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课后答案

谏逐客书课后答案【篇一:谏逐客书李斯阅读答案附翻译】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大学语文》(第二版)课程资源 阅读欣赏 散文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李斯。
(二)能力目标1.能准确翻译字词和句子。
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论证方法(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的素养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2.《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论证方法四、教学内容(一)作者小传李斯(?-前 208 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赢政聘为客卿。
公元前 237 年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秦王采纳。
他在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提出并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的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助赵高矫诏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被腰斩于咸阳。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章构思严谨,重质实而不失文采,在短暂而又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传世文章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大都被收入《史记•李斯列传》。
(二)创作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三)内容述评《谏逐客书》是秦王赢政十年李斯给秦王的一个上书。
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发展影响了原有贵族的利益,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之国力的事件,全部否定客卿的功绩和作用,奏请秦王驱逐客卿。
李斯及时上书阐明利害,秦王因而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谏逐客书》优质课件PPT

▪ 秦惠文王派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 楚怀王宠臣靳尚 ▪ 商于之地六百里 ▪ 楚怀王不听陈轸反对,与齐绝交 ▪ 秦、齐联合,大败楚国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 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 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 妙。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谏逐客书
课文简介:
•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 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 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
• 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 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 过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然后列 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 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 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 物轻人。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 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 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在位39年。 由余:春秋晋人。流亡于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
千里,使穆公称霸。 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被作为晋献公的女儿的陪嫁奴仆
入秦,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gǔ)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厚礼迎为大夫。 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任为大将,率兵攻晋,连
下八城,生俘晋君。 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收为谋臣,任大夫。荐孟明于穆公。
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 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jiǎn)叔,从晋国招 来了丕豹、公孙支。
6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 西戎。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2、用事高度概括。作者对所举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繁荣的史实没有
进行铺张描绘,只是作为一个论据,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文章叙述思维秦君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
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文章自然形成了4 个 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秦君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 点在 “求士”,8句,用士结果2句;写孝公用客,1句,结果8句。这样,文章既有整齐 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谏逐客书》
1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 端诚以处之,坚强
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芳以
送
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
受。
——荀子《非相》
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去对待,正直真诚的心去进行,要有顽强的 耐心持续下去,用分析的方法使人明白,用比喻的方法诱导,要和 颜悦色地把思想内容传达给对方,要重视、珍惜、坚信、崇尚自己 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则你的谈话就一定会被人接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课件

1.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探究第一部分
2.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请简要说明。
①例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论证有力。
(二)朗读第二部分,疏通文意
致:取得。 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垂:垂挂。 明月:宝珠名。 服:佩戴。 纤离:骏马名。 建:树立。 说:通“悦”,喜悦,喜爱。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玩好:供赏玩的宝物。(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颜料。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huò),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向东占据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现在。
公室:王室。 杜私门: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以:依靠,凭借。介词。 向使:假使。 却:这里意为拒绝 内:同“纳”,接纳。 是:这。指示代词。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一)识记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2、本文的文体类型。
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奏章。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2、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铺排集中在二、三段: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
大量列举事实做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力量。
3、本文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接踵联翩:“臣闻地广者人众厖”,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对偶:“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
有的是同义强化,有的是反向对比,不仅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作用,而且产生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
(三)简单应用
1、简析本文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不能逐客的原因: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的功绩;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想统一天下的目的相违背: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四)综合应用
1、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四君八士”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
对比法:三个论证的段落均有。
2、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二、三、四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方面论证;第五段总结全文。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下列关于《谏逐客书》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的一篇奏议,劝诫秦王不要驱逐客卿B.作者在文中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C.“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句直接指责了秦王的过错D.本文结构曲折多变,严谨有序,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正确答案:C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指斥的是( ) A.武姜B.郑庄公C.京城大叔(共叔段)D.公子吕正确答案:C3.《马伶传》中体现主旨的关键情节是( )A.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B.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C.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D.华林部夜访马伶然后罗拜而去正确答案:C4.《杜陵叟》中,为突出急征暴敛的罪恶,作者先写灾情的严重,这运用的是( )A.铺垫手法B.对比手法C.侧写手法D.象征手法正确答案:A5.《断魂枪》的作者是( )A.郭沫若B.老舍C.闻一多D.铁凝正确答案:B6.《论快乐》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 )A.《管锥篇》B.《写在人生边上》C.《人?兽?鬼》D.《谈艺录》正确答案:B解析:《论快乐》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知识模块:文学常识7.下列词作中,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是( )A.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B.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C.声声慢(寻寻觅觅)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正确答案:A解析:柳永的《八声甘州》通过描绘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久客他乡急切的思归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辛弃疾的《摸鱼儿》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描写三月春光来表达自己国破家亡的痛苦。
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李 斯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
•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二、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对举的论证方法
• 奏疏每段的论证过程,都是从正与反、利与害两个方面展开, 交织着多重鲜明对比,从而把纳客之利、逐客之害阐述得十分 透辟有力。
昔与今 物与人 纳与逐 利与害 损与益 强与亡
• 本文论据包括:历史事实论据、现实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 A.批评秦王沉迷声色而误国
B. 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 C.奉承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单选:
• 6. 《谏逐客书》中作者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 B.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辨 •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 D.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一统天下的心理要害
• A.对偶
B. 夸张
• C.排比
C. 借代
• 4. 《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中“施”的读音和意思是 ( )。
• A.shi 放松,解除
B. yi 延,延续
• C.shi 施舍,给予
D. yi 实施,实行
单选:
• 5. 《谏逐客书》中,作者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的 是( )。
三、疏奏能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 李斯抓住秦王想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最大欲望,把每个层次 的着眼点和收束点,都集中到这一根本利害关系上,从而击中 了要害,打动了秦王的心,这是奏疏说服秦王的关键。
四、写作特点
1. 论点鲜明。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 点,干净利落,毫不忌讳。 2.铺陈张扬,论据充足。有历史事实论据、现实事实论据和理论 论据。 3.正反对比,利害对举,论证切中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