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章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主要著作:
《社会行动结构》
《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体系》
塔尔科特﹒帕森斯
行动的唯意志理论
1、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批判与综 合
2、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
行动者
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 手段1 手段2 手段N
情境条件
目标
社会系统
取向模式→行动类型→
有取向的 行动者的
互动
→ 互动的 →
社会冲突论
将世界看成持续不断的斗争。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资源是有限的。 2、人们为有限资源和权力等
进行的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永恒 的主题。 3、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 4、社会秩序只是冲突的结果 ,而不是天然的状态 5、社会秩序往往是强者对弱 者、富人对穷人的支配和统治 。
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 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
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
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 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 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二)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 资、利润、剥夺、满足、价值、惩罚、期望
(三)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攻击—赞同命题 6、理性命题
符号互动论
着眼点不是宏观结构和 社会力量,而是具体个 人和小群体的行动。
裂 离职修养 游历世界各地 美国对他的触动。 从1903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投身学术创作。
1904-1905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6年,《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1911年,《经济与社会》第二部分 1915年,《儒教与道教》 1916年,《印度教和佛教》 1917年,《古代犹太教》 1918年,发表评述战后德国形势的多篇政治论文 1919年,两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作为职业的学术》和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最有影响的是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 和“法理社会” 。
四、社会的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两层意思:(1)任何事 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
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由上,马尔萨斯推论出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 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 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3)抑制人口增 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上述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理论:当人口增长到 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 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至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 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 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 论”,是“大自然的规律。辅导源自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

一般而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是由人口、资
源等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将在探讨社会本质的基础
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揭示社会运行的条件与
机制。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的运行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增长级数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 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 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 必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2020年整理).pptx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2020年整理).pptx

二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 一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3 社会转型的产物 4 社会秩序的要求 3 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 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 从 17 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1 社会学方法体系 2 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2
学海无涯
1 研究的逻辑过程 2 社会学的解释 3 概念和变量 4 假设 5 变量测试和分析 6 假设检验 3 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 果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
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代表 孔德(法) 斯宾塞(英)
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
特点 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课件 全文免费

社会学概论课件 全文免费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 2、试述功能模型与冲突模型的区别? 3、试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形成 •现存理论中需要研究验证的问题 •早先研究发现的事实 •人类好奇心
二、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解决两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验过程中, 往往缺少实验团体 •自然实验:大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 •比较性历史研究:以历史资料作为研究资料。 •调查研究:使用问卷、访问和态度量表作为工具
一、 四、符号互动模型
•基本假设: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 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 这些事物本身之中; •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 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模型主要观点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 的过程。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 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 ,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 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 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 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三、资料收集
1、参与调查、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法 (注意资料的效度、信度、代表性)
2、 资料收集的技术
四、资料分析
规范型:有结构 开放型:无结构,可以自由想象,但 浪 费时间
五、解 释
收集资料是否有效的最终表现形式 1、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原因 2、时间顺序 3、统计说谎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大家!
二、社会结构的微观要素(重点)
1、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
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2、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国家—民众”“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阶层内部分化,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1、微观、中观与宏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 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该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 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 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
2、社会群体、临时性集群、社会类属
秧歌队、公园里的游人、老年人
3、广义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
父亲缺位家庭、双薪核心家庭、代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的社会化、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 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儿媳妇、双面胶、新妈妈、离婚
3、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处于结构资源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 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由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角色,违反了社会的期 望——越轨
5、集群行为、社会运动、集体行动、政治运动 6、社会变迁、现代化、全球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异与变迁(重点)
1、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前后:政治标准多元、封闭性二元结构、不平等低断裂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与聚合、资源的一体化配
2、社会学的想像力:
跳出日常生活,重新思考“习以为常”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 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实证主义(科学)阶段(1800-),遵循科学知识。 2、普遍采用的划分法 (1)马克思的划分法(物质生产方式)
(2)伦斯基的划分法(生存方式) 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
特征: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 区域变动不定、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家庭在社会 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的一般特征
①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②从事生产活动 ③独立存在,不从属于其他群体 ④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 ⑤连续性(纵向)和非连续性(横向) ⑥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 根本原因: 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界之间: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 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四、社会的功能
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注意社会结构与社会要素是有区别的 2、社会结构的特点 ①影响着人类的行为 ②具有保持群体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③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结构的单位
1、地位(身份):指一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 确定的社会位置
①先赋地位:先天被固定的地位,通常不能被改变
社会定义: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 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社会的类型
实质: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姓名
传统社会
摩尔根 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孔德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马克思 原始、奴隶、封建
伦斯基 狩猎与采集、园艺与游牧、农业
贝尔
腾尼斯 礼俗社会
迪尔凯姆 机械团结社会
②园艺社会与游牧的社会
前者特征: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 实为次要方式,有较大规模定居群体。
后者特征:住无定所,过着游牧生活。
③农业社会
特征:社会阶级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机构、官僚 阶层有很大发展。
④工业社会 特征: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 ⑤后工业社会 特征: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 (3)从社会组织形式上的划分法 腾尼斯(德):“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4)从社会结合上的划分法 迪尔凯姆:“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 (5)以文字为标志的划分法 “无文字社会” 与“有文字社会”
“社会”二字合用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本纪》 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目前,汉语中“社会”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指整个人类社会 ②指某种社会制度 ③指区域社会(与“社区”相似) ④指某一特定的团体(与“社会组织”含义相似)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帕森斯。观点是: A、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实体 B、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 C、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实质是:人的行动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社会是一个
现代社会 文明社会 实证主义阶段 资本 、共产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法理社会 有机团结社会
1、笼统的划分法 (1)摩尔根的分类法 ①原始社会;②野蛮社会;③文明社会。
(2)孔德的分类法 ①神学阶段(从文明初始-公元1300年),以明确的、
广泛存在的宗教观念为特征。
②形而上学阶段(1300-1800),以较为理性化的生 活方式为特征。
①整合功能:文化、规范、意见和功能的整合。 ②交流功能 ③导向功能:有形的(法律、制度、规则、舆论等);
无形的(习俗、习惯等) ④继承和发展功能
第二节 社会要素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要素或因素 1、定义: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2、主要社会要素:①自然环境;②人口;③心理;④
3、社会群体 ①定义: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具有共同认同
信仰体系,一个精神的或道德的实体。 ②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吉丁斯等。观点是: A、社会是空名而非实体,只有个人才是实际存在的 B、社会是各个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形式 C、认识个人是认识社会的基础,认识社会是为了认识
个人
实质是:个人及其行动是先在的,只有从个人及其行动 才能说明社会。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③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 实质是: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自致地位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与否而获得地位,原 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理解“地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地位常常影响人在社会中的等级 B:每个人会拥有多重地位 不同地位能够揭示出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拥有某种较高的地位有利于获得其他的地位 C:注意人的首要地位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的地位 职业通常是首要地位或身份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的性质 一、社会的概念 1、“社会”一词的来源 词源: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ete 均源于拉丁语socius,
意为“伙伴”。 汉语:先有“社”,后有“会”,再有“社会”两字合
用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如“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社”是指志同道合者集会的场所 “社”也指古代地区单位,“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会,合也”,有聚结、集合之意
行为;⑤群体;⑥经济;⑦政治;⑧文化 马克思的五大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多数人认为有三大基本要素: ①自然环境(前提条件) 产物—生存与活动的场所—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②人或人口(最基本因素) ③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
二、社会结构含义及特点
1、定义 结构是指某一整体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模式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之间比较持
2、角色 角色是对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或规范。 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是角色 理解“角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角色集: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②角色有被重新定义的时候:某人新出现了一种身份,他必
须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角色
③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 ④角色冲突(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部冲突) ⑤角色与自我认同 地位和角色称为微观社会结构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