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第5章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主讲:郭晓康理论的形成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46-47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
P48总路线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51-52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主讲:郭晓康道路和基本经验意义P53-57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P59-60历史意义: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理论。
2.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主讲:郭晓康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理论和道路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6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7历史意义:1.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邓三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结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答: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答:1)它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现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2)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它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毛邓三概论-第5章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
– 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 基础之上,而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化 程度还不高,所以在很长时期内不可能全面建立社会 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可能彻底消 除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影响,从而进入比较成熟的社 会主义社会。 – 正因为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 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 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0年 2056
基本实现现代化
1956
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我国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②列宁
– 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 渡到社会主义。他还正式 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 社会主义社会。
③斯大林
–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 会主义制度以后,没有深入分析 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 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 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 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过渡。这种超越阶段的毛 巾,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52 年宣布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 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后来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 时期”相混淆。毛泽东认为,在进入共产 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资本主 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 在这一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同资 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 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实行无产阶级专 政下继续革命,并且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考研政治:马哲毛邓三——完整背诵版

考研政治:马哲毛邓三——完整背诵版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确定毛泽东思想最早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
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即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僻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即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
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五四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基础。
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
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1、大体上分为六个阶段: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
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为标志。
★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
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成果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P22.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P2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P114.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P11-125.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P166.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167.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述了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10.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邓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2
第一,我国经济制度刚刚建立,还没 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第二,提出两类矛盾学说 第三,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 针 第四,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 同时并举的方针
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学说(社会主义改革的哲 学基础)
矛盾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 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 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 性质、特点、解决方式、途径上有本质不同。
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前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 展过程及成果,它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本质的 科学内涵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主要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理论命题。着重分 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新论述。
1990年12月
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 一开始讲,将来总有一天成 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 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 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 个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 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三)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
理”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只有不断发展社会
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
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邓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28页。)
《毛邓三》期终考试范围及重点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邓三)期终考试范围及重点一、考试题型及分值1.单选题:30题×1分/题=30分2.多选题:10题×2分/题=20分3.简答题:4题×8分/题=32分,注意答题时简明扼要4.材料题:1题×18分/题=18分(共4问),注意答题时结合材料并适当展开论述、恰当地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二、考试范围及重点(源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的,(括号黑色仿宋)为附加说明。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P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P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P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4.P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P14: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P15: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7.P23: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8.P24: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电子科技大学 毛邓三复习提纲

《毛邓三》考试说明1、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10+半期考试10 =30分;期末成绩:70分。
2、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卷面总成绩100分。
客观题30分,主观题70分。
主观题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构成。
第一部分:选择题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4页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了什么样的主题?各自侧重回答了什么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邓小平理论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次党的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8、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意义。
9、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会议和文章。
(1、2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在哪篇文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科学解释?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毛泽东、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是什么?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恢复确立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总结了几十 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 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 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 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 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 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 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
有完全搞清楚。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 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 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 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 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 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 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 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 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 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 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 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任务
很多,但是,最根 本的一条是发展生 产力。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 产力。 社会主义的首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水平。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 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的本质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科学 内涵
突出强调“ 解放生产力 ” 和“ 发展生产力 ”,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1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 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搞清楚 “ 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 经验教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 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偏差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科学 内涵
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 展的必然趋势。
3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 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 平,为科学回答 “ 什么是社会 主义 ”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意义
第二,在实践上,为贯彻 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 导原则。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四,发展是解决中国 所有问题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 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发 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需要我国经济 的发展。
“台独”分子陈水 扁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生产力 发展迅速
社会主义优越 性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得到 巩固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 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 化。 ●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 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1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1840~1911年第一个阶段
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
1912~1949年是第二个阶段
“共和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1949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早已完成第一 次现代化。2002年,北京、天津和上海有 9个指标达到标准,辽宁有7个指标达到标 准,江苏、广东和黑龙江有6个指标达到 标准;按本报告划分标准,这7个地区基 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但它们离完成第一 次现代化还有差距。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 人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理论 成果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的内涵和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2.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3.党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 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 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 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 移的机遇。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发展是当代 中国最大的政治。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
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在第一 次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 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 ●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法 治化、世俗化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发展是世界和时代的主题。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
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 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 发展缓慢
社会主义优越 性无法体现
社会主义难以 巩固和发展
阅读书目: 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 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思考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新概括? 2、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1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1点,在参加 排名的108个国家中排第59位。 2001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4类指标发展不平衡, 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2001年高 收入国家平均值为对照,2001年中国知识创新指数 为19,知识传播指数为32,生活质量指数为45,经 济质量指数为26。2001年中国知识创新水平距离高 收入国家的差距最大。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科学 内涵
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揭示了社会主 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 本区别。
2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 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 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 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 阶级。”
——邓小平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 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 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 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经济,就 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发展市场经济,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我们党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超英赶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