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会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学习:讲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回顾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五、作业:
1.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小议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戊戌变法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导入语例示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

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在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注意语气)。

本节课我们。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清楚,《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御侮。

主要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故称为“公车上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紧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划为势力范围。

日本除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又把福建划为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有机地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而深刻领会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外环境、民族危机、康梁等人的倡导。

2. 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变法措施的实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的反抗、变法派的内部矛盾、光绪帝的失去权力。

4.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启发了民众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以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

2. 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危机。

3. 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以及变法措施的实施。

4.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5. 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6.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次课: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第三次课: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第四次课: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次课: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一、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内容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榆次二中 赵春叶 一、 教学目标
与本课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知道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
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通过学生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
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校门图片导入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学生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及影响。

教师总结: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表明维新思想转变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康梁也成为无可争辩的领袖,此后他们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不断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团体、论战、上书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发展。

教师过渡:光绪帝不仅为康有为的言辞所感动,也对他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并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进人高潮。

二、百日维新
1、学生阅读百日维新的内容。

2、学生分组探究每项内容有何意义?
3、依据内容议一议以下问题:
(1)变法会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哪些人反对?
(2)变法总体上有利于哪个阶级?
教师总结:变法是救国道路的探索,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是无谓的牺牲吗?下面我们来探究:
4、谭嗣同在菜市口临刑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学生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1)“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2)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缺乏群众基础。

(3)谭嗣同想做第一个中国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

(4)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过渡: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5、议一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练一练
1、为走救国之路,再次上书;
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发动政变;
以血唤醒民众,慷慨就义。

2、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与诗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成立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创办《万国公报》
D、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
4、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内容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5、光绪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③变法可巩固以他
为首的“帝党”的势力④根据慈禧太后实行“新政”的旨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六、教学反思
1、用北京大学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学生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炼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
极性。

3、对教材的一些内容如与顽固派的论战因时间等原因未能形象的再现。

4、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