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再现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_以许渊冲的_琵琶行_英译本为例_许菊

( 二) 情景交融,物我齐一。 王夫之在《姜 斋 诗 话 》中 这 样 论 及 情 与 景 在 意 境营造上的关联: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 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25]72 袁行霈将意 与 境 的 交 融 归 纳 为 三 种 方 式,即“情 随 境生”、“移情 入 境”和“体 贴 物 情,物 我 情 融”[26]。 在《琵琶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营构手法亦被诗人 大量运用。 例 如“春 江 花 朝 秋 月 夜,往 往 取 酒 还 独 倾”,诗人触景生情: 良辰美景,春花秋月,诗人却无 心赏景,反而触乐景、生哀情,苦叹自身遭遇之不幸, 因此借酒消 愁,“以 乐 景 写 哀 ”[25]10。 “浔 阳 江 头 夜 送客,枫叶 荻 花 秋 瑟 瑟 ”,诗 人 借 萧 索 落 寞 的 秋 景, 抒发对客人的伤别之情,寄情于景,可谓是“寓情于 景而情愈深”[27]。“东 船 西 舫 悄 无 言,唯 见 江 心 秋 月白”,琵琶曲在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于静默中 蕴蓄了千万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诗人与秋江月景融 为一体,物我两忘,深难抽离,物我情融,“一切景语 皆情语”[28]。 四、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之意境重构策略 ( 一) “虚实相生”之再现。 《琵琶行》中,诗人通过以实见虚、以虚补实、以 虚领实、抟虚成实等多重艺术手法,渲染了秋夜江上 送客的凄清悲凉,传达了琵琶女寄寓在琵琶曲中的
诗歌翻译论文: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

价值工程1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厚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的构成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诗人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前者叫做‘境’,后者叫做‘意’,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由此可见,意境是以“情”为核心,“景”为依托。
2意境与情感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它们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同时为了在表达诗歌内容上能够非常的委婉含蓄,诗人大都采用借景抒情以及托物言志的方法。
诗人在创造其诗歌意境时,难免就会将其喜怒哀乐的情感渗入其中。
所以,能够将意境引导出来的关键因素就是诗人的“情”。
另外,在诗歌中,诗人还经常使用以虚衬实的方式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蕴含在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黄新渠译文为:Calm are the river waters,green the willows.From this bank I’ve heard my love singing fine.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竹枝词》描绘的是懵懂少女对爱情的初次体验。
诗人在诗中表达出少女那种对爱的既有欢喜之情又有怀疑之虑。
特别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把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以及迷惑不知所措的心情描述的生动形象。
她所爱的情郎就和这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透,是情郎对她的爱在心而口难开,还是爱意不笃难以表白?在诗的最后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双关的方式,用天气的晴”暗喻少女内心之思念“情”。
宋词英译中的意境美再现

- 240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宋词英译中的意境美再现华南理工大学/李妍【摘要】“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
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词 意境美 英译一、导言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词人喜爱写花前月下,亭台楼榭,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词往往韵味悠长给人一种纤柔香艳之感。
意境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合一。
意境之说起源于先秦《庄子》、《老子》提出的“立象尽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意向”、“神韵”被钟嵘等人提出,汉代的刘勰提出诗词要讲究意境的“风”与“骨”。
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译者在翻译古词时,不仅要把实景译出,还应该再现宋词的意境之美。
二、宋词意境美的翻译如何把意境美传递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译者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许渊冲先生也曾说过:“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
”但我们可以巧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
1.译语陌生化。
距离产生美感,异域风情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若能将一些晦涩难懂有文化障碍的东西异化,给读者更广泛的思考空间,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了,由于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做适当的处理也是有必要的。
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中的“双鸳池沼水溶溶” 的译文:A couple of Chinese mandarin ducks in warm water ,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此译文的点睛之笔在“双鸳”的翻译,译者把它译为“Chinese mandarin ducks ”,“mandarin ducks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在亚洲筑巢在树上比鸭子要小的鸟,单从这一解释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鸳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
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境界的再现

236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境界的再现文/刘 韵Mao Zedong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What an enchanting sight!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But alas! 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Heaven for a day,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继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禛的“神韵说”之后,王国维在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认为境界才是评价诗词的最高标准,真正探究到了诗词的本质和灵魂。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的意境再造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的意境再造作者:杨蓓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中英语言、文化、习俗、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造成中国古典诗词英译面临着极大难度。
如何在翻译时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再造诗词优美意境是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本文从了解诗词创作背景;营造音韵格律美;灵活掌握翻译技巧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诗词翻译实例,分析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意境再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翻译意境中图分类号: G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3-02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要准确完整传达原诗词的含义;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译文应传达原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向读者展示原诗歌优美的意境。
而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词藻,多变的句子,优美的韵律,有的甚至引经据典,涉猎广博。
如何在译文中进行意境再造,尽量做到翻译对等,是本文重点探索的问题。
1 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也是文化的传递和再现。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对原文的创作背景乃至作者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都有较为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真实再现原文意境。
例1:唐代诗人寒山在一首自传诗中写到“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美国诗人、学者施耐德将其译为:“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寒山原诗通俗直白,施耐德译文极为简单平实,力求重现寒山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却因多次科举不中遁入空门。
诗作在当时不被世人接受,直到现代才逐渐受到世人推崇。
其诗作中常寄托着对世俗的不屑和对知音的渴求。
在他的另一首诗中有突出体现:“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李磊【摘要】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3【总页数】7页(P82-87,92)【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描写翻译理论;中国【作者】李磊【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炼、音韵优美、意境深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意境,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也就是说,意境美是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情景与意象相互交融的诗意空间和审美境界。
根据索绪尔(Saussure)的理论, 任何符号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 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中可以为感官感知到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该物质载体指代的对象或意义。
[1]古典诗词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言语、形式和语音构成了文本的能指,而所唤起的形象则构成了文本的形象所指;其形象所隐喻的并以情感为中心的意义蕴涵就构成了其意义所指。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生成正是言、象、意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决定了它的意境不是载体,而是属性,它是借助文本内部各要素及其整合而生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美代表了东方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它不仅极具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东西方关于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
即:任何艺术不能独立于本民族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文化语境而存在。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
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标签:古诗翻译意境一、引言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
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
帮助世界揭开中国古诗优雅而神秘的面纱,也是翻译界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许渊冲,198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何谓有境界?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如耳目”;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心境与情感的传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孕育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古代文人骚客历来以“境界”论诗。
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
(林晓芝,2012)这也使得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诗的真谛,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诗。
正如同钱钟书所说:“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二、《江雪》及其译本诗词中的意境也并非难以把握,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还可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找到线索。
意象即古诗中借助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感的形象,“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典型的意中之象。
诗人选用的意象透露了主观情感。
很多诗歌中包含多个意象。
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不同意象之间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融,尽量做到以意象衬意境。
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和“万径”两个意象相互照应衬托,塑造了广阔无边、万籁俱寂的背景:远处峰峦叠嶂却无飞鸟,万径纵横交错却不见人踪。
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有如下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版本:版本1:No bird appears in hills,no trace of human on all trails.版本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文殊,1989)版本3:Birds in mountains fly and hide in places unknown,there are no human footmarks on any road I note.(孫大雨,1997)版本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1988)版本1采用了直译法,使用并列结构,诗句的原意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没有把“千”和“万”这两个数词所要表达的“山”和“径”之多义翻译出来,因而缺乏一种气势,未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摘要:将古诗译成英文的过程也就是重构诗歌意境的过程,在翻译时,译者发挥着极大的主体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在还原意境方面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夜雨寄北》;翻译;意境引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凝练精简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出非常丰富的内涵。
在欣赏古典诗歌时,要特别注重它的意境,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与意义最为集中的体现。
所谓意境,就是指在诗歌等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而塑造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学者陈植锷曾经说过,通过诗歌中每个独立的词语而表达出来的意境,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诗歌意境的重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过程包含了意义的传递、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的传播,而译者在这个过程中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能否准确解读、理解与把握原诗的意境,决定了翻译后的诗歌能否完全表达出原诗所包含的意境与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地位的作用。
1、原诗的创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于公元813年生于怀州河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县,猝于公元856年,短短46年的人生历程铸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杜牧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而与李杜中的两位前辈相比,他的诗风更接近于杜甫,王安石曾留文,“义山学老杜而得其深邃,纵观唐人,惟一人耳”。
青年时期的李商隐,文学才能已经开始暂露头角。
一次偶然的机会,十七岁的他入了当时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法眼,令狐楚将李商隐留在身边并教他学写奏折。
二十五岁时,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考取功名,进士及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的意思是在勉励友人振作起来 , 勇敢上路。至此 , 两人之间的深挚友谊 以及诗人 自 身的广阔胸襟又再
一
次得 到 了升华 。
面的立体感 , 使读者能够体会 出隐含 于文字表面之 下的内在 意义。下 面 以王 勃 的《 杜少府 之任 蜀 送
关键 词: 中国古典诗词 ; 意境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4 16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8 (0 2 0—0 1—0 17 - 50 2 1 ) 4 0 9 2
一
、
引言
诗歌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艺术作品尽量完 美再现的过程。通常译者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同时 还能充分体会到原作者所营造出的意境 。有时 , 原 诗 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不一定会直接明了地展 现出来 , 很多情况下诗人会省略词语 , 以求含蓄内敛 地 隐藏起 内心 最深 的感 受 , 留给 读 者 自己去 细 细 体 会 。而这 些省 略 的部分却 往 往是 最能 体现 诗人 真实
诗人并 没 有 直 接 描 写 出来 , 是说 了 一句 “ 而 同是 宦
游人” 意思是你我都是 为求 取功名 而四处奔波的 ,
有 志之士 , 亲别 友乃是 常 事 , 以此 中深意你我 彼 离 所
此都心知肚明。今 日 离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但诗 人这 时却 用 乐 观 积 极 的心 态 去 宽慰 友人 , 告诉 他 : “ 内存知己, 海 天涯若 比邻 。——尽管相隔千里 , ” 但 知 己之 间 的友 情却 不 会 因为 距 离 的遥 远 而生 疏 , 反 而会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如 同近在比邻。最后结尾
W h t e o o t h a t n rw ee e . eh r y u g o t e e r e d o h r v r h
S a t o i e h y u g h n s o c n lk t e o n t i g patn wih ri g t
在 翻译 时 , 了展现 出送 别 这一 意境 , 为 针对 “ 风
烟望五津” 这一句 , 应该通过 添加动词 的方法以尽 力突出显示其画面的立体感 , 而加强原作 中送别 从
州》 为例分析 :
城 阙辅三秦 , 烟 望五 津。 风
与君 离别 意 , 同是 宦游人 。
时烟雾迷离 的气氛 , 以映衬 诗人暗暗伤心的情绪。
2 1 年第 o 期 02 4 第2 8卷 ( 22期) 总 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0F EDUCATI NAL NSபைடு நூலகம்TUTE Ol I TI OF I N J LI PROVI NCE
No 0 01 . 42 2 VO . 8 12 r t lNo 2 2 o a . 9
的精神 状态 。一个 “ ” 贯 联 其 间 , 把这 两 地 相 望 字 就
收稿 日 : l—0 一1 期 2 2 l O O 作者 简介 : 王惠娟 (9 2 ) 女 , 18 一 , 黑龙江人 , 昌学 院外 国语学院 , 许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及实践。
1 9
谈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 的再现
王 惠娟
( 昌学院 外国语 学院, 许 河南 许 昌 4 10 ) 600
摘要 : 意境 , 是诗人 内在 的思想感情 内涵与外在 的客观 物象统一 的艺术境界 。诗歌 的意境 是诗歌 的灵魂。因此 , 诗歌 翻 译 时必须忠实再现诗歌 的意境。译诗要 发掘意境 , 领悟诗 美, 从选词、 要 句法 结构等方 面入手 , 在译文 中重现原诗 的意境。
海 内存 知 己。 涯若 比辱 。 天
无 为在 歧路 , 女共 沾 巾。 儿
一
本诗是王勃送友人杜少府赴任 四川之作。虽为 首送别诗 , 却又满怀着豪 爽昂扬 之志和积极乐观
i. n g
To s e y u o h n ta t o s n fp te e o f It i k i h u a d o iis; W e r a sn e b t a e t e o ild t s o m i c oh we h v h mc a ui . e
处, 诗人 劝慰 朋友 不要 因分 别 而伤心 流泪 , 其 中隐 这
的意境。本文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典诗 词英译中意境的再现。
二、 增加 动词 。 凸显 画面 立体 感 为 了使译 语读 者产 生 同源语 读 者相 同或相 似 的 情 感反应 , 为 了能 够 使 译 文 表 意更 为 清晰 、 象 , 也 形 更 为生 动 , 者可 以通 过增 添词 语 , 译 比如通 过增 加动
心境的, 或者说 能够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有 助 于 凸显 原 诗
隔千里 的空问距离形象地刻画出来。同时“ 风烟” 两字 , 一方面既写出了杜少府赴任路上的荒凉之景 , 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他旅途的艰辛 , 由此可见诗人对 朋友的关切之情。颔联 的“ 与君离别意” 何 “ ? , 意”
译文如下 :
T e w l n u r t g a d o rc p t e i n; h al a d t res u r u a i r g o s l a
0’ r t e r mo e矗v e re h r ss a e r l. e h e t e F ris t e e mit r o1
A o o fi n sa n a eg b rfr v r b s m re d i e r n i h o oe e ,
托他告知身在 洛阳家乡的亲友们 , 自己是 “ 一片冰
心在玉 壶 ” 。这里 , 者 是 在 以此 自喻 , 现 自己 的 作 展 光 明磊 落 、 彻纯 洁 的 品格 ; 际上也 是在告慰 洛 阳 透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