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和冰川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理

传递作用
冻土将地表热量传递给冰川,对 冰川温度场和流动速度产生影响
。
两者间相互作用关系
冰川与冻土之间存在密切相互 作用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
冰川通过冷却、侵蚀和沉积等 作用影响冻土,而冻土则通过 支撑、调节和传递等作用影响 冰川。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寒冷地区 尤为显著,对当地自然环境和 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建立完善的冰川和冻土监测网络,及时预 警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为应对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推动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国际合作
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如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提高冰川和冻土地区的适应能力。
加强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 挑战。
冻土形成条件
气候条件
低温是形成冻土的必要条 件,包括低气温和低地温 。
地质条件
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 冻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如导热性、含水量等。
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对冻土的形成 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如 高山、高原等地区容易形 成冻土。
冻土分布及特点
分布区域
冻土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和 高山高原地区,如北极、南极、青藏 高原等。
冷却,使其保持稳定。
侵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底部和两侧 冻土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冰川地貌 。
沉积作用
冰川融化时,将携带的岩石碎屑等 物质沉积在冻土之上,改变冻土表 面形态。
冻土对冰川作用
支撑作用
冻土作为冰川下伏的稳定基底, 为冰川提供支撑和依托。
调节作用
冻土通过自身温度变化,调节冰 川融化和冻结过程,影响冰川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影响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 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 冰川冰的过程。
两个阶段
有新雪变粒雪,密度变大 粒雪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 性气候区——以融化-再冻结 过程为主,有融水参加,成 冰速度快。
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 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压实作用 为主,成冰速度慢。
探地球之奥秘 悟人生之真谛
3、雪线
是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 界线,又称均衡线。雪线高度在不 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 量、及地形的影响。
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雪消融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山岳冰川
❖ 2、冰川的运动
因素:主要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重力流 压力流
B、冰川物质平衡
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是有明显的积 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中冰雪的净积累量与 消融区中冰雪消融量之比叫冰川物质平衡。 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前进;反之,冰川 退缩;两者相等,冰川冰舌前端位置稳定。
❖ (三)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作用
A、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 力,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磨蚀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 式有两种:拔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
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
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
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川
裂
隙
(二)冰川的类型及冰川物质平衡
A、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d.冰砾埠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 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 并帶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 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精选课件
e.锅穴<冰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 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 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精选课件
冰川流出粒雪盆
精选课件
冰川的侵蚀力量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 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 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 作用。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 逐年加厚。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冰川本 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 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在这种地区土层的 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 冻土。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精选作课件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4)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 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 谷便成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5)悬谷: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了解)
•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
1、冻土的概念 冻土是指在气温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
或岩层。
据冻土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瞬(短)时冻土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岩性、地层、含水性、地 形、植被、地下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冻土的结构与分布
活动层:冬季冻结,夏季融化 永冻层:终年不融化
冻土分布具纬向性和垂向性, 纬度和海拔越高冻土越发育;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 拔到高海拔冻土层增厚。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3、冻融作用
• 概念:在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 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 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 和次生构造的过程。
• 冰帽:随着积雪的增加,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 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
• 冰盖(冰盾):当冰川面积超过5万多平方千米, 就是冰盖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二、冰川剥蚀地貌
• 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概念: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 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冰碛物及其分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 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据冰碛物的相对位置,冰碛物可进一步分为(表6-1)
➢表碛:出露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内碛:夹在冰川裂隙中的冰碛物; ➢侧碛:冰川边缘的冰碛物; ➢岸碛:冰川完全消融,堆积在谷地两侧稳定下来的侧碛; ➢中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 ➢终碛: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如欧亚大陆极地区域冻土出露地表,厚达千米以上,年平均地温-15℃;到北纬60°附近,冻土厚百米左右,地温升至-3℃- -5℃;至北纬约48°,冻土厚仅数米,地温接近0℃。在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纬度相距一度,冻土厚度相差10-20m,年平均地温差距0.5-1.5℃。
⑴悬冰川(hanging glacier),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而不下降到山麓。它的规模较小,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可发展成峪冰川。
⑵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体很少向外流动。一旦积累多于消融,冰川便越过前缘流出而成漫出冰川。
冻土地貌和堆积物
冻土地貌
⑴石海、石川和岩屑坡
冻土区长期处于负温,物理风化强烈,岩石长期处于负温条件下呗冰劈作用破坏,地面广泛裸露冻裂的岩块和碎石,称为石海。岩块受重力作用往沟谷洼地聚结成带,因冻胀、收缩和春季底土解冻使石块整体往下蠕动,称石河。不对称谷地缓坡上的寒冻风化崩解岩屑,沿坡下移,堆积成岩屑坡。
⑷热融地形
地下冰受热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称热喀斯特地貌。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热融地貌可分为2类:①热融沉陷,主要发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积水后成为热融湖。多发育于平原或高原地区。②热融滑塌,多在<16°的缓坡上发育。有新月、长条、围椅、枝叉等平面形态。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
冰原、冰帽和冰盖
⑴冰原(Ice sheet)是指两极地区覆盖在大面积陆地上的大量冰雪,表面平坦。现在仅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才有大面积的冰原。格陵兰冰原将全岛覆盖,仅在狭窄的边缘有少量岩石露出。因为动、植物贫乏,故有人将格陵兰的冰原称为"冷荒漠"。南极洲冰原不但将全陆地覆盖,而且有些地方扩大至海上。冰原的厚度有些地方可达数千米。
冻土地貌
冻土及冰川地貌
地质工程1004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
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⑷山麓冰川往往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为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一种类型。如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庇那冰川。山麓冰川往往是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区扩展、相互连接而成一片宽阔的冰原,运动速度很慢,分布亦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一、引言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⑶冻胀丘和冰核丘
冻胀丘(又称冰堆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
冰核丘:冻土中所夹的未冻结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冰块,使得地面膨胀隆起,形成冰核丘。冰核丘的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扁圆,周边较陡。冰核丘的规模大小各异。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每升高100-150m,冻土埋深减少20-30 m,厚度增加30 m,地温降低1 m。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却有利于冻土、冰缘的发育。故欧亚大陆冻土最南界限比北美南移纬度达5度。在连续冻土带的潮湿细粒土地段的冻土,经常比干燥沙砾石地段的冻土埋藏深度较浅,厚度大,地温低。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侧山坡,冻土的温度、厚度和分布下限亦颇有差异。
⑵构造土
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三、冰川和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施雅风、王靖泰,1982,中国晚第四纪的气候、冰川和海平面变化。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吴锡浩等,1982,东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青藏高原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1987,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1、2、3。北京:地质出版社。
冰川形成及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二.冻土
冻土概述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⑶山谷冰川又称谷地冰川(谷冰川)、冰河。指沿着山谷运动的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下形成。具有明显的粒雪盆和冰舌两部分,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规模较大,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运动速度较快,每年可达数十米乃至一、二百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谷底的坡度。形态多样,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和网状山谷冰川,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若干冰流汇合,常造成彼此并列或相互重叠的冰川组合。
⑵冰帽又称冰冠、冰穹。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
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在压力不均匀情况下,冰体内的冰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漫流。它是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多分布在一些高原和岛屿上,故又有高原冰帽和岛屿冰帽之分。冰岛的伐特纳冰川即是一例。
⑶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合理利用冰川是全球关心的问题。
冻土区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其层下水普遍承压性。
参考文献
李永昭,1973,中国第四纪冰期探讨。地质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四光,1947,冰期之庐山。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乙种第2号。
何培元等,1992,庐山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
冻融构造和构造土
⑴冻融构造
冰脉水注入处于负温状态下的岩石裂隙中的水,冻结成裂隙冰,称冰脉。
冰楔又称冰楔辟。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