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法

合集下载

中医湿敷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湿敷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湿敷疗法学习资料湿敷是将中药煎成药液浸湿敷垫,敷在皮损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与局部药浴有异曲同工之妙。

1.湿敷的所用药液往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的寒热虛实决定.辨证用药,将所用中药煎成药液,待自然冷却后备用。

2.湿敷所用的湿敷垫,常选用干净纱布,或现成干净的纱布。

3.湿敷的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皮损的大小,决定药量的大小,将煎好的药液适量地倒人一容器内,如瓷盘或瓷盆(最好不用金属器皿) ;再将湿敷垫放人、浸温。

取浸透药液的湿敷垫(以不流药液为度)敷于患处,视患者病情轻重每次敷药20~30分钟。

湿敷时因药液蒸发或湿敷垫升温,需要准备两份湿敷垫交替使用,或者将湿敷液频滴于湿敷垫上,以保证药垫适宜的湿度和湿度。

如患者炎症消退、浸液臧少,可适当减少湿敷的次敷和每次敷药的时间。

4.湿敷的作用:(1)湿敷的物理作用一减少渗出。

湿敷可利用药液的浓度,使低浓度的渗液向高浓度湿敷药液渗透,达到收敛渗液的目的,从而减少或停止渗出,使炎症逐渐消退。

(2)湿敷的冷却作用一消炎镇定、止痒、抑制渗出和收敛。

湿敷最常用的是冷敷,其作用体现在蘸湿的湿敷药垫置于皮损后,湿敷液自然冷却,可促使局部皮肤末梢血管收缩,从而使充血减轻,渗出减少。

通过湿敷的传导和辐射作用,使局部灼热潮红得以减轻,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也即冷敷能发挥消炎、镇定、止痒、抑制渗出和收敛的功能。

(3)湿敷---促进药物吸收。

在湿敷过程中,表皮角质层被药物浸泡后使其膨胀,细胞间隙增大,有利于药物透人皮内,还可达到活血通络消炎的目的。

(4)湿敷一-洗绦清洁作用。

在湿敷的过程中,湿敷垫可吸收皮损表而的浆液渗出物和脓性分泌物,软化并清除皮损表而痴皮及其他附着物,湿敷的同时起到了洗涤清洁的作用。

(5)湿敷---保护皮损。

湿敷过程,可隔绝外界对皮损的刺激,减少不洁之物对皮损的影响。

5.湿敷的适应证:急性湿疹、皮炎等出现的皮肤肿胀有糜烂渗出的皮损可采用湿敷。

此外,一些表浅组织器官的炎症也可用湿敷的方法,如男科的皋丸炎、附睾炎,妇科的乳腺炎、盆腔炎(用热的湿敷法),外科的炎症性疾病,骨科的关节肿痛。

中药敷肚子的正确方法

中药敷肚子的正确方法

中药敷肚子的正确方法
中药敷肚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药疗法,可用于缓解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以下是正确的中药敷肚子的方法:
1. 准备好适合敷肚子的中药材料,如枳实、薏苡仁、荷叶、生姜等。

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

2. 将中药材料用适量的水煎煮,一般煎至浓汁剩下1/4即可。

可以根据需要冷却或保持温热。

3. 将煎好的中药汁倒入浸湿的纱布袋或棉布袋中,然后轻轻拧干,以防流汁。

4. 将湿敷布敷在肚脐周围,注意避开伤口、皮肤破损等地方,同时要确保其覆盖到疼痛或不适的部位。

5. 敷药后,用绷带或固定带将湿敷布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使其保持贴紧。

6. 敷药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延长。

敷药前后应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7. 敷药后,可以轻轻揉搓肚脐周围,促进药效的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中药敷肚子的适应症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药敷肚子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意见,以确保选择正确的药材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湿敷xin

中药湿敷xin

中药湿敷一、定义: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三、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蔓延、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1.药液温度常规38-41℃。

敷药前要辩证:热证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宜。

寒证热敷,但不超过50℃,老人孩子注意避免烫伤。

2.湿敷时间为30min-1h,每日1-2次。

3.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红疹、水泡、破溃等应及时停止治疗。

4.所用器具应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湿敷中药熏洗一、定义: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临床常用的有全身熏洗、四肢熏洗、眼部熏洗和坐浴法。

二、适应症:1、化脓性骨髓炎,风湿、痹症等骨关节病。

2、疮疡、痈疖、丹毒、湿疹等皮肤病。

3、结膜炎、麦粒肿、目赤肿痛等眼部疾患。

4、外痔肿痛、肛旁脓肿、痔切除、瘘管术后、妇女阴部瘙痒、带下过多等外阴、肛门部的疾患:。

四、禁忌症:发热、炎症、昏迷、恶性肿瘤、出学倾向者,妇女月经期及孕期禁用坐浴。

五、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熏蒸时为50-70℃,淋洗浸泡时为40-45℃,防烫伤。

3、熏洗可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4、颜面部熏洗者,半小时后才能外出,以防感冒。

5、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6、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7、所用物品需清洗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熏洗艾条灸法一、概念:灸,烧灼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艾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灸法的适应范围较广,总的来说适应于寒证、虚证,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05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 和作用
湿敷法与中医护理关系探讨
1 2
理论基础
湿敷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护理实践
湿敷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 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实践中。
3
个体化治疗
湿敷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 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原则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
湿敷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 用。
安全有效
湿敷法通过体表给药,避免了口 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有 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直接 作用于患处,起效快,疗效显著 。
经济实惠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湿敷法所需 的药物和器材成本较低,减轻了 患者的经济负担。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 析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 湿敷法操作流程与步骤 • 常见疾病湿敷法应用举例 •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目录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和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湿敷法定义及作用
定义
湿敷法是将药液浸透于敷料(如纱布 、棉纸等)后,敷贴于患处或特定腧 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04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 险防范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
01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确定湿敷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2
评估患者皮肤状况,观察有无破损、感染、炎症等,
避免在异常皮肤上实施湿敷。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药物、敷料等材

中药湿敷技术

中药湿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康二病区
概念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 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点击添加添题1
禁忌症
1、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 3、癌性浮肿
5、精神分裂者、抽搐、高 度神经质点及击严添重加不添合题作1 者 7、亚急性皮肤炎有血行不良时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
红花、没药、乳香、三七、当归、川芎、独活、桂枝、桃仁、海桐 皮、伸筋草、透骨草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贷内,大火煎汤者 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内经》曰:“肝主筋、肾主骨”,筋的活动 有力,骨的生长发育均有赖于肝血和肾精的 滋养。当肝肾精血渐亏,气血不足,筋骨失 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后使瘀血垂滞 颈、腰、膝部活动较频繁的关节部位而出现 退行性病变,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评估
点击添加添题1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程度,感觉有无迟钝、障碍。 4、局部皮肤情况。 5、明确热敷部位: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保证热敷 部位准确。若患者对热敷部位有疑问,护士应详细 了解病情及查对医嘴后,向患者解释清楚,打消其 顾虑。
解释告知
适用范围
1、软组织损伤
3、 肩、颈、腰 腿痛,膝关节痛。
5、强直性脊柱炎
2、骨折愈合后 肢体功能障碍
4、类风湿性关 节炎
软组织损伤
防风,牛膝,苏木,透骨草,没药,红花,桃仁,当归,伸筋散, 威灵仙等中药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袋内,大火煎汤煮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软组织损伤在我国医学中称为“伤筋”,在 正常情况下气血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局部 损伤时,气血多伤及。伤气则气滞,伤血则 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以致 变为血淤,滞于肌表则青紫肿痛。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浸泡在纱布或棉布中,然后敷在患处,利用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效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

选择适合治疗病症的中药材,如黄连、板蓝根、决明子等,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搭配。

然后准备好煎煮中药所需的器具,如煎药壶、纱布或棉布、保温瓶等。

其次,煎煮中药。

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直至药液呈现出浓厚的颜色和味道。

煎煮中药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好,以充分释放药效为目的。

接下来,浸泡纱布或棉布。

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纱布或棉布浸泡其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待纱布或棉布完全浸泡后,拧干多余的药液,使其不滴水为宜。

然后,敷在患处。

将浸泡好的纱布或棉布敷在患处,可以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住,以防止敷料移动。

敷料的面积和厚度可以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敷料的时间为20-30分钟。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凉或感染。

同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不宜随意更换中药材或增减敷料时间。

总之,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在家中进行,对于一些慢性病症和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仍需谨慎对待,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湿敷时,能够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熬煮制成药液,然后涂抹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1.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料,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
适合的中药材料,例如治疗湿热疮疮可选择石膏、黄连、土槿皮等中药材。

此外,还需要准备炉灶、锅、研钵、滤网、纱布或棉签等工具。

2.炮制中药: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慢炖煮沸,保持药液的温度约在50-70℃之间。

持续煮制一段时间(一般30-60分钟),直到药液颜色浓厚为止。

3.过滤药液:将煮制好的药液倒入滤网中,再使用纱布或棉签过滤,
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药液。

4.温湿敷涂:用温水将患处清洗干净,并用干净毛巾或纱布将患处擦干。

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患处,可以使用棉签蘸取药液均匀涂抹,也可以用
纱布浸湿药液后敷在患处。

温敷的目的是促使药效更好地渗透。

5.注意事项:涂擦的时候,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引起患处疼痛或局部
皮肤损伤。

对于一些病症,如痈疽破溃、溃疡面等应避免直接涂擦,避免
交叉感染,可以间接敷药或使用纱布包裹等方式。

6.涂擦频率和时间:涂擦的频率和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
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天涂擦2-3次,每次15-30分钟。

8.卫生措施:涂擦中药后,应洗净双手、清洗工具,并做好清洁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9.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药涂擦作为中医治疗方式的一种,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整理用物,洗手。 4、记录并签名。
湿敷法
注意事项
1、热湿敷时药液的温度——50~70℃ 2、湿敷时间——15~20分钟。 3、注意医疗安全、避免烫伤。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
叉感染 5、避免受凉,尤其是面部热湿敷者30分钟后
才能外出。
操作步骤
湿敷法
患 者 心 理 准 备
湿敷法
实施
将药液倒入治疗盘内,浸入大小适宜的敷布,使其完 全浸透药液。准备中单铺在相应的位置 冷湿敷法
用镊子拧取敷布至不滴水,抖开将其敷在治疗部位,每 3~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或频频淋湿敷布,时间约为1 5~20分钟。
热湿敷法 浸透敷步的中药药液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完 全浸透药液后用镊子拧取敷布至不滴水,抖开将其敷在 治疗部位,询问患者的感受、注意患者的表情,然后用 塑料单或橡皮单包住敷布及躯体,避免温度过快的降低, 时间约为15~20分钟。
子、碗盘、橡胶单或中单、纱布,必要时 要准备屏风、浴巾、热水袋或冰袋。
湿敷法
操作步骤
一、准备 1、护理人员自身的准备。 2、核对医嘱后进行用物的准备。 3、方法的准备——根据医嘱进行相应操作的准备。 4、患者的准备 (1)患者心理的准备——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告
知针对患者病情目前需采用的治疗方法、目的、 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再次核对医嘱) (2)患者体位的准备——协助患者取适当的体位, 暴露治疗部位的同时,尤其是注意医疗安全、其 次要做好保暖措施和保护患者的隐私。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药湿敷法
湿敷法
• 定义 湿敷法是指运用不同药液,根据病情需要
采用不同的温度,湿敷在体表的一定部位 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 治疾病的一种用 通过药物本身、热力、或冷刺激对皮肤的
作用,首先达到开泄腠理的目的,温经散 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最 终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的目 的。——和熏蒸法相比,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对更为局限。
湿敷法
观察
1、湿敷过程中尤其是热湿敷时要随时询问患 者有无灼痛感。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心理和生理 感受。
3、注意了解患者对温度的感受。 4、必要时用冰袋或热水袋保持温度。
湿敷法
收尾
1、湿敷时间到后,立即将湿敷步取开,用纱 布或毛巾清洁局部皮肤。
2、协助患者整理衣物,整理床单位,安排舒 适体位。
湿敷法
• 评估 • 当医生开出医嘱后,我们应做的就是:核对医
嘱,了解患者的诊断、发病原因、相关因素及 既往史。 • 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病情、施灸部位皮 肤情况及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禁忌症。 • 评估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和对此项 治疗方法的信任度。
湿敷法
用物准备 治疗车、治疗盘、药液及容器、敷布、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