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回的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回的读后感《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第四回中,我们见证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才智,也领略了唐僧的慈悲和智慧。
这一回中,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四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也受到了启发和感动。
在第四回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才智。
他在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时候,总是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危机,保护唐僧师徒。
他不仅身手矫健,武艺高强,还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机智,能够化解各种险境,帮助唐僧师徒顺利前行。
在他的帮助下,唐僧师徒可以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他们的取经之旅。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英雄气概,让人深深地为之折服和敬佩。
与此同时,唐僧的慈悲和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四回中,唐僧师徒遇到了各种困难和考验,但唐僧始终保持着慈悲和智慧,从容应对。
他不但不以暴力对待妖魔鬼怪,还常常能够化解危机,化敌为友。
他的慈悲和智慧,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也让他在取经之路上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唐僧的慈悲和智慧,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和感动。
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四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英雄的壮举和智者的智慧,还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四回,我受到了启发和感动,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总的来说,《西游记》第四回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古典名著,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这一回中,我们见证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才智,也领略了唐僧的慈悲和智慧。
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四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也受到了启发和感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西游记》第四回,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智慧,也受到启发和感动。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通用7篇)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游记这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巨作,自然十分惹人喜爱,被人们无数传颂,今日就第四回。
第四回讲孙悟空被封弼马温,因嫌弃官小,愤怒回凡,玉帝派出托塔天王领兵前去,奈何美猴王神通广大,天王大败而归,玉帝愈添兵捉拿,太白金星启奏,和了此事,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大圣再一次归官。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弼马温官位嫌弃官小,就现在而言,进入一个公司,你也得从小白做起,新入门自然要做个官小的职员,而后有天时地利人和方有机会升官。
这孙悟空倒好,我不做职员,我当经理,不然我砸了你公司。
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山不知一山高,奈何是因为真有本事,高上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哪吒,与齐天大圣争斗,都被伤膊而归,它的实力可想而知。
当然有实力也不能如此自大,它就是与常人不同,不与他人一样,有实力,你不收我,我自立为王,在花果山自立为齐天大圣,与其他六兄弟并封为圣。
在花果山自作乐,当然不能一直碌碌无为。
天上听取太白金星的意见,命太白来请他归天,孙悟空一听太白来了,立刻让小的们摆正式迎接,自己急忙跑出去,说:“听说太白金星来了,有失远迎,失敬”可以看出,猴子还是没有无尊无敬的。
他对对自己好的的人也是十分恭敬的,亲自迎接太白,听太白一说,更加认为太白金星与他要好,更加尊敬,决定再与他归天一次。
这次孙悟空在蟠桃园任职。
用现代一点来说,就是辞职以后,公司元老认为,不行,这人有实力,我们再请他来,那猴子一听,这元老对自己如此之好,必然非常尊敬他,更会与他一起再回公司当“经理”。
此回孙悟空自大,却有实力,并且对与自己交好的人尊敬有加,性格独特,齐天大圣与天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说《西游记》第二回讲的是菩提祖师传授悟空非常之道的故事,那么第四回,就是悟空获得非常之名的故事。
西游记第四回的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第四回的读后感500字【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西游记》第四回的主要内容概述2.读后感的理解与体会3.对孙悟空形象的深入分析4.文章的启示与反思正文(篇1)《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四回是其中尤为精彩的一回,描绘了孙悟空在龙宫夺宝的故事,展现了他聪明、机智、勇猛的形象。
读完这一回,我深深感受到了孙悟空的形象魅力。
他以一己之力,勇闯龙宫,夺取了金箍棒,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而他与东海龙王的斗智斗勇,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他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都让我深感敬佩。
孙悟空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更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象征。
他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
他的形象,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孙悟空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
他的狡猾、好斗,甚至有时的狂妄自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缺点。
这也让我们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缺点。
总的来说,西游记第四回让我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
同时,他的缺点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自我反思和改进。
目录(篇2)1.西游记第四回的主要内容2.读后感的理解与体会3.西游记第四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篇2)《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四回是该书中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龙宫获取金箍棒,并借此与众天神大战的故事。
读完这一回,我有许多感想。
首先,孙悟空的形象在此回中进一步深化。
他既有狡黠聪明的一面,又有勇猛果敢的一面。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获取了金箍棒,又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败了众天神。
这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武艺。
其次,这一回中的故事情节也让我深感震撼。
孙悟空与众天神的大战,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令人激动不已。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一)《西游记》第四回,仍旧延续上文,讲述猴王入天宫受天箓之事。
文中写到:猴王被封作“弼马温”,乃是一个不入流无品从的轻贱小官。
猴王原本不知,后自同僚处得知其官之卑贱,羞怒之下,打回花果山。
这就反映出一种人性,好听些的,叫不随遇而安,勇于逆流而上,不甘堕落,富有进取精神;若讲得放肆些,就是不知好歹,贪得无厌。
想你猴子无父无母,虽是仙根孕育,有兰芝护佑,但无非就是猴中极品,能邀得天宠,恩受天箓,已是登天,如何能因官小不满而“造反”,实属无理。
但仔细想想,作者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腐败的明朝中后期,一个宦官骄横、官场污浊的黑暗年代,又觉得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是在借春秋之笔,叹某些人似。
文章后又写猴王回洞之后受妖怂恿,自称“齐天大圣”,与天庭抗礼,又打败天将,令玉帝无奈,只得以“高官”收买之事。
这令我既而联想到了人生中的“蜜罐”。
无疑,玉帝是想以“蜂蜜”(高官)来引诱那头爱虚荣的“黑瞎子”;;猴王。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蜜罐”,它或许是亲人对你的过分呵护,也有可能是别人为你设下的“陷阱”。
总之,无论其起因是善意或险恶,这种“蜜罐”都会阻碍你的成长进步。
面对这种“蜜罐”,我们应以一种坚定信念向其说“不”。
只有当你完完全全脱离了这种诱人“蜜罐”后,你才能如保尔所说一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二)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
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
被悟空打败。
金星再次招来悟空。
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这一回,悟空真是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从此以后,猴王在天宫里,就欢天喜地,不再有任何牵挂,尽情畅快地,享乐起来。
这正是: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
猴王是个有勇无谋的野猴子,打出天庭下界,被当成典型了;太白金星是个和稀泥的,出了个给官职不给实权的招,让猴子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最大,可见太白金星的心机不是野猴子能比的;天庭是看不起半路出家的妖怪的,所以派出去抓猴子的都是一般人选,不然的话直接让太上老君的金刚琢直接打一下,猴子早归西了。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汇总21篇)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汇总21篇)《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
主要写了唐三藏。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师徒四人再去西天取经中遇到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三藏是个慈悲心肠。
真假不分,一心向佛,救苦救难的人。
孙悟空是个火眼金睛,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对唐僧忠心耿耿的人。
猪八戒是个贪吃贪睡,喜爱美女。
又有一身好本领,帮助孙悟空多次打败妖魔鬼怪,在取经的路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沙僧忠厚老成,一路上任劳任怨挑着重担,战斗中也很勇敢,保护唐僧取经。
西游记看完以后,我总的认识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是奉了唐王之命从长安去天竺西天取经,一路多灾多难,但是他们团结一心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善恶分明,勇于斗争,最终取得真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和同学们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敢于做斗争,要有知识,智慧把困难克服,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取得成功。
《西游记》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真经的故事。
这四人性格各异:石猴孙悟空他聪明机警、善恶分明;猪八戒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沙僧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而他们三人的师傅——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
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可师徒四人并没有中途放弃而是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地继续前进。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能拖拖拉拉,也不能半途而废,一味贪图亨受是不行的,如果想享受就付出相等的时间与精力,天上是不会白白掉馅饼。
以后我会把事情做完,绝对不半途而废,写作业时也不会贪图速度,如果贪图速度就在速度的前提下保证质量。
另外在这本书里拥有许许多多的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除了歇后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比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我收获颇丰。
暑假我看了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本叫《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本书通过猴王出世,大闹天宫等情节为线索交代了其出生、师承、本领、性情等;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师兄弟三人一路斩妖除魔,保护唐僧西行的经历。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第四回《大闹天宫》是其中的经典章节之一,它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在读完这一回之后,我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故事中,孙悟空因为得道成仙,被封为“齐天大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放肆嚣张。
他在天宫中惹事生非,打破了天宫的平静。
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孙悟空的叛逆和不服从。
他不愿受到束缚,不愿受到规矩的限制,他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种不甘于平凡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这一回中,我也看到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正义。
他敢于挑战天庭的权威,不畏惧任何强大的力量。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不惜与玉帝对抗,这种英雄气概令人敬佩。
同时,他也不忘帮助自己的师傅唐僧,保护他免受天兵天将的追杀。
这种忠诚和义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孙悟空产生了更深的喜爱和敬佩。
除此之外,这一回还展现了孙悟空的智慧和机智。
他利用自己的变化之术,化身为玉帝和他的部下,以此来破坏天宫的秩序。
他还利用自己的本领,将天宫的宝物都抢了个遍,这种聪明和机智令人叹为观止。
这也让我明白,智慧和勇敢同样重要,它们可以让一个人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阅读《大闹天宫》,我也深刻领悟到了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他曾经是一个顽皮调皮的猴子,但在师傅唐僧的教导下,他渐渐懂得了正义和忠诚。
他不再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事,而是为了保护师傅和取经的任务而奋斗。
这种成长过程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如何成长和奋斗。
总的来说,《大闹天宫》这一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孙悟空的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我学会了勇敢和正义,学会了智慧和机智,更学会了成长和奋斗。
这一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西游记》产生了更深的喜爱和敬佩。
希望以后能继续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西游记第四章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章读后感西游记第四章读后感1八戒嘴馋劝告悟空偷食人参果、不想中途漏马脚,冲突愈演愈烈!世上清天弥罗宫、元始天尊讲道果、太乙门下众徒多、诸事交待升天路。
三藏西行遇道观、门前对联气盖天、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道观堂前争不休、唐僧分工来解忧、悟空山前喂龙马、八戒厨中煮米饭。
仙童山中取参果、献于三藏解饥渴、误以幼童不忍视、连番退却实狼狈。
饥辘肠虫肚中游、劝导师兄去盗果、果落地消难寻踪、责怪土地何原有。
剽窃行迹已漏踪、仙童责怪训三藏、唇齿舌战欲加烈、猴王分神毁神树.夜逃山间遇真人、蒙混不成被擒拿、猴王仗义一人当、收关牢狱又出逃。
二次出逃被擒回、一番折腾又无果、设法医树来补救、天际海阁寻奇术。
菩提师祖点明路、茫茫南海寻药方、圣水奇效还生术、枯木逢春果更硕。
西游记第四章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看了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每章几乎都包含一个道理,我来和你讲讲吧。
在第一章“猴王修道成仙”中,表达的道理是:做事不能傲慢,傲慢了会吃亏。
其次章“闯龙宫闹地府”表达的道理是:做事要做适合于自己的。
第三章“大闹天宫”表达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不能得意忘形,“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第四章“拜师取经”中让我们要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
第五章“宝袈裟风波”是让我们记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七章“偷吃人参果”表达的道理是:“做事要冷静,这样可以避开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第八章“三打八骨精”告知我们:“做事不能太固执,否则会遭别受惩处。
”第十四章告知我们: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帮你……“开卷有益”,看《西游记》让我收获很大,盼望大家也来看呵!。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读了《西游记》的第四回,那可真是让我感觉像是跟着孙悟空大闹了一场天宫,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这一回啊,说的是孙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得知这官儿小得可怜后,怒返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前去捉拿,却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
先来说说这孙悟空当弼马温的事儿。
你想啊,老孙那是何等的神通广大,心高气傲,本以为玉帝给了个大大的官儿,能让他一展身手,威风凛凛。
结果呢,被告知这弼马温就是个养马的小官,连参加蟠桃会的资格都没有!这就好比你满心期待地去参加一场豪华盛宴,结果到了那儿才发现自己只能蹲在厨房洗碗,那能不气吗?我要是孙悟空,我也得火冒三丈!再看看孙悟空回到花果山的场景,那叫一个热闹!猴子猴孙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
“大王,您在天宫过得可好?”“大王,天宫是啥样儿的?”孙悟空气呼呼地把在天宫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众猴也是义愤填膺,纷纷叫嚷着要为大王出气。
这花果山,简直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猴子们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让人好生羡慕。
接着就是和李天王他们的大战了。
哪吒三太子踩着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威风凛凛地冲了过来。
孙悟空呢,一点儿也不畏惧,金箍棒一挥,就迎了上去。
那场面,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过招,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
哪吒的每一招都凌厉无比,可孙悟空却像是一只灵活的猴子,左躲右闪,还时不时地反击一下。
看到这儿,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孙悟空叫好:“打得好,打得妙,让他们知道知道老孙的厉害!”还有李天王,在一旁指挥着天兵天将,那架势,好像自己胜券在握。
可结果呢,被孙悟空打得丢盔弃甲,灰溜溜地跑回天宫去了。
这玉帝老儿啊,估计在天宫里都要气炸了,心想这孙悟空怎么就这么难对付。
读完这一回,我觉得孙悟空真是太有个性了!他不受天庭的规矩束缚,敢于为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战。
他不畏惧强权,哪怕面对的是玉帝和天兵天将,也绝不退缩。
这种勇气和胆量,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太容易妥协了?面对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是不是不敢站出来说“不”?孙悟空就像是我们心中那个勇敢无畏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一)
《西游记》第四回,仍旧延续上文,讲述猴王入天宫受天箓之事。
文中写到:猴王被封作“弼马温”,乃是一个不入流无品从的轻贱小官。
猴王原本不知,后自同僚处得知其官之卑贱,羞怒之下,打回花果山。
这就反映出一种人性,好听些的,叫不随遇而安,勇于逆流而上,不甘堕落,富有进取精神;若讲得放肆些,就是不知好歹,贪得无厌。
想你猴子无父无母,虽是仙根孕育,有兰芝护佑,但无非就是猴中极品,能邀得天宠,恩受天箓,已是登天,如何能因官小不满而“造反”,实属无理。
但仔细想想,作者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腐败的明朝中后期,一个宦官骄横、官场污浊的黑暗年代,又觉得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是在借春秋之笔,叹某些人似。
文章后又写猴王回洞之后受妖怂恿,自称“齐天大圣”,与天庭抗礼,又打败天将,令玉帝无奈,只得以“高官”收买之事。
这令我既而联想到了人生中的“蜜罐”。
无疑,玉帝是想以“蜂蜜”(高官)来引诱那头爱虚荣的“黑瞎子” ——猴王。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蜜罐”,它或许是亲人对你的过分呵护,也有可能是别人为你设下的“陷阱”。
总之,无论其起因是善意或险恶,这种“蜜罐”都会阻碍你的成长进步。
面对这种“蜜罐”,我们应以一种坚定信念向其说“不”。
只有当你完完全全脱离了这种诱人“蜜罐”后,你才
能如保尔所说一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二)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
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
被悟空打败。
金星再次招来悟空。
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这一回,悟空真是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从此以后,猴王在天宫里,就欢天喜地,不再有任何牵挂,尽情畅快地,享乐起来。
这正是: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
猴王是个有勇无谋的野猴子,打出天庭下界,被当成典型了;太白金星是个和稀泥的,出了个给官职不给实权的招,让猴子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最大,可见太白金星的心机不是野猴子能比的;天庭是看不起半路出家的妖怪的,所以派出去抓猴子的都是一般人选,不然的话直接让太上老君的金刚琢直接打一下,猴子早归西了。
西游记第四回读后感(三)
如果说《西游记》第二回讲的是菩提祖师传授悟空非常之道的故事,那么第四回,就是悟空获得非常之名的故事。
第二回和第四回对照着看,就会看到悟空的欲望是如何一步步被点燃的。
话说悟空本是天地间一石头所生,在花果山水帘洞与他的猴子猴孙们过着“寒尽不知年”的生活。
后来因怕死,到处求仙问道,拜到了菩提祖师门下。
祖师一心想把一些非常之道传于有缘之人,偏巧此人就是悟空。
学到了长生不老之术,悟空唯一的愿望已经实现,若不
是菩提祖师泄露天机,告诉他五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一千五百年之后的事情,悟空根本不会想学七十二般变化。
就是说,学习七十二般变化,这个欲望完全是被菩提祖师点燃的。
悟空被菩提祖师赶出山门,断绝师徒关系之后,回到故地。
彼时的悟空,只想与猴儿们开开心心的在自己的山头永远生活下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悟空去东海借宝,又在冥界生死薄上勾去了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也不过如此罢了,他哪里想过要打上凌霄殿去?偏偏玉帝要收他,让懵懂的他知道了什么是官,懂得了官位还有大有小,从此对这个非常之名产生了兴趣,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如此看来,《道德经》不曾欺我,要无为才可无所不为,妄动的结果必然是凶。
后来天庭的一场祸事,皆因这些妄动的神仙点燃了悟空无休止的欲望而造成。
话说这些神仙都是道家的神仙啊,怎么连“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道理都不懂?面对悟空的欲望,他们不是对其进行“常道教育”,而是采取满足的方式,使其站在这个欲望之上,向下一个欲望发起进攻,难怪有网友说《西游记》是一部尊佛抑道的书,如此看来,莫非真有道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