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
《枣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
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有一回,放学了,直往树下奔。
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
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老人他怎么?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
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
(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
(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
(转身欲走)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
吃枣儿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爷爷快讲。
(老实地挨老人坐下)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5单元第19课《枣儿》课件(共14张PPT)

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文中的“枣儿”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亲情的象征
乡村生活的象征
枣儿
故乡的象征
精神家园的象征
品读剧本 探究主旨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精神家园的追寻。
品读剧本 探究主旨
自选情节,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稍后做出点评)表演要求: 表演者语气、动作、神态等需符合剧中人物形象特点,注意舞台效果。
《枣儿》这出戏剧,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矛盾的双方和焦点各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精读剧本 把握冲突
(1)老人的等待,儿子的不归;(2)男孩的期盼,父亲的冷落;(3)男孩的“走”,老人的“留”;
老人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
演读剧本 情景再现
第七十三封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延伸剧本 联系实际
有人说:“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但我想说:留守儿童, 他们如那一束束蓓蕾满枝的繁花,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定能茁壮成长,绽放属于他们的优雅,因为关爱之路上,有你,有我,有大家!
19 枣儿
理清情节,概括剧本内容,把握矛盾冲突。品读语言,分析物形象,挖掘作品主旨。
2024版年度《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X

学生完成与《枣儿》相关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 展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创意发挥。
口头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反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老师针对 其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
2024/2/2
20
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问卷调查
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学效果的 满意度、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环保意识 的提高,农业科学领域的发展越 来越受到关注。学习枣儿的相关 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
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024/2/2
5
确定教学重难点
2024/2/2
教学重点
枣儿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及食用 方法;枣树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 治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枣儿的生长习性制定合理 的栽培方案;如何有效地防治枣树 的病虫害。
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
能力。
2024/2/2
25
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多媒 体辅助教学等;
2024/2/2
善于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确 保教学秩序和学生参与度;
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团队协作与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享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枣儿的种植和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未来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02
教学方法将不断创新
未来教学方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
2024版年度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教案背景与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案•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设置目•资源整合与利用策略•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录教案背景与目的01介绍《枣儿》的作者、创作年代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作者与创作背景剧情梗概艺术特点简述话剧《枣儿》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该剧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演形式等。
030201话剧《枣儿》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话剧《枣儿》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话剧、分析剧本、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体会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表演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话剧的艺术魅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话剧《枣儿》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美好和复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熏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编排校园话剧、参加文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拓展与延伸教案设计思路及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02讲解《枣儿》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涵。
剧本背景介绍分析剧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及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角色性格剖析针对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进行解读,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台词解读剧本解读与角色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准确传达角色的思想感情。
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和戏剧冲突。
肢体动作讲解面部表情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面部表情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
面部表情表演技巧指导情感传递讲解情感传递的途径和技巧,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营造共鸣。
《枣儿》课文原文

《枣儿》课文原文人物老人、男孩[幕启。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男孩:爷爷……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津津乐道)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老人:不许笑。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你看(用手在空中比划“木”)所以他叫枣儿![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
(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
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枣儿》中的矛盾

《枣儿》中的矛盾
《枣儿》中的矛盾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
首先,从表面上看,剧本中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老人与男孩之间。
男孩想要偷摘老人看守的枣儿,而老人则是坚决要阻止他。
这种矛盾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情节,并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
然而,如果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可以发现剧本所反映的矛盾是现实与期望之间的矛盾。
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都离开了故乡,迷恋外面的世界而忘记了回家,这使得老人和男孩在家中殷切地期待着他们的归来。
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冲突构成了剧本的深层矛盾,并使观众思考现代社会变迁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张力。
综上所述,剧本《枣儿》中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表面上的老人与男孩之间的对立,以及更深层次上的现实与期望之间的矛盾。
九下话剧《枣儿》读后感500字

九下话剧《枣儿》读后感500字示例文章篇一:《〈枣儿〉读后感》《枣儿》这篇话剧呀,可真是让我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呢。
我刚看这个话剧的时候,就感觉那舞台上的场景好像离我有点远,又好像特别近。
你看那满院子的枣儿,红彤彤的,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
这枣儿呀,可不仅仅是枣儿,它就像是一根线,把故事里的爷爷和孙子紧紧地拴在一起。
爷爷盼着孙子回来,守着那棵枣树,就像守着自己的宝贝一样。
他总是对着枣树念叨着孙子的事儿,那些话里满满的都是想念。
我就想啊,爷爷得多孤单呀。
他的儿子走了,孙子也不在身边,他就只能和枣树说话,和那些枣儿说话。
这就好比我家隔壁的老爷爷,他的孩子都在大城市里,他每天就坐在门口,眼睛总是看着路口,就盼着孩子能突然回来。
剧里的孙子呢,他在城里有自己的生活,有那些新鲜的玩意儿。
可是他心里也有爷爷呀,有那片枣儿林。
我就琢磨着,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可是心底里还是有那个最温暖的家的角落呢?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小伙伴家玩,他家有好多超级酷的玩具,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
可是到了晚上,我就特别想我自己的小床,想妈妈做的饭菜,那是一种怎么也挡不住的想念。
这个话剧里的对话也特别有意思。
爷爷说的话呀,就带着那种老人特有的亲切和质朴。
他说枣儿的时候,就像是在说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而孙子呢,他的话里有年轻人的好奇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这两个人说话,就像是两个时代在碰撞。
我感觉自己就站在他们中间,既能听到爷爷那个时代的故事,又能感受到孙子心里的那种冲动。
我还发现呀,这枣儿的甜,和爷爷心里的苦,是那么鲜明的对比。
枣儿越甜,爷爷心里想孙子的苦就好像越浓。
这就像一杯甜甜的果汁,可是你要是在里面加上一点苦涩的东西,那这杯果汁喝起来就有了很复杂的味道。
爷爷的等待,就像在漫长的黑夜里等待黎明。
他不知道孙子什么时候会回来,只能靠着那些回忆和枣儿过日子。
从这个话剧里,我明白了亲情是多么的重要。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家里的亲人。
7.1《枣儿》课本剧剧本

枣儿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作者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
原剧欣赏人物老人、男孩[幕启。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男孩爷爷……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津津乐道)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老人不许笑。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你看(用手在空中比划“木”)所以他叫枣儿![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
(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枣儿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4.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枣儿》,感受亲人的期盼。
二、预习展示
预习检测:
1.积累字词
蹑手蹑脚(niè)囫囵(hú)(lún)蓦然(mó)
掸土(dǎn)翘首(qiáo) 踌躇(chòu)(chú)
2.掌握词语的含义
咀嚼:用牙齿磨碎事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蓦然:猛然,突然。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吞下去。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额喜事儿特别高兴。
3.追溯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人回忆了了哪些与“枣儿”有关的事?
2.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3.找出能表现老人性格特点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找出能表现孩子性格特点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A.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在他脖子上撒尿的事情。
B.老人回忆儿子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
C.老人给男孩讲述这颗枣树的来历。
D.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鬼子抱头就跑。
E.闹饥荒时,老人和儿子靠八十一颗枣儿活命。
2.老人对男孩非常疼爱,表现了一种不是子孙而如同子孙般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自己对儿子的亲情。
3.描写老人的句子:
(1)“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挺好的枣儿”这句话既赞美枣儿,也赞美儿子“枣
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2)“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
写出了老人的朴实和善良。
(3)“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这句话表现老人的善良。
(4)“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一语双关,一是说老人老了,不中用了;二是
表达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老人内心呐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
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5)“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写枣儿救过老人的
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儿的感恩之情。
(6)“我等儿子回来。
枣儿回来了,就细化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这句
话道出了老人的心声,现在只能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是多么孤独。
综合起来:老人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1)“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这两句话表现了男孩的稚气和天真。
(2)“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清清嗓子)哎呦,我的故事给忘了”这句话写男孩了解了老人的心事之后,为使老人开心,想出了种种办法,表现了男孩的懂事。
(3)“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这句话表明了男孩非常懂事,孝顺、
综合起来:男孩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四、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枣儿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答案)
明确:
1.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更是传统生活的象征。
借枣儿写亲情,又借亲情反映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在深层上,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
双向性: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
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其中有迷茫的,也有清醒的;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永远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求等。
课后小结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课后习题
1. 以男孩的口吻给父亲写一封心,表达对父亲的想念之情。
2. 阅读《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