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声运动.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一、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

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6)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练(含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声音的知识及其应用,你认为科学合理的是()A.声音由物体运动产生的B.摩托车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2.运载三名航天员并实现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飞船已成功返航。

航天员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B.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在风和日丽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59s,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v声=340m/s)()A.10.30s B.10.59s C.10.88s D.10.18s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表明()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波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D.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5.生活中处处有声,看似简单的声现象背后蕴含着很多奥秘,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用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分散,清晰听到人体内发出的声音,说明听诊器能提高声音的音调B.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罩内闹钟铃声变小,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发声且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气体可以传声D.在无风的环境中,扬声器旁边的蜡烛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6.下列物体和现象中,正在产生声音的是()A.未敲击的音叉 B.拨动绷紧的吉他弦C.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D.静止放在桌面上的杯子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B.水面下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8.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初中物理《声音的世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初中物理《声音的世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时采用哪种措施防治噪声的
专题三 声音的特性
所需课 1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2.知道超声与次声的概念。 3.知道超声的应用 4、了解次声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知道超声与次声 2.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现实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通过课本上的彩图;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些声音,学生聆听 举例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有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中的 呢? 二、进行新课 探究活动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 设计的实验,并操作演示。 学生可能会展示以下设计思路: 1.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 2.敲鼓时观察鼓面沙子出现的现象 3.敲击音叉并放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或者把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 近正在发声的音叉) 4.用力敲击桌面,观察桌面上物品出现的现象 5.用手触摸正在发声时的喉部。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学生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1)把正在响的手机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主 题 单 2.声音有那些特性?
元 问 题 3. 噪声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控制噪声?
设计
4.超声和次声有哪些特点?如何利用超声和次声以及如何
防止它们带来的危害?
专题一: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 课时)
专题划 分
专题二: 声音的特性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全国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吉他、气球、闹钟、音叉、纸、小喇叭、哨子、小鼓、桌子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一、问题导入:播放flash 动画,带领学生乘坐快乐大巴,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 将学生带入美妙无穷的声世界。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亲身体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声,(物体: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

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的部分。

初中科学力学方程式大全

初中科学力学方程式大全

初中科学力学方程式大全
1. 匀速直线运动
- 速度公式:v = s / t
- 位移公式:s = v * t
- 时间公式:t = s / v
2. 加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
- 位移公式:s = (v + u) * t / 2
- 终点速度公式:v = u + a * t
3. 自由落体运动
- 重力加速度:g = 9.8 m/s²
- 下落时间:t = √(2h / g)
- 下落距离:h = (1/2) g * t²
- 初速度:u = g * t
4. 斜抛运动
- 水平速度:v₁ = v * cosθ
- 垂直速度:v₂ = v * sinθ
- 时间:t = 2 * v₂ / g
- 最大高度:h = (v₂²) / (2 * g)
- 距离:s = v₁ * t
5. 浮力
- 浮力公式:F = ρ * V * g
其中,F为浮力,ρ为液体密度,V为物体体积,g为重力加速

6. 杠杆原理
- 杠杆原理:F₁ * l₁ = F₂ * l₂
其中,F₁为作用在第一个力臂上的力,l₁为第一个力臂长度,F₂为作用在第二个力臂上的力,l₂为第二个力臂长度
注意:以上仅为初中科学力学方程式的一些基础公式,更多的
方程式和公式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资料。

---
该文档为初中科学力学方程式大全,总结了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浮力和杠杆原理等力学方程式的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解决与力学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

初中科学 包括

初中科学 包括

初中科学包括
初中科学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包括在初中科学中的主题和领域:
1. 生物学: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遗传与进化等。

2. 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键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实验技能。

3. 物理学:运动、力、能量、声、光、电等物理现象和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热力学、电学等。

4. 地球科学:地球的结构、地质过程、天气与气候、天文现象等。

5. 科学探究:科学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 生命健康:人体解剖与生理、健康与营养、疾病预防等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

7. 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8. 科技与社会: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能源、材料、信息技术等。

初中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学校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会涵盖以上主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
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并为进一步学习科学和相关学科打下基础。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初中自然科学知识点梳理大全

初中自然科学知识点梳理大全

初中自然科学知识点梳理大全自然科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下面将对初中自然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详细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内容。

一、物理学知识点梳理1. 力与运动: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合力等。

2. 机械能:势能、动能、机械功、机械效率等。

3. 声学: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保护等。

4. 光学: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光的组成等。

5.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导体、半导体、电路等。

二、化学知识点梳理1. 物质的性质:酸碱中和、溶解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的分类、化合物的命名、化学方程式等。

3. 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4. 化学变化:金属活动性、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反应等。

5. 物质的组成:固液气三态、纯净物和混合物、分子和离子等。

三、生物学知识点梳理1. 生物基础知识:生命的起源、细胞理论、生物分类等。

2. 基因与遗传:DNA与RNA、基因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等。

3. 植物学: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等。

4. 动物学:动物的分类、动物的行为与生活习性等。

5. 生态学: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物种的竞争与共生等。

四、地球科学知识点梳理1. 地球的结构:地幔和地核、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等。

2. 大气与天气:大气层, 大气环流、气象现象、气候类型等。

3. 水资源:水的循环、河流和湖泊、地下水和水文地质等。

4.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5. 损害环境: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等。

五、科学实验方面1. 实验设计:目的、步骤、数据记录、控制变量等。

2. 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图表制作、结果解释等。

3. 实验安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室安全常识等。

4. 实验探究: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等。

5.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设立假设、设计实验、提供解释等。

以上仅是初中自然科学知识点的部分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4〗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 声速 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 ,测量方 超声波来回传播的时间 。 法是:
1、(2013· 杭州)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2、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 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 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 3000_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 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 是因为 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______。 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 利用电磁波测 。 法: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3· 绍兴)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 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 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 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 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 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 变)( D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例1】: ①人说话,唱歌靠 声带 的振动发声,婉转 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 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 别是 风、马、黄河 。
〖变式1〗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白烟记 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 0.29 S(当时空气15℃)。 间要 晚 (早、晚)
【例2】: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 音音调 高 响度 小 ,男低音音调 低 响度 。 大
〖变式2〗 ①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 音色 来判定;高声大叫——指 响度大 ;高音 歌唱家——指 音调高 。 ②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 不见? 蜜蜂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
力范围内,蝴蝶频率太低
要 点 梳 理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 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 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 有 控制噪声声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掩耳 。
要 点 梳 理
考点2: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有规律振动时 发出的声音。乐 音三要素 音调 、 响度 、音色 。 ①音调:由 物体振动的频率 决定。 越高 。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________ ②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 振幅的大小和 到声源的距离 有关。振幅 越大响度 越大 。 本身的性质 决定。 ③音色:由物体
9. 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 “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 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 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 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 、2 所提供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C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 、“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8.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C )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 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要 点 梳 理
考点3: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20—20000 赫。低 于 20 赫叫次声波;高于 20000 赫叫超声波。
【例4】: 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 )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深度 D、可以利用B超声仪检查身体
1、关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C、振动停止,声音能继续传播 D、振动停止,声音传播也停止
D)
2. (2012· 绍兴)你听到铃声走迸教室。这个反射活动中感受 器所在的器官是( C ) A.眼 B.口 C.耳 D.脚
3.人的听觉产生于( C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4、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D ) A、打桩声 B、飞机经过的声音 C、街道上交通繁忙的汽车声 D、郊外的鸟鸣声。 5、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A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加快声音的速度 6.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 要途径是( D )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第一部分
物质科学(一)
第1课
声运动
考 点 解 读
1.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乐音及三个特征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要 点 梳 理
考点1: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物体由于 振动 而发声,振动的物体 叫 声源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 声。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一般情况 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为 零 。
【例3】: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 办法中可行的是 ( C )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 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 旁植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变式3〗 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 声源的措施是 AE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 措施是 CD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 是 。 BFG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将飞机场建立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边捂住耳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