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1—8集解说词

合集下载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华夏心灵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

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

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

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千年书法 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 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每个会写汉字的人,都有自己的书法认知;每个理解书法的人,都想探寻中国书法的奥秘。

《中国书法五千年》聚合多学科功力,透视中国书法的文化基因,长时段剖析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原创力的遗传密码。

本片超越陈陈相因的故事串讲,摆脱一惊一乍的娱乐化叙述。

力图还原中国人的“书写史”如何与民族文化共生,与民族精神同长。

在中国,“书写”保存了历史,“书写”延续了文化,“书写”也创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

八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

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

优美书写汉字的追求,同步走来,直至永远。

中华民族给自己的文字赋予种种美的形态。

一部汉字书法史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重要凝聚领域之一。

书写优美的文字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创造力。

即便进入电脑时代,汉字书法美学创造力不应也不会被削弱。

人人都习惯于言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而保持其最强韧连续性的纽带就是从未中断、永不疲倦的“中国书写”。

书写留下无穷的“书迹”,书迹保存了生发了永远不会销毁的文明。

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

它让这个民族得以传承悠远的祖源文化,保存丰厚的民族生存经验,结晶着这个民族的文明价值,构建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的文物三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

一部巨片,展示书法之法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法,是社会文明的绚烂呈现之法。

它积淀着商周秦汉的凝重雄浑,缤纷着魏晋唐宋的文采风流。

悦观书法龙翔凤舞之美,欣赏书法流水行云之乐,尽在《中国书法五千年》。

(一)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华夏心灵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

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

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

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汉字五千年在开头主要讲了各个地区的古老文化和精深的语言文字

汉字五千年在开头主要讲了各个地区的古老文化和精深的语言文字

汉字五千年在开头主要讲了各个地区的古老文化和精深的语言文字。

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正如片中所说,它能团结起人民的力量,让人们齐心协力去完成他们的目标,也可以拆散人们,比如现在的苏变俄,都是因为语言不合,导致分裂。

然后各古老的语言又先后因为没有演化,没跟上时代,没有传承,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中,然后强调了汉字的顽强生命力,在同类文字被埋没后。

汉字去不断演化,记载,传授,终于流传至今。

到我们的手里时,汉字已经经过历代人民的改良,发展,变成了现在强大的汉字字体组。

其实我觉得说汉字是国际上应用的人数最多的文字,不尽谨慎。

毕竟,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占的人口总数就多,所以这样说不如像语文卷子上的外交家呼吁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最美丽的,也是最最有妙处的文字。

我最近在饭桌上听说,学法语很难因为法语的每一个词都有独立的意思,量很多。

但法语优美,动听,是法国人的骄傲。

我们的汉字含量也很深,量大,也被国际共认为最美的语言。

法国人在法国到生死关头也不会说一句英语,他们对这种简单一点的语种看不起。

八集人文记录片《汉字五千年》借助了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表现形式,探索汉字的起源,为我们呈现出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展现了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这足以说明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这一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到自豪的事情,同时,这也吸引了无数世界知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全世界有五、六千种语言,但只有1/3语言有文字。

文字研究不仅限于文字本身,还包括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享有各种书写工具以及印刷品的现代,有没有探寻过汉字的发展,有没有研究过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这种追根溯源,为的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五集翰墨情怀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五集翰墨情怀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五集翰墨情怀《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五集翰墨情怀(视频链接)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最高权力的核心,五百多年间,共有二十四个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维系着庞大的中华帝国的运转。

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耸立着皇帝的宝座,而在每一把龙椅的后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书法作品,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宫殿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那些曾经指点天下的帝王们,都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默默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目光。

这些气质轩昂的字符,几乎永恒地凌驾于皇冠之上。

它们是什么?是文字,是艺术,还是信条呢?【汉说文道所行道也】取一锭香墨,细细地研磨,要写的字此刻开始在心中酝酿,在蘸墨的同时,书写者已经在心中将这方宣纸从容规划,棱角分明的方块字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中纵横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地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1998年,在世艺术之都的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她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她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法国巴黎】。

中国书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那么一种写字的方法凭什么会被推崇为“艺中之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又是从何而来呢?【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教授白乐朵】那跟汉字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单字,你拿一个单字,拿拉丁字母中的一个字母,那就不一样,一个字母还是一个工具,就是分析语音的,一个单字其实是一种符号一样。

毫无疑问,全世界现在作为一种文字,能够达到艺术这个层次,只有一个,就是汉字。

这是上个世纪初,河南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的拓片,它的内容是记录日期的“干支表”,这份“干支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几乎同样的内容一共刻了六遍,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刻呢?郭沫若先生认为,中间第四行的字迹精美整齐,应该是老师刻的范本,而其余歪歪斜斜的,应该是学生所以为,就像今天的儿童练习书法一样。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2012-02-18 13:19:23| 分类:历史|字号订阅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天、人、合、一……天……《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2011-11-20 22:22《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

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生的汉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留在一块块庄严、巍峨的石碑上。

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着的岁月,是没有被岁月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心。

源、远、流、长……源……《说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信:汉字是圣人创造的。

造字的圣人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立庙祭祀。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另一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

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力,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鬼神都震动了,所谓“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一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

在这些文化里面,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骨文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点击标题即可欣赏视频)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沙歌蒂巴比伦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城市,那些城市管理者们想为世界留下一些永恒的建筑,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

通到天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强大,甚至可以与上帝并驾齐驱。

随之问题也就出来了。

通天塔越建越高,很快就高耸入云,这让上帝又惊又怒:凡人怎么能同自己比肩而立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于是上帝想到应该变乱人的语言,当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受到限制的时候,人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力量也就受到了限制。

于是有一天,修建巴比塔的人发现自己不能够很好地交流、沟通了,那么后来巴比塔也就停工,也就荒废了。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沙歌蒂这就表明上帝在那个时候,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我们说奇迹也好、行为也好,他做到了他比人类高明。

通天塔只造了半截儿,从那以后,在西方,“巴比”就意味着混乱的意思。

巴比塔是我们今天可以找到的最早关于语言力量的故事。

那么,人类从前讲的真是同一种语言吗?时过境迁,最早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已无可探寻,西方《圣经》中的这个寓言,只不过表达了人类天性中希望无障碍沟通的美好愿望。

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天生是独立的,融合和交往是它们诞生很久以后的景象。

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先天存在于各自独立的文明环境之中。

上帝或许认为自己的目光已笼罩了整个世界,但遗憾的是,在《圣经》的世界里,并没有东方中国,更没有汉语和汉字!考古发现使人类有可能向自己的祖先无限靠近。

如果根据史料记载制作出一张公元前15世纪的文字地图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张由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组成的地图上,由西到东,依次分布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人类已知最早的原生古典文字虽然还不能完全记录语言,但语言中的主要信息都已经被凝聚在这些符号之中。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最早的创造文字的主要方法,就是用画图的方法,就是叫表形的方法。

因为最早都是表形,所以写出来的字当然是差不多的。

太阳都是圆,只不过有些圆的写法不一样。

月亮都是写一个不完备的月亮。

可是“人”呢,就不一样了,“人”写出来,各人写法就不完全一样了。

而事实上,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这些大江大河的孩子们,都萌发了记录与交流的愿望。

于是,依靠环境和经验的赐予,他们分别用美丽的图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欲记录下来。

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远古遗迹,正是当年人类生存环境的留存或者生命形态的凝聚。

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它们就像是人类建起的一座座真实的通天塔,它所储存的能量、标志的成就,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凝结成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然而,以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与远古人类一样弱不禁风。

今天,四大文明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已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

而那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五千年前,两河流域是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在各个种族不间断地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砂砾,掩盖了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壤,也掩埋了苏美尔人灿烂的文明。

公元前1世纪,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压刻的楔形文字,被在莎草纸上划写的字母文字所取代,从此,这种曾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的文字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竟黯然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

公元1472年,一个意大利人游览古波斯的首都时,在皇宫的遗址里看到了这些刻在墙上的符号,他把自己的满腹狐疑带回故乡,但没有人在意他的发现。

■意大利圣心大学教授梅毕娜在第一次发现(楔形文字)的一百四十年之后,又有一位名叫西耶雷卡的意大利人,他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发现一种像星星一样的文字,很可能是埃及文字,并且把它带到了欧洲。

这些原始的符号究竟代表着什么?首先在欧洲复苏的现代理性,开始为人类祖先的踪迹激情澎湃,魂牵梦绕。

可是,这些像楔子一样,不规则排列的奇怪文字,让欧洲学者焦虑了好几百年,如果不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场庄重的猜谜竞赛,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这块石头就是所谓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是勒刻在贝希斯顿村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铭文,它是公元前519年,由大流士平定了九个叛王之后命人勒刻的。

目的是为他歌功颂德,记载他的丰功伟绩。

铭文是用三种语言刻成的,一种是埃兰语,一种是巴比伦语,一种是古波斯语。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刘健为了彰显波斯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这个铭文被刻在非常高的悬崖上,路过的行人就很难看得仔细了。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两千三百多年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段铭文。

公元1835年,这块岩石终于吸引了一位年轻英国军官的目光,他的名字叫罗林森。

好奇的罗林森将这段楔形文字的铭文制成拓本,带回了欧洲。

经过十二年的苦心钻研,他首先读解了三种文字中距离当时最近的古波斯语,然后以此为参照,最终解读了其中的古巴比伦语和埃兰语。

失踪了一千五百年,被发现后又困扰欧洲人长达三百多年的楔形文字,终于借助贝希斯顿铭文这把钥匙,一点一点地大白于天下。

笼罩在面纱下的两河文明向世人展露出她勾魂摄魄的微笑。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雄伟壮丽的金字塔,矗立在尼罗河畔已经五千多年了,但在公元19世纪以前,没有人知道是谁修建了它们,也没有人知道这绵延起伏的黄沙下面,湮没着怎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

公元5世纪,来自欧洲的征服者封闭了最后一批古埃及神庙,并严禁使用法老的语言文字,于是,岁月的黄沙成为古埃及文明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听懂金字塔的叹息!公元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5万多人马远征埃及,150多位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加入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冒险。

不幸与幸运并存。

几乎所有东方世界的重大历史秘密,都是被欧洲人的大手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解也不例外。

第二年7月,法国士兵在尼罗河河口附近一个叫罗塞达的小镇上挖防御工事的时侯,后来被称作“会说话的罗塞达碑”破土而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当时拿破仑的这些士兵一下子就震惊,然后手里的东西都掉在地上了。

他们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科学考察团的语言专家;语言专家来了之后,仔细地察看,发现上面的碑文是用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一种文字他们认得,是希腊文。

他们推测另外两种文字,应该写的是同一个内容。

这个石碑后来就变成了解读古埃及文字的一把钥匙。

今天,“会说话的罗塞达碑”被放置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的入口处,石碑的题签上却写着——“不列颠军队征服的战利品”。

当时,军事强人拿破仑的法国,并没有保住自己远征埃及的硕果,仅仅保管了两个月,公元1799年9月,在与英国争霸的金字塔战役中,“罗塞达碑”又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

此后,英、法两国的学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解读竞争。

也许是因为可以时时面对“罗塞达石碑”,所以英国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很快便读出了其中几个希腊人的名字,但读出几个外国人的名字对于解读古埃及文字的意义并不太大。

转机出现在二十多年后的法国,公元1822年,一位精通十多门古语的天才商博良,在这项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他正确地判断出古埃及的文字当中,既有表音符号,也有表意符号。

还有一部分符号是起着像我们汉字的偏旁作用的,是那种限定符号。

所以商博良等于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解读方向。

另外,商博良最大的一个贡献还在于,他是第一个成功地解读出古埃及法老名字的人。

所以商博良在这两点上就打败了托马斯·杨。

虽然失去了罗塞达石碑,但在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道路上,法国最终还是超越了英国,人们终于聆听到沉默了两千年之久的声音:我女儿的嘴唇是荷花的蓓蕾,她的乳房是曼德拉草的果实,她的玉臂是葡萄的藤蔓,她的眼睛如果仁般宁静,她的眉毛如柳条般缠绕。

其实,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汉字的童年与这块土地上那些久远的王朝一样,也被彻底掩埋在厚厚的黄土下。

就在巴比塔被发现的公元1899年,清代末年的北京已是风雨飘摇!这一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便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达仁堂去买中药,在煎药的过程中,突然,其中的一味药材“龙骨”吸引了他的目光。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到清代时候的国子监,就是清代的太学。

祭酒这个名称呢,实际上是国子监的一个负责人。

当时在北京最好的金石学家,就是王懿荣,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各地发现的古物,他有这个条件。

其实,不单单只有他一个。

不久,山东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便从河南安阳搜求了一些“龙骨”,送到了王懿荣的家里,请老乡帮忙看看。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民范估(范维卿)呢,他好像也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就把这个卖给了王懿荣,王懿荣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修养,他就觉得这个好像是字,而不是一般的卖捣碾药的原料,所以他就很重视这个,大量地出高价去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