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4课-商业的发展-Word版含答案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4课-商业的发展-W o r d版含答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4课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工商食官”制度(1)商业萌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
(2)形成:商代出现贝类货币;商周时期形成“工商食官”制度,由官府控制商业。
2.民营商业: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工商食官”制度,形成中原市场;商业发展促使城市涌现;各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大商人涌现。
3.秦汉商业的发展(1)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西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
(2)表现:西汉时,都城长安设九市,与居民区分开,设官署管理,定时开市、闭市。
唐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原因:隋朝大运河开通,唐代南方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商品化。
2.表现(1)农村:出现大量草市和墟市。
(2)城市:唐长安、洛阳成为商业大都会;宋代都城汴京,人口众多,并彻底打破坊市制度。
(3)商业机构及货币:唐代出现邸店、柜坊及最早的兑汇飞钱;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1)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繁荣。
(2)从事全国性贸易活动的商人,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地域性商人集团——商帮。
2.代表:徽商和晋商。
以巨额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创办票号,足迹涉及海外。
3.经营之道: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2

第四课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商品交换B.甲骨卜辞记载了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C.商代后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D.商业发展促使城市不断涌现2.据史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3.“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区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4.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商人经商不计利润B.富商大贾周流天下C.商人重利轻别离D.长安城的繁华5.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A.晋商财力雄厚B.小农经济发达C.手工业发达D.自然资源丰富6.《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7.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1.4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

明清商帮1.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4.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
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C.商人成为儒学的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5.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②经营种类多③活动范围广④“贾而好儒”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6.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7.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
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
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C.商业环境的恶化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8.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9.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训练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班级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A、奴隶的反抗斗争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挑战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2.公元前7世纪,雅典农民埃斯庇罗斯不可能A.参加公民大会 B.因欠债沦为奴隶C.入选长老会议 D.参加反抗贵族的暴动3.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 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 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4.公元前8~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5.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萨拉米斯岛危机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6.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7.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文中的“他们”是指()A.贵族B.平民C.外邦人D.奴隶8.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9. 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10.“解负令”的颁布使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雅典非债务奴隶主要来源于A.国内平民 B.破产的“六一汉”C.破产的农民 D.奴隶市场和海外掠夺11.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A.栽种葡萄的技术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12.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答案】洋务派和维新派。
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
【解析】问,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表哪一个派别?有何共同主张?.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表洋务派和维新派,共同主张是向西方学习。
【答案】属于早期维新派。
和材料三的主张相似之处:都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问材料二属于哪一个派别?它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根据材料“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可知属于早期维新派。
它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在于都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
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过程。
【解析】问,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可知“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过程。
19.(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19.(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4课 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工商食官”制度(1)商业萌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
(2)形成:商代出现贝类货币;商周时期形成“工商食官”制度,由官府控制商业。
2.民营商业: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工商食官”制度,形成中原市场;商业发展促使城市涌现;各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大商人涌现。
3.秦汉商业的发展(1)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西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
(2)表现:西汉时,都城长安设九市,与居民区分开,设官署管理,定时开市、闭市。
唐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原因:隋朝大运河开通,唐代南方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商品化。
2.表现(1)农村:出现大量草市和墟市。
(2)城市:唐长安、洛阳成为商业大都会;宋代都城汴京,人口众多,并彻底打破坊市制度。
(3)商业机构及货币:唐代出现邸店、柜坊及最早的兑汇飞钱;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1)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繁荣。
(2)从事全国性贸易活动的商人,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地域性商人集团——商帮。
2.代表:徽商和晋商。
以巨额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创办票号,足迹涉及海外。
3.经营之道: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轻巧识记】1.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2.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名师点拨】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商业的发展材料探究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2021042

第4课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市”的发展1.唐宋时期“市”的发展史料图一唐朝长安城图二北宋东京城[史料解读]图一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与各坊的分布,说明当时坊市界限分明,反映出政府对市仍然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图二北宋东京城清晰呈现沿主要街道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东北部标注着“夜市”,这反映出北宋“市”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问题思考](1)依据图一,说明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2)结合图二,指出宋代汴京城的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3)与唐代相比,宋代汴京商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提示(1)主要特点:商业活动局限在特定的区域。
(2)重大变化: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盛。
(3)深远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2.明清时期“市”的发展史料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此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史料解读]由划线信息“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可知明清市镇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X围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史论总结]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某某、某某等。
(2)从商业活动看:城市商业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3)从数量和规模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商业的发展同步测试

1.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
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
这一变化说明()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2.汉代法律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唐代法律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代法律则允许商贾中“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考试。
此变化反映了宋代()A. 社会各阶层的差距缩小B. 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固化D. 商人阶层地位有所上升3.明代浙江湖州府地宜蚕桑,种桑养蚕者“在在有之”。
一些人以植桑为业,那些养蚕之家就于邻近市场购买桑叶,为了保证桑叶的供应,养蚕户向种桑户交订金购买。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国内市场迅速扩大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4.汉唐时期,城市大街两旁,没有商店,也没有普通的民居。
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府第才能临街开门。
这一城市布局()A. 呈现皇权至上的理念B. 反映市坊界限分明C. 体现了社会等级森严D. 说明经济功能衰退5.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四民”是指()A. 工、商、士、官B. 工、商、士、民C. 侯、爵、工、商D.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商6.古代最早的职业商人出现于()A. 原始社会末期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7.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是表现在()①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②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③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④农村中自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现象逐步众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8.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①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②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③形成许多著名都会④货币流通以青铜钱为主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下列有关宋代商业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中的市场与民居分开B. 设有专门人员管理城市中的商业交易C. 乡村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D. 乡村可以设市进行交易10.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商品交换
B.甲骨卜辞记载了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商代后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商业发展促使城市不断涌现
2.据史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3.“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
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
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
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区
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4.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
A.商人经商不计利润
B.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长安城的繁华
5.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
B.小农经济发达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6.《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7.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A.农业发达
B.商业发达
C.牧业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梦粱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
B.隋唐
C.宋代
D.明清
9.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洲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
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居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
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10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15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10分)
(3)请以北宋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5分)
答案与解析
1.B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历史,不会涉及西周的商业状况。
所以B项符合题意。
2.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偶尔出现夜市,不是经常性的,所以最可能是在唐朝。
宋代的城市已彻底打破坊市界限,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
3.D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洛阳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遗址,而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故应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限制,不会“完全突破市的界限”,故应排除B项和C项;北宋商品经济活跃,打破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已无明显界限,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4.B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从“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可以看出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商人经商不计利润是错误的,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重利轻别离”与“长安城的繁华”。
5.A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是清代,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山西商人被称为晋商,他们善于经商,财力雄厚。
1820年属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晋商等地方商帮势力强大,形成“山西号称海内最富”的局面,故选A项。
6.B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7.B 据材料信息“市租千金”分析,“市”是买卖场所,我们可以看出临淄的商业发达。
8.C 《都城纪胜》是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
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大意是酒楼歌馆一直到凌晨四更天才歇业,而五更天官员都准备上朝,有商家就趁这个时间很早开业。
《梦粱录》是宋人吴自牧著的一本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貌的书。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大意是自大街到各小巷,大大小小的店铺到处都是,没有空闲的房屋。
这些材料反映的商业状况最早应该出现在两宋,北宋的“市”开始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9.A 中国古代城市既是军事堡垒、政治中心,也是商品交换中心。
城市建筑一般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本题中④说法错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对商人和商业活动进行限制,故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一说不能成立。
10.A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商业领域的重大革命。
B项是在明清时期;C项在宋代之前已经存在;宋代坊市界限已不复存在,形成了街市,故D项错。
11.(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
(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3)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