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history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它们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总结和提炼教学案例的亮点,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印度的笈多王朝、日本的的大化改新和中国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报告。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获取反馈。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效实施。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四)总结归纳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2020-2021学年高一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2020-2021学年高一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其中,从希腊语译过来的,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希 腊著名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著作100多部;
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历史、语言、文学方面的作品约20部; 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著作约 30部; 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农业、园艺方面的著作约20部; 此外,从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有关文学、艺术和 科技方面的著作也有几十部。
阿拉伯人的商业范围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
——穆罕默德 ——阿拉伯谚语
(3)文化
A.继承和融合: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
方文化。《一千零一夜》。
830年,哈里发麦蒙创建智慧宫,拉开了“百年翻译运动”的序 幕。他在位时期,将各门学科译成阿拉伯语的名著有数百部之多。
1、日本 (1)从646年开始,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奈良时代的日本官员朝服
二官八省制示意图
劈风斩浪的遣唐使船队
国比中原国, 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 礼乐汉君臣。
仿长安结构的平安京
鉴真像
仿开元通宝的“和同开珎”
(2)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3)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武士与将军结 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 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 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 ——《古兰经》
纵横七海的阿拉伯三角帆船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亚洲精品课件(共31张PPT)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亚洲精品课件(共31张PPT)

古代日本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二 东天皇敬白西天皇。
——日本致隋炀帝的国书
材料三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 其治,则民赖之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
----大化革新之诏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来的红宝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
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
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西南
叙利亚 巴格达

东南
——菲利普 希提《阿拉伯通史》
尼罗河下游及
印度河
麦地那
南包 整个半岛
政治上,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政治稳定;(2分) 经济上,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有很大发展;②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带着真神安拉的启示 沙漠之子从荒漠中走出 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 圣战的旗帜下他们不断征服
他们的疆土堪比宏伟罗马 他们的文化并肩于辉煌希腊 战火硝烟 大厦终在内外交困中倾覆 唯有文化 贯通东西 兼容并蓄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 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 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 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 合,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古代越南
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 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 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 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越南春节年货市场
越南的古装剧
古代印度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 帝国,经历了约一百余年的政治统一 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 制,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 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手 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 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 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 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一神教)
一、伊斯兰教文化圈——政教合一的政权
奥斯曼帝国(西亚)
一、伊斯兰教文化圈——政教合一的政权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帝国建立的过 程
1、地理环境内容 (1)地理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十分便利
(2)自然环境 炎热干旱、绝大部分地区为草 原与沙漠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帝国的统 1、政治治上: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 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地 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
中央。哈里发既是帝国最高元首,
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哈里发:源于阿拉伯“继承”一 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 “代理人”或“继承者”。被视 为先知的继承人,后成为阿拉伯 帝国元首之意。中国穆斯林俗称 “海里凡”。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 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东亚
文明传承·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多元并存
一、伊斯兰教文化圈——政教合一的政权
伊斯兰教: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 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顺从者)”,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他们认为它是安拉的启示,是神圣无误的永恒真理。《古 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因此,《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 和法律制度的经典。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1)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1)

前27年—395年
公元前4世纪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395年—1453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1世纪—4世纪大月氏 入侵,建贵霜帝国
突厥人入侵印度
4世纪 笈多帝国
11世纪
伊斯兰教为国教 13世纪初 德里苏丹国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日本
①大化改新(646年开始)
②幕府政治(12世纪末——19世纪中叶)
孝德天皇 (596-654)
背景: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庄园形成;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增强。 建立: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 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 元面貌。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 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 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6世纪末
高句丽 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 669年,后被唐王朝所灭。
高丽 则存在于公元918年至1392年, 由权臣李成桂所篡夺。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地理位置优越,是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2)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3)统治者的支持与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 (4)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创新
二.奥斯曼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2)与中国关系
景福宫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 ——《旧五代史·高丽传》
1592年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20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史称“壬辰倭乱”。明朝派军进 入朝鲜援朝作战,于1597年取得最终胜利。
本课小结
中古时期,亚洲各国封建文明各美其美,多元共生。同为游牧民 族的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虽然立国时间较晚,却各自建立起 一个以伊斯兰为国教,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帝国,前者沟 通东西,创造文化辉煌,后者双重用力,无形提供机遇,都在人类 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辐射扩散, 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形成了恢弘壮阔的东亚文化圈。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文化交互作用,铸就了南亚文化圈的斑斓多彩。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交流的桥梁作用,并分析其成因。
1、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 易的中转站。
2、造纸术、数字西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桥梁。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 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 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开放性、包容性。
一个庄园由数个"名田"组成,名主从庄园领主处获得名田的私有权,进行自主经营。名主向庄园领
主交纳租税,农民向名主交纳"加地子"。
根据材料概括为什么日本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却又瓦解为封建庄园领主制?
班田制瓦解和庄园兴起:由于土地兼并,模仿中国均田制的班田制逐渐 废弛。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庄园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单位。
平清盛(1118-1181)
日本首位掌握政权的武 士,开武家政权的先河。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奥斯曼帝国采用君主政体,苏丹的权位遵循奥斯曼家族世袭的继承原则。伊斯坦布尔的 苏丹凌驾于臣民之上,俨然是臣民的主宰者和保护者,是臣民忠诚的对象。苏丹被视作 牧人,称作拉伊亚的臣民则是顺从苏丹的羊群。
——哈全安《土耳其史》 (奥斯曼帝国)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 的直辖领地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和战士。领有采邑的封建主必须 提供相应的军队服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地主 和各种捐税。
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 称Asia,音译为亚细亚,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 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 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 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很宽泛的,大致 是指东方的广大地区。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后逐渐扩大,名词才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 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中古时代,在亚洲西南部兴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席卷南欧、 西亚中亚和北非。东方强大的唐朝中国疆域也扩张到了中亚,朝鲜、日本都在逐渐成为 统一的民族。蒙古民族的兴起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响,征服了欧亚广大的地域,但是为 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屠杀了许多异族人民(包括汉族),许多优秀文明毁于一旦。自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回教民族灭亡后,回教国家奥斯曼帝国雄踞了中东、小亚细亚半岛 及北非地区四百多年。某种程度上,奥斯曼帝国阻隔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东 亚地区自从16世纪以来,文化和科学发展逐渐落后,国家禁止国民与外国人交流情况常 见。例如日本江户时代实施锁国令、朝鲜王朝的锁国政策、明清时期的海禁。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评 价
(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

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习 疑
(3)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

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
区域的商贸交流。
解读教材
本课堂测
小组提问
2.请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教材P23的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习 评
D.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价 【答案】D
学 【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
习 疑
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
问 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
解读教材
本课堂测
小组提问
你在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讨论,
合 作
小组无法解决,可以由小组长统一提交给老师。


学 习
问题1:



问题2:



内容概述
本课主要通过讲述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反映中古 时期的亚洲面貌。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兴起,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后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 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 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亚及南亚地区,伊斯兰文明兴起 并不断发展扩大,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则更多受到中国儒家文明的影响。
疑 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昌盛地区有着广泛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年-1923年)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年-1923年)
㈠发展过程
兴起: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发展: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 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征服: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 分地区 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 灭亡拜占庭帝国。 建立: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 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罗马数字就是钟表的表盘符号: Ⅰ、Ⅱ、Ⅲ、Ⅳ、Ⅴ、Ⅵ、Ⅶ、 Ⅷ、Ⅸ、Ⅹ、Ⅺ、Ⅻ
巴比伦数字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印度计数符号体系的改造与推 广。公元9世纪前半叶,印度数字和零号传入阿拉伯,花剌子模第一个使用它 来代替原来的字母记数法。公元12世纪这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计数符 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很快以其简便、实用的优越性为全世界所广泛采 用。
特点:先进性;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多元性;融合创新性等。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阿拉伯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人类文化宝库 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们还把这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传给当 时正处于文化“黑暗”时期的西欧,使那里的人们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为欧洲古典文化的复兴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然而,他们传播 的不止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 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也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对于促进西方文化的 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董小川:《世界文化史》
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小写数码由于笔画简单,容易被涂改伪篡。所以一般文 书和商业财务票据上的数字都要采用汉字数码大写: 壹、贰、叁、肆……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㈡帝国统治 3.文化领域
(1)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 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 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年-192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原
居中亚,为躲避蒙古人侵袭和西征,西迁至 小亚细亚,依附于罗姆苏丹国,领有位于小 亚细亚西北部靠近拜占庭边境的一块采邑。
13世纪中叶以后,因受到蒙古的侵略, 罗姆苏丹国王室衰微,境内各突厥小公国的 纷纷独立。1299年,奥斯曼一世利用这一时 机乘机独立,建立以其名命名的奥斯曼土耳 其国家,他的名字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国号。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㈠帝国建立 1.背景: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以游牧为主,长期混战;这里的部落大多 数信奉多神教。
2.过程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 立政权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 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 外扩张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 东临波斯湾和阿曼湾,西滨红海,南濒 阿拉伯海,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叙 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整个半岛为一辽 阔的高原,沙漠绵亘,炎热少雨,土地 干旱,除少许平原和绿洲外,不宜耕 作。……也门素有“阿拉伯福地”之美 称。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奥斯曼一世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年-1923年) ㈠发展过程
兴起: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发展: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 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征服: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 分地区 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 灭亡拜占庭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㈠帝国建立 1.背景: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以游牧为主,长期混战;这里的部落大多 数信奉多神教。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2.过程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 立政权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 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 外扩张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亚洲
西亚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穆罕默德(约570-632),中世 纪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出生在麦加, 生前丧夫,幼年丧母,由年迈的祖父、 后由伯父抚养长大。家庭贫苦,受过的 教育有限,先是做牧童,后来又到一个 富商的寡妇那里做仆人。穆罕默德25 岁时同这位富孀结婚,富孀此时约40 岁左右。在他40岁之前,他在麦加的 生活都十分平凡,是一个普通人,无所 事事。在他40岁之后,开始相信上帝 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罕、摩西和 耶稣的继承人,他开始传播他的学说。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㈡帝国统治
2.经济领域: 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 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 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 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 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 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 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之一。
一、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㈡帝国统治 3.8年) ㈡帝国统治 1.政治领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 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特点
⑴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⑵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