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关键信息项:1、遗传因素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的局限性2、环境因素环境的分类环境对身心发展的作用环境影响的双重性3、教育因素教育在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教育的局限性4、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培养个体主观能动性11 遗传因素111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12 遗传素质对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生理前提。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某些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果遗传素质尚未成熟,相应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和发展水平。
不同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存在差异,这使得他们在身心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方向上有所不同。
113 然而,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它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
同时,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减弱的。
12 环境因素121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等因素,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方面。
122 环境对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个体。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如,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会阻碍个体的健康成长。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和随机性,个体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23 环境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来自于个体内部的遗传、主观能动性,来源于外部的环境、教育、他人影响等。
教师招聘考试中,重点考查各因素的地位、古语俗语、内外部因素的分类等。
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此知识点。
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的灵敏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敏捷性等。
2.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常见俗语:(1)龙生龙,凤生凤。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虎父无犬子。
(4)老子英雄儿好汉。
(5)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二、环境1.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常见俗语:(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2)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三、学校教育1.概念: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人类具有自觉得能定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教育学部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一般来说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进行备考。
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可能变成现实。
例如:孟母三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例如(1)荀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2)康德: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产物。
(3)洛克: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逆境成才、出淤泥而不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发展的重要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个体能动性【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知识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
这些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人对环境的反应时能动的。
(3)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使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个体主观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人作为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世界的影响,从而获得发展的;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盒自我调节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案例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案例一、遗传因素案例。
1. 运动天赋的遗传。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们家那可真是运动世家。
他爸年轻的时候是个长跑健将,参加过好多业余的马拉松比赛呢。
他妈呢,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小李从小就展现出超强的运动能力。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他参加短跑比赛,那两条腿就像装了小马达似的,“嗖”地一下就冲到了前面,轻松夺冠。
这就跟他遗传了父母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因有很大关系。
别的小朋友可能还在气喘吁吁地跑着,他就已经遥遥领先了,就像他天生就带着运动的光环一样。
2. 音乐才能的遗传。
我邻居家的小孩小周,他爷爷是个老音乐家,拉二胡拉得那叫一个绝。
他奶奶也特别喜欢唱歌,歌声特别美。
小周呢,三岁的时候就对音乐特别敏感。
家里只要一放音乐,他就跟着节奏扭起来,而且还能准确地哼出一些简单的旋律。
后来他爸妈给他报了个钢琴班,这孩子学起来可快了,老师都惊讶。
同样的曲子,别的小朋友要练好多遍才能记住,他练个两三遍就很熟练了。
这就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啊,他遗传了家族里的音乐细胞,就像在音乐的道路上开了个小捷径似的。
二、环境因素案例。
1. 孟母三迁的故事(教育环境)孟子小时候啊,他家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
那小孟子就跟着那些扫墓的人学,整天玩一些祭拜之类的游戏。
他妈妈一看,这可不行啊,这样下去孩子能学到什么好东西呢?于是就搬到了集市旁边。
结果呢,小孟子又跟着那些小商贩学,整天学人家吆喝卖东西。
他妈妈还是不满意,最后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
这下好了,小孟子就跟着那些学生和老师学,变得有礼貌,爱读书了。
你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要是孟子一直住在墓地或者集市旁边,可能就成不了后来的大思想家了。
这就好比把一颗小树苗种在不同的地方,种在肥沃的花园里就能茁壮成长,种在臭水沟旁边可能就长歪了。
2. 狼孩的故事(自然环境)传说有个小孩从小被狼叼走了,然后在狼群里生活。
等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人类的行为习惯了。
他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用四肢爬行,吃生肉。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也就是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些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心或胆小或三分热情,缺少坚持,这些会对其发展产生阻力。
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或领悟能力强,那么会对其发展有优势的因素,决定人生的很多可能。
2、环境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环境让人有很好的发展,消极的环境会毁掉一个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有“孟母三迁”。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
良好的教育是人发展的重要渠道,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自然发展的高度也不同。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这可以说是后天的努力,这个是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去改变,取决于人的意志力。
而消极懒散的人就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差的人。
即使前面三种因素都不好,而个体主观能动性强的话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让可以人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
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遗传方式获得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2.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交能力等产生影响。
3. 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也有显著影响。
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等会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自我认同等方面。
4. 社会互动因素:社会互动是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交技巧的培养和社交经验的积累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5. 学习与经验: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
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 心理创伤和应对方式:心理创伤如暴力、虐待、亲密关系破裂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
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也会影响其对创伤的适应和恢复程度。
7. 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饮食习惯、睡眠质量、运动锻炼以及
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
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
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
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三个方面,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发展,这三种不同的因素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为正确认识人的心理发展历程提供了依据。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
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活跃,上进心强,自我意识特别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差,这又使他们的心理脆弱,依赖性特别严重。
由于上述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们既反感专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欢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民主型的学校教育。
民主的管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1.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
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
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
第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
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2.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对一定的教育对象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在教育因素中主要是学校教育,同时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教育不仅对人的学龄前期起作用,而且对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父母对子女的培养,仅凭家庭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自然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学知识、懂道德、发展智力等。
家庭教育可以为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健康成长,尽早成才,也可能出现早期剥夺,缺乏教养,甚至青少年犯罪。
3.动态地考察个体心理发展整个过程,每个因素在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某一时期是相对主要的因素,在另一时期可能变成相对次要的因素,反之亦然。
胎儿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遗传,其次是母体内的理化环境,社会因素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当属游戏,其次是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学龄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教育和学习,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就属劳动了,在这两个阶段中,其它因素几乎无一可缺。
以上说明,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主导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制约程度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确定不变的。
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环境。
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
它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之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品质,较之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环境影响,其作用更为巨大、深刻、系统。
2、教育能协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根据特定教育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
这些教师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教育内容,懂得运用教育方法,根据教育规律,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遗传素质中的长处,弥补其短处,并对各种环境加以调节控制,吸取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更好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但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脱离遗传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
对“学校消亡论”和“教育万有论”的批判三、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本节内容较陈旧,可指导学生参考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四章关于“二层次三因素理论”)。
第二节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一、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使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在理论上研究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在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青少年身体发展表现为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心理的发展表现为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斗争。
主要规律:(一)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首先,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
如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思维,记忆的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的发展的,这些顺序是不可违背的。
其次,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
以思维为例,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
阶段性一般是不能跨越的。
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顺序性,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
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
还要求作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二)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最快,以后缓慢,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
又如脑的发展最迅速的是在出生后的第5—10个月,五、六岁,十三、四岁三个阶段,其他阶段则发展较慢。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觉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要到青年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在艺术才能中,音乐的才能表现为较早,绘画、雕刻才能则表现为较晚,等等。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教师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三)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举例)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教师要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可能因人而异,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二、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