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

合集下载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
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 2.护理评估:
•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 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中药湿敷
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
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 一种外治方法
A
1
作用机理
•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 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 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 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 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 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 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 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A嘱给予相应护理。
5
A
3
操作前准备:
• 1、 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 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 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 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 检查应用的药品、 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 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 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 治 疗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 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 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 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 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 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 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 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A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 4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湿敷的临床应用

中药湿敷的临床应用

湿敷分类
①开放性湿敷:将6~8层纱布湿敷垫浸入药液中,取出稍扭干,以不 滴水为度,又保持明显湿度,敷于患处,每次30~40min,间隔 5~10min更换1次,每日次数依病情而定。②封闭性湿敷:主要用于慢 性肥厚角化性皮损,如慢性湿疹、单纯性苔藓等。即在湿敷垫上盖以 油纸或医用塑料薄膜,然后用绷带包扎,每30~40min更换1次,每日 次数依病情而定。③间歇性湿敷:每湿敷2~3h,间隔1~2h,每日3~4 次,间隔期间患处可涂紫草油、氧化锌油;④持续性湿敷:日夜不停 地进行湿敷。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 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 医师,配合处理。
湿敷和其他治疗方法的配合
湿敷作为一种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为了达到 更好的疗效,常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 治疗带状疱疹、湿疹就常配合电磁、红光使用; 治疗痤疮、疖、毛囊炎常配合蓝光使用;干躁 性瘙痒、AD常配合保湿剂使用,面部皮炎常 配合舒敏之星使用。
注意事项
药液必须新鲜配制,湿敷的面积与皮损相当,紧贴皮损面,总面积不 超过全身的1/3,敷垫干湿适度,注意无菌操作。冷敷温度约10℃,可 上覆冰袋制冷。注意患者保暖,水勿流入眼、耳、鼻、口中及湿衣、 被褥。湿敷面积过大时,要防止药物吸收中毒,特别是硼酸溶液,最 好不用! 湿敷材料可灵活掌握,如用干净毛巾、手帕、口罩等,置热水中煮沸 消毒。热湿敷为保温可上覆加热袋或用电吹风加热,注意防止烫伤。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导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 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消肿止痒、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以下是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中药: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来说,常用于湿敷的中药包括黄连、白芷、金银花等。

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中药。

2.温度掌握:中药湿敷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热或过冷。

一般来说,温度应控制在35-40摄氏度之间。

过热的湿敷可能导致烫伤,过冷的湿敷可能引起皮肤冻伤。

3.清洁皮肤:在进行中药湿敷之前,应先清洁皮肤,去除污物和油脂。

可以使用温水和中性皂液轻轻清洁,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湿敷时间:湿敷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

如果湿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受损或过敏反应。

5.不宜在开放性伤口上湿敷:如果患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不宜进行中药湿敷。

开放性伤口容易感染,湿敷可能会加重感染风险。

6.注意中药过敏:有些人对中药有过敏反应,如果在湿敷过程中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湿敷,并就医求助。

7.避免长期连续湿敷:中药湿敷一般是作为一种短期治疗方法使用的,不宜长期连续湿敷。

长期湿敷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问题。

8.注意用药量和频率:使用中药湿敷时,应根据需要合理控制药量和频率。

一般来说,每次湿敷可用中药15-30克,每天1-3次。

如果用药过量,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

9.避免与其他外用药物混用:在进行中药湿敷时,应避免与其他外用药物混用。

不同药物的成分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10.湿敷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湿敷结束后,应用清水清洗湿敷部位,然后用纱布或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保持湿敷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可以避免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中药湿敷技术

中药湿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康二病区
概念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 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点击添加添题1
禁忌症
1、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 3、癌性浮肿
5、精神分裂者、抽搐、高 度神经质点及击严添重加不添合题作1 者 7、亚急性皮肤炎有血行不良时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
红花、没药、乳香、三七、当归、川芎、独活、桂枝、桃仁、海桐 皮、伸筋草、透骨草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贷内,大火煎汤者 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内经》曰:“肝主筋、肾主骨”,筋的活动 有力,骨的生长发育均有赖于肝血和肾精的 滋养。当肝肾精血渐亏,气血不足,筋骨失 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后使瘀血垂滞 颈、腰、膝部活动较频繁的关节部位而出现 退行性病变,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评估
点击添加添题1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程度,感觉有无迟钝、障碍。 4、局部皮肤情况。 5、明确热敷部位: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保证热敷 部位准确。若患者对热敷部位有疑问,护士应详细 了解病情及查对医嘴后,向患者解释清楚,打消其 顾虑。
解释告知
适用范围
1、软组织损伤
3、 肩、颈、腰 腿痛,膝关节痛。
5、强直性脊柱炎
2、骨折愈合后 肢体功能障碍
4、类风湿性关 节炎
软组织损伤
防风,牛膝,苏木,透骨草,没药,红花,桃仁,当归,伸筋散, 威灵仙等中药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袋内,大火煎汤煮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软组织损伤在我国医学中称为“伤筋”,在 正常情况下气血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局部 损伤时,气血多伤及。伤气则气滞,伤血则 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以致 变为血淤,滞于肌表则青紫肿痛。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浸泡在纱布或棉布中,然后敷在患处,利用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效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

选择适合治疗病症的中药材,如黄连、板蓝根、决明子等,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搭配。

然后准备好煎煮中药所需的器具,如煎药壶、纱布或棉布、保温瓶等。

其次,煎煮中药。

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直至药液呈现出浓厚的颜色和味道。

煎煮中药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好,以充分释放药效为目的。

接下来,浸泡纱布或棉布。

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纱布或棉布浸泡其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待纱布或棉布完全浸泡后,拧干多余的药液,使其不滴水为宜。

然后,敷在患处。

将浸泡好的纱布或棉布敷在患处,可以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住,以防止敷料移动。

敷料的面积和厚度可以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敷料的时间为20-30分钟。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凉或感染。

同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不宜随意更换中药材或增减敷料时间。

总之,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在家中进行,对于一些慢性病症和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仍需谨慎对待,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湿敷时,能够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湿敷培训小结

中药湿敷培训小结

中药湿敷培训小结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草药煎煮成汤,然后用纱布蘸取药汤敷在患处,以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中药湿敷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

本次培训主要介绍了中药湿敷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此次培训的小结。

一、中药湿敷的原理中药湿敷利用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发挥作用。

其中,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局部刺激:中草药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能够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2. 温通活血:某些中草药具有温通活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

3. 抗炎镇痛: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

二、中药湿敷的适应症中药湿敷适用于许多常见的疾病和不适,如:1. 风寒感冒:可以用葱姜蒜等温性中草药湿敷鼻子和额头,起到祛寒驱邪的作用。

2. 肌肉骨骼系统问题:比如扭伤、骨折、关节疼痛等,可以使用活血化淤的中草药湿敷。

3. 皮肤问题:如湿疹、皮肤过敏等,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湿敷。

4. 妇科问题:比如经期不调、盆腔炎等,可以使用温经活血的中草药湿敷。

三、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a.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材。

b. 将选好的中草药材洗净,并根据需要进行切割。

c. 准备好煎药的器具,如煎药壶、纱布等。

2. 煎药:a. 将切好的中草药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

b. 根据不同的中草药材和需要,进行不同时间的煎煮。

3. 湿敷操作:a. 将煎好的中草药汤放置冷却一段时间,使其温度适宜。

b. 使用纱布蘸取适量的中草药汤,轻轻拧干多余的水分。

c. 将蘸取了中草药汤的纱布敷在患处,注意避免过热或过冷导致灼伤或冻伤。

4. 注意事项:a. 在进行中药湿敷前,先进行皮肤清洁,并保持患处干燥。

b. 对于不同部位和不同病情,选择合适大小和形状的纱布进行湿敷。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敷方法:
•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 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 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 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 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 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
操作前准备:
• 1、 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 确定适应症,了解有 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 评估患者体质、 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 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 次有序摆好; 4、 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 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 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 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 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 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 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 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 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皮肤,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 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 •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湿敷
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 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 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 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 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 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 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 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操作流程如中药湿敷注意事项下
•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 • • •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 41℃为宜,防止烫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