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当我们走进高中的化学课堂,面对繁杂的知识点和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时,如何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成为了每个学习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达到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我们来梳理一下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在必修2的化学课本中,我们会接触到诸如物质的量、气体定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不仅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更高层次化学知识的垫脚石。

因此,教案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这些核心概念得到充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我们具体看看这份教案的结构安排。

一个好的教案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后作业与评价。

在教学目标上,我们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理解气体定律的应用,以及学会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和达到化学平衡的方法。

针对教学重难点,教案特别强调了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和运用,以及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教案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协作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至于课后作业与评价,则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除了传统的书面习题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或实验设计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上述的教学安排,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化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踪迹,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激发他们对化学乃至对整个自然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目录(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20)第三节化学键 (33)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9)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39)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55)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62)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93)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自然的开发利用 (89)第一节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与海水资源 (89)第二节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98)教案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 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原子AZ X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教案课题: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符号的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方法。

3. 熟悉主要元素的化学符号、名称和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符号的概念和使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

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规则和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实验室器材和化学元素示意图。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化学符号的概念,让学生展示自己熟悉的化学元素符号。

二、讲解化学符号(10分钟)1.讲解化学符号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示范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并让学生练习。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5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结构。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包括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性质,如原子半径和电负性。

四、实验演示(1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元素的性质和符号的应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扩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分类为主题,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无机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2.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了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4.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示范操作。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是化合物?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学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并进行必要的示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三、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1.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进行实例操作。

3.要求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完成相关练习。

四、学习单质制备方法和性质1.介绍单质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讲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和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五、学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1.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方式。

2.讲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六、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单质制备方法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和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布置了相关作业,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质子 1.673×10—271.007+1.602×10—19中子 1.675×10-27 1.008 0电子9.109×10-311/1836-1.602×10-19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问]原子核的特点?[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定义 : 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 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荷数=原子序数带点微粒的判断。

A : 质量数Z :质子数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1018.9 98Na1222.9 90Al1426.9 8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 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12122040182、完成表2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01111121666686[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为引入,引出乙烯的研究。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乙烯的性质。

讲解乙烯的结构,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等,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

介绍乙烯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沸点等,并重点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如加成反应。

以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为例,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让学生掌握加成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

通过对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让学生归纳烯烃的加成反应与烷烃的取代反应的不同。

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乙烯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乙烯用途的研究,让学生领会化学与生活的巨大联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是乙烯的结构和加成反应,难点是对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

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研究小组讨论、交流等。

教学用品包括石蜡油、碎瓷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滴管等。

学生认真观看,加深对加成反应的认识。

探讨加成反应的特点。

生1提到碳碳双键,从一个反应得出一类反应的特点,即加成反应。

生2补充了机理,即先断C=C双键及不饱和烃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的一个键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接着,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深入结构Flash展示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在巩固加成反应的基础上,学生们练写出乙烯与H2、Cl2、HCl、H2O的反应方程式,但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写出与H2O的反应。

教师提醒学生,加成反应类似化合反应,即成反应,先断键,后成键。

学生们认真听讲,加深对加成反应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加成反应的特点,并讲解反应4,从水的结构明确加成,发散思维请学生总结烷烃取代反应与烯烃加成反应的不同。

通过类比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取代、加成反应的理解,对比知识,发散思维,说明烷烃取代反应、烯烃加成反应的不同。

教师提出一些反应,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巩固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 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

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三) 元素周期表与碱金属Na 银白色,柔软0.97 97.81 882.9 0.186K 银白色,柔软0.86 63.65 774 0.227Rb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68 0.278Cs 银白色,柔软 1.879 28.40 678.4 0.265【总结】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元素符号色、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Li 均为柔软小大高低高低Na 银白K 银白Rb 银白Cs 略带金黄【归纳】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4、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强。

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四) 卤族元素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卤族元素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1、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在结构上: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资料卡片卤素单质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沸点℃溶点℃溶解度(100g水中) F2淡黄绿色气体1.69g/l(15℃)-188.1 -219.6 反应Cl2黄绿色气体3.214g/l(0℃)-34.6 -101 226cm3Br2深红棕色液体3.119g/cm3(20℃)58.78 -7.2 4.17gI2紫黑色固体4.93g/cm3184.4 113.5 0.029g(4)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 1、 2、3、4、 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 L M1 氢H 12 氦He 23 锂Li 2 14 铍Be 2 25 硼 B 2 36 碳 C 2 47 氮N 2 58 氧O 2 69 氟 F 2 710 氖Ne 2 811 钠Na 2 8 112 镁Mg 2 8 213 铝Al 2 8 314 硅Si 2 8 415 磷P 2 8 516 硫S 2 8 617 氯Cl 2 8 718 氩Ar 2 8 8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A、B、C、D均错)A、B违反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排布规律,C的第一电子层上应为2个电子,D项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的排布规律。

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3~10 2 1~811~18 3 1~8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 大→小11-17 大→小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观察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较大。

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

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就像坐座位,多一个电子就像多一个人,只能往外挤了,半径就变大了。

原子序数 3 4 5 6 7 8 9 10元素符号Li Be B C N O F Ne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2 +7,-1 0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6,-2 +7,-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1) 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 最外层电子数≧4时出现负价(3) 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8(4) 金属元素无负价(5) 氟无正价对于稀有气体元素,由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是0。

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1234567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周期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Si AsTe AtAl Ge Sb Po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FrF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推知: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F),位于第一定的非金属性,如Al 、Si 、Ge 等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方程式: 2Na+Cl 22NaCl 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和构成粒子 (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2、形成条件:活泼金属 M M n+化合离子键活泼非金属 X Xm-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定。

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提问】(1)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AlCl 3 、AlBr 3、AlI 3化合物中,铝与氯之间所形成的并非离子键,均不是离子化合物【提问】(2)所有非金属化合物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NH 4Cl 、NH4Br 等化合物。

NH 4+、CO 32―、SO 42―、OH ―等原子团也能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

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

二、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1、表示原子 Na × ×Mg × •Cl •O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讲解】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2、表示简单离子:阳离子:Na + Mg 2+ Al 3+阴离子: [∶S ∶]2-[∶Cl ∶]-[∶O ∶]2-【讲解】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离子化合物 NaF MgO KClNa +[∶F ∶]- Mg 2+[∶O ∶]2- K +[∶Cl ∶]-【提问]对于象MgCl 2、Na 2O 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 ‥∶ ‥+me -‥ ‥》 ‥‥‥‥‥ ‥ ‥ ‥‥ ‥ ‥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相同离子不能合并,且一般对称排列.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课题:第三节化学键(二) 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