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导言:水产养殖是指以水生动植物为对象,在人为环境下进行繁殖和生长的一种经济性养殖方式。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环境复杂,水质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昼夜温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问题。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传染病防治措施在水产养殖中,传染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能够迅速传播并且对养殖鱼类产生灾难性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贝类疾病:贝类养殖中常见的传染病包括鳃腺肿病和软体动物寄生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必须保持水体清洁,定期处理污水,并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

2. 鱼类疾病:鱼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有鱼虱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注意水质环境,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隔离患病鱼类,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养殖鱼类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

二、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寄生虫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能够造成养殖生物体的严重损失。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鳃蚤病:鳃蚤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寄生在鱼类的鳃部。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增加水流量,选择抗鳃蚤种类的养殖鱼类并控制其密度。

2. 鳃螺病:鳃螺寄生在鱼类的鳃上,进食鱼类的血液和组织,导致鱼类虚弱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类鳃部,在寄生虫严重的情况下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水温、水质和氧气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异常变化都可能引发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低氧和高温:低氧和高温是导致鱼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检查水体中的溶氧量,及时增加氧气供应,并合理控制水温。

2. 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鱼类发生内外寄生虫病以及细菌性感染等。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掌握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养殖户必备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常见病害之一是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病例有溶藻菌病、创伤感染等。

为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池塘或养殖设备的消毒。

另一个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通常由感染了外寄生虫的病鱼引起,常见的病例有鳃蚕病、鳃膜吸虫病等。

为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殖户应该注意鱼苗的来源和品质,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病原真菌的感染也是水产养殖常见的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霉菌病等。

病原真菌的繁殖通常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原真菌感染的关键。

还可以使用一些防真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经常发生,常见的有疱疹病、水生细小病等。

由于病毒的传播很容易,所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定期检查养殖水体和养殖设备,及时清理死鱼和排泄物,加强鱼体的免疫力,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还应该留意水温的变化和饵料的选择。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宜的饵料可以提供养分和抗氧化物质,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预防是水产养殖中控制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水质、养殖设备和鱼体健康状况的习惯,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发现养殖中有疾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害扩散和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病原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养殖户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水产养殖的良好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效农业产业,然而,养殖动物疾病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

良好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1. 细菌学诊断技术细菌学诊断技术是常用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细菌,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原体,进而制定精准的防治方案。

常用的细菌学诊断技术包括菌落计数法、菌株鉴定等。

2. 病毒学诊断技术病毒学诊断技术是诊断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的关键方法。

常用的病毒学诊断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等,这些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并可以精确鉴定病原。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成为了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新趋势。

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分析,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并诊断出疾病。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测序等都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重要手段。

4. 免疫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主要通过检测养殖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来诊断疾病。

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有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二、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技术1. 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管理是预防养殖动物疾病的基础。

合理设置养殖场的水质和温度、维持水体充氧、控制饲料品质等措施可以降低养殖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2.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防治养殖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养殖动物接种有效的疫苗,可以增强其免疫力,并提高抵抗力。

3. 药物治疗针对已经感染疾病的养殖动物,药物治疗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选择有效的药物并合理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病死率。

4.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对抗疾病的自然方式,通过引入天敌或其它对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生物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与治疗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与治疗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与治疗水产养殖业在农业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环境、水质、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和治疗,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疾病的防控措施1. 合理的养殖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或鱼缸中的杂物,防止污染物积累。

其次,要维持适宜的水温和pH值,不同的鱼类对水温和pH值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针对养殖的具体品种进行调控。

另外,养殖水域的通风要良好,防止氧气不足。

2. 健康的饲料合理的饲料搭配对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选择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同时避免过饱和和过度喂养。

养殖者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鱼类需求和生长情况,科学调配饲料种类和数量。

3. 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水产养殖场的鱼类健康状况,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

检查包括观察鱼类是否有异常行为和颜色变化,注意鱼类的鳃和体表是否有异常,以及水质和饲料是否符合要求等。

对于发现异常情况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二、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在水产养殖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和用法进行,并遵守规定的停药期,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光疗法光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特殊波长的光线照射鱼类,达到改善鱼类健康的目的。

光具有杀菌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细菌病和真菌病。

但光疗法的使用需要控制好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避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3. 水质调控水质是影响鱼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病原体易滋生的疾病,通过调整水质可以减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调控水质包括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稳定水温和pH值,减少污染物的积累等。

养殖水产的病害诊断与处理方法

养殖水产的病害诊断与处理方法

养殖水产的病害诊断与处理方法养殖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然而,养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给养殖户带来诸多困扰。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处理病害对于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养殖水产病害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产的健康水平。

一、病害诊断方法A. 直接观察法养殖户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患病水产的外部表现,如体色变化、浅层溃疡、呼吸困难等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然而,只凭外部表现往往不能准确判断病因,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辅助诊断。

B. 病理解剖法当养殖水产死亡时,养殖户可以进行病死体的解剖观察,并配合实验室的病理学检测,从而确定病害类型和原因。

病理解剖法是诊断水产病害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对病死体的内部器官观察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C. 实验室检测法实验室检测法是一种高度精确的病害诊断方法。

养殖户可将患病的水产标本送往专业实验室,通过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检测,以获取准确的病因诊断结果。

二、常见病害及其处理方法A.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养殖水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养殖户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2. 使用抗生素: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 分离患病个体:将患病个体隔离,避免病菌传播。

B. 寄生虫性病害寄生虫性病害对养殖水产的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处理方法包括:1. 使用驱虫剂:根据兽医建议使用适当的驱虫剂进行治疗。

2. 配合环境清洁:及时清除养殖环境中可能滋生寄生虫的源头,防止二次感染。

3.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工作,减少寄生虫感染机会。

C.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传染速度快、病情重,对水产养殖造成较大损失。

处理方法如下:1. 加强养殖环境清洁: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病毒的滋生。

2. 购买良种:优选抗病力较强的良种养殖,降低病害感染风险。

3. 提高养殖水产的免疫力:合理饲养、科学喂养,增加养殖水产抵抗力,降低感染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严格实施消毒措施。
苗种消毒:用50毫米/升聚维酮碘溶液或10—20毫米/升高锰酸 钾溶液药浴10—20分钟。
工具消毒:可用200毫米/升漂白粉溶液或50毫米/升聚维酮碘 溶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后,置阳光下晒干。
饲料消毒:鲜活饲料都应以10—20毫米/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消毒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
疾病的预防措施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①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每个鱼池应有独立进排水系统。因 湖泊及水库已普遍养殖鱼、蟹等,排出的水难免不带病原或腐 败有机质,应考虑建立蓄水池,自行净化、消毒处理。
②池塘彻底清淤消毒。清淤后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清塘,池 塘进水口设置过滤网。
③强化疾病的检疫和隔离措施
疾病的预防措施
• (6)赤皮病:[病状与诊断] 鳞片脱落,体表局部或大部 分出血发炎,鳍基部充血,鳍稍末端腐烂。
• [危害]草、青鱼,终年可见。水质保护解毒剂,外用克菌 灵或克毒灵或杀毒灵,内服消炎抗菌灵+免疫活性促长剂 等。
• (7)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性出血病):症状] 体内外广 泛充血和出血,部分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肝 、脾、肾肿大。该病危害除草鱼、青鱼以外其他多种鱼类 ,从水温9—36℃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28℃以上 和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最为严重。是一种发 病率高,死亡率高的急性传染病。 [防治方法]第一天: 调水。水质保护解毒剂,停食1天,第二天:车轮虫特杀 ,半小时后,用鱼虫杀星;同时内服保肝灵+出血平第三 天:①杀毒灵或克毒灵或毒克②鱼安+威力碘
泛池
(二)鱼浮头先兆: 多发生在夏秋闷热和晴雨骤变的天气,特别是夜间和黎明。
♦天气闷热,突变雷阵雨,气温高;阴雨连绵,闷热无风或大雾天气 ,气压低。久晴未雨,大量投饵施肥。
♦水质过浓,水色突变,透明度小;鱼类无病而吃食量突然变小; 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分解。
♦鱼类群集水体上层,满池游动,随之水质恶化,小鱼小 虾集中在岸边游动。
(9)中华鳋病:[病原] 寄生在草、青、鲶和淡水鲑等鳃上的称为大中华鳋 [病状与诊断] 病鱼烦躁不安,大量寄生时鳃丝末端肿大、发白,肉眼可见鳃瓣
边缘挂满白色蛆样虫体,故又称“鳃蛆病”。由于鳃丝发炎,常并发细菌 性烂鳃。[流行与危害] 危害1龄以上的草、青鱼等,同池鲢、鳙不感染。5 ~10月流行。 [防治] 外用强力克虫B或鱼虫杀星或蛛虫煞星泼洒,内服克虫灵。或用灭虫精 或氯氰菊酯杀灭。
泛池
(三)浮头严重程度的鉴别:
♦清晨看到池鱼浮头,拍手鱼受惊即下沉,或太阳出来不久自动下 沉,属轻度浮头。
♦如惊吓不起反应或9点钟以后还不下沉,属重浮头。
♦如午夜或前半夜,青鱼、草鱼等集中在岸边,全部浮头,呼吸急 促,游动无力,表明要泛塘。
泛池
(四)鱼浮头的预防措施:
①做好水质管理“三保持”:保持池水足够的溶氧,经常加注新水 ,及时清除剩余残饵;保持水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上;保持池水 “肥、活、嫩、爽”。
⑤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细菌和病毒。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疾病的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要提倡“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因水产养殖的鱼类栖息于水中,给药的方法不如陆生动物 ,患病个体失去食欲,口服仅限于尚未失去食欲的鱼类,治疗 的药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方面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 ,另一方面可能杀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水体环境,有 些药物还有残毒,因此,要树立防重于治的观点。
②改善鱼池生态环境,浅改深,死水改活水,小塘改大塘。
③配置增氧机,每5—8亩水面配备一台三相叶轮式增氧机,实行“ 三开二不开”。
鱼浮头的预防措施
④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预防,如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
⑤经常使用改良底质的药物,如底安粒粒氧,水质解毒剂等。
⑥用拉网搅动塘泥,促进有机质分解和水的分层现象,一般15天 左右1次,在晴天中午进行。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鱼病诊断要点及程序:
①采样及送检样品 供检查的鱼类,应是患病后濒死个体或死后时间较短的新鲜
个体。取样时,健康、生病、濒死的个体均应采样,以便比较 检查。
②现场调查与询问 检查养殖鱼类所处的生活环境、面积、水深、水质变化、
透明度、温度、盐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水源情况、 鱼种放养及来源、投饵施肥情况。
④内在因素:品种退化,免疫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养殖水体中存在各种病原生物
病原存在时,是否发病,病情轻重程度,主要取 决于水质、动物抗病力,水质清新,动物机体健 壮,即使病原存在也很少发病
常见鱼病发病规律
春季(阳历3-5月) 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 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 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 、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 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冬季(阳历12-2月) 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冬季是鱼种放养 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 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 虫病主要有7种: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 虫病,中华鳋病;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烂鳃病, 打印病、水霉病。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在养鱼的生产中,一 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 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
食场消毒:在疾病流行季节,应每隔1—2周在投食后,对食场 用二氧化氯颗粒、漂白粉溶液等进行消毒。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技术
生产用药原则
①最大剂量原则:特别是内服抗毒消炎药,应按鱼池中的吃食鱼 重量拌药。
②坚持按疗程用药原则:一般内服5—7天,防止反弹。
③巩固治疗原则:用药后,改水增强鱼体抗病力。
⑦减少存鱼量,及时捕捞一部分鱼上市。
泛池
(五)鱼浮头解救措施:
①立即开动增氧机。 ②加注新水。 ③先泼洒水质解毒剂,后撒增氧剂。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常见鱼病的防治
⑴水霉病:以晚冬早春最为流行。水温在18℃左右最适宜水霉 菌的生长繁殖。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有棉絮状灰白色菌丝。 防治措施:在拉网、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 最好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水霉净等药物洗浴效果较好。
⑧对症用药原则:在正确诊断鱼病的前提下,对症用药。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泛池
(一)鱼浮头的原因:
♦超量投饵施肥,特别是施用未发酵鸡粪,以致 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物耗氧量 上升,溶氧下降。 ♦放养密度过大,致使水中溶氧不足。 ♦长期不加注新水,以致水质发绿而老化。 ♦久晴不雨,水温过高,易致水质恶化。 ♦连续阴雨,光照差,且水中较肥,造成光合作 用弱,且大气中补充的溶氧少。
⑾锚头鳋病:[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表或口腔处可见一根根针状的 虫体,寄生部位红肿发炎。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 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流行与危害]寄生于草鱼、 鲢、鳙、团头鲂、鲤、鲫、泥鳅等的体表、口腔,全年可见, 水温15~33℃时严重。 • [防治] 内服克虫灵预防。治疗时外用蛛虫煞星或鱼虫杀星等。 或用晶体敌百虫或氯氰菊酯杀灭。
(8)车轮虫病:[病状与诊断] 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粘液增多,鳃组织腐 烂。若为放养10天后的鱼苗患此病,病鱼烦躁不安,成群沿池边狂游。有 时苗种的头部和吻部周围呈微白色,粘液分泌很多,出现“白头白嘴”现 象。需要镜检确诊。[流行与危害] 危害不同年龄的各种饲养鱼类,但危害 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可造成大批死亡。终年发生,多见于5~8月。 第一天用车轮虫特杀或优马林或驱虫散泼洒,第二天用溴氯海因或克毒灵 或克菌灵等含氯消毒剂消毒,或用苦楝树叶煮汁泼洒。或用车轮特杀或硫 酸铜杀灭。
②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H值、光照等理化因素(主要包括水温突然
大幅度改变、水体的pH低于5或高于9.5、溶氧过低、氨氮浓度过高、缺乏 必要的营养要素等)。
另外还有化学污染(有毒工业废水和含农药的农用水可能流入水体, 成为鱼类中毒的原因)、浮游生物有害种群影响等。
③人为因素:放养密度、比例、日常管理、拉网操 作等。
• 外用消毒剂与内服抗菌药相结合。外用:①杀毒灵或克毒灵或 毒克,②鱼安+威力碘,同时内服:大蒜素+鱼康宁Ⅲ号+肝肠 宝,每天一次,4~6天为一个疗程。
• (5)细菌性烂鳃病: [病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发黑, 呼吸困难,鳃部粘液增多并附着淤泥和杂物碎片,鳃丝肿 胀,严重时病鱼鳃丝腐烂,软骨外露,鳃盖骨内表皮腐烂 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外用克菌灵或克毒灵或杀毒灵,内服消炎抗菌灵+免疫活 性促长剂等。草鱼的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往往相伴发 生,通称草鱼“三病”,草鱼烂鳃病主要是由寄生虫引起 的。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 诊断与预防
水产养殖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鱼病发生的原因:
①病原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寄生虫( 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 鱼蛭等)、敌害(指吞噬或危害鱼类的生物,如老鼠、水蛇、水鸟、凶猛 鱼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等)。
。其中病毒和细菌是引起重大流行病的主要原因。患病的动物机体、水体和 水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病原生物。即使是健康的动物机体也会带有这种或 那种病原生物。
④中西药结合使用原则:即西药治标,中药治本。
生产用药原则
⑤药物交替使用原则:内服上次用恩诺沙星,下次用氟苯尼考。
⑥定期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每年要彻底清淤消毒,定期 外用消毒剂,内服杀虫及保肝护胆药物。
⑦综合性疾病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如暴发性出血病,草鱼老四病 即肠炎、烂鳃、赤皮和出血病;草鱼新三病即细菌性综合症、 肝胆综合症、出血病,应采用五部治疗方案:一改水,二杀虫 ,三消毒,四内服,五调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