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秋乡苗族民俗志

合集下载

关于苗族的资料、风俗

关于苗族的资料、风俗

关于苗族的资料、风俗嘿呀,苗族可真是个特别又有趣的民族呢,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他们的资料和风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咱们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地方呢。

他们就像一群有着独特魅力的星星,散落在这些地区,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先说说苗族的服饰吧,那可真是漂亮得不像话呀!苗族姑娘们的衣服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衣服上有好多漂亮的刺绣,那些刺绣的图案丰富极了,有花呀、鸟呀、蝴蝶呀,还有各种各样奇怪又好看的几何图案。

我有一次在一个民俗展览上看到了苗族的服饰,当时就被吸引住了。

那刺绣的针脚细密得很,感觉就像仙女用魔法把那些图案印在了衣服上一样。

而且呀,苗族服饰上还有很多银饰呢,什么银帽子、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走起来的时候,那些银饰就会叮当作响,就像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苗族的节日也特别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苗年啦。

苗年就像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一样,热闹非凡呢!到了苗年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了。

大家都穿上漂亮的节日盛装,聚在一起。

男人们会吹起芦笙,那芦笙的声音悠扬又动听,感觉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呢。

女人们则会跳起欢快的舞蹈,她们的舞姿轻盈优美,就像一群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

我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苗年的画面,有个小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银饰,跟着大人一起跳舞,那笑容灿烂得就像太阳一样,真是太可爱了。

还有啊,苗族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呢。

他们的房子大多是干栏式的建筑,就像一个个小楼阁一样。

房子一般分为两层,下面一层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养牲畜,上面一层就是人住的地方啦。

这种建筑可实用了呢,而且看着也别有一番风味。

我曾经在一个苗族村落旅游的时候,看到那些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周围是青山绿水,那画面就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一样,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苗族的饮食也很有特色哦。

他们喜欢吃酸的东西,像酸汤鱼那可是苗族的名菜呢。

那酸汤的味道浓郁醇厚,鱼在里面煮得鲜嫩多汁,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呀。

我在一家苗族风味的餐馆里吃过一次酸汤鱼,那味道到现在都忘不了呢,酸酸辣辣的,感觉味蕾都在跳舞。

[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第一篇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民风民俗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苗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

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

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一)苗年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

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

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

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

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

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

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

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

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

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

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

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

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

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

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

风俗: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苗族的习俗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苗族的婚恋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苗族的民族文化美食文化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重要节日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民族风俗习惯 ppt课件

苗族的民族风俗习惯  ppt课件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ppt课件
4
苗族的建筑风格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 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 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 (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 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 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捣鱼
9
苗族的饮食文化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 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 粑粑最为常见。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 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 “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 繁多,常见的蔬菜...
ppt课件
10
苗族的服装风格
ppt课件
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 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 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5
苗族的建筑风格
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 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 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 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
7
苗族的饮食文化习惯
五色饭为红、黄、蓝、白、黑五色,皆用独特 的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山栏糯米中,放 在特制的木蒸笼中蒸成。
苗族的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传统 小吃,只有在黎族、苗族人民传统喜庆的节日 如“三月三”,苗族人民才亲手制作。
ppt课件
年糕
茶虫
绵菜粑
ppt课件
ppt课件
15
苗族的节日习惯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 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 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苗族的风俗习惯大全

苗族的风俗习惯大全

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的风俗习惯大全一、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

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

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

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

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二、饮食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

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70 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

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

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苗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苗族文化具有典型而鲜明的特点。

其风俗习惯是他们的历史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在节日里。

每逢佳节或集会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或打着芦笙踩堂歌。

人们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优美的芦笙舞。

苗族人喜欢喝酒,他们习惯把酒看作是一种吉祥和幸福之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喜庆之事,人们都会用酒来庆祝。

苗族人喜欢制作工艺品和刺绣。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各种工艺品和刺绣品来装饰自己和送礼。

苗族人喜欢讲故事和传说。

他们喜欢在节日里讲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传说形式讲出来的。

苗族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首饰、银饰、绣品等服饰文化艺术珍品和习俗文化艺术珍品等。

—— 1 —1 —。

苗族民俗志

苗族民俗志

苗族民俗志远古时代,苗族先民被称为 三苗 ,聚居长江中游的 荆楚 之地㊂后沿沅江的五条支流向西迁徙,成为秦汉时期 五溪蛮 黔中蛮 武陵蛮 的主要组成部分㊂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㊁松桃苗族自治县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㊁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㊁城步苗族自治县㊁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㊁昭通专区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苗山苗族自治县㊁隆林各族自治县㊁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广东省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等地㊂另外,四川㊁湖北两省也有少量的分布㊂苗族人口约有三百九十二万人㊂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㊂全国的苗族语言有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和滇东北四大方言㊂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云南㊁贵州等地进行过苗语调查,并设计了一套新苗文,受到苗族人民的欢迎㊂一苗族的服饰因地而异㊂主要差别表现在服装的颜色㊁式样㊁花饰和镶花部位等方面㊂如依服装之颜色的不同,过去曾有黑苗㊁红苗㊁白苗㊁花苗㊁青苗的称呼㊂就服装式样来说,妇女的服装可分为穿裙何耀华文集·第一编滇学研究和穿裤两种㊂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上穿大襟右衽衣,下穿裤子㊂衣袖和裤脚镶有花饰,衣领周围有花边,名曰 托肩 ㊂其他地区的上穿大领短衣,下着百褶裙㊂妇女服装分便装和盛装两种,便装素净,盛装刺绣有花纹㊂着盛装时,佩戴有多种多样银饰㊂穿便装时银饰很少㊂便装的衣裙不绣花,一般染成藏青色,朴素㊁大方㊁耐用㊂妇女在婚后落夫家之前,父母让其尽量备制衣裙,母亲也大力帮忙㊂因此富裕中农以上的人家,置备得很多,可以穿一二十年至四五十年㊂黔东南舟溪地区的衣服长约一尺五寸,左衽钉有七颗银扣,右衽只配有第一颗扣子的纽结,其余成了装饰品,靠腰带拴紧㊂袖口有七八寸大,里面镶上一条宽约一寸的蓝布,穿后翻在外面,现出一圈蓝色㊂便装的腰带用自织的 花椒布 做成,是丝棉合织品,丝线为红㊁绿两色,棉纱染作藏青色,长约七尺㊂盛装的腰带有的用丝织品染作绿色和蓝色,不缝成管状㊂裙为 百褶裙 ,长一尺四五寸,便装多不绣花㊂裙围有两张,分别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后面,前一张素净,后一张下摆镶有宽三四分的花边,用彩色丝片制成㊂由于裙子短,妇女常常包绑腿㊂除下田和大热天不包外,平时都包,尤其是少女,觉得不包不雅观㊂盛装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的缎子作面,布作里㊂两袖和下摆都绣有彩色的花纹图案㊂下摆用一寸多宽的缎子作底,绣以彩色的花㊁鸟㊁虫㊁鱼等纹样㊂衣绣一是用绸缎作底,多为绿色,以彩色丝片剪成葵花子或南瓜子大的等腰三角形小片贴在上面,其边用细丝线缝合起来,这种方法可制出二十来种不同名称的图案来㊂另一种是绣花,也用绸缎作底,用彩色丝线绣以花㊁鸟㊁虫㊁鱼等花纹㊂贵州青水江流域的苗家姑娘,喜用 家织布 缝制节日盛装㊂这种布蓝紫乌亮,结实耐用㊂是苗家姑娘自己纺织,并用蓝靛染料反复多次地进行染㊁漂㊁捶㊁蒸等工序制成的㊂新衣上也绣各种美丽的花纹和图案㊂这些图案凝聚着苗家姑娘的智慧与激情㊂苗族民俗志挑花㊁刺绣㊁打花带㊁蜡染㊁剪纸等是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㊂早在我国各兄弟民族中享有盛名㊂其中挑花和蜡染历史十分悠久,且普遍流行,每个苗族妇女从七八岁起就学会刺绣㊁挑花和蜡染㊂蜡染的方法是用蜡刀把蜡涂在布上制成图案,浸入蓝靛缸内,染好后脱去黄蜡,使其现出白色花纹㊂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做成服装也比较美观,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㊂苗族的一首古老的山歌,说明了苗族妇女服饰的来源㊂歌中唱道:从前有个青年人,他上山打得一只金孔雀,送给勤劳的姑娘表深情㊂姑娘照着孔雀的模样,仔细打扮自己的全身㊂高高的发髻,像孔雀羽冠,宽宽的花袖,像孔雀的翅翎,密密的百褶裙像孔雀开屏㊂苗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差异不大,除黔西北和滇东北着麻料花衣或带花纹的毛织披肩外,其他地区多为大襟短衫㊁长裤㊂有的也穿长衫,同汉人穿的长衫式样相同㊂八九十年前,男子的裤脚很宽,有一尺六七寸,以后逐渐改小,以至于逐渐采用一般汉族男子所用的尺寸㊂另外,男人用的绑腿比妇女的短而窄,只包小腿,而且多在冬季用㊂喜用银饰是苗族妇女装饰上的一大特征㊂种类有二十多种,主要的有手钏㊁项圈㊁戒指㊁银扇㊁银梳㊁银花㊁银绳㊁包头银片㊁银羽㊁银雀㊁银铃㊁银泡㊁银瓜子等㊂姑娘在过年跳芦笙或出嫁时着盛装,佩戴全部银饰,头上㊁手上㊁项上和胸前都有㊂如在贵州青水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秋乡民俗志(苗族)一、乐秋乡苗族居住的基本情况2008年末,乐秋乡境内世居苗族分布于4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有196户733人。

苗族居住地多是同为一个支系者各居一片,同宗的近代家支自成一村。

民国时期,苗族无固定的居所,每一居住点的苗家都未超过5户,单户独居者较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苗族的自然住村,不论聚居和杂居,其住户仍变化不大。

目前,乐秋乡最大的苗族村落下大湾自然村也只有29户,而且是由相距1至2公里的3个自然居住点组成。

乐秋乡苗族居住情况表二、乐秋乡苗族的渊源乐秋乡居住的苗族多属白苗支系,多为罗姓和杨姓,迁入南涧县居住最早。

据杨姓口传,迁入至今已300多年。

首入南涧时,在清康熙中叶后期。

这支苗族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以贵州苗民为主,系滇、川、黔、桂的壮、彝等族人民英雄联合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入云南。

清康熙末、雍正初,在所谓“云贵大患,无如苗蛮”的反动思想支配下,清政府对苗族的统治极为严酷。

故由贵州迁入云南的这支苗族经滇南然后沿把边江上溯进入南涧县境。

最初,落脚于无量乡木板箐。

后来,又循把边江源沿无量山主脉上移。

曾游居过宝华镇的核桃箐、阿克塘,拥翠乡的铁厂、瓦午,碧溪乡的凤仙、汉江河、桂花箐、赖字打比等地。

继而又北上至无量乡首部的乐秋乡地区,并以此为中心而四散游居。

今乐秋乡境内的苗族群众,自清代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般都经2过七八次搬迁,有的个别家族则经过十三、四次的游居。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才全部定居下来。

三、苗族的狩猎民俗(一)狩猎沿革苗族群众由清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今,其经济形态依序经历了以狩猎为主、半猎半耕、农耕为主3个阶段。

苗族群众迁入初期,因没有土地作生产资料,仅凭传统的狩猎技能、靠猎取禽、兽维持生存。

当时,苗族群众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粗简,每个家庭一般只有弩、箭、网扣、砍刀、小刀以及简易的手工织麻机。

其住所选取在兽类较多而又易于捕获的林谷间,具备这种条件的地带,往往地势特殊,气候多变,不但不能种庄稼,除猎狗外家禽家畜也难以饲养。

他们以古老的弩箭等工具,在雨雾特别多的深山老林中,猎取出没无常的野兽,不但难以保证常有收获度日,遇到虎、豹或被打伤的凶猛兽类的反扑,人们还有致命的危险。

这种游猎生活,苗族群众经历了约两代人(时约清康熙末至乾隆中期)。

清乾隆末期,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给原住于山谷间的兄弟民族村寨大大地减少了庄稼、人、畜受野兽的危害。

加之,苗族人又发挥了他们世传而独特的医药技能,热忱为当地群众人、畜医治疾病等。

从而,苗族与兄弟民族之间逐渐结就了笃厚的友谊。

这样,苗族群众逐渐选取了气候较暖、地势较缓并与兄弟民族村寨较近的地方定居,开始农耕和饲3养家禽家畜。

此种状态,历时近200年。

苗族群众的耕作方式由刀耕、锄耕及向犁耕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有了受国家法律保障的土地耕种,从而,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得以安稳地从事农业为主的生产。

偶有猎获兽体上药用物和皮张等,均可交售国营收购部门并获得合理的价格。

随着农业的发展,同时,为遵守对珍禽异兽的保护,苗族群众狩猎活动虽然时有所举,但仅只是娱乐性活动而不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狩猎的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是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当时由于猎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较好,在狩猎过程中,不对猎物以及环境做任何要求,无论飞禽走兽,大到虎、豹、野牛、熊等凶猛兽类,小到松鼠、麻雀等乖巧动物只要撞上了都不放过,能捕捉到野生动物即可。

苗族的狩猎活动一般由经验丰富、枪法好、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猎手发起和组织,负责组织整个狩猎活动。

参加狩猎活动的村民必须按照组织者的要求执行,严禁私自作出决定。

对新猎手的培养要用较长的时间,在选择过程中,要对猎手的反应能力(眼、耳等)、心理素质、人品进行综合考虑。

组织猎狩活动前,各猎户要带上枪支、弩箭、扣子(代表猎神各神位)到所设立的神位前进行祭拜,祭拜时用一只4叫通的公鸡(一般由猎户轮留着出),其他猎户人均拿1碗米和一点香火参于,再由长者对山神、猎神进行祭拜,同时告知将带领它们一同外出围猎,祈求保佑猎狩活动平安顺利。

祭拜完山神之后、出发之前各自还要在家里对猎神(枪、弩箭、扣等诸神)作再次祭拜(仪式同前)。

在寻找猎物过程中,有经验的猎手们,根据猎物的脚印和猎物的粪病,来判断猎物的种类、大小及其活动范围,对猎物是否在猎狩范围内活动凭经验作出判断。

猎狩活动,一般选择早上或下午,至少要有两个人带着猎狗进行搜寻猎物。

在追逐过程中,严禁大声叫喊,同伴之间可以通过打“口哨”来进行沟通,听见猎物活动时,要及时告诉对方,使射击者做好充分准备。

一旦发现猎物,追逐猎物的人就必需随时跟随猎狗跑动,确保及时守候在猎物可能出没而又没有猎手守候的地方,做好围堵及通知猎杀者变动位置的准备。

在狩猎过程中,严禁大声喊叫,必须集中精力围追猎狩物,若猎手们不遵守规则,会被惩罚(更换所担任的职务)。

获取猎物后首先要祭祀猎神,表示在猎神的帮助下获取猎物(将枪口或箭头对着猎物伤口点血祭拜),祈祷在以后的狩猎活动中收获更丰。

如时间尚早,先安排人将猎物抬回住地(火堂),其他人组织再次围猎。

待到晚上大家回住地祭拜后开剥猎物,将部分内脏先喂猎狗。

若外出时间长就将生活所余的猎肉晾晒,待回到家中再进行分配。

5(三)猎物的分配猎物的分配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的,首先将猎肉按参与人数等额均分。

若猎狗主人没有参于围猎,主人得参与均分,主人参于则不另计。

猎物的皮毛、骨、肉等都给予平均分配。

但是,射中猎物者,头就归其所有,不再分割。

射中猎物者,头就归其所有,回到家中后,猎人还要把猎物的“下巴骨”供奉猎神,以表示对猎神的敬仰。

同时,也是猎人枪法好坏的标志。

虎、豹、野牛、熊等凶猛兽类的皮分配可协商互让,得其者一般制作皮袄等,若变卖或易物所得按参与人数等额均分。

(四)猎狗的训养猎人对猎狗的选择较为严格,一般要看狗的头相、四肢(前胸是否够宽、是否是爪尖着地)、舌头(舌头是否有花纹)等三个方面,好猎狗需长期驯养。

小狗有两个月就要让其跟着大的猎狗去学着追逐猎物,要让它学会区分是家养动物还是野生动物,严禁放任自流。

猎狗还要学会听从猎人的指挥(口哨、动作),该什么时候追什么时候回都有严格的要求。

如在追逐过程中有咬伤家养动物的被打,严重的会被杀死。

(五)猎具制作及种类苗族男子,在跨入青年后,必须学会自制弩、箭等猎具。

1、弩机6弩机是传统的狩猎工具,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弩扁担、弩子(驽本身)、弩弦、扳机。

弩机的制作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选择岩桑树作为弩扁担,一般生长在热带地区,岩桑树韧性好、硬度高,弹性好。

在选择过程中,取阳光照射较多的一面。

弩子则选择较硬的树木即可。

弩弦选用兽筋或韧性好的麻线制成。

扳机则用牛骨加工制作而成。

弩机的力量一般不能低于60千克。

箭头用铁打制而成,箭头成三角状。

2、箭多用箐竹制作,一般能安装上铁箭簇。

同时配有箭药,苗族中有部分老猎手,能运用多种野生植物制成“见血封喉”的烈性箭药。

当涂有箭药的箭簇射中猎物后,药力即迅速扩散兽身而很快毙死。

3、网、扣网的制作:用加工好麻线拧成细绳编织;扣则用棕皮和马尾混合制成“梯字形”或“品字形”状。

它们主要用于捕获鸟类。

四、苗族医药苗族的医术主要靠代代相传,要积极学习的人才有可能学会,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很多药物和医术据老人介绍已经失传,到目前仍在使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弩箭药和家红参两种。

7弩箭药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其主要配方为“川乌”以及其他十多种药物混合熬制而成。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可用于风湿、跌打损伤等。

人摔伤或得了风湿后用并没有任何副作用,治愈效果较好,该药物一直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家红参主要用于妇科病,相传“传女不传男”,是苗家唯一的“女人药”。

传说女人生了孩子,吃了这种药三天后就可以下地干活,无需忌任何东西。

五、苗族丧葬礼仪提起苗族人的丧葬,要从苗族特有的服饰开始,当时苗族都过着游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生活环境,所以自己摸索出制作服饰的方法。

苗族的服饰主要用麻布制作,而麻布是用麻制作而成,其主要分为三步:种麻—纺麻—织布三个过程。

种麻过程。

在端五节前后几天内将麻播下,7月中旬收割,割倒后将麻粗细进行分类再进行晾晒。

一般可分三类,粗细一至、表皮光滑的用作刺绣原料;次一点的是衣服用料;最粗或最细及折叠、断裂的则用作行礼原料。

晾晒也是关键一环,一是晒干;二才是露水透露,首先将晒干的麻收放好,到要扯皮前的两三个晚上才将麻拿出来露,露的时间2-3个晚上,晒干的麻表皮是绿色,露过的麻表皮变成嫩黄色,这样的麻扯下的皮光滑不易断裂。

露的时间过早或过长都不行,过早产生第二次露,扯下的皮过薄,纺线过程中易断;8过长易发霉,也容易断。

扯皮前五至作个小时需喷少量水,水也不能过多,多了扯下的皮过厚,达不到所要的效果。

只有把握好以上环节,扯下的麻才是最好的,扯下的麻在七八个小时内要经过“对”充击、敲打、揉搓,使其更加柔软。

纺麻:将扯好的麻皮接好,这时就可以上纺线机,纺好的线要经过三至四次灶灰水混合特的沸煮(每次时间一天一夜),经反复沸煮、洗涤,直至线变成白色,上腊后才是织布的原料。

织布:将线分成等长的12份,装上控制架,女主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布的宽窄,再将线绕在线架上安放到织布机上就可以,织好的布也要经过三至四次的灶灰沸煮、洗涤,这样布就显得更加洁白,最后将布折叠好放在硬物上用木棒敲打,使布变得非常柔软以便取用;完成这两个过程花去近一年半的左右的时间。

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绣上花,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缝制做衣服。

一套完整的衣服有头饰、衣裳、围腰布、腰带、漂带、裙子和长衫(区别在女的穿裙子、男的穿长衫)、绑腿等构成,制作一套衣服,最少要花费3年的时间。

女子一生不管花费多大的精力、财力都要做好两套衣服(一套是自己、一套是老公的),只为结婚时穿和死后穿,以便出嫁后得到婆家祖宗的认同和在阴间找到自己的祖宗,人说认祖归宗。

苗家的葬礼:9白苗人死后不看吉日,但忌讳3字,其遗体不装殓入棺,棺材不行预制,只于临葬日用散板安于挖好的尸坑内,埋尸时,直接将遗体由尸床移入棺内,上盖后掩土埋葬。

人死后需将遗体先移于一竹蔑、和橛力树混合编制的尸床上,直与正房顺后墙正中部,栽立两对上头有杈的橛力树桩,将载有遗体的尸床高搁于木桩上供亲友们吊祭。

吊祭后,由二人直接将尸床抬至坟山埋葬(抬尸时,必须尸体脚前头后)。

其墓概不用石垒砌,只将挖坑时挖出的土扒入坑内,掩棺夯实为一长形土坟堆。

墓不依山脉走向而定,坟墓切山而埋,不用一砖一石,就是一堆土,必让死者的尸位直头东脚西,所以,往往与山脉成横向。

临穴制的棺材板,也需按树木生长时根部的一头向西,尖部向东。

其意是应古歌“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的传述,以志不忘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