。
”1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替曹操翻案》一文,承认《演义》是一部好书,但认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
但在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对于郭、翦二老的意见,刘知渐、李希凡、袁世硕、苏兴,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程毅中、黄钧、沈伯俊等人纷纷撰文,予以辩驳,认为替曹操“翻案”,混淆了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从史学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因为《演义》在描写曹操的恶德劣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他过人的胆略和才能,兼顾到他性格的各个侧面,总的是做到了把艺术真实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故而“翻案”之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这场关于如何评价曹操的争鸣,不仅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而且也促使许多学者对《演义》的材料来源、曹操形象的塑造,以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引人思索的是,郭沫若一生写过多本历史剧,曾主张以“失事求是”为历史文学的创作原则,因此谁会真的相信他竟连历史与小说的区别都分不清呢?看来,他当时为曹操翻案确实受到了毛泽东同志要求为曹操翻案等思想言论的影响。
同时,“翻案”恐怕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即《演义》在过去人民生活中的影响的确是太大了,而一般读者又多习惯于以读史的眼光来读《演义》,认为历史上的曹操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因此要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曹操,就必须向人们指出《演义》中的曹操是对历史上的曹操的歪曲,应该恢复历史上的曹操的本来面目。
就此而言,为曹操“翻案”,虽然研究方法有误,但也并非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似未可全盘否定。
4.怎样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1)基本上按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演绎和展示三国的兴衰成败;(2)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主线,以曹魏、孙吴集团的成败为副线,三条线交叉、穿梭,共同编织成一种辫子式的结构形态。
(3)对影响三国分合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进行重点叙述,使之成为全书的主要叙事骨架。
(4)为主要人物立传,让曹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等依次成为构筑故事情节的核心人物;特别是诸葛亮,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实际上就是其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而他死后,姜维九伐中原,也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