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谏逐客书解析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解析

谏逐客书解析

?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 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 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 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 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 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 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 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艺术特点
? 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言辞有 力,说理透彻。
? 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 序。在论说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 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 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 者略换几个字,或者稍变一下手法,真 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 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 紧凑缜密。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 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 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 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 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 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寻味。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 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 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 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 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 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 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 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式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 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 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 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 可或缺。

《谏逐客书》解析

《谏逐客书》解析

3、小 结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 法啊!
举出大量事实,说 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 主所应为。
第二部分
——第三方面(逐客实为强敌国)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的中,,杀王水力力对耗兴向 经农可这郑觉渠,,秦秦水秦 济业灌就国得却让减国国利王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 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 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 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 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 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 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 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可灌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可灌溉四万多公顷田地使关中农业溉四万多公顷田地使关中农业生产量大为提升而秦国的经济生产量大为提升而秦国的经济和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谏逐客书
李斯
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 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 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 为上推行一系列加强君 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 相,助秦统一天下。始 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 腰斩。
背 景 简 介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 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 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谏逐客书一、课文分析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 -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 -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谏逐客书》是唐代文学家戴叔伦所写,表达了他对当时逐客政策的不满和思考。

这篇文章涉及到政治、人文、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一一进行解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逐客政策的不满。

逐客是唐朝贵族诸侯中的一种惩罚措施,如果贵族犯了错,就会被贬到别的地方,或者被囚禁起来。

戴叔伦认为,这种政策既不利于政治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他看来,逐客政策是一种失去信任的表现,它将人才流失和政府高官的纷争直接关联了起来。

这也说明了,全国的治理和稳定也舍弃了。

第二部分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文化是传达思想的形式,它是每个国家的核心内涵。

戴叔伦认为,逐客政策直接导致了文化流失和丧失,政府和贵族的整个家庭结构被破坏,那些有知识和文化的人也离开了别的地方,在政府和社会上留下了空洞。

无论是语言、思想还是研究,文化都是国家和人民最重要的部分。

在保护文化和人文精神上,我们不仅需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涉及到伦理问题。

贵族家庭关系的破裂使得家族和亲戚间的纷争更加频繁,甚至出现了暴力冲突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人们也开始钻营,拍马屁,这都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事情。

戴叔伦指出,唐朝需要的是爱国者和公正的领导人,而不是背叛家族的走狗和恶棍。

总的来说,戴叔伦在《谏逐客书》中惊叹于逐客政策和过度关注官员家族利益的危险后果。

他强调了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是国家内涵的核心,必须得到全面保护。

作为爱国者和公民,我们也必须自觉维护公正、稳定和文化的价值,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自于秦国,如今却都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王的心
头之好。如果说,李斯之前所说的内容只与秦国有
关,那么这一段则句句关乎秦王的切身利益,足以令
他动容。秦国虽大,但天下更大;秦国的疆域虽辽阔,
但并非富庶之地。要知道,楚国、赵国、齐国不仅拥有
俊秀的山川,而且拥有诸多奇珍异宝、绝色美人、宝马
良驹。随着秦国的逐步发展,其他国家的宝物也源源
斯所述之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一番陈
辞之后,李斯才摆出自己的观点:“由此观之,客何负
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虽然李斯创作《谏
逐客书》的目的是让秦王收回“逐客令”,但是他并没
有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谴责秦王的举措,也没有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去恳求秦王留下自己。相反,他站在秦 语
令“逐客”一事,巧妙地避开锋芒,设身处地为秦国着
想,用委婉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既博
得了秦王的好感,又使得事情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
展。
二、据史立论,痛陈利弊
李斯并非莽撞之辈。他心里清楚,若无实际的利
益诱惑,是很难打动秦王的。因此,在引起了秦王的
注意后,李斯很快便切入正题,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
重 视 客 卿 ,重 用 人 才 ,才 能 使 秦 国 变 得 更 加 强 大。相反,驱散他国客卿,必定会使人才流向他国。 秦王想要成就霸业,也就难了。
五、前后照应,自圆其说 从最开始的避重就轻,到引用史实,提出论点,再 到层层深入,对比论证,李斯基本上已经将自己想说 的都说出来了。在文章的最后,他再次照应开头,进 行总结。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 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下之物虽不是都 产于秦国,但大部分都流入了秦国;天下之士虽不是 都出生于秦国,但很多人都愿意为秦国效力。秦王唯 有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才 有机会问鼎天下。秦王下令驱逐客卿,原本想为秦国 效力的客卿自然会投奔他国。其他诸侯国必将如获 至宝,国力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威胁到秦国的安危。 这 得 与 失 、强 与 弱 的 转 变 ,想 必 不 是 秦 王 希 望 看 到 的。这段话既是对整篇文章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文 章主旨的强调与升华,更是对秦国未来的一种大胆预 测。从最初的以退为进,到后来的逐层深入,李斯从 被动转变为主动,最终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 见,《谏逐客书》虽然是他在离秦途中“仓促写就”的, 却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才思和过人的智慧。南朝刘 勰曾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到:“李斯之止逐客,并 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 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虽然只是一封奏书,但无论是对当时 的秦国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 仔细品读。

浅析《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浅析《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教材解析JIAO JIE XI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开凿河渠,借以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威胁。

得知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无比震怒。

秦国的宗室趁机进言,奏请秦王驱逐秦国国内所有外来的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迫于形势,李斯不得不离开秦国。

但他并不甘心,在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希望能够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的命令。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斯在写作时再三斟酌,用词谨慎,言辞恳切。

秦王看完李斯的文章,深受触动,下旨撤销了逐客的命令。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一、委婉含蓄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目的在于劝秦王收回成命。

一个是说客,一个是君王。

措辞稍有不当,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细读《谏逐客书》,我们会发现李斯的用语、遣词乃至于语气都十分委婉。

他始终以“臣下”自居,处处为秦王考虑,为秦国谋划,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辱得失。

在文章的开头,李斯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逐客”虽是秦朝宗室提议的,但却是秦王亲自下的命令。

可见,秦王对“逐客”之事早有决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责君王决策有误显然是不理智的,是大逆不道之举。

因此,李斯在陈述事由的时候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避开锋芒。

“逐客”政令的出现与当时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斯深知其中的原因,却没有明说,而是先自称“臣”,再谈“吏议逐客”的事,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无知之吏”,将秦王完全“摘”了出来,将此事一笔带过,委婉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二是回顾历史。

李斯在文章中既没有谈自己的困境,又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人,而是带领秦王一起回顾了秦国的历史,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用人。

秦王若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其功绩将与“五帝三王”相媲美。

这无疑说中了秦王的心思。

这也是李斯能打动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斯满腹诗书,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君王考虑,展现了十足的诚意。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文言文谏逐客书解析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解析翻译

文言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臣闻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臣愿大王熟察之,勿以小利害大义。

解析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朝廷中有官员提议驱逐客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东宛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这五位贤士并非秦国人,但秦穆公任用了他们,国家因此昌盛,君主因此尊贵。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弥补君主之过。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齐桓公不接受管仲,桓公能够称霸,但如果没有管仲的辅佐,霸主的称号就无法确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楚灵王不接受百里奚,楚国因此灭亡,如果没有百里奚的辅佐,楚国就不会存续。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拯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诸侯国都亲附秦国。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到了秦昭王时期,任用范雎,秦国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绩,昭王的功业没有衰退。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成就君主的伟大事业。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现在我听说,大王打算听从官员的建议驱逐客卿,客卿的地位并不低下,而驱逐他们,就是自我孤立于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政法大学
秦汉文学常识
华东政法大学
前期:政论散文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特点:
(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时大一统的中 央集权;
(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 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饰渲染,有纵横家 遗风。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良传统,研究现实政 治问题,文风纵横驰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华东政法大学
古诗十九首
载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也称《昭明文 选)
作者大抵为中下层文人,姓名失传,所以题名为“古诗”。 作者时间大致为东汉顺帝至献帝。
内容: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 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 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 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 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 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 巨大的变化。
华东政法大学
谏逐客书 李斯
华东政法大学
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
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华东政法大学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 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 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华东政法大学
贾谊:《过秦论》(史论文)
中心思想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
“过楚论”(项羽)
晁错:《论贵粟疏》(疏牍文)
关注人民的贫困生活及其原因。
华东政法大学
中期:《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学+文学) 记载时段: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 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项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体裁: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 传(七十)、书(八)、表(十) 实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
华东政法大学
艺术: 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 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 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 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华东政法大学
汉赋
枚乘:《七发》—标志汉赋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过分奢侈,“非所 以为继嗣(SI)创业垂统”。
奠定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 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华东政法大学
子虚赋片断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 嵂崒(lǜ zú,高耸)。岑崟(cén yín)参差,日月蔽亏。交错 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pítuó),下属(zhǔ,连续)江 河。其土则丹青赭垩(zhě’è),雌黄白坿(fù),锡碧金银。 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línmín)昆吾, 瑊玏(jiān lè)玄厉,碝石碔砆(wǔfū)。其乐则有蕙圃,蘅 兰芷若,芎藭(qiōng qióng)菖蒲,江蓠蘼芜,诸柘巴苴。其 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限以巫山。 其高燥则生葴zhēn菥xī苞荔,薛莎青薠(fān)。其埤湿则生藏 茛zāng làng蒹葭,东蘠雕胡。莲藕觚gū卢,菴闾(ān lǘ)轩芋。 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 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tuó),玳瑁鳖鼋 (yuán)。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pián nān豫章,桂椒木兰, 檗离朱杨,樝zhā梨梬yǐng栗,橘柚芬芬;其上则有鹓鶵yuān chú孔鸾,腾远射yè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qū àn)。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华东政法大学
选文赏析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 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 因。
诠释:东汉末年大动乱,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 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排遣苦闷,
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 既然是荣枯变幻、世态无常、危机重重、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 归宿又将是如何?
(最后是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 的讽谏)
华东政法大学
乐府民歌
继《诗经》之后,民歌的又一大汇集。 尚存的收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庥诗集》中。
乐:音乐; 府:官府。 本指音乐机关。魏晋后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为“乐府”。是 带音乐性的诗体。
最大特征:“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华。东政法大学
汉乐府的艺术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孔雀东南飞》是汉乐 府叙事诗的高峰。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 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 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 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 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 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