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_高中作文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感谢您的阅读!读罢此文,不得不对当代大师鲁迅的文笔及思想的深度所佩服,古代的文学要只研究起来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魏晋这两个朝代,记载的史料少所以对于当时一些文人雅士所处的环境等资料所掌握的也便少了。
这样给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鲁迅能够用他的视角与理解、感悟写出这般深刻的见解实属难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文中多次触及酒。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
与其说文化中处处皆可见酒的影子,不如说是酒孕育了文化,是酒升华了文化。
魏晋史里不也都飘出酒香了吗?一回头,看到曹操正在军帐里用手抓起那一大碗或是一大壶的酒开怀畅饮,随后可想到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转过身,便听见竹林里溢满了酒的醇香,心不必多虑,必是那七贤在大赋诗词,交流心得了。
若这还不够确凿的话,你不妨去看看那大街上的一位汉子,他披头散发不修仪表,那件麻衣上住满了虱子,此时他正从容不迫地摘下头巾往那酒坛子里一浸,尔后一提起让那头巾上的酒顺着巾尾流入嘴巴,脸上是那样陶醉的神情,其实你也根本不会想到这位衣冠不整的汉子便是那位带你去过桃花源里的陶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恐怕也是灌上酒后才有的。
像这样的文人雅士在魏晋时期并不少见,他们把酒的味道喝出了一种意境:大度、从容。
酒一直是贯穿着中华的泱泱文化的。
到了唐宋之时,可以说是酒的巅峰之季,也正是中华的文化巅峰之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喝出的是英雄气概,悲凉而激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品出来的是苦闷中的超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千金散尽换酒饮的李白在借酒浇愁发泄心中的愤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离别在即的恋恋之苦,是难言的牵挂。
如这般的喝酒,喝的是一种相互感化的心境。
它就如同一个披着桃花源般传奇的梦幻,寄托着人们对单纯幸福的渴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论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来说是十分具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将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与近代新引进的科学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将魏晋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后来者开了无数法门”(梁怀超,《阮籍、陶渊明与酒》)。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的一种实际运用。
我们通读全文可知对于魏晋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的解析,作者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政策、形势,社会心理,时代风尚等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例如,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汉末魏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的年,崇尚刑名之学、推行名法之治是统治阶层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中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
”史籍多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鲁迅先生把汉末魏初文学的“清峻”特征的形成就是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加以阐释,他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方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在这里,鲁迅先生,关于“清峻”的解读,是渗透了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果。
对于“通脱,华丽,壮大”等的解读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
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一观点,对我感触很深,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魏晋人物的精神与内心有着多么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综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成果。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姓名:崔文文学号:2012504008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
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
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
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
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
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
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
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
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
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
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兴趣的因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所以有些人的好奇心大些,有些人的好奇心小些,但基因决定的是先天,后天际遇的不同会影响好奇心的大小。
可以肯定的是读书越多好奇心越重,兴趣点越多。
就我个人而言,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必然,一直以来对魏晋风度颇有向往,至于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是不是有心人故意播下的种子,实在难以说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到了《而已集》,而已集收录的多是杂感,但这杂感又正值见到“许多血和许多泪”的感触,所以此篇演讲稿在论述之余不免还有些弦外之音。
我看通篇演讲的脉络,从曹操讲起,呼吁大众独立思考,不要为历史左右,进而阐述文章之风度,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此类风气从汉末魏初至魏末晋初,总结下来就是师心使气,而这一过程中的名士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在行为做事方面形成了一定社会风气,如清谈、如药、如酒,为魏晋风度增加了许多点缀,但文章风度、名士行事的背后,于哲学的思辨、与政治的拉扯,像是个死结纠缠不清。
最后行至晋末,慷慨激昂渐行渐远,名士想出世而不得,文章就变得温和恬静,形成了田园风格。
鲁迅是民主战士,当然是斗争的。
师心使气是他的风格,田园出世不是他的向往。
魏晋名士嗑药,实在是小节中的小节。
老百姓效仿,以致后世认为宽衣大袍有仙风道骨之感,实在是贻笑大方。
酒就更不用提了,阮籍借醉酒回避司马氏的拉拢,真是个又好笑又无奈的写照。
魏晋名士因为嗑药、饮酒,会表现出许多与礼教不符的行为,被认为是破坏礼教的,反中华哲学的,所谓欲加之罪。
而鲁迅这篇演讲所呼吁的,恰恰是期望民众自省,能够辨别谁是真三民,谁是假礼教。
谈起魏晋名士,恐怕名头最响的要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又以嵇康为最。
嵇康身上有很多传奇,嗑药饮酒,性格强烈,而且是自始至终的强烈,嵇康之死又将他的生命升华,其间政治的涌动、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嵇康的事迹流传百世。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全文读后感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全文读后感Lu Xun's depiction of the Wei and Jin period's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ine and alcohol in his writing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The portrayal of the graceful and refined lifestyle of the literati during this period highlight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ir elegant demeanor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they faced.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and consumption of alcohol in their daily live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existence, where the pursuit of intellectual pursuits is tempered by the need to escape from the harshness of reality.鲁迅对魏晋时期风度的描绘以及与药与酒的关系在他的书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优雅 refined 风度的描绘突出了他们优雅举止与面对的严酷现实之间的对比。
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草药和饮酒反映了他们生活的复杂性,智慧的追求受到从严现实的需要的调节。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such as ginseng and lingzhi, in the Wei and Jin literati's daily lives reflects their concern for health and longevity. By incorporating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o their routines, they demonstrate a reverence for ancient wisdom anda desire to preserve their vitality. Furthermore,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particularly fine wine, serves as a form of relaxation and release from the pressures of their scholarly pursuits, allowing them to momentarily escap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ir social status.魏晋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参、灵芝等草药反映了他们对健康和长寿的关注。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
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描述和回忆都无法穷尽和还原他真正的一生,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从思想角度来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
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对于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了深刻的阐释,当然,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其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鲁迅坚定的政治立场。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锋芒毕露的鲁迅,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讲了读后感

"在潜入鲁迅的著作,学习魏和晋的风格后,我被他们如何把精致与深思熟虑融合在一起,真的被吹走了。
鲁迅的故事和散文,真正讲的是
人的经验和社会问题。
而魏国和晋国时期又带回了比较精致和优雅的
写作风格,注重儒学。
这就像在他们的写作中将大脑和美丽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个真正迷人和发人深思的阅读"。
除文学和知识分子外,引起我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鲁迅的著作和魏
晋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出现的医学与酒的关系主题。
鲁迅一贯将饮酒作
为社会衰落和道德衰落的象征,强调饮酒过度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破
坏性影响。
同样,魏国和晋国也十分重视饮酒中必须保持节制和平衡,承认饮酒具有加强社会互动和培养亲切感的潜力。
这种对酒精的视角
的对比反映了人类经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阅读增加了一层亲切性
和反省性。
历经魏和晋风格的历程及其与鲁迅作品中药酒主题的交织,一直是感
官的启蒙式。
它使我深为钦佩我国文学遗产的复杂和丰厚,同时更深
刻地理解这些杰作的产生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挑逗性的主题和精
细巧妙的语言和风格给我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进一步
探索我国文学和知识传统繁华的挂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文学风格而闻名,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诗歌和书信中。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医药和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药物和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新、自然、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中。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风度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的药物和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魏晋时期的酿酒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常常会赋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与药及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这与当时人们对药物和酒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物和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饮酒之后的豪情壮志,或者在药物的滋补之后的清新自然。
药物和酒成为了魏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密切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姓名:***
学号:**********
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
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
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
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
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
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
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
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
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
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
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
文章鞭辟入里、逻辑清晰,也让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关于这方面在《世说新语.任诞》第六中描述: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刘伶带有恶作剧性质的举动明显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传统规范的蔑视和戏弄之情。
而后这种忘我的举止之后是否如鲁迅先生所言,隐藏着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以及迂腐就不得而知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们的无力以及狭隘导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行为上以夸张的形式忘我,极端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不满以及无奈。
“竹林七贤”是反抗旧礼教的代表,其中阮籍为喝酒的代表。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到了文人的迂腐,并以阮籍为例表现了出来。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鲁迅先生给的解释是阮籍依靠饮酒来躲避司马氏的诘难。
我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阮籍作为一个名人,又是反对封建礼教的代表,他必然会受到来自政治上的压力,由此可以看出,阮籍饮酒一方面是为了保命,躲避政治上的纠纷。
我认为应该还有另一面,作为一个文人,他一定有自己对社会的追求、目标。
也正是因为阮籍力量的弱小、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才导致他不得不沉溺饮酒,来逃避他的无奈与失望。
我认为也是一种自我催眠。
在文章中也说到阮籍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拒绝儿子加入饮酒的行列。
我认为阮籍应当也认为他的饮酒不是真豁达,而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其次从放诞举止上来说。
我认为放诞举止是魏晋名士的注目特色之一。
这些名士大多有种种奇特的嗜好。
当时有句名言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放诞不羁,体现了一种豪放慷慨的性情。
在文章中提到当时的名士们吃“五石散”的药,从而养成了很多习惯。
例如:行散、穿衣宽松、不鞋而屐、扪虱而谈等。
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为越来越不注重世人的眼光。
刘伶在《名士传》中表现出:“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
’”从他的言行中表现了对生死的淡薄、无所谓。
另外,“竹林七贤”传为放诞之风的发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有周顗、王澄、阮咸等人,他们常大醉三日不醒或动不动就脱衣裸形甚至连与猪同饮也毫不在乎。
他们放荡的行为连同道中人有时都难以接受。
而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当时的名士普遍有饮酒、服药、赌博、裸形的喜好。
说实话,我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很难接受。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在他们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所以才很难理解。
但从这一系列行为上,我们不难看出名士们放荡怪异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正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抗。
虽然他们的行为很怪异、极端。
在我的认识里,对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满完全可以通过很多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难道他们真的不觉得他们的行为很怪异吗?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热门跟从呢?
虽然这反映了当时名士们的普遍心理,对旧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厌恶和反抗成了大家的共性。
而之所以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极端、怪异,就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温柔的力量是弱小的,他们对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却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合理的生活方式。
在传统生活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转换里,他们体现出一种弥漫、极端的行为。
最后是率真旷达这一特点。
率真旷达是当时文人所普遍推崇的一种气度,他们崇尚自然、真实、随性而为。
他们不在乎他们的行为是否合情合理,也不在乎外人的眼光,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洒脱率性作为追求目标。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任诞》第四十九条:“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
客主不交一言。
”
王子猷作为其中典范,他的行为上也表现出了率性、真实的特点。
在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子猷作为一位名士,却不居高自傲,为人吹笛不求回报,也不多言,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做事。
在这里不同于违礼、放诞的特点,率真旷达的特点似乎表现出魏晋名士为人所推崇的特性。
而这种魏晋风度的极致,是陶渊明关于桃花源的理想社会。
文人是思想最为丰富,最为单纯的群体作,即使在政治上他们不得志,生活上不如意,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们骨子里却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表达了他的无奈随性,可最后还是无法完全不理会世事,幻想着有这桃花源的存在。
而魏晋风度也正是当时名士们无奈之下创造出的“桃花源”吧!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
可是,魏晋风度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诸如饮酒过度、醉生梦死;放达出格、有悖常理;以及玄学虚幻、清谈误国等。
所以千秋以降,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摘自新浪博客借用他人的话来总结一下魏晋风度吧。
博客中的观点我只能说赞成其中一部分,毕竟我认为魏晋风度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有很多有利影响的。
在西晋的正统建立起来后,文人在政治上与皇权的争执也越来越少了,随着冲突的淡化魏晋风度尤其是违背名教的放诞之风也开始愈演愈烈,虽然有竹林七贤的影响,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士族的统治地位稳固了,在政治上更具有地位。
到了东晋士族的实力更是达到顶峰,而这时魏晋风度已基本失去了当时
极端偏激的特色,更多的是文学创作,以酒怡情,极具文艺气息。
王恭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已经失去了搬来该有的样子,只延续了风度的表面,因为形势不再需要他们激烈地反抗现实,在安逸的环境下文学的发展出现了缓慢的状态。
到了隋唐一统的盛世,士族地位的下降以及来自儒家、道家、佛学的冲击,集权又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标准,礼教又郑而重之地发挥其它的作用,魏晋风度也终于成为历史。
最后引用一句话来表示我对魏晋风度的感想:“魏晋风度成绝响,人间不见阮嵇康。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
注:论文中引用:《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