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4
(说课)历史七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马华说课)

教材内容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暴政具 体表现;陈胜吴广 起义的时 间、地点; 巨鹿之战;秦朝的 灭亡;楚汉之争。 2.探究秦的暴政的 表现,培养初步分 析归纳历史问题的 能力。 3. 探究秦亡前后, 项羽、刘邦领导的 战争性质的变化, 培养初步比较战争 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建知识平台, 明确学习目标。 2.通过问题探究,培 养分析、提取历史 信息的能力,初步 掌握史料论证的学 习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 式,培养自主学习、 团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历史地图的运 用,帮助学生建立 历史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对秦亡 和楚汉之争 胜败原因的 探究,从而 加深对“得 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 这一道理的 深刻理解。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 习已经具备一定得历史学习能力 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 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历史成 语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 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 学科素养。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 秦的暴政 • 陈胜吴广起 义 • 楚汉之争。 •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 项羽刘邦所领 导的战争性质 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情景 创设法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Biblioteka 教学反思合作 探究法 EEPO 教学法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末时期,由于秦始皇统治下的暴政和苛捐杂税,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末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二、说学情本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对秦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农民大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秦末时期农民的生活困苦和起义的原因;b. 掌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c. 理解农民起义对秦末政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c.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友爱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b. 理解农民起义对秦末政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秦末农民起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师提问:你们对秦末农民起义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环节:学习活动1. 讲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a. 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三、教学难点秦的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师:秦朝,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师:我把这4个问题分别交给4组的同学来回答,第一第二组从课本第**页第*段找出答案。
第三组从第**页第*段找,第四组在第**页第*段找。
我说的够清楚了吗?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
三分钟到师:请第一组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在田地里劳作,秦国的男子去哪了?生:回答(或不知道)师: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当时全国人口,假设妇女有1000万人,老幼病残有600万,还剩下400万的青壮年。
这400万青壮年有40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50万南攻越族,戍守五岭;70万修阿房宫,修骊山墓;200修驰道,运粮饷。
那这些服徭役、兵役的青壮年占全国青壮年的百分多少呢?师:大约占了90%,同学们说这些徭役、兵役对农民来说是繁重的,还是轻松的?生:繁重的师点出结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师:那90%生:妇女、老人和小孩师:说的没错(放映秦修的巨大工程)师:我们来看下个问题(下一张1/3够一大家子吃吗?生:不够师:这些赋税对农民来说是轻松的吗?生:不是师:没错,赋税沉重(点出结论)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为什么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生:回答或不知道师:因为秦朝的法律很严苛,其中有一条是砍脚,我们可以看第**页的材料研读,五个人偷一钱以上就要被砍脚。
被砍脚的人多了,什么东西就畅销了?生:拐杖所以我们说秦朝的法律很——严苛下一张PPT(秦朝的几种刑罚)师:请第四组的同学来回答,为什么把鹿说成马?生:指鹿为马师继续问:秦二世都做了什么?生:秦二世······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生:能(或不能)点出下一张PPT师: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怎样呢?我们来看一个秦朝的老人是怎么说的。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4

《秦末农民大起义》讲课稿江安县汉安中学马华敬爱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日我讲课的课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下边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论述。
一. 教材剖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致多民族国家的成立和稳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代的一致,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是强盛的秦王朝却稍纵即逝,很快就走向消亡,本课经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楚,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课目的依照课标联合学生的实质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要修业生认识和掌握秦的暴政的详细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来源因,并最后致使了秦的消亡。
( 2)过程与方法:经过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剖析商讨,动脑思虑等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秦代的暴政,研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由,培育学生剖析问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史料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
经过叙述叙述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从而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成立历史时空观点。
(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输赢原由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使学生在感情上获得升华,学致使用,以史为鉴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剖析初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必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重的历史学习兴趣,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所以,在教课中我经过创建情境,成语故事的运用等调换学生踊跃性,参加讲堂教课,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修养。
三. 教课重难点1.教课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2.教课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说课稿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一、.设计理念:当前新课程理念,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教为本到学生主体参与,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推向一个历史新阶段。
本课生动再现“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之间,为后面汉武帝文治武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它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难点: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水平,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的理解,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论从史出,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
四、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水平与方法:培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通过度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痛恨秦的暴政,同情秦代农民的苦难,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
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以及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培养准确的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论从史出”、听讲法。
1、导入新课,我用通过大家熟悉的象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难点是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关系,我是这样突破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的领导,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秦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清思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末农民起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2课《秦末农民起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本课处在秦统一和西汉统一两次大统一中间的过渡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身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在内容上有关战争方面的知识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另外本课的成语较多,让学生掌握的同时和语文等学科相互渗透,使知识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3、教学目标要求知识掌握目标: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能力和方法目标:培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用“动态”图反映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灭亡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痛恨秦的暴政,同情秦代农民的苦难,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
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以及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
难点:秦始皇暴政、秦二世暴政与农民起义爆发的关系;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性质。
二、说学法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
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想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 秦末农民大起义》优秀教案

领导人:陈胜、吴广
问:大泽乡起义后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建立农民政权
结果:陈胜吴广被害
问: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学生分组讨论历史意义: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
神;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的统治,鼓舞了后继者为反抗暴政而战。
【秦朝的灭亡】
项羽、刘邦起义地点:
巨鹿之战:1时间:公元前2021
(2)交战双方:秦军和楚军
(3)结果:歼灭秦军主力
秦朝的灭亡:1时间:公元前2021
(2)经过:起义军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江安县汉安中学马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具体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并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动脑思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史料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讲述讲述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成语故事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四.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梦的舞台。
1.说教法:以情景体验历史,以探究认知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2.说学法:通过构建知识平台,展示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组内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县近几年正在推行的“EEPO”有效教育模式,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3.归纳小结,情感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激趣是很重要的。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首先我组织学生欣赏美丽的昙花,问:有人把秦王朝的统治比作昙花一现,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构建了三个教学平台,并运用三个成语故事,把本课的三个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让学生在一种耳目一新的氛围中探究新知。
平台一:焚书坑儒——析一段官逼民反的暴政史实
教学流程:
1.出示有关秦的暴政的图片文字材料
2.学生分成4人组,阅读教材47-48页内容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归纳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醒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抽1-2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交出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利于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也利于同伴互学,从而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全班内分享学习成果,使这些基础知识再次得到了强化与巩固,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
3.多媒体展示反映秦暴政民谣,全班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再次感受秦的暴政带来的影响,再次强化对秦暴政的认识——“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愁怨,溃而败之”激发学生情感,有压迫就有反抗自然过渡到第二平台学习。
平台二:揭竿为旗——讲一段敢为天下先的首义传奇
教学流程:
1.播放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视频
2.展示秦末农民大起义形势图和学习要点
3.学生结合视频和地图以及阅读教材48-49页完成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的归纳,同桌间交互检查,并在书上做好笔记,选1-2名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再现历史,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历史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
同时掌握战争问题的学习及探究方法,并使基础知识得到多次强化。
教师合理利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4.拓展延伸:假如陈胜、吴广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大起义还会发生吗?学生结合前面的探究,自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到秦末农民战争的必然性。
同时也为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与秦作战的学习做铺垫。
5.图说历史:多媒体展示项羽、刘邦进军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地图讲述秦朝的灭亡的经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一个王朝的灭亡意味着一个新王朝的崛起,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新王朝的开拓者,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平台三:楚河汉界——探一场争夺帝位的英雄悲歌
1.多媒体展示楚汉之争形势图,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明确历史概念。
2.材料呈现:项羽在自刎前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同学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引导学生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我采取擂台PK的方式,通过教师出示材料再现当年楚汉之争的四个历史情景,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老师进行适时点评和引导,自然得出项羽必败,刘邦必胜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进行创新处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
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3.组织学生比较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战争目的对战争性质的影响,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突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情感升华。
1.通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直观再现本课知识内在联系,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2.通过大事年表,计算秦存在时间得出秦王朝“昙花一现”的结论,首尾呼应。
3.呈现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的图片与秦的暴政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在情感上再次升华,为今天的生活,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挖掘教材,整合创新,借古鉴今;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
3.以思想启迪为纲,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成语故事为纬,以情景平台为眼,将本课进行有效串联,编织了一张高效教育的网,此网精密细致、疏而不漏,结构完整,成效显著。
本设计内容、环节较多,如果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可能在时间分配上不易把握。
以上是我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说课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