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 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重要国际组织3.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4.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展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重要国际组织,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特定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4.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2. 教学环节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1.1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背景1.2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1.3 讨论新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3. 教学环节二: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重要国际组织2.1 介绍我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重要国际组织2.2 分析我国在这些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2.3 案例分析:我国在联合国中的贡献4. 教学环节三: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3.1 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历程3.2 讨论我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性3.3 案例分析:我国与某国家的外交关系变迁5. 教学环节四: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4.1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4.2 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4.3 讨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挑战6. 教学环节五: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展示5.1 展示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5.2 分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意义5.3 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重要国际组织、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2. 我国参加国际组织的历程3. 新中国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人物和贡献4. 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参加国际组织的历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演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和影响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引出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主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演变,重点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我国参加国际组织的历程:介绍我国加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历程和意义。
4. 新中国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人物和贡献:以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为例,讲述我国在国际会议上的贡献和影响力。
5. 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展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六、教学拓展与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中国参与国际会议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新中国外交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3. 参观外交部门或邀请外交部门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实际情况。
(八年级历史教案)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一、课程标准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联合国的相关知识(溯源、宗旨、职能、作用等)。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及意义。
中美关系从恶化到缓和。
中美关系的症结(台湾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中国从被拒绝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到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及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展示相关影视资料、图片(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培养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台湾问题的讲述,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中美关系的症结?D?D台湾问题。
●四、整体感知新中国初期外交环境的恶化1.美国的孤立、封锁、遏制。
2.中苏关系的恶化。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两步1.重返联合国。
(1)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2)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美建交。
(1) 原因。
美国方面: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认识到中国的作用。
中国方面:打破苏联的威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 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
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三单元《5.1 走向世界大舞台》教学设计 教案

《走向世界大舞台》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
本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
具体对的内容标准是:“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本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公民。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多彩世界中的我”。
本目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在“我”走向世界过程中,要一路历练、不断成熟,克服困难,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要珍视每一次交往。
其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走向世界,学会交往。
第二目“我为世界添光彩”。
本目的重点是,阐明个人在走向世界大舞台的过程中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树立为世界添光彩的意识。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在走向世界大舞台的过程中,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努力,多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二,着重阐述了在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走向世界的青年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走向世界的形式。
2.理解走向世界对青少年交往的意义。
3.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和做法。
4.世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5.理解青少年全面提高个人素养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走向世界对青少年交往的意义。
教学难点:世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五、课堂练习1.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开始走向世界,关注世界。
走向世界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列不属于走向世界的是( C )A.小玲向外国网友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B.小芳邀请外国同学放学到家里来做客C.小阳宅在家里上网玩流行的网络游戏D.小斌利用假期与父母一起去国外旅游2.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在“地球卫士奖”全部6个奖项中,来自中国的机构与个人获得了3个奖项。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5.1《走向世界大舞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5.1《走向世界大舞台》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向世界大舞台》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我国在国际、世界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作用,以及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国际事务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世界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世界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作用。
2.讨论教学法:学生就我国外交政策、对外开放等话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参与模拟联合国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如我国在国际、世界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2.准备讨论话题,如我国外交政策、对外开放等。
3.准备实践活动的材料和场地,如模拟联合国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实际案例,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参与国际援助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在国际、世界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就我国外交政策、对外开放等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理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掌握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等重要的外交事件。
(3)学会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2)树立国际视野,认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等重要的外交事件。
3.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知道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外交事件,如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等。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新中国外交成就。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共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
(2)学生分析案例,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看法,树立国际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等重要的外交事件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准确叙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 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交流的情况3. 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4. 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三、教学重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2.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 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掌握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 分析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交流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出本课主题。
【讲授内容】1. 教师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 教师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参与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交流的案例,如参加联合国大会、亚非会议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谈谈自己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详细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交流的情况,如参加联合国大会、亚非会议等。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激情引趣(导入):展示联合国的徽标,学生介绍徽标的寓意二、导读导学:历史回眸:介绍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及其中国在处理世界问题上发挥的大国作用。
中国和美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这平衡世界局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展望一下中美关系。
三、点拨释疑:今年是建国60周年的大庆,也是改革开发30周年,同时也是中美建交3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顾中美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活动一:30年珍贵瞬间:图片展30年大事记:发展进程表高端访问:深入探究活动二:经历风雨,携手未来——展望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本课的重点。
从三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
一是回顾70年代的国际局势,体味“乒乓外交”所蕴含的卓越外交智慧。
二是尼克松访华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运用尼克松访华视频和访华期间的细节体现尼克松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体味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贡献。
三是透过《中美联合公报》和《建交公报》体现出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灵活的外交策略。
分别以合作学习、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通过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和意义的掌握,学生初步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认识到只有交流才会增加了解,才是走向和平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树立学生和平的意识,战争往往是最坏而又最后的解决之道,告诉学生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是如何避免战争。
1、70年代的国际局势这部分内容课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但不理解之前的中美关系就没办法认识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所以,我选择了两个细节,一是第一次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握手的傲慢行为,一是中国铺天盖地的反美宣传画面。
问:以上两个图片反映了中美之间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持续到什么时候?中美隔绝了20多年,双方都缺乏彼此沟通的通道。
如何沟通?由此引入“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中毛泽东、周恩来以乒乓作为媒介,运筹帷幄,在中美关系的和缓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更新:2010-12-3 栏目:八年级历史教案
【热点导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
案3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文章来源3 e d u 教育网
一、课程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联合国的相关知识(溯源、宗旨、职能、作用等)。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及意义。
中美关系从恶化到缓和。
中美关系的症结(台湾问题)。
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
2、能力目标
通过讲述中国从被拒绝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到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及在当今世
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展示相关影视资料、图片(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尼克
松访华等),培养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通过台湾问题的讲述,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合国的宗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
难点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中美关系的症结?D?D台湾问题。
四、整体感知
新中国初期外交环境的恶化
1.美国的孤立、封锁、遏制。
2.中苏关系的恶化。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两步
1.重返联合国。
(1)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2)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美建交。
(1) 原因。
美国方面: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认识到中国的作用。
中国方面:打破苏联的威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 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
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五、教具准备
纪实影片:"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美国孤立新中国""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台湾厅""于右任的思乡之情"。
1.图片:联合国徽章、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尼克松。
2.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习竞技场。
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反馈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知识、互助协作的精神。
通过及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游戏中学习:找朋友。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建交。
将相关内容(如阿尔及利亚、安理会、上海、尼克松、乒乓球等)做成纸板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归属的组别,并说明理由。
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渗透、整合。
3.历史探寻:中美关系中的"握手"真相。
将民间津津乐道中美"握手"话题引入课堂,留下悬念,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考证历史事件真相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恩来总理当年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来往了呀!"你想了解共和国的这段历史吗?
二、学习新课
一、重返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出示联合国徽章)
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至今为止,联合国已拥有成员国191个,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不同性质的国家,在联合国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因此美国控制和操纵了联合国,使之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如印巴分治、巴以冲突、朝鲜问题都是美国利用联合国造成的。
7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加入,联合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主要论坛,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否认联合国的地位及职能。
2.中国重返联合国。
(播放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纪实片段)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之后,理应由新中国的代表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席位,但是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致使台湾当局得以非法窃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达20多年。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美国处于守势。
由于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国家
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中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至1971年,已有65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与台湾当局维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55个。
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赞成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逐年增多。
1971年,毛泽东点将乔冠华为团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时,机场上有一些国家的外交官员和联合国的官员前来迎接。
早有200多名记者等待在那里,尽管有美国警察的阻挡,但中国代表团立即被团团围住、拍照、采访,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中国代表团的消息随即被各家电视、广播、报刊作为头号新闻,队员由谁陪同、穿着怎样都做了详细报道,宛如看见了一群"外星人",其中有家报纸甚至用半版篇幅登载了中国的中山装,并称之为"毛泽东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获得通过。
当大会主席宣布"提案通过,立即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两分钟。
不少亚非国家表示热烈欢呼,甚至跳起舞来,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令人惊叹。
同一天,台湾当局宣布台湾"退出"联合国。
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联合国得到了确立。
此外,世界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和所有重要国际组织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一个中国"的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前提。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成为
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前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
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1) 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的态度: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及经济强国。
为实现霸权主义,美国制定了全球扩张的战略计划,中国是亚洲的重心,也是美国称霸世界无法逾越的中间地带。
蒋介石正好满足了美国扩张需要。
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态度:孤立中国。
(播放抗美援朝片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对华政策,企图将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50年代,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发动了朝鲜战争,不久又发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