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目录

经济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职业核心课

学时:96(理论学时:96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电子商务

一、课程理念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积分学、二元函数微分学、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函数极限、微分、积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运算方法。熟悉掌握一般函数的导数、积分的计算、一般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及经济应用问题。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健康人格。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要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并熟练掌握:函数与常用经济函数、极限、连续与间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矩阵、线性方程组、投入产出基本原理、回归分析基本原理等概念,熟记其几何意义及经济意义;

(2)熟练掌握并会正确使用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边际值与弹性值求法、曲线凹向与拐点判定方法、不定积分公式和求法、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法、第一换元法、一阶微分方程解法、矩阵运算方法、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与分析等解决问题;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微元法思想、线性分析思想、定量定性分析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培养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将经济问题量化成数学问题,并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求其解;

(2)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具有简单计算的手工计算能力、复杂计算的软件使用能力;

(3)培养数理方法在经济领域中应用能力(核心能力):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求解相应经济问题,并会对相应经济问题的计算结果,正确进行数量分析,使后续课程教学顺畅;即会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等求解相应经济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4)培养迁移能力:使学生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经济问题分析或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具有思维严密、推理合理、表达准确、创新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

A.公共部分

1.函数

基础性内容: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它的性质;掌握几种常见的经济函数。

提高性内容:函数的概念及特性。

扩展性内容: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2.极限与连续

基础性内容:掌握极限的概念、性质;掌握数列和函数极限的计算;掌握函数的连续性及连续函数的性质。

提高性内容:极限的概念及计算。

扩展性内容:连续函数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

基础性内容:掌握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掌握可导与连续的关系;掌握求导法则;掌握导数的计算。

提高性内容:各类求导法则

扩展性内容:应用问题。

4.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

基础性内容:掌握两个中值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导函数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

提高性内容: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扩展性内容:函数单调性及拐点分析

5.一元函数积分学定积分

基础性内容:掌握一元函数积分学中的两个概念—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基本积分方法及定积分的应用。

提高性内容:积分(定积分、不定积分)的计算与应用。

扩展性内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应用变限积分求导

B.选修部分

1.多元函数微分学

基础性内容:掌握多元函数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的微分及其性质;掌握多元函数最值的求解方法。

提高性内容: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扩展性内容:偏导数的求解及多元函数的最值

2.常微分方程

基础性内容:掌握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二阶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提高性内容:常微分方程的概念

扩展性内容:一阶、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3.行列式与矩阵

基础性内容:掌握行列式与矩阵的概念、性质及其相关运算;掌握克拉默法则。

提高性内容:行列式的性质及降阶展开法;矩阵的各种运算

扩展性内容:矩阵的秩;矩阵的初等变换

4.线性方程组

基础性内容: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和求法。

提高性内容: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讨论

扩展性内容: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5.线性规划

基础性内容:掌握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提高性内容:线性规划图解法;单纯形法

扩展性内容:最优解、最优值的求解判定

四、课程实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96

实验学时:0

2.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专题讨论,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法及评定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应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五、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经济数学基础》,侯风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教材:

1.《高等数学》,侯风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经济学基础(一)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职业核心课

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电子商务

一、课程理念

基于理论和实践并重原则,从学生认识角度入手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理论入手,侧重知识运用。教学方法以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为主,各环节具体要求如下:“案例导入——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引入理论——理论运用——生活实践——总结经验。”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需求、供给与价格理论、弹性原理;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领会生产、成本理论;理解厂商均衡理论、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理解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需求、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理解IS—LM模型;领会财政、货币政策的种类及其手段。

2.能力目标

学生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3.素质目标

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教学内容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2)经济学发展简史。

(3)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2.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

(2)掌握稀缺性,机会成本等概念,

(3)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4)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

析和动态分析。

(5)熟悉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

1.教学内容

(1)需求曲线。

(2)供给曲线。

(3)供求均衡。

(4)弹性及其应用。

2.教学要求

(1)掌握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了解他们在单个商品竞争市场上如何运作。

(2)熟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表与需求曲线,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需求的变动。

(3)熟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供给的变动。

(4)掌握市

场均衡,供给或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5)熟悉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

1.教学内容

(1)效用论概述。

(2)基数效用论。

(3)序数效用论。

(4)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

2.教学要求

(1)熟悉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2)了解消费者偏好假定,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3)了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含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的含义,预算线的变动。

(4)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怎样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价格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

(5)掌握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了解价格—消费曲线,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四章生产者的行为理论

1.教学内容

(1)生产与生产函数。

(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教学要求

(1)熟悉生产函数的概念,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

(2)掌握短期的概念,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及其曲线(TP、MP和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生产的三个阶段。

(3)掌握长期的概念,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

(4)掌握单个变动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5)了解全部要素的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性质。

(6)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

第五章成本理论

1.教学内容

(1)成本的概念及其衡量。

(2)短期成本。

(3)长期成本。

2.教学要求

(1)熟悉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2)掌握短期边际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平均总成本的定义及相应的曲线。

(3)掌握等成本线,成本最小化投入要素组合。

(4)长期扩张路径和短期扩张路径,长期成本曲线。

第六章市场理论

1.教学内容

(1)市场的类型。

(2)完全竞争市场。

(3)垄断市场。

2.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2)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收益曲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短期

均衡与短期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

(3)了解垄断市场条件,垄断者的收益,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七章分配理论

1.教学内容

(1)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2)要素的需求曲线。

(3)劳动价格的决定。

(4)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5)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

2.教学要求

(1)了解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特征,要素需求的性质。

(2)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完全竞争厂商要素的需求曲线,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3)了解全部要素的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性质。

(4)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教学内容

(1)市场与政府。

(2)垄断和有限竞争的缺陷。

(3)政府对企业的管制。

(4)反垄断政策。

2.教学要求

(1)了解自由与干预的关系,市场失灵的涵义。

(2)了解垄断和有限竞争可能带来的产出的限制,管理的松懈,研究与开发的减缩,寻租等状况。

(3)了解管制的含义与分类,政府管制产业的理由,对自然垄断性公用事业的管制,管制的成本。

(4)了解反垄断法的法律框架,反托拉斯政策的控制、执行与争论。

?

第九章国民收入决定

1.教学内容

(1)GDP及其衡量。

(2)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IS-LM模型。

(4)总供给与总需求。

2.教学要求

(1)掌握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了解名义与实际GDP、GNP、国民生产净值

与国民收入、常用经济总量的关系。

(2)了解两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模型、三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模型、四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模型。

(3)了解IS曲线的含义、形成和移动,LM曲线的含义、形成和移动,IS-LM模型的含义政策意义、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4)掌握有效需求原理、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

第十章宏观经济均衡理论

1.教学内容

(1)宏观均衡及其实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