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及夸美纽斯介绍剖析

合集下载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

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

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

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

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

《大教学论》缺点

《大教学论》缺点

《大教学论》简介及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泛智学校,《大教学论》,教育学成独立学科,普及教育,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论述人生目的、教育目的、普及教育改革的意义、体育、道德教育、教学原则、班级授课制、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它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目的宗教性目的:达永生。

现实性目的:培养有学问有德行有虔信的人→体现民主主义。

教育作用发展天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主张1.普及教育(人人可接受教育,核心是泛智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普及教育措施:建统一学制,设泛智学校,行学年制,用班级授课制,编泛智教材,设督学统一学制(夸美纽斯NO.1提出统一的学校体系:国家层面的教育建设,四阶段:婴儿期1—6岁进母育学校,儿童期6—12岁进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进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进大学。

)泛智论(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教人所必需知识,受周全教育。

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不论贫富贵贱,一切男女青年)泛智学校(实行泛智思想的场所,面向一切人,受周全教育,用班级授课制,行学年制,编泛智教材)学年制(针对:学校教学缺统一安排,无序。

解释:各学校各年级一年只招学一次,秋季始业,同开学同放假,学年结束要考试,并升级。

优点:利同年级学生统一学习进度)班级授课制(目的:实现普及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解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教学。

评价:优点:推动普及教育,促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强调集体教学,忽视个别教学)评价普及教育:优点:一是普及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

二是理论体系较完整。

三是关心贫民子弟,四是教育内容丰富。

缺点:一些重要问题认识不足,思想带有宗教色彩。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原则,贯穿《大教学论》,体现人道主义)内容一:批判:旧学校违背自然。

中外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的影响

中外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的影响

中外教育家作业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的影响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其父是“捷克兄弟会”16世纪初捷克出现的一种新教派,会员多为下层贫民。

的成员,夸美纽斯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岁时,父母双亡,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

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

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

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1642年,夸美纽斯来到瑞典,为那里的学校编写教科书。

不久,他又应邀到匈牙利担任学校教育顾问,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另外几部教育著作,如《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准则》《世界图解》等。

1654年起,夸美纽斯辗转波兰和荷兰,最后移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尚未完全涤荡中世纪的阴霾,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开篇的标题中高呼“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

人文主义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

他重视人今世的现实生活,相信教育的作用,认为人具有理性的灵魂和发达的感知觉能力,能够通过高明的教育,把人培养成为有智慧、有德行和虔信的人,成为万物的主宰。

在夸美纽斯那里,人是大写的,这是对旧时代的反叛和对新时代的召唤。

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的思想浸透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他孜孜不倦于“泛智学”的研究,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认为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由此,他们便不会缺乏思考、选择、守纪等良好的美德,知道如何理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计三十三章,每章的标题就直接概括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的观点。

2. 提出了一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普及初等教育、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采用班级授课制等。

3. 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等内容,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

4. 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自觉的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5. 主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相互配合和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教学论》是一部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对于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一、概述《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杰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誉为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其中所蕴含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研读,探讨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这一思想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各个方面的论述中,为后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对《大教学论》的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借鉴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教学论》中的“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阐述其内涵、特点和实践价值,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简述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神学家和改革者,被誉为“近代教育之父”。

他的杰作《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于1632年首次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等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系统阐述了其“教育适应自然”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还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地位来看,《大教学论》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后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夸美纽斯在书中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成为后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浅谈《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

浅谈《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

浅谈《大教学论》中的德育思想梨园小学王贤政《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道德教育是《大教学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1)持重。

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他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作健全的判断,使正确的判断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

我的理解就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孩子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

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

他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

我想,作为老师和长辈,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纵容他,要从小培养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

是要求孩子们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做一切事情。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想教导孩子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也提到:“教不严,师之过。

”一个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尊严,让学生心服口服。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我们现代教育已经开始提倡“人文教育”,讲究师生关系的平等,难道还需要让孩子学会“服从”吗?我想,那是指人格的平等,是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的。

与夸美纽斯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人格,用爱心、宽容心对待他们,是非常人性的,但是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孩子们的行为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

我想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说,坚忍是一种美德;(4)正直。

是对于别人抱着公正无私的态度,是不伤害别人。

他指出,一个正直坦率的孩子应该学会与任何有价值的人交往。

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文 献标 识码 : A
《 大教学论》 共有三十三 章, 按照论述的内容又可划分为 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一—— 九章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人 生活和教育 的 目的及教育在人发展 的作用 。其主要通过人最 初的来源 、人与上帝 的关系和人在现世生活的 目的引出人接 受教育的必要性 。 正如 , 在 第二章中, 他把人性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植物 的、动物 的和理性的 。第一种作用仅限于身体方 面, 第二种则可以利用感官和运动 , 最 后一种则 能单独存在 , 而且是人类特有 的。他又进一步阐述 ,虽然理性天生存在于 人们的灵魂里 ,但需要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这一把钥匙去开启 理性的大门, 为永生做准备。在第 五章 中, 他肯定 了人有 接受 教育的能力 ,最后引 出了教育的 目的也是人的终极 目标—— 与上帝共享幸福 。 第二部分为十 —— 十四章, 主要阐述 了改革 旧教育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夸美纽斯深刻地批判 了旧教育不注重人的发 展, 学校专为富人设立 , 学校教育方法不 当以致学校变成了儿 童惧怕的场所 , 学校变成 了儿童智力的屠宰场 , 最终导致儿童 厌恶学习。 在批判的同时, 他也指出了学校应该 以培养心性聪 明、 行 为谨慎、 精神虔诚的人作为 目标 。 在第十二章 中, 他提 出 了改良学校是可 能的。他强调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儿童的成长 环境, 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接着 , 在第十三章中提 出了改良 学校的方法 即秩序 。这里的“ 秩序” , 可 理解 为 自然的规律。 第十五—— 十九章 为第三 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概述 了教 学 的原则, 有 自然适应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阶段性原则、 简易 性原则等 。 第二十—— 二十五章分述 了各科教学法, 如语文教学法 , 艺术教学法、 科学教学法 、 道德教育教学法等, 并且概述 了各 科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第二十六章单独 论述 了学校纪律 。他细致 的分析 了学校 纪律发挥的作用及学校纪律发挥的作用的前提是道德遭到破 坏, 同时强调 了教师榜样示范 的重要性 。 第二十七—— 三十二章论述了制定统一学校制度和各级 学校的基本方案 。他创造性地把人 的一生的学校教育分为四 个阶段 , 分别为婴儿期、 儿童期 、 少年期和青年期 。同时, 也提 出 了相 应的学校和各级学校 的任务 。 最 后一张他叙述 了实现他 的教育理想应具备 的条件 。 每一个伟人或每一本不朽的著作背后 都或 多或少地映射 着 其 产 生 的 时代 背 景 和 历 史 根 源 。同样 , 夸 美纽 斯 和 他 的 《 大 教 学论 》 也不例外。我们可根据 《 大教学论》 的 特 点 剖 析 它产 生 的社 会 背 景 。 1 社 会 宗 教 信 仰 的 影 响 纵观全文 ,无论是人的产生还是他论述的教育 目的都充 满 了宗教神秘的色彩,都没有摆脱利用宗教来达到阐述其教 育理论思想 。夸美纽斯出生于 l 6世纪末 的捷克 , 当时, 欧洲 正处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启蒙运 动的交替时代 。长期 的 宗教与政权之间的战争使得人 民生活困苦,长 期处 于受压迫 的地位 , 而大众为 了寻求精神上的依靠, 期望来世得到永生, 所 以普遍信仰宗教。夸美 纽斯正 是出生在 宗教主义弥漫 的环 境里。他从小受宗教教育 的熏陶 , 在青年时期学习神学, 基督 教作为其信仰 ,已根深蒂 固。故在 阐述 自己的教育思想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夸美纽斯生平
2、经历 • 1628——1641 年 期 间 , 他 在 波 兰 黎撒创办了多所学校,撰写了许多 教育著作:《母育(亲)学校》、 《语文(言)入门》、《大教学 论》。
二、夸美纽斯生平
2、经历 • 1641 年 ——1654 年,先后辗转于 英国、瑞典、匈 牙利,宣传泛智 论。并著有《世 界图解》一书。 1650 年被推选为 兄弟会主教。
名词:中世纪 • 时 段 : 476 年 西 罗马帝国灭亡 — —1453 年 东 罗 马帝国灭亡。 • 黑暗时代:封建 割据、战争频繁、 科技和生产发展 停滞。
一、背景
3、文化与教育 • 教育被教会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 世俗教育被否定。 • 教会学校:僧侣担任教师,教学内 容为神学和七艺。 • 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文学、医 学、法学、神学四科。
“从所有个别的 科学中能形成一 种统一的、包罗 万象的科学的科 学和艺术的艺术, 即泛智论。” “泛智”就是一 种百科全书式的 能为一切人所掌 握的各种自然和 社会知识的大全。
三、《大教学论》
5、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 上帝创造的自然是遵循着 一定的秩序的。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 教育人的事儿也要遵循自 然。 • 机械、简单;教育规律与 自然事物规律是不同的。
《大教学论》及夸美纽斯介绍
巴林左旗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贵义
一、背景
1、文艺复兴
• 14 世纪发起于意大利, 16 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思 想文化运动。 •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 • 先驱人物:但丁(《神 曲》)
一、背景
2、基督教 • 天主教(公教): 最早的基督教派 • 东正教(正教 1054年) • 新教(马丁· 路德 1517年)
二、夸美纽斯生平
2、经历 • 1654 年 , 回 到 波兰黎撒。 • 1656 年 , 迁 居 到荷兰阿姆斯 特丹。 • 1670 年 , 去 世 。 葬于纳尔登。
二、夸美纽斯生平
3、生活的时代特点
•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 会的转型时期。在 文化、思想领域, 人权与神权、理性 与信仰、现实与来 世、科学与迷信、 民主与专制之间发 生了激烈碰撞。
三、《大教学论》
2、主要内容及意义
• 斯皮尔曼:“倘若 各时代关于教育学 的著作全都丢了, 只要留得《大教学 论》在,后人便仍 可以把它作为基础, 重新建立教育的科 学。”
三、《大教学论》
3、这样理解前九章
• 前五章:人生的意 义和目的。 • 六到九章:教育的 目的和作用。
三、《大教学论》
3、这样理解前九章
三、《大教学论》
1、成书年代
• 成书于1632年。 • 1939 年 , 由 傅 任 敢翻译成中文。
三、《大教学论》
2、主要内容及意义
• 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学,包括教育目 的、任务、原理、作用、内容、方 法以及各类分科教学法等基本内容, 其中就有对近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 响的班级授课制。这一巨著,以它 不朽的思想,历经三百多年的考验, 成为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精 华和核心。
不好读
原因
• 大量引用《圣经》原文及宗教言论。 • 近四百年前的书,时代差异巨大。 • 1939 年翻译,当时的白话文与今 天的略有差异:“自然因为常动, 所以才变丰产和强健。”、“行 谊”。 • 独特的体例,不可理解。
• 提出原则。(自然的作为不是杂乱 无章的,它在前进的时候,是界限 分明地一步一步进行的) • 自然界中的例证。(鸟儿发育) • 人们遵循该原则的例证。(建筑家 盖房子) • 学校违反该原则的例证。(一次教 给学生好多事情) • 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时间只做 一件事情)
三、《大教学论》
6、一句话读懂《大教学论》和夸美纽斯
•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 艺术 • 一切事物:教育内容泛智化。 • 一切人们:教育对象普及化。 • 全部艺术:系统地教育学理论。
四、矛盾的结合体
二、夸美纽斯生平
4、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 毕生从事教育 事业,主持过 捷克、波兰的 兄弟会学校, 为瑞典编写过 教书,为匈牙 利改革过教育。
二、夸美纽斯生平
4、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 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 的贡献,著有《大教 学论》、《世界图 解》、《母育学校》、 《语文(言)入门》、 《物理学概论》等多 本教育教学著作。
一、背景
4、社会背景 • 科学开始萌芽, 教会受到冲击。 • 哥白尼发表日心 论。 • 麦哲伦舰队环绕 航行世界。 • 资本主义兴起。
一、背景
5、三十年战争
• 1618---1648
• 是欧洲国家间 争夺领土、王 位、霸权以及 各种政治矛盾 和宗教纠纷尖 锐化的产物。
二、夸美纽斯生平
1、家庭 • 1592年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磨坊主家 庭。 • 疑似出生地:科姆那、尼奈斯、乌 赫尔布罗德 • 其父为波西米亚兄弟会成员。(兄 弟会:新教团体)
• 中世纪天主教:原 罪、赎罪、安贫、 禁欲、蒙昧、盲目。 • 夸氏:人是最崇高、 最完善、最美好的; 博学、德行、虔信 的人才能与上帝共 享永生。
三、《大教学论》
4 、这样理解第十章《学校教育要普遍》
• 教育内容要泛智化 • 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 需的事项 • 在学校里面,人人应该学 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虽 则在以后的生活里,某些 事项对于某一个人来较有 用处,其他事项对于另外 一个人较有用处。
二、夸美纽斯生平
2、经历 • 1604 年( 12 岁)失去双亲,成为 孤儿。 • 1613年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 • 1614年,回到捷克,任一所拉丁语 学校校长。期间,著《简易语法规 律》。
二、夸美纽斯生平
2、经历 • 1616 年,成为兄弟会的牧师。两年 后成为兄弟会学校校长。 • 1620 年,三十年战争中,捷克战败, 之后兄弟会受到迫害。丧失全部藏 书和手稿。妻子儿女丧于瘟疫。 • 1628 年,与三万户兄弟会成员迁居 波兰黎撒。从此,终生飘泊,客死 异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