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茶制作工艺流程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茶叶加工技术:珠茶精加工

茶叶加工技术:珠茶精加工

珠茶路加工
7.风选熟取:一级茶5~10孔、二级茶4.5~10孔、三级茶 4~10孔均需上风扇定级,使品质符合标准。 8.抖筛:抖掉长身茶(做雨茶),使颗粒符合珠茶的外 形规格。一级6孔以下轻、二级5~10孔、三至五级5~10孔 均需上抖。抖筛筛网配置原则:重质茶宜稍紧,轻质茶 宜稍松。
珠茶路加工
珠茶路加工
着糊:是珠茶加工特有的方法,目的是利用糯米糊 的黏着力促使开口茶闭口,使颗粒更圆结。糯米糊的厚 薄,一般以1kg糯米冲糊6~7kg为宜。糯米须浸透,磨浆 时加水要均匀,冲糊须用沸水冲熟,并充分搅拌均匀。
珠茶路加工
6.撩筛:炒车后,各孔茶须通过撩筛分清颗粒大小,割 净下段碎末。撩头须复拣。若复撩头属于着糊块茶,交 于生取工段切轧。5孔轻重撩头合并,回联合炒车机炒车。 4孔五级撩头回条龙炒锅机炒磨。经过撩筛后的各孔轻身 茶,还须进行复撩,进一步分清颗粒大小,便于风选熟 取定级。
茶叶精制技术
珠茶精加工
珠茶路加工 雨茶路加工
珠茶路加工
珠茶路分生取、炒车、熟取和匀堆四个阶段,其基 本作业流程见图1。

图1
珠茶路加工
1.分筛:毛茶通过三部平面圆筛机分筛,各部圆筛机网配置见表1, 分筛后12孔以下做内销处理。
级别 一、二级毛茶 三至六级毛茶 七至级外毛茶
表1 珠茶各级毛茶分筛筛网配

第一步圆筛机
第二步圆筛机
5、6、7、8、10
8、10、12、16、24
4、5、6、7、8
7、10、12、16、24
3.5、4、5、6、7
7、10、12、16、24
第三步圆筛机 16、24、36、80 16、24、36、80 16、24、36、80
珠茶路加工

茶珠制作方法

茶珠制作方法

茶珠制作方法茶珠是一种美味的茶饮品,制作过程简单,口感独特。

它采用茶叶和果蔬等原材料制作而成,不仅具有丰富的口感,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茶珠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在制作茶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2克茶叶(绿茶、红茶或花茶等)•200毫升凉白开水•适量果蔬(例如水果、椰果等)•适量糖水或蜂蜜(可选)准备好以上材料后,我们可以开始制作茶珠了。

制作步骤步骤一:冲泡茶叶首先,我们需要将茶叶用凉白开水冲泡,待茶叶充分浸泡后,将茶叶滤出茶水备用。

步骤二:制作原料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果蔬切成小块。

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你喜欢的水果或者蔬菜。

将切好的果蔬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茶水,搅拌均匀,制成果蔬泥。

步骤三:制作茶珠制成果蔬泥后,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小份,每份约10克左右。

将小份果蔬泥搓成小球状,并在中间加入适量的茶水或糖水或蜂蜜,将茶水封在果蔬球中,形成茶珠。

步骤四:煮沸茶珠将制成的茶珠放入烧开的水中,用中小火慢慢煮沸,煮沸的时间大约为5-10分钟。

在煮沸的过程中,茶珠会逐渐变软,并释放出茶汁。

步骤五:浸泡茶珠煮沸后的茶珠需要浸泡一段时间以增强口感。

你可以将茶珠放入冰水中冷却,然后捞出沥干水分。

或者你可以将茶珠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后食用。

制作完毕后,你就可以品尝制作的茶珠了。

注意事项•切记不要将茶叶泡得过浓,否则茶珠口感会过于苦涩。

•制作茶珠时,建议使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确保口感和食品安全。

•煮沸的时间和浸泡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掌握一个合适的时间以获得更好的口感。

茶珠制作方法简单易懂,而且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自由调整配料。

无论是独自享用,还是招待客人,茶珠都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茶饮品。

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制作,品尝出不同的茶珠口感,分享给朋友和家人。

珠茶制作方法

珠茶制作方法

珠茶制作方法珠茶,也称为花茶、工艺茶,是一种将茶叶和花朵等天然材料精心混合制作而成的茶。

珠茶具有美观的外观和独特的口感,成为了茶叶市场上备受欢迎的一种茶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作珠茶的方法。

材料准备制作珠茶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茶叶和花朵。

茶叶可以选择绿茶、红茶、白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作为基础,而花朵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常见的有玫瑰花、茉莉花、菊花等。

制作步骤1. 材料处理鲜花处理:将所选的花朵洗净,晾干,除去杂质和不需要的部分。

对于一些花朵来说,需要将花瓣和花蕊分离。

茶叶处理:根据所选茶叶的种类,进行必要的处理。

比如,绿茶需要在烘青之后进行杀青,红茶需要进行发酵等。

2. 茶叶和花朵的混合将已经处理好的茶叶和花朵按照比例混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口感来调整茶叶和花朵的比例。

可以尝试不同的组合,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3. 手工制作珠茶珠茶需要进行手工制作,以便将茶叶和花朵完全融合在一起。

具体的制作过程如下:•将混合好的茶叶和花朵放在一个巧克力摸具中,轻轻摇晃。

这样可以使茶叶和花朵均匀混合,并形成一定的形状。

•将混合好的材料放在一个盘子上,用手指轻轻按压,使其形成小圆珠状。

每个珠茶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调整,一般在0.5到1.5厘米之间。

•将制作好的珠茶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完成制作过程。

4. 珠茶的保存和冲泡制作好的珠茶需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同时,为了保持珠茶的新鲜口感,建议将珠茶放在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密封保存。

冲泡珠茶时,可以使用玻璃茶具或陶瓷茶具。

将珠茶放在茶杯或茶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等待片刻,让珠茶慢慢展开。

随后,即可品尝珠茶的独特风味。

小结珠茶是一种制作精细、品质上乘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美观的外观。

制作珠茶需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和手工制作的过程,但只要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轻松制作出美味的珠茶。

享受一杯珠茶,不仅可以品味茶叶的丰富滋味,还能感受到花朵的芬芳香气,带来一份身心的放松与惬意。

制作平水珠茶的技术

制作平水珠茶的技术

制作平水珠茶的技术平水珠茶是浙江独有的传统名茶,素以形似珍珠、色泽绿润、香高味醇的特有风韵而著称于世。

几百年来,外销不衰,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绿茶产品,其中尤以“天坛”、“骆驼”牌特级珠茶为佼佼者。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平水珠茶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平水珠茶是浙江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

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境内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景色秀丽,茶树生长茂盛。

不少地方是著名的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

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那么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

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如今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

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

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珠茶是绍兴茶农首创的一种炒青绿茶,亦称圆茶。

它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宛如珍珠,内质香高味浓,经久耐泡。

此茶以“珠”命名,最为恰当。

平水,是绍兴东南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方式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方式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方式珠茶,一种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在茶叶世界中享有盛誉。

它以小巧的茶叶珠子形状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关于珠茶的加工与制作方法,带您领略这一茶叶工艺的精髓。

第一部分:珠茶的起源与历史在探索珠茶的加工与制作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珠茶的起源与历史。

珠茶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据说最早出现在明代。

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制茶师傅们用细嫩的茶叶将其手工卷成小巧的珠子,然后经过适当的发酵和干燥,使茶叶保持其形状和口感。

第二部分:珠茶的制作工艺珠茶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采摘珠茶的制作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的茶叶作为原料。

一般来说,采摘时选择嫩叶和嫩芽,以保证制作出的珠茶口感细腻。

2. 揉捻在揉捻阶段,制茶师傅会将采摘的茶叶放在竹篮内轻轻揉捻,以激发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并帮助茶叶保持形状。

3. 揉捻成珠揉捻完成后,制茶师傅会将茶叶卷成小巧的珠子。

这一步需要制茶师傅的巧手和经验,以确保每个茶叶都可以被妥善地包裹在茶珠里。

4. 发酵珠茶的制作中,发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卷好的茶珠需要放置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发酵,以提升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5. 干燥最后一个步骤是将发酵好的茶珠进行干燥。

干燥过程中,茶叶会逐渐收缩并保持其小巧的珠子形状。

第三部分:珠茶的品质与保鲜珠茶制作完毕后,保持其品质和口感的关键是妥善的保存。

珠茶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霉变。

珠茶最好放在不透明的密封容器中,以防茶叶受到阳光和氧气的影响。

尽量避免频繁开启容器,以减少接触空气的机会,延缓茶叶的氧化过程。

第四部分:珠茶的特点与品味珠茶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形状和口感使其在品味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珠茶的茶汤清澈明亮,口感醇厚,带有淡淡的花香和果香。

茶水入口后茶香四溢,回甘悠长,让人陶醉其中。

我对珠茶的加工与制作方法有以下观点和理解:珠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制茶师傅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

珠茶加工与制作方法1. 珠茶概述珠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茶叶品种,也被称为“工夫茶”、“滇红”等。

其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优良,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珠茶主要产自中国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2. 珠茶的选择制作珠茶的关键是正确选择新鲜、嫩芽鲜活、色泽统一的茶叶。

一般选择采摘于春季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嫩茶为原料。

3. 珠茶加工工艺珠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

3.1 杀青杀青是将新鲜采摘的茶叶在高温条件下迅速停止发酵的过程。

传统的杀青方法是用铁锅炒制,使茶叶受热均匀,杀青后茶叶的外形呈现墨绿色。

3.2 揉捻揉捻是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摊开、搓揉等操作,使茶叶形成球形。

揉捻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茶叶细胞,促进茶叶内部的化学成分溶解和反应。

3.3 发酵茶叶经过揉捻后,需要进行发酵处理。

发酵的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茶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茶叶的颜色逐渐变红,且茶叶内部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产生特殊的香气和口感。

3.4 烘干经过发酵后,茶叶需要进行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除去茶叶中的水分,增加茶叶的保存期限,同时使茶叶获得特殊的香气和口感。

传统的烘干方法是使用竹炭或木炭进行烘焙。

4. 珠茶的制作方法珠茶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两种。

4.1 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手工制作是在古老的制茶工艺基础上,通过人工操作完成各个环节。

制作珠茶的工具主要包括铁锅、竹篮子、手工揉捻器等。

传统手工制作的珠茶制作工艺细致、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进行操作。

传统手工制作的珠茶口感醇厚,香气独特。

4.2 机械制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制茶技术不断更新,使得茶叶加工更加自动化和标准化。

机械制作珠茶的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发酵和烘干等环节。

机械制茶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一致性好,但相比传统手工制作的珠茶,机械制作的珠茶口感略有差异。

5. 珠茶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珠茶的保质期一般为2-3年。

利用食凉叶制作珠茶的加工工艺

利用食凉叶制作珠茶的加工工艺
基金项 目: 丽水市科技 项 目( K Z 2 0 0 ) L JB 0 82
为 4 k 左右 , 0g 筒壁温度 20 时间 4 rn 4" C, 0 i。掌握程 a 度为: 叶不粘手 , 紧握成团 , 不焦边。 35 2 炒 小锅 ..
炒小锅在珠茶炒干机中进行 , 叶量少, 锅温高 ,
抛炒有力是炒小锅 的技术要点。每锅投叶 l. 一 25 ( 下转第 3 3页)
2 1 第 5期 0 0年
蚕 桑茶 " t- t f ̄ - tL l
・ 3・ 3
色泽翠绿 , 香气高长, 汤色浅绿尚亮 , 滋味醇和。 2 5 佛香 5号 . 生长势强 , 小乔 木 , 叶类 , 大 树姿 半开展 , 分枝
比桶 口浅 4~ c 6 m处 为宜 , 不可过满 。揉捻时应掌
握轻 重轻 的原 则 , 捻时 间 比一般 茶叶 要长很 多 . 揉 最
素。目前基本上是农户 自己上山采摘食凉枝叶晒干
或 炒制 成食 凉 茶 作 常 备 药用 或泡 水 喝 , 有 几 家 当 也 地公 司尝试 将 其 加 工 成 条索 状 茶 进 行 销 售 , 但其 产 品较 粗 糙 , 再加 上存 在 外 观 松 散 , 脆 易 断 的缺 点 , 质 市 场开 拓难 度 大 。为 了有 利 食 凉 茶 的市 场 推 广 , 笔 者经 过 两 年 的试 验 研 究 , 索 出 了将 其 加 工 成珠 茶 摸
1 食凉 叶珠 茶的 品质特征
加工 好 的食 凉 叶珠茶 外形 颗 粒 圆紧 , 色泽 绿 润 ,
香味 持久 , 久 耐泡 。 冲泡后 汤色 碧绿 明亮 。 经
2 食 凉茶 叶采摘
食凉叶对生 , 节间较疏 , 要求采 摘一芽~、二 叶, 长度控制在 6m以 内。要求 芽叶均匀 , c 注意无 老叶、 茎梗 、 杂质 , 盛装工具以透气性好的竹篓、 筐 为 宜 , 紧压 ,采后 及 时送 到加工 厂 。 不

龙珠白茶加工工艺

龙珠白茶加工工艺

龙珠白茶加工工艺
龙珠白茶是一种特色白茶,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加工过程共有五步:
1. 采摘:龙珠白茶采用“一心二叶”的标准采摘,即从一心茶芽开始,
顺着茎干往下选2片嫩叶。

选择嫩叶不宜太大,以保证口感清醇。

2. 晾 withered:采摘后的茶叶品质与口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保障,必须在当天进行加工。

采摘后,将茶叶晾放在通风阴凉处,使其逐渐
失去水分,增加后续工序对叶片的易卷性。

3. 杀青 fixation:杀青是龙珠白茶的关键一步,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杀青后,将茶叶放在摊晾架上轻轻拍打,口感会更加柔软。

4. 卷 leaves rolling:茶叶经过杀青后,需要通过卷筒机进行筛选、筛选
后的茶叶分为两堆,分别用卷筒机进行卷曲。

既可以保存茶叶原味、
滋味,又能够让茶叶储存方便,整齐、美观、均匀。

5. 干 drying:最后一步是将茶叶烘干,使其保存时间长,口感清新,
令配制出的茶汤呼之欲出。

龙珠白茶需要用炭火进行干燥,炉温约80度,干燥时间约为40分钟,干燥过程中要切记,千万不能让茶叶烤焦
或者过干,否则会影响口感。

总的来说,龙珠白茶的加工工艺考虑了每一个细节,从采摘到加工再到包装都需要用心制作,这样才能确保健康、绿色、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茶制作工艺流程制作工艺珠茶炒制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干燥又分为二青、小锅、对锅、大锅四个步骤。

二青叶在滚筒炒干机(瓶式炒干机)、小锅、对锅、大锅在同一珠茶炒干机进行。

杀青和揉捻的机具与眉茶炒制机具相同。

(一)杀青珠茶初制杀青技术基本上与眉茶初制相同。

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不同点在于珠茶采用先闷后抛的方法。

鲜叶下锅后,使用84 型杀青机先闷炒约3—4 分钟,使用64 型杀青机约2.5—3分钟。

待大量水蒸气从盖缝上冲出时,揭盖抛炒,直到叶色变为暗绿,茎梗折而不断时起锅。

杀青叶含水量60—64%,失重约35—40%。

珠茶先闷后抛的方法,杀青时间短,叶色翠绿,香气清爽,较先抛后闷好。

珠茶闷炒时间较眉茶杀青长1—2 分钟。

闷的目的是提高叶温。

使叶质柔软,避免产生红梗红叶,有利于以后做形。

但闷炒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产生水闷气和叶色显黄熟。

适当多闷,对杀透杀匀都有好处,特别可减轻在较长的干燥过程中黄变的程度。

珠茶杀青还必须根据原料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一般雨水叶和露水叶,应掌握多抛少闷的原则。

对芽叶特别肥状的打顶芽叶和节间较长的嫩叶、老叶,应掌握多闷少抛的原则。

杀青叶适度标准是:叶熟不黄,色翠不生,叶质柔软而不焦。

若杀青掌握不当,易造成烟焦味,严重影响品质。

(二)揉捻珠茶揉捻所用机械,方法基本上与眉茶相同。

不同点在于珠茶揉捻的时间比眉茶稍短,压力比眉茶轻,为了保持叶质柔软,杀青叶子经摊晾立即揉捻。

一般嫩叶约揉10—15 分钟,老叶15—20 分钟。

揉捻适度标准为:细胞破坏率45—60%,嫩叶成条率90%左右,4—5 级成条率85%左右即可。

揉捻时间过短,成条率差,不利于制成颗粒状的珠茶。

揉捻叶应适当解决,及时干燥,以防叶色闷黄。

(三)干燥珠茶干燥过程包括炒二青、小锅、对锅与大锅等四个程序,可以在同一台84 型或64 型圆茶炒干机里进行。

只是炒二青茶灶的后壁砌法有些不同。

如用一台炒干机炒二青,则需要两台炒干机配套,作为炒小锅,炒对锅、炒大锅。

用炒二青在锅中翻炒易结成锅巴影响品质,因此改为烘二青。

现又改为瓶式炒干机滚二青,工效高,设备成本低,有利炒制成圆。

比烘二青好。

目前干燥四阶段,在瓶式炒干机和工农84 型圆茶炒干机两种机器中炒制完成的。

1、滚二青①炒二青方式进展揉捻完成后,进行二青。

以往采用圆形铁锅炒制,结果由于揉捻叶直接上锅,易发生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产生化学反应,使色泽暗褐;同时,锅中易起锅巴,损失可贵的茶汁,又影响操作,因此,曾改用烘干机烘干,由炒二青改为烘二青,避免了铁锅炒二青易结锅巴和色泽暗褐的缺点。

但烘二青往往叶表较干,而内部尚湿,并产生叶质硬变,影响炒制成圆。

七十年代开始改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普遍采用。

②滚炒二青技术参数滚筒炒干机的筒径,中间为110cm,二端分别为90cm 和82cm,长150cm,每筒投揉捻叶35kg左右,筒壁温度约240℃,时间以揉捻叶含水量高低而定。

含水量高的,滚炒时间较长,约需45min;含水量低的,一般35min 左右已够。

③滚炒二青优缺点炒制珠茶在外形上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圆紧如珠。

因此,对二青叶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

既要叶子失去部分水分,又要保持茶条的柔软。

相反,如茶条硬,炒成圆坯就有困难,如茶条失水过少,虽然茶条可保持较大的柔软度,但由于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炒制成圆,往往会碎末较多,未圆而先扁。

滚筒炒干机炒二青比烘二青优越,既能去除部分水分,又能使茶条柔软,可塑性强,对后接工序的炒制成圆十分有利;同时对实现珠茶炒制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当然,二青用铁质机具“炒”的方法,还有不当之处的,主要是由于揉捻叶还有高达60%以上的水分,揉出来的汁液粘附在叶表,炒二青时一部分粘在筒壁上。

汁液的损失不但使茶汤淡薄,影响品质,也会降低制率;其次是粘在筒壁上的汁液,慢慢会结成锅巴,影响操作;更有甚者,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作用,产生黑绿色沉淀,使色泽变暗。

尽管存在以上缺点,炒二青茶普遍采用滚炒,滚炒时适当提高筒壁温度,可克服一些上述困难。

滚筒炒干机炒二青优点胜于缺点。

④炒二青适度标准二青叶含水量直接影响小锅的操作。

过干不易成圆,过湿容易结块。

二青叶一般以含水量40%左右为宜。

夏茶气温高,炒干时叶子失水较快,二青叶含水量应比春茶高,以45%较好。

2、炒小锅和炒对锅、炒大锅这三个工序都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过程,都在相同的珠茶炒干机中完成,既有共同的技术措施,也各有独特的目的要求。

炒小锅在蒸发水分的同时,主要使较细嫩和较碎的所谓“下脚茶”成圆;炒对锅是大部分叶子成圆的最基本过程,颗粒的形成,尤其是中当茶颗粒形成的过程,都是在炒对锅中产生;炒大锅则是进一步干燥,使在炒对锅时所形成的颗粒予以固定,并使面强粗大叶子成圆。

所谓“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冒”就是这个意思。

①炒小锅叶量要少,锅温稍高,抛炒有力,这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

炒小锅过去的做法是低温度炒,俗称“创冷锅”。

对色、香、味均不利。

每锅叶量为12. 5kg—15kg 二青叶。

炒时掌握叶温先高后低,高级茶叶温度高,低级茶叶温应低。

高级肥壮嫩叶温约45—50℃;中低级以及夏秋茶约40—45℃,炒制时间45min 左右炒到细嫩茶条初步成圆或形成弯卷;春茶含水量30%左右,夏秋茶约为35%左右适度。

②炒对锅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关键。

随着珠茶炒干机的炒板往夏运动,叶子在锅中不断受到弧形炒板的推力和球形锅面的反作用,促使叶子在锅中不断推炒,逐渐卷曲,形成颗粒。

炒对锅实质上是颗粒“做坯”的过程。

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水分蒸发过快而叶子来不及成圆。

对锅要炒到叶子基本成“圆坯”,且能分颗为止。

到了炒大锅时,逐渐固定已形成的颗粒所谓“大锅炒茶对锅保”,也说明炒对锅对形成珠茶特有的外形的重要性。

对锅投叶量一般为二锅小锅叶合并而成。

但也因叶质不同而有差异。

高级嫩叶每锅投小锅叶22. 5kg,中低级为20kg 左右。

叶质不同,叶温掌握亦应变化。

嫩叶肥壮芽多的叶子叶温可稍高,瘦薄叶子叶温应略低。

一般在40—50℃之间,并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

对锅要炒到腰档叶及紧细脚茶成圆率达到80%以上,有些粗大的单片叶卷曲成圆片,含水量降到15—17%为适度。

炒制时间90—120min。

③炒大锅是干燥作业的最后一个过程。

主要作用是炒紧和固定腰档茶,做圆面张茶,并使茶叶炒干。

每锅投叶量对锅叶40kg左右,叶温掌握视叶质而定。

高级嫩叶为40—45℃,加盖后升至50℃;中低级叶为38—40℃,加盖后升至45℃。

炒制时间约150—180min,炒到含水量为40%,至颗粒外表色绿起霜,以手指搓捻成粉状,即可起锅。

炒大锅有时产生扁形茶,其原因前者主要是炒板推力太大,茶叶翻动过猛,细嫩茶粒不停的甩在炒板上造成的。

一般应掌握炒干机的炒板的抛幅以锅内茶堆易竖山头,炒动4—5 次茶堆能翻一个周身为好。

碎末茶主要是炒板边缘与锅子弧形线的间隙不匀称,造成颗粒摩擦过度所致。

这种情况应及时改正。

炒大锅过程中的加盖,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盖目的是不使水分蒸发过快,保持叶温和叶质的柔软度,便于炒成紧结的颗粒,特别是面张茶成颗粒。

加盖对外形颗粒成圆有良好的作用。

但加盖时间稍长,往往有叶色黄熟,香气低闷,叶底泛黄等缺点。

加盖对颗粒的圆紧度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掌握加盖技术措施很不一致。

有的是低温长炒,炒的时间长达6h,外形较好,颗粒紧结,乌褐发亮;但内质大受影响。

水闷气重,汤色浊,叶底暗。

有的采取前期低温,后期则突然高温,并加盖闷炒,所谓前期“抛冷锅”,后期“烧突火”。

也未能达到珠茶品质应有要求。

加盖时间相应缩短,成品茶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三种新炒法:第一种是炒大锅前段不加盖,炒至90min 以后,加盖30min 左右,使水分蒸发减慢,叶温升高,保持叶质柔软,对颗粒圆紧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对内质有影响。

第二种是高档嫩叶炒大锅的全程都不加盖,中低级叶在对锅结束后予以筛分,将筛面和筛下的茶叶分别进行炒制,筛下嫩叶炒大锅全程都不加盖,筛面茶采用分次加盖的方法炒干,这种炒法在保证内质的前提下,对颗粒规格的提高有效果。

第三种采取分次加盖的方法,在大锅炒制90min 左右后,分二、三次加盖炒制,每次加盖时间10—15min,然后去盖炒制15—20min。

交替进行。

上述三种不同的加盖方法,炒制全程不加盖的,干茶色、香、味均好,但颗粒稍有不太圆紧,松敞开的缺点;一次加盖30min 的颗粒较紧,色香味较差;分次加盖炒制的色香味比不加盖的稍逊;但比一次加盖30min 的为好。

外形颗粒紧结度与一次加盖的无甚差异。

目前大部分产区,以分次加盖炒法较为普遍。

在珠茶鲜叶加工全部干燥过程中,炒干温度高低左右着叶子失水的快慢和炒干时间的长短;而叶子含水量又直接关系到叶子的可塑性,从而直接影响着珠茶颗粒的圆紧程度;湿热作用下物质变化的程度又随时间的处长而加深,所以温度影响着毛茶的色香味和外形。

含水量——可塑性——外形颗粒圆紧温度炒制时间——湿热作用程度——物质变化——内质由于温度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一种匀火炒法,该产品外形圆紧结实,色泽翠绿,汤清香高,叶底明亮,品质好。

匀火炒法:就是小锅、对锅、大锅温度均较高,并保持相对的一致;三个工序间的温差亦较小。

大锅后期采取开盖与加盖交替进行,闷炒总时间不超过30min。

匀火炒法对高山区或土质肥、叶质肥厚壮的鲜叶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低山区或工质薄、叶质薄的鲜叶,则不甚适合。

因为叶质瘦薄的鲜叶“肉”和“汁”少,经不起较高的温度,在较高温度下炒对锅和炒大锅,往往叶片水分蒸发过快,叶子干燥过快,叶子变硬过快,常为形成颗粒而业已干燥。

所以因地制宜地灵活掌握。

炒制时间及锅温,在干燥全过程中灵活掌握根据叶质老嫩肥厚,叶含水量(表面水和内部水分)控制恰当,加盖与开盖技术合理应用。

高山叶质肥壮的鲜叶,可适当高温短时、开盖炒制低山叶质薄老叶可低温,时间稍长,多盖炒制。

毛茶加工技术茶叶精制总的目的是:整饰外形,调剂品质,符合商品茶的质量规格。

珠茶精制加工同眉茶一样,包括:毛茶进厂验收,毛茶加工定级归堆,毛茶选配,毛茶加工及成品拼配,匀堆装箱等。

着糊:补火束色工序中,为了使颗粒更圆结,开口茶闭口,利用糯米糊的粘着力。

在炒身滚转过程中,进行着糊。

着糊技术要求:糯米首先必须滚透,磨浆时加水均匀,冲糊必须用沸水冲熟,搅拌均匀。

着糊量:0. 5kg 糯米冲糊3—3. 5kg 茶叶,着糊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