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四年级《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下《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WORD版教案1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金山堡小学:张秀丽知识目标:知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爆发了一场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了解有关地震的一些知识。
技能目标:收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的故事和事迹。
情感目标:学习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无私无畏、互助友爱精神,并引以为榜样。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汶川图片、地震后汶川的图片、地震损失的数据,众志成城图片。
2、学生搜集小英雄的资料。
【教学过程】活动一:感受不幸产生同情大教育家余廉说“课的第一锤要砸在孩子的心灵上”因此,课的开始我,我播放汶川地震前你们想知道汶川地震前是什么样吗?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视频的再现,给学生带来了感观上的冲击和震撼,从而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
】1、图片出示:(教师配乐解说)2、交流感受。
3.师:然而就是2008.5.12这一天,八点零级的大地震让这个美丽安详的县城不复存在。
请看地震后的汶川是什么样的。
随机播放《地震后的汶川》4.师:地震给我们带的灾难是惨烈的,损失是巨大的。
短短的一分钟,多少房屋倒塌,多少家园毁坏,多少梦想破碎,多少亲情成为瓦砾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点击课件)5.师:触目惊心的画面与数字让我们的心在滴血。
此时的你想说……活动二:讲英雄故事学习他们优秀品质故事会1.自由读课文,划出印象深刻的词或句子。
2.小组讨论,你佩服那位小英雄,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她)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汇报交流4.你还知道那些小英雄的故事5.师:(1)小英雄们用仁爱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能这么做,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点击课件)(2)如果你是地震中他们身旁被压在危房下的同学,听了他们的话,你会怎么想?6.新闻链接:(课件出示)师:正因为他们在灾难面前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和伙伴们生死不离,所以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让我们回顾那一刻。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下《地震中的英雄少年》说课稿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下《地震中的英雄少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企业如何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本文通过讲述这些感人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脆弱性和自我中心倾向。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灾难中的英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英雄事迹,认识到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英雄事迹,认识到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英雄事迹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这场灾难的严重性,激发他们的同情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下《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下《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是人教版小学思想与社会四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企业如何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面对灾难时,如何保持勇敢、坚强、团结、奉献的精神,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文字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同情心,对于灾难中的英雄人物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故事,了解地震中英雄少年的事迹,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英雄少年的勇敢、坚强、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故事,了解地震中的英雄少年事迹,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英雄少年的勇敢、坚强、奉献精神,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故事,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英雄少年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故事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准备相关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引出本课的主题《地震中的英雄少年》。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英雄少年的精神。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1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大地震,在灾难面前,涌现了一批英雄少年。
为表彰他们,2008年6月27日晚“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出席颁奖晚会并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
教育部指出,受表彰的学生有的冒着危险从废墟中救出同学和老师;有的组织同学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有的在废墟下鼓励同学坚定获救的信念;有的面对死亡威胁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赢得生命。
受表彰集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团结互助,井然有序地实现了安全转移。
灾区中小学生的纯朴、善良、坚强、勇敢、乐观、智慧感动了全中国,展现了当代中小学生的时代风貌,成为了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重要篇章。
教育部希望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灾区学生表现出的精神和品德,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把抗震救灾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作为生动教材,通过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于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这一单元中有了《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学情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震惊世界,举国悲痛。
我校密切关注事情的发展,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全校师生积极开展了捐款献爱心活动,至今我校还在关注着当地的小朋友,为他们进行“广汶一家亲,彩虹爱心接力传递”义卖活动。
时隔一年,学生对这事还是比较熟悉,但毕竟不是在灾区,与灾区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没有亲身体会地震的灾难,因此学生的感受可能不够深。
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勇敢顽强、珍爱生命的英雄少年,了解并学习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先进事迹。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省汶川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的一些防震自救方面的知识。
2.收集整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故事,并概况其事迹,分析其精神,进行交流活动。
3.重点了解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的临危不乱,无私无畏,互助友爱的精神,并引以为榜样。
教学重难点:1.对于英雄少年事迹学习后的精神概括与交流学习;2.对学生之前关于地震方面所了解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学情分析: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爆发了一场特大地震,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大地震。
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对这次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已有深刻的印象,但这只是表面,单一的了解,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还不完整,对地震中涌现的英雄事迹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感悟。
这学院再现情境,引发学生用心感悟,将悲伤,痛苦化为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一.聊地震,导入英雄话题师导语:板书:地震。
生读师导语:板书:地震。
生读师:地震,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近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地震的消息,就在去年3月19日,智利中部海域发生6.3级地震。
而在去年8月4日,云南发生14年来最大地震,致367人死亡,接二连三的地震消息让人感到恐慌与不安。
因为它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它就来临了。
(播放视频)看,如果我们现在发生地震了,你怎么办?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有的没有反应,有的立刻逃走,有的想着自己如何逃生。
我们可能想到的都是自己。
可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8.0级特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突然爆发,顷刻间地动山摇,无情的吞噬着地震灾区的生灵。
曾经是幸福摇篮的校园,刹那间处在灭顶的灾难中。
在灾难中出现了很多英雄少年。
那么这些少年在灾难面前展示了他们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还有彰显他们互助互爱的精神。
他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地震灾区中的英雄少年,一起来学习和感受他们的精神。
地震中的英雄少年_说课

《地震中的英雄少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英雄少年》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向我们讲述的是 5.12汶川大地震中少年英雄感人至深的事迹,展示了新一代青少年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见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在教材中添加这一内容,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时俱进,紧扣生活。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第二部分:汶川地震发生后,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灾区人民奋力自救,团结互助,举国上下也投入到这场生死大营救之中。
感受那些身处灾难现场,亲眼目睹残酷现实的孩子们,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感人事迹。
第三部分:透过这些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体会大灾大难面前,团结友爱、机智勇敢的可贵,点燃爱心的火炬,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传递,让学生永远铭记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应变与及自救能力,引领学生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特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2.收集整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的故事,概括其事迹,分析其精神,进行交流活动。
3. 向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学习,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无私无畏、互助友爱精神,引以为榜样。
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
三、重点难点1.介绍地震的各种参数(如震级,最大强度,震型,成因,震中位置等)及相关的科学救护方法;2.对于英雄少年事迹学习后的精神概括与交流学习;3.对学生之前关于地震方面所了解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性的认识。
四、说教法、学法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地震,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借助情景来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3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A029

15岁少年救出七名同学
雷楚年,15岁,彭州市磁峰 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地震时不 是往外逃生,而是冲进教室救同 学。跑到自己的教室,发现还有
7个同学全部蹲在教室的墙角边, 马上带着他们往楼下冲。跑到一 半,小雷突然发现,跟着他下楼
的只有6名同学,还少一个!他 又赶紧又往楼上跑。留在教室的 女孩叫欧静,由于惊吓过度,女 孩蹲在门口一个劲地哭,可能是 吓傻了,怎么拉她都拉不动,就 干脆抱起她往楼下冲。最后几秒,
楼塌了,他和七名同学十多个小时后, 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 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 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 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 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 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 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他的名字叫郎铮。目前正在接受治 疗。郎铮对照顾他的解放军某部的 医护人员说:“我也要当警察,和 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当温总 理到医院去看望小郎铮时,他给温 总理也敬了个队礼。目前,很多网 友推荐他做奥运火矩手。同时,也 尊称他为“敬礼娃娃”。
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
林浩
来自映秀县的小林浩, 今年9岁。在此次四川汶 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 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 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 学。而自己的父母却至
今仍联系不上。还是14 岁的姐姐,深一脚、浅
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 时才到达都江堰。面对 镜头小英雄显得非常镇 定,然而他勇敢的举动, 却已感动了我们每一个
爱学习的少年
留言板
每一个英雄少年就是一个榜样,每一个英雄 少年的故事里都蕴含着太多的爱,让我们把这一 切化为对灾区同胞的默默祝福、深深祈祷…把你 最敬佩的一位小英雄的名字写上,并写下一句话, 表达你对他的深深祝福。
说收获
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4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地震中的英雄少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学问。
2、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3、使每个学生做个防震减灾学问的小宣扬员。
重点难点:1、介绍地震的各种参数(如震级,最大强度,震型,成因,震中位置等。
)及相关的科学抢救方法;2、对于英雄少年事迹学习后的精神概括与沟通学习;3、对学生之前关于地震方面所了解的学问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性的熟识。
教学过程:一、图像导入,介绍地震的危害性:今日,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神奇年代,看过许很多多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动画片,那又有几人看过有关地震内容的片子呢?叙述灾情:老师带领全体同学“亲眼目睹”2008年的汶川地震。
同学们为剧中的情景所震颤,从而熟识了地震,看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对当地造成的严重破坏。
二、介绍防震减灾学问那什么是地震呢?当地震来临时作为21世纪的你是否懂得防震和避震呢?带着同学们的疑惑,老师又组织全体队员观看《地震神秘》光盘。
使学生对地震有了进一步的熟识,初步懂得了相关学问。
模拟演练:现在,正像专家猜想的那样,地震发生了,你已经感觉到了大地的颤抖,时间很短,你必需实行什么行动来爱护自己?(学生畅所欲言。
)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对于地震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防灾减灾的方法。
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防震游戏”。
(小游戏即创设小情景,让学生实践,演练。
)1、演示:在家庭怎样避震?师:假如我们在家时突然发生地震,应当躲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表演。
“实践小组”: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灵敏反应,是保障平安的关键。
在家中就地避险,不行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平安的地方躲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模块“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的第3小板块。
本节课由六小部分组成:课前导语与四个英雄少年事迹:“镇定机智,组织救援”、“勇敢无畏的少年”、“国歌给我们力量”、“她选择了坚强”和最后的问题版块“你还知道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肯定是点点滴滴式的了解,不完整,没有一定的系统性。
之前通过各种媒体信息,学生都非常深刻地记住了512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大地震,过去时间也仅一年。
可以用512大地震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形象切入,进而突显地震本身的特点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导入地震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的有关事迹。
我们的学生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不一定科学,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障碍与难点就是学生先前认识的片面性。
【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的策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提前主动收集和甄选整理资料,并进行同桌间的,小组中的交流学习。
情景创设、联系实际的策略: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地震的危害性,学习坚强,勇敢,临危不乱的精神。
创设一定的小情景让学生进行判断,组织演练。
【活动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活动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3、使每个学生做个防震减灾知识的小宣传员。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故事,并概括其事迹,分析其精神,进行交流活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